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以下文章轉錄自 http://tinyurl.com/279hda2 關於《俱舍論賢聖品》以四聖諦說為中心之修道體系 序論 具足有部完備教法的《婆沙論》、和作為有部教法綱要書的《俱舍論》很明顯看出四 諦在有部阿毗達磨修道體系佔很重要的位置。《俱舍論.賢聖品》中修行階段體系,可說 是以四諦為中心,這是承繼《阿含經》的四諦教義。本文擬從歷史的角度,探索《俱舍論 .賢聖品》以四聖諦說為中心之修道體系在原始佛教的情形;其作為修觀對象的四諦十六 行相之內容;及在《俱舍論.賢聖品》中各修行階段,四諦十六行相的位置。又寫作方向 以掌握其梗概為主,至於在《俱舍論‧賢聖品》中,釐清經量部等餘部對四諦理論的異說 ,則不在研究範圍內。 《俱舍論》具稱《阿毘達磨俱舍論》,為佛滅後九百年時出身於北印度犍陀羅國首都的 世親之著作。阿毘(abhi)意為問與答之相對辯論﹔達磨(Dharma)意為法,阿毘達磨就是討 論佛陀的教義,關於阿毘達磨的意思,楊白衣居士做了如下解釋:所謂對法有二義,一、 對:對向、對觀,二、法:涅槃、四諦,即為對向涅槃,對觀四諦的意思,由於對觀四諦 理,得對向涅槃的境地之意思。[1] 一、原始佛教之四諦說 世親《俱舍論》在中、印佛教思想史上,被譽為「聰明論」,或「以理為宗」。本論 也一直受到後代特別之尊重,世親的《俱舍論》是以《心論》、《雜心論》為基礎,更為 嚴密、充實、與整齊之組織,受經部思想之影響,出於批判的精神,而論究法義的。《俱 舍論》內容的來源,很多是來自《心論》、《雜心論》。 若專就《俱舍論.賢聖品》引用了那些《心論》、《雜心論》的內容,並非筆者寫本文的 重點。而這三本論有一共同特色,就是經常提到「世尊說」[2]、「牟尼說」、或「經云」 。世親《俱舍論.賢聖品》會以四聖諦為中心,應歸之於釋迦牟尼佛曾親口教導弟子如是 修行,所以最早的四諦說,當推之於佛陀。 《俱舍論》善巧整理說一切有部教理,但其教理形成是有種種過程,其教理中修道體系的 四諦說,據日本學者森章司的看法,將之預想為七個階段,他對這七個階段資料的整理, 有助於我們了解說一切有部修道體系的四諦說發展的經過,那七個就是: (一)阿含尼科耶。(二)只在漢譯阿含,特別是包含了有部所傳的中阿含、雜阿含。 (三)被有部阿毘達磨諸論書所傳承引用的契經資料。(四)被認為是成立於初期有部阿 毘達磨論書的《集異門足論》和《法蘊足論》資料。(五)其他四足論和《發智論》資料 。(六)《婆沙論》等的毗婆沙資料。(七)《俱舍論》等的綱要書之資料。[3]本文不 做這麼廣泛地探討,在此段只是想單單了解原始佛教之四諦說的概況。 佛陀最初說四諦是在《轉法輪經》的經典,《轉法輪經》是記載釋尊第一次轉法輪,也就 是對五比丘最初說法的經典。現今所知佛教諸部派的《轉法輪經》多達二十幾種[4]: 包含在《阿含經》有三種、作為單行經而流通有五種……。[5] 在那麼多版本之中包含了漢譯、梵文本、藏譯本、巴利語系、及說一切有部系等。[6]漢 譯《雜阿含經》的《轉法輪經》與說一切有部所傳內容大致相同,所以是屬於說一切有部 系。[7]說一切有部系的《轉法輪經》在內容上只說及四諦的三轉十二行相,而其他尚談到 中道說、五蘊無我說。[8]說一切有部的《轉法輪經》總括四諦令三轉成三轉十二行,見如 下所引: 爾時世尊告五比丘,此苦聖諦,本所未曾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此苦集 、此苦滅、此苦滅道跡聖諦,本所未曾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示 轉) 復次,苦滅聖諦已知、已作證出,所未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 覺。……(勸轉) 我已於四聖諦三轉十二行生眼、智、明、覺。