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雪歌仁波切(曾任法鼓中華佛研所教師)講 「佛說三轉法輪經」的講說,可分為五個段落。首先是引言、導言,之後是宣說四諦 的內容,最後則說明眾生能得的功德利益作為結尾。而中間四諦的內容,共作了三次的宣 說開示,所以就有十二個類型,是為十二行相。最後是說明,在佛陀開示了十二種四諦的 行相之後,眾生能得到什麼樣的功德利益,這樣一共可以分為五個段落。首先是前言,之 後是第一次宣說,第二次宣說和第三次宣說,最後是功德利益。這樣分為五個段落,大家 就很容易瞭解了。 我們先區分五個段落,第一段是(0504---07)「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在婆羅泥斯 先人墮處施鹿林中,爾時世尊告五比丘曰」,到這裡是前言的部份,這段非常的短。接下 來第二行,「汝等比丘,此苦聖諦於所聞法如理作意…」,這是第二個部份,初轉法輪, 第一次宣說。再來,是第二次宣說,從(0504---12)「汝等比丘,此苦聖諦是所了法, 如是應知。…」開始。再來,(0504---20)「汝等比丘,此苦聖諦是所了法,如是已知 。…」這裡,是第三次轉法輪。最後,(0504---28)就是第五個大綱,如果了解了三轉 法輪,四諦十二個行相之後,那會有什麼功德利益。這樣總共分成為五段。 由四諦法的開示可知,這中間的段落即是宗旨所在之處,最初宣說時將四諦講了一次 ,中間宣說時再講一次,最後宣說時又講了一次四諦法的內容。所以我們可以了解這部《 三轉法輪經》的宗旨思想,就是在中間這個段落。那中間這段落說什麼呢?四聖諦都講了 三次,因此有十二行相。若以苦諦為例,如何來說明呢?首先說「這是苦諦」;第二次說 「苦是應當要知道的」;最後說「完全暸解苦諦之後,就再沒有應當要知道的了」。這樣 就將苦諦宣說了三次。其他的集諦、滅諦和道諦,都是如此。例如集諦的第一次宣說﹕「 這是集聖諦」;第二次宣說「集諦是應當要斷除的」;第三次宣說「若是集諦已斷除,就 再沒有應當斷除的了」。滅諦也是如此,首先說「這是滅聖諦」;第二次宣說「滅諦是要 現前證得的」;第三次宣說「若是已完全現前證得滅諦,那就再沒有應當要現前證得的了 」。之後道諦也是如此,首先初轉法輪時宣說「這是道聖諦」;再轉法輪時說「道諦是應 當要觀修的」;三轉法輪時說「若是已觀修道諦,那就再沒有應當要觀修的了」。這樣每 一個聖諦都說了三次,所以有十二個行相。 所以中間這個大段落就分成三轉法輪。我們看中文裡的0504---07第二行,「汝等比 丘,此苦聖諦於所聞法如理作意,能生眼智明覺。汝等比丘,此苦集、苦滅、順苦滅道聖 諦之法,如理作意,能生眼智明覺。」這是初轉法輪,就是「這是苦聖諦,這是集聖諦, 這是滅聖諦,這是道聖諦。」這樣是第一次宣說。再來是從0504—12,一直到0504---16 , 總共四句,是二轉法輪,即「苦聖諦是應當要知道,集聖諦是應當要斷除,滅聖諦是應當 要現前證得,道聖諦是應當要觀修的。」最後從0504---20,一直到0504---26,是三轉法 輪,即「苦聖諦已知,就再沒有要知道的;集聖諦已斷除,就再沒有應斷除的了;滅聖諦 已現證,就再沒有應現證的;道聖諦已觀修,就再沒有應觀修的了。」這是第三次宣說的 內容。每一個聖諦都講了三次,就是十二行相。 四聖諦的內容,佛陀作了三次宣說,為什麼要宣說三次呢?這可從「基──道──果 」的角度來了解。最初是講基礎(基)的部份,在這基礎的階段說明,輪迴和涅槃的情形 各是什麼樣子。所以說明「此是苦聖諦;此是集聖諦;此是滅聖諦;此是道聖諦。」 若是從經文來看,0504---07「汝等比丘,此苦聖諦於所聞法如理作意,能生眼智明 覺。