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四聖諦與修行的關係-《轉法輪經》講記 性空法師 第五章 集聖諦 6.IdaM kho pana bhikkhave dukkhasamudayam ariyasaccaM ∥∥YAyaM taNhA ponobbhavikA nandI rAgasahagatA tatra tatrAbhinandinI∥seyyathIdaM∥ ∥ KAmataNhA bhavataNhA vibhavataNhA 諸比丘!苦集諦者,即:渴愛引導再生、伴隨喜 貪、隨處歡喜之渴愛,謂:欲愛、有愛、無有愛。 苦的因──集諦 醫生治病首先要了解病因,知道病因才能對症下藥,做有效的治療。知道苦,那要探 討造成苦的原因,再用正確究竟的方法,出離苦迫。那苦因是什麼呢? 渴愛引導再生(taNhA ponobbhavikA):意思是「愛」、「渴愛」,引導我們走向再 生。ponobbhava是再生,ponobbhavika是屬於再生,有愛就會繼續輪迴。 伴隨喜貪(nandI rAgasahagatA):指「歡喜」是和「貪欲」的法一同生起。什麼是 愛的緣?愛的緣就是「受」。不管什麼受,如果有執著,它將會變成再生的緣。不要認為 只有樂受是再生的緣,苦受也是再生的緣,不苦不樂受也會變成再生的緣。這些受只要和 無明、愛在一起,都會成為再生的緣。佛在《有明小經》清楚地說明:假如樂受和貪欲隨 眠在一起,就成為未來輪迴的緣;假如苦受和瞋隨眠在一起,就成為未來輪迴的緣;如果 不苦不樂和無明隨眠在一起,就成為未來輪迴的緣。所以,假如「受」有貪、瞋及無明的 染,就會繼續輪迴;如果沒有三毒的染,才不會再輪迴。對於未來苦果的因,也就是執著 的部分,由於「愛」是最明顯、最容易被觀察的法,因此,佛特別以「愛」的道理來說明 再生輪迴的緣。 隨處歡喜之渴愛(tatra tatrAbhinandinI):這是說明不管愛的對象為何?有愛就 會繼續輪迴。佛用很多方便來說明這個道理,如六種愛的生起:眼睛愛看好的色塵,耳朵 愛聽好聲音,鼻子愛聞好香,舌愛嚐好味道,身體愛觸舒服的觸,意愛想好的法等六種貪 愛。另外,經中也提到有一○八種愛是我們未來存在的緣,有內六根、外六塵十二種,這 十二種又各有過去、現在、未來三世,變成三十六種,此三十六種又有三種愛:欲愛、有 愛、無有愛,總共有一○八種愛。佛以多種不同的「愛」來說明我們未來存在的緣,如果 有任何一種愛,眾生就會繼續輪迴。所以,「渴愛」是苦因。 欲愛(kAmataNhA):主要是指對五欲的執取,愛著色、聲、香、味、觸。 有愛(bhavataNhA):愛是我們存在的主因,它和「常見」的隨眠相應,是對有(存 在)的執著。除了欲界眾生有存在的執取,色界眾生也有,只是欲界不如色界微細,所以 色界天人看到欲界眾生,會覺得我們很粗劣;如同我們看到沒人要的小狗、老鼠般,覺得 這些動物是很粗劣的生命體。 無有愛(vibhavataNhA):如果不喜歡我們的存在,也是一種愛,這種愛是和「斷見 」的隨眠在一起。 在《諦分別》(Sacca VibhaGga)中,佛陀從五個方面來解釋集諦: (一) 愛欲(taNhA)是集諦。 (二) 十種煩惱:貪、瞋、癡、慢、邪見、疑、昏沉、掉舉、無慚、無愧是集諦。 (三) 一切不善法是集諦。 (四) 一切不善法及能造成投生的三善根(無貪、無瞋、無癡)是集諦。 (五) 一切不善法及能造成投生善法,或一切不善業力及能造成投生的善業力都是集諦 。 在《相應部.因緣品相應》中,佛陀說緣起法也是集諦,因此無明、愛、取、行、業都 是集諦。簡單的說:一切不善業及能造成投生的善業都是集諦。 既然集諦包括了一切不善業力及能造成投生的善業力,為什麼佛陀在本經只說愛欲是 集諦呢?我想佛陀是從最明顯容易了解的部份說明,只要業力還有愛欲伴隨,它就還會結 成果報。 不管什麼愛都是未來輪迴的緣,阿羅漢、佛完全了解這個道理,所以在六根對塵境時 ,能不斷地捨而得以脫離輪迴。假如不能捨,一定會有未來的存在。若要了解某人是不是 阿羅漢,可依「捨」來判別。「捨」不是捨受,是「行捨」。阿羅漢還是會有高興,但此 時已經沒有樂受的貪欲隨眠;當苦受時,還是會痛,但沒有瞋的隨眠;不苦不樂受時,沒 有無明的隨眠,沒有昏沉、掉舉,這就是「行捨」。因阿羅漢有行捨,當他死的時候,他 的心就沒有「行」── 福行、非福行、不動行,所以阿羅漢死後不會再有未來的存在。 「行捨」就是「心不偏」,因阿羅漢、佛的心不偏,所以能解脫。為什麼心會有偏? 因樂受時,有貪欲的隨眠生起;苦受時,有瞋恚的隨眠生起;不苦不樂受時,有無明的隨 眠生起。當有貪、瞋、無明的因緣時,心就會偏。 要徹底了解苦諦,就要了解苦的因、苦的緣。什麼是苦的緣、無常境界的緣?就是集 諦。如果能了解集諦,就不必繼續在無常境界中。 渴愛即是集諦 為什麼未來會繼續在無常境界裡?因我們不但有五蘊,還有五取蘊。