故於諸天、魔、梵、沙門、婆 羅門聞法眾中。得出、得脫。自證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證轉)[9] 關於示轉的內容上為「此是苦諦、集諦、滅諦、道諦」;勸轉是分別應該對它們以「證智 遍知、證智捨斷、證智證明、證智修習」;證轉分別對它們已經「證智遍知、證智捨斷、 證智證明、證智修習」[10]。像這樣的於四諦的每一諦各有三種方式展開稱三轉十二行相 。而在《阿毘達磨俱舍論》之〈分別賢聖品〉:「云何三轉十二行相?此苦聖諦,此應遍 知,此已遍知,是名三轉。即於如是一一轉時,別別發生眼智明覺,說此名曰十二行相。 」[11]關於十二行相的說法,《阿毘達磨俱舍論》等說一切有部認為示轉、勸轉、證轉三 轉的一一轉之中,眼、智、明、覺四種智慧生起[12],所以成為十二行相。但據水野弘元 研究發現這樣的說法「是錯誤的,所謂三轉十二行相,是因為四諦一一三轉,所以成為十 二行相。」[13]這種看法在《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79也有說明: 如契經說佛告苾芻,我於四聖諦三轉十二行相,生眼、智、明、覺。問此應有十二轉四十 八行相?何故但說三轉十二行相耶?答雖觀一一諦皆有三轉十二行相,而不過三轉十二行 相故作是說。……此中眼者,謂法智忍。智者,謂諸法智。明者,謂諸類智忍。覺者,謂 諸類智。[14] 說一切有部把十二行相當成眼、智、明、覺來理解,儘管說一切有部的說法是錯誤, 但其四諦的傳承不用說是以《轉法輪經》為前提,又在《俱舍論》解釋四諦十六行相時, 行相(ākāra)是以慧為體[15],這樣就容易造成把十二行相當成眼、智、明、覺來理 解。 關於在原始佛教四諦的三轉型,於森章司所著之《仏教教理の研究》一書,其〈原始仏教 における四諦說〉有一節,詳盡地收集整理各個型的內容資料的,頗值得參考。因內容多 ,故不複述。又在原始佛教和四諦的形態類似,與四諦說相關如「體、集、滅、道、味、 患、離」或者「味、患、離」教說等[16],也可以作為參考。 二、四諦十六行相之開展及內容 佛陀在《雜阿含經》相當多的地方教授如實知四聖諦得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 羅漢。但在這些相當多的資料,幾乎皆只是單純性提到如實知四諦,並未將四諦分成十六 行相,作為修觀的對象。而十六行相在《俱舍論》修道階段上的運用很分明,那是何時發 展成如此的呢?不用說應是從有部初期的論書開始,那就是《發智六足論》,而大概說是 《發智六足論》,它們有成立的先後,大致上,《法蘊足論》、《集異門論》是前階段 [17]。 這兩論是片斷性的應是萌芽階段。「這兩部論欠缺了四諦現觀的修行道階段和煩惱論某一 部分,而且它們敘述上的片斷性,可結論出畢竟這二部論是以四諦為現觀修行道論形成之 過渡階段。」[18]由前段的論述,可以得知四諦分成十六行相,應是以四諦的三轉十二行 相為基礎而發展成的。 世親在《俱舍論》解釋四諦時,苦即苦諦;次復觀苦以誰為因,便觀苦因,因即集諦 ;次復觀苦以誰為滅,便觀苦滅,滅即滅諦;後觀苦滅以誰為道,便觀滅道,道即道諦。 ……知此中果性取蘊名為苦諦,因性取蘊名為集諦,是能集故。由此苦、集因果性分,名 雖有殊,非物有異;滅、道二諦,物亦有殊。[19] 苦諦是五取蘊果,集諦是五取蘊之因,滅諦是苦果滅,道諦是滅苦之方法。說一切有部修 道體系的四諦十六行相,是其四諦說的特徵之一,主要是這個四諦與欲界、色界、無色界 有緊密的關係。例如在四善根位的十六行相,單就四諦十六行相是欲界和色界、無色界這 上二界分開來修,嚴密地說欲界的非常、苦、空、非我的行相和上二界的非常、苦、空、 非我的行相是類似而另外不同的情況。四善根位所修的四諦觀法,就成為下界四諦與上界 四諦,合起來共八諦,一一諦各具四行相,就共有三十二行相。 所謂十六行相,於苦諦下觀無常、苦、空、無我;集諦下觀因、集、生、緣;於滅諦 下觀滅、靜、妙、離;於道諦下觀道、如、行、出。