汝等比丘,此苦集苦滅順苦滅道聖諦之法,如理作意,能生眼智明覺。」這一段作了 兩種說明,一個是輪迴的法,另一個是涅槃的法。基礎階段輪迴的法是這樣的,我們都把 輪迴的法當作是「常、樂、我、淨」的性質,我們以為這些都是美好幸福的。但實際上, 這些是會給我製造痛苦的,因此這是第一個要作說明。第二個要說明,在我們內心中的「 我執」會生出各種各樣非理作意的妄念,由此產生很多煩惱,貪瞋癡等等煩惱。這些煩惱 會擾亂我們內心,因此使我們的三門造作了很多惡業。這一切若追本溯源,痛苦的根源就 是內心的我執。仔細追蹤,泉源是業力和煩惱,但其中特別是煩惱,而煩惱的根本即是我 執。這是兩個主要開示的內容。首先,「此是苦聖諦」這句話要講的是,對於輪迴的法, 我們都把它當成是美好幸福的,仔細分析其實它會帶來很多災難,是不吉祥的。再來,「 此是集聖諦」這是說我們常以為內心的煩惱我執會對我產生幫助,但其實它是會製造傷害 ,讓我痛苦的,而且它是使我在輪迴中流轉的根本。所以是從兩方面來作說明,就輪迴的 法由苦、集二諦來作說明。 初轉法輪時,要說明基礎部份的情形,就以苦聖諦和集聖諦,來介紹輪迴的狀況。在 07經文中的第二行「汝等比丘,此苦聖諦於所聞法如理作意,能生眼智明覺。」這是苦聖 諦;「汝等比丘,此苦集」這是講集聖諦。在這之後,基礎的階段還有涅槃的情形,是以 滅聖諦和道聖諦來說明。這在中文經句中是0504---07第三行,「苦滅」是滅聖諦,「順 苦滅道」是講道聖諦,這是講基礎階段涅槃的情形。涅槃的解脫果位是確實存在的,是徹 底究竟,無上安樂,完全沒有痛苦的。但這是我們不了解的,所以要作個介紹。我們總是 以為在輪迴中,身體、財富、受用、親朋好友是好的,因此對這些產生貪念執著。為什麼 呢,因為我們以為這些都會帶給我們快樂。但實際上,捨棄這些才會有究竟解脫的圓滿安 樂,痛苦才能夠完全滅掉,這是「苦滅」,是第一個的介紹。接下來說,對付「我執」, 表面上好像不是快樂的原因,我們原本以為貪瞋癡才會帶給我快樂,並不會有痛苦,所以 我們不知道應當要消滅貪瞋癡,所以佛陀必須要說明清楚,這個部分稱為「順苦滅道」, 順著苦而將它消滅的這條道路確實是存在的,熄滅貪瞋癡,是將痛苦去除最殊勝最好的方 法,透過這條道路一定可以得到解脫,一定可以得到無上安樂。而這最殊勝最好的道路方 法,就是直接去對治我執,對治貪瞋癡,而將它們完全消滅掉,真實的有這條道路方法存 在,可以將痛苦完全去除,得到無上究竟的安樂,這個就是「順苦滅道」。所以後面這兩 個「苦滅」和「順苦滅道」,就是在介紹涅槃的情形。 首先「苦滅」是說明,如果真的能夠捨離身體、財物、受用、輪迴中的幸福美滿,是 真的有個「無上安樂」究竟的果位存在。再來說明「道諦」,如果能夠對治貪瞋癡,對治 我執,如果我們真的能夠依止這樣的一條道路,是真的能夠完全消滅貪瞋癡和我執,那就 真的能夠得到究竟安樂。所以,是從兩方面來說明,前面是說明輪迴的情形,就是苦諦和 集諦。後面是說明涅槃的情形,就是「苦滅」和「順苦滅道」,滅諦和道諦。這些都是在 基礎理論的階段,順著自然的情形來說明,確實是如此的狀況,因此是如理如實的作解釋 ,說明輪迴和涅槃的狀況。這些都是在基礎的階段,是「基」的抉擇。 在基礎的階段輪迴和涅槃的情形,首先要說明何者是好的、吉祥的,何者是幸福美滿 、應當要追求的,還要了解何者是不可以追求的,什麼是不美滿幸福吉祥的,何者是內心 不可信賴的。這個部份的了解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要說明輪迴中的苦諦和集諦,還有涅槃 中的滅諦和道諦。所以首先說明介紹了苦諦,什麼是在輪迴中不可以信賴的,是不吉祥圓 滿的,是不需要追求的。其次,介紹說明涅槃的法,什麼才是我可以真正信賴,是可以追 求的,是真正美好幸福的,所以講了滅諦。