阿羅漢、佛雖有 五蘊,但沒有五取蘊,所以不會繼續在無常境界中,因他們沒有愛取,而終止了所有無常 的逼迫。 為什麼未來能繼續存在,繼續受無常的壓迫?因我們有「渴愛」,因為渴愛所以有「 取」。愛、取是靠「無明」而生,而無明也靠愛、取而生。因有無明、有愛,所以受到無 常境界的逼迫;如果沒有無明、沒有愛,就不會在無常的境界中,不會繼續受無常的逼迫 。 愛、取、無明的生起靠什麼?要靠「業」。有無明才有業,有業才有無明。因為有無 明,所以有「行」,有行就有輪迴的心,有輪迴的心就不能和所有的經驗,也就是色、受 、想、行、識五蘊分開。無明、行、業、愛、取,都是未來存在的條件。未來有無明、行 、業,是因現在有愛;愛是未來存在最特別的要素,但愛不會自己出現。佛清楚地看到: 愛和無明、行、業、取一同生起,所以眾生會繼續輪迴。輪迴心的特別條件就是愛,如果 沒有愛,才能去掉無明和業。了解這個道理,未來的心就不會繼續存在,因它已經沒有愛 、沒有行。有愛,所以「行」會繼續存在,如此世間心──有行的心,也就繼續存在。 佛陀說:我們不斷地輪迴出生,是因過去有無明,無明的生起是因為有愛、有取,由 於有過去的無明、愛、取,所以「有行的心」也就繼續地存在。如果想解脫,就要去掉過 去無明、行、業、愛、取的果,也就是「現在的存在」。所以,此生不斷地受到無常逼迫 ,就是因為有過去業等感得的果。我們若能去掉現在的愛、取,就不會繼續在無明、有行 的心中,也就不會繼續收集「業」;因此,能夠去掉愛,也就能避免未來所有存在的條件 ──無明和業。所以,佛說集諦是以愛、取為主。由於無明生起要靠愛,業則靠無明;有 無明就有業,有業就有無明。所以有無明、業,就一定有行,有行是因為沒有去掉愛;沒 有去掉愛,就不免繼續受無常的逼迫。 現在身體存在的緣,因有過去的業,而未來存在最重要的因緣,就是現在的愛。因此 ,梵文《俱舍論》引《緣起經》說明:現在的身體是因有過去業,而未來的身體是因有現 在愛;此經是用「身體」的存在,讓我們了解緣起相互的關係。佛在不同經典提及許多方 便說明:如果能去掉愛,就能去掉未來的苦、未來的集、未來的五蘊、未來的世界。五蘊 就是我們的世界,《俱舍論》第一品及其他經典也有提及:苦、集就是我們的世界。巴利 文「loka」,就是不斷受到無常的逼迫,也就是「世界」的意思。因此,佛說明苦諦、集 諦就是我們的五取蘊、我們的世界、我們的緣起。佛教相信世界不可能只有一個緣,它是 由很多很多緣的聚合。所以,在五取蘊裡,一切法都是緣起法。 以下翻譯梵文《俱舍論》所引用的《緣起經》 (梵pratItyasamutpAda- sUtra): 佛說:諸比丘! 眼睛是有因、有緣!什麼是眼睛的因、眼睛的緣? 業是眼睛的因、眼睛的緣; 業是有因、有緣!什麼是業的因、業的緣?愛是業的因、業的緣; 愛是有因、有緣!什麼是愛的因、愛的緣?無明是愛的因、愛的緣; 無明是有因、有緣!什麼是無明的因、無明的緣? 不如理的作意為無明的因、無明的緣。 《俱舍論》說明:「業」(kamma)即是「生」,就是存在的現象。「愛」即是「起」 ,就是再生的過程。梵文註解說明:業種是有分別的,好像小麥的種子,麥種長大後會長 出小麥,不會長出芒果樹;而取就是愛,愛如同水,所有的植物,不管小麥、芒果、菩提 樹種子都靠水而成長。所以,一切存在的緣就是因有「愛」水的灌溉而出現。 結說集聖諦 我們了解苦諦是緣起法,苦最明顯的緣起就是無明、行、業、愛、取。所有的煩惱、 有漏法,都是苦的緣起、苦的因緣;在眾多因緣中,佛是用「愛」來說明集諦。「愛」、 「煩惱」並不會自己生起,一定有相應法。輪迴、五蘊、世間所有法都是有因有緣的,因 此它們來時不可能單獨來,一定會有許多朋友相伴跟隨。 在這些惑苦中,「愛」說明苦,說明五取蘊。在苦的眾多因緣中,有智慧的人能看到 苦最明顯的緣就是「愛」,有愛一定有無明、行、業、取,這些都包括在苦的因緣中。 佛說我們身體上最明顯的緣就是「業」,業是我們現在的苦;而「愛」是未來存在最 明顯的緣,這個特別的緣很容易看得到,如何能看到?因為「愛」是「歡喜受」的意思。 《雜阿含經》說明:對「受」歡喜就會出現愛,之後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所有 的苦。我們未來存在的重點是「現在的愛」,若有修行就能知道苦是因為有執著,而執著 起於有「愛」,所以我們會繼續存在,繼續有輪迴心的相續。同樣的道理,佛在《正見經 》說明「四食」:段食、觸食、意思食、識食的緣是愛,愛的緣是受,受的緣是觸;在緣 起的相互關係中,以「愛」說明集諦,因為有愛、有取,所以有了未來的存在、未來所有 的苦。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58.99.1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