關於在《俱舍論》十六行相的定義, 世親自己的解釋承受了《婆沙論》或《雜心論》的傳統說法,包含了世親從當時很多異說 中取捨選擇,或者獨自再定義。[20]以下就世親於《俱舍論.賢聖品》對此四諦之行相的 定義作說明: (一)苦諦行相 《阿毘達磨俱舍論》卷26〈7 分別智品〉解釋苦諦的行相如下: 謂苦聖諦有四相:一、非常,二、苦,三、空,四、非我。待緣故非常,逼迫性故苦,違 我所見故空,違我見故非我。[21] 非常相指有情五蘊身心是因緣的假和合,不是常住的實相;苦性有逼迫性,有情的五蘊身 心是苦果,有逼迫性;空,五蘊身心為假名,無我這個實體存在;非我,我人是五蘊因緣 的總和,並沒有實我。又世親於《俱舍論.賢聖品》解釋苦諦的行相如下: 因生滅故(udayavyayatvāt)是無常。〔1.2〕因違背故(pratikūlabhāvāt)是苦。 〔1.3〕因離我故(ātmarahitatvāt)是空〔1.4〕非自我故(svayam anātmatvāt) 是無我。(AKBh p.401II.15-16)[22] 從苦的定義中「違背」(pratikūla),安慧將之註解為「是(違背於)聖者們的行苦性 」。[23]同樣的定義也可見於《俱舍論.賢聖品》中苦諦的議論:「道諦亦應是行苦攝, 有為性故,道諦非苦,違逆聖心是行苦相,非聖道起違逆聖心,由此能引眾苦盡故。」 [24]所謂行苦性是由於諸行無常而苦故,因此和無常有非常密切關係。後面又接著論述如 下:「若由非常觀樂為苦,非常苦觀行相何別?生滅法故,觀為非常,違聖心故觀之為苦 ,但見非常,知違聖心,故非常行相能引苦行相。」[25]在這裡所述苦的行相關連於無常 行相和違逆聖心,此無常行相是生滅性質。 又無我行相的定義是「非自我故無我」,這是引用經典常提到的「色是無常,無常故苦 ,苦即無我,若無有我則無我所,如是知實,正慧觀察受、想、行、識亦復如是。」[26] 而空的行相是離我的緣故,以無我為前提。因五蘊身心沒有實體我可得,不過是由五蘊假 和合,所以是空。世親於苦諦行相的解釋,「應是沿著阿含.尼柯耶以來『無常.苦.( 空).無我』的教說,可看得出意圖回歸苦諦行相原始的意義。」[27] (二)集諦 《阿毘達磨俱舍論》卷26〈7 分別智品〉解釋集諦的行相如下: 集聖諦有四相:一、因,二、集,三、生,四、緣。如種理故因,等現理故集,相續理故 生,成辦理故緣。譬如泥團、輪、繩、水等眾緣和合成辦瓶等。[28] 集諦的因相,是如種子會生芽的道理;集相,會現出果報,無明及業,會使有情招感未來 苦果;生相,能令有情身心相續,指使有情於三界相續之煩惱法。緣,助緣,能成辦未來 生苦果之緣法。世親於《俱舍論.賢聖品》對集諦有獨特的行相解釋[29]:「契經唯說愛 為集故,經就勝故,說愛為集,理實所餘亦是集諦,如是理趣由何證知?餘契經中亦說餘 故,如薄伽梵伽他中言:業愛及無明,為因招後行,令諸有相續,名補特伽羅。」[30]業 、愛和無明都是因,都是生起苦諦之因,無明是三有之因,世親又言「業為生因,愛為起 因,經所說故。又彼經中次第顯示後行業有因有緣有緒故,為別建立種子及田,說有取識 及四識住,故非唯愛為集諦體。」[31] 因此,世親獨特的集諦行相在於不同有部傳統的 集諦行相定義和渇愛相結合。[32] (三)滅諦 《阿毘達磨俱舍論》卷26〈7 分別智品〉解釋滅諦的行相如下: 滅聖諦有四相:一、滅,二、靜,三、妙,四、離,諸蘊盡故滅,三火息故靜,無眾患故 妙,脫眾災故離。[33] 五取蘊永盡所以是滅;貪瞋痴三毒的煩惱永斷,不再擾亂身心,故是靜。涅槃無苦惱災患 ,所以是妙。涅槃永離了三界災患,所以是離。 (四)道諦 《阿毘達磨俱舍論》卷26〈7 分別智品〉解釋道諦的行相如下: 道聖諦有四相:一、道,二、如,三、行,四、出。通行義故道,契正理故如,正趣向故 行,能永超故出。[34] 道的行相,通行的意思,指聖者應履行之途;如,契合於真如理;行,趨向涅槃;出,出 離生死苦患。 世親於《俱舍論.