再來要說明,前面的兩種情況是從何而來的, 因此再講了集諦和道諦。 為什麼要開示苦集滅道四聖諦的法呢?因為我們共通的特點是,我們內心所熱切追求 的都是快樂,而不要痛苦。眾生都是期望能離苦得樂的,但是期望是否能實現,這就要依 賴於,是否能夠明白了解這些基礎的理論﹕什麼是吉祥美滿的,什麼是不吉祥美滿的。之 後再了解,我們應當要用什麼方式來得到這些吉祥美滿,以及要如何離開那些不吉祥美滿 ,用何種方式離開。如此將輪迴和涅槃的情形作個介紹,這是「基」的理論。這些確實的 情形,我們一定要先有個了解認識,這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佛陀將此作個說明。 「基」的理論是最初佛陀所作的開示。對這個理論,我們要作的是聽聞和思惟,以聞 思為主,這是佛陀第一次的宣說,初轉法輪。再接下來是二轉法輪,是第二次的宣說,要 講的是「道」的理論。前面對「基」的理論已作了開示,已經對許多的意義作了一個抉擇 ,那「道」的部份要講什麼呢,因為前面已經對「基」的理論作了開示,所以現在應當要 對此理論,作「如理、無顛倒的」趣入。那是以什麼方法趣入呢,要再作說明,因此有第 二次的宣說,這就是二轉四諦的法輪。即「苦諦是應當要知道的,集諦是應當要斷除的, 滅諦是應當要現前證得的,道諦是應當要觀修的。」這些解釋是屬於「道」的理論,我們 應當要付諸行動,在觀修實踐方面要作到正確如理的取捨進退。 接下來第三次的宣說,就是抉擇「果」的理論。在第二次宣說時提到「道」的理論, 應當要作到如理如實的進行實修的部份,苦諦應當要知道,集諦應當要斷除,滅諦應當要 現證,道諦應當要觀修,要將這四個項目的意義,好好的作個實修。如果能夠將之付諸實 踐而禪修的話,最後總是會到達徹底究竟的境界,這就稱之為「果」。「徹底究竟」是指 什麼呢,即「苦諦應當要知道,若已經能夠完全了知;集諦應當要斷除,而已經能完全斷 除;滅諦應當要現前出現證得,已經能完全出現證得;道諦應當要觀修,已經能完全徹底 觀修」。這在中文經句中的0504---20開始共四句的部分,「此苦聖諦……如是已知」, 「此苦集聖諦…如是已斷」,「此苦滅聖諦…如是已證」,「此順苦滅道聖諦…如是已修 」。苦諦已經完全知道了,所以再沒有應當要知道的了;集諦已經完全斷除,所以再沒有 應當要斷除的了;滅諦已經完全現前出現證得,所以再沒有應當要現證的了;道諦已經完 全觀修,所以再沒有應當要觀修的了。所以中文用「已知、已斷、已證、已修」,這是在 講徹底究竟的部份,「果」的理論。 可見「基道果」是有個前後的順序存在,因為所要得到的果,是要依靠這條道路方法 ,但是所要走的道路,必須要順應著實際基礎的情形。而實際的情形是,輪迴是不吉祥的 是苦的,而且還有我執和煩惱正是一切痛苦的原因。而這解脫的果位---涅槃,才是無上 美滿的,是豐盛吉祥的。然而這果位的能得方法是,無我勝慧和了空勝慧,無貪戀、瞋恨 、愚癡的內心狀態。透過這些善法,我們能夠得到無上豐盛的,悉有奇特美滿的果位。所 以這涅槃解脫的果位,是有個能得的方法存在,就是無我勝慧,了空勝慧和無貪瞋癡等等 。透過這種種內心了知的狀態,我能夠得到圓滿究竟的果位。所以這些內心了知的狀態是 「能給予者」,是能得果位之因。若無這些因,就無法得到果位,因此這些內心了知的狀 態,是能解脫的原因。因為輪迴和涅槃的實際基礎的情形是這樣,所以發展出來可以實修 的道路方法。因此後面才談到,實修的道路是我們應當要依靠的。 我們現在進行實修的時候,也應當要像前面所談到的一樣,經由「基道果」次第的來 進行。首先基的部份,要了解許多實際的情形,這必須要透過聞和思兩者來進行抉擇。經 由聞和思兩者,抉擇輪迴中的情形是如何,為何輪迴的法是不吉祥的。