賢聖品》滅諦和道諦行相幾乎沒有解釋,那是否意味著不把滅諦和 道諦行相當成問題。[35]十六行相「於《俱舍論.賢聖品》時代有諸說亂立的狀況,世親 對此態度是依有部傳統說法,又加了新的獨自解釋,然而世親的十六行相的定義,和四諦 的解釋連結,更進一步有歸向經典的意圖。」[36] 三、《俱舍論.賢聖品》四聖諦說之位置 從前面所述已知《俱舍論》修道體系是以四聖諦說為中心,今為了方便了解,四聖諦在 聖果階位的位置、情形,做一簡表如下: (簡表請參閱 http://tinyurl.com/2bv9m3e ) 這些內容是有部修行依序進入果位,其相應的境界,及修行的德目和智慧。以四諦為中 心是從四善根位開始到阿羅漢位止,都很重視修觀四諦。在四善根位主要是修四諦十六行 相,但仍在世俗階段,還未如實現觀十六行相,還未斷煩惱。但是到了苦法智忍生時就進 入正性離生、正性決定[39],得聖者之名而入見道位。見道是從苦法智忍後無間生起苦法 智,依序到第十五心道類智忍。法智、類智是於見道所起之無漏智,法智是觀察欲界四諦 法的無漏智,類智是類似法智而觀察上二界的四諦,因為四諦各有法智、類智故,共有十 六心。前十五心是見道,未見之諦理今見[40]的意思。 有部認為第十六心是修道位,「據有部看,現在的道類智並非約剎那而是約諦而言,即 :就第十六心道類智所起的當體而言,似有未見今見義,但就上下八諦而言,在前道類智 忍,已全部看過了上下八諦一番,故在道類智位,並無未見之諦理,故應把它屬於修道。 」[41] 從四善根位開始,接著進入見道的聖者,更進一步修行得預流果、一來果、不還果, 最後證得阿羅漢果,這些階段都是修觀四諦十六行相,直到煩惱滅盡。 像這樣的有部是以現觀四諦而斷煩惱,「因此煩惱也是藉由四諦而被分類整理,這就是九 十八隨眠。如果說到有部的修道論,是藉由如實知見四諦而斷除迷於四諦理之煩惱。」 [42] 這是有部修道階段以四諦為中心大概的情形,以八忍八智觀四諦十六行相,忍是信忍四諦 理的智慧有斷惑作用,稱無間道,表示能於一剎那斷去煩惱之意;智是能證四諦理的 作用,有證理的作用,稱解脫道。見道十五心,時間很短,僅以十五剎那迅斷迷理的見惑 ,但修道之迷惑,則不容易斷除,需要長時間才能慢慢斷除。[43] 四、結論 世親《俱舍論.賢聖品》修道階段以四聖諦為中心,是非常明顯的,這也是有部的修 行體系之模式。這種修觀四諦而成為聖人的方法,應是肇始於世尊三轉四諦法輪,第三轉 為證轉,此時世尊主要是教導要如實現觀四諦[44],所以於《俱舍論.賢聖品》也是如此 。於佛陀時代並無四諦十六行相之修行德目,那是到了有部諸論書以三轉四諦法輪的十二 行相為前提,漸漸發展成的。 十六行相是四諦每一諦各具四行相,苦諦有四個與其相關聯之法相,行相是以慧為體 ,於諸境相簡擇而活動的意思。[45]因觀四諦十六行相,在四善根位時,能伏住煩惱;從 見道位起,能逐步斷除煩惱,最後證阿羅漢果,得盡智、無生智。 從上述的探討可知修觀四諦理於有部修道階段佔有很重要的地位,也可看出有部各階段修 行的德目、所斷的煩惱、所證的智慧,是相當有組織且分明的。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59.115.133.130
cool810:推世親的《俱舍論》。 07/09 23:53
Crazyfire:《俱舍論》現在已經有白話譯解的版本了 有興趣想請書的 07/10 10:11
Crazyfire:法友 可以參見淨心文教基金會的網頁 有說明如何請書 07/10 10:11
Crazyfire:http://tinyurl.com/24pyysv 07/10 10:13
cool810:感謝分享。另外演培法師有<俱舍論講記>,過去曾經好幾年 07/10 12:35
cool810:專聽淨空法師講法時,常聽見淨老推薦演培法師是善知識。 07/10 1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