通常我們凡夫以為 輪迴的法是好的,而實際的情形卻是和我們平常的想法很不一樣呢,為什麼它是苦,是不 可信賴的呢,而且它的原因是什麼呢,這些問題都是必須要好好的了解。其次,涅槃解脫 的法是無上安樂,是究竟美滿,而這涅槃解脫也是有其原因的,不是無故而得的,這些也 都是應當要了解的。這些原因,就是我們應當要實修的道路方法,是方便和勝慧二分支的 道路。這些內涵都必須透過聽聞和思惟,好好的作個了解。要知道這些道路方法是確實存 在的,積聚資糧淨除罪障的方法確實是有的。而就能得涅槃果位的原因而言,近取因是什 麼,俱有緣是什麼,這些內涵也都是必須要了解的。這些基礎的理論,都是必需要聽聞和 思惟來抉擇的,要了解輪迴和涅槃的實際情形。之後,對所抉擇的意義,應當要如理的進 行取捨,也就是應當要依此來調整改善自己的內心狀態。若是抉擇道理之後,卻不能運用 在我的內心上面,不能運用來改善內心,那這樣的抉擇是沒有作用的,沒有意義的。所以 應當要順著所抉擇的意義,將我的內心安放在上面。在思惟這些法的內容之後,應當要逐 漸發揮出陶冶內心的功能,逐漸改善內心的狀態。所以在思惟法義之後,要透過安住修和 思擇修的方式,好好的作觀修,慢慢的調整改善自己三門的行為,之後就能作到如理的取 捨。這些道路方法的理論,就是佛陀二轉法輪的內容,第二次宣說。經由實修第二階段「 道」的理論,最後逐漸能夠得到果位,這「果」的理論,就是第三次宣說,三轉法輪的內 容。 前面講的是初轉二轉和三轉法輪,是順著「基道果」的理論次第說明的,平常達賴喇 嘛法王聖者仁波切開示講述四聖諦時,也都是順著這樣的大綱次第來進行解釋說明的。法 王開示時曾經談到,佛陀初轉法輪時是解釋「基」的理論;二轉法輪時是解釋「道」的理 論;三轉法輪時是解釋「果」的理論。而抉擇「基」的理論,就是佛法中的科學部分,談 論的是實際的情形,輪迴和涅槃的實際情況,這些都是事物共有的實際情形,萬物的因果 道理。而在萬事萬物之中,確實是有些是好的吉祥的,有些是不好的不吉祥的,所以我們 要先知道哪些是吉祥的,哪些是不吉祥的,還應了解它們的原因各是什麼。這些都是就事 物本身存在的實際情形而言,萬事萬物本身的因果道理就是這樣的。所以抉擇「基」的理 論,是佛法中科學的部份。再其次,抉擇「道」的理論,在了解萬事萬物實際的情形之後 ,我們就是個聰明人了,就應當要順應著萬事萬物實際的情形,來進行進退取捨。但若是 反其道而行,那就要吃很大的虧了。若是將那些不吉祥的,當成是吉祥的事物而去熱切追 求的話,那以後當然是會經常碰到不吉祥的果,因為是違背了事物實際的情形而作,那只 有百害而無一利。所以我們希望離苦得樂的目標,就永遠無法達成。所以在「道」的階段 ,應當要順應著事物實際的情形而進退取捨,這是非常必要的。 然而在大博士世親阿奢黎所寫的《俱舍論》中,談到三轉法輪的內容,並不是用「基 道果」的次第內容來說明,而是說﹕佛陀初轉法輪時是在說明「見道」;二轉法輪時是說 明「修道」;三轉法輪時是說明「無學道」的內涵。平常達賴喇嘛法王解釋佛陀三轉法輪 的內涵時,是用「基道果」次第的理論架構來說明的,但是大博士世親阿奢黎的解釋方式 ,是用「見道位」、「修道位」和「無學道」三種內涵來表示。那就說明,是有這樣的兩 種解釋理論存在,然而這兩者並不相違。 首先,佛陀二轉法輪時,講的是「修道位」的階段,那也正是「基道果」之中的「道 」的理論,兩者並不相違。其次,佛陀三轉法輪時講解的是「無學道」的果位的內涵,抉 擇的正是「果」的理論,這也是不相違的。之後剩下的就是,初轉法輪的情形。佛陀初轉 法輪時說明「基」的理論,和「見道位」的解釋,兩者是否相違呢,仔細分析一下,其實 兩者也並不相違。為什麼呢,說「見道位」是從「有境」的角度而言。在「見道位」的階 段,他能夠如理如實的完全了知「對境」的實際的情形。所以證悟「見道位」者,是指能 夠完全如實的了知「對境」實際的情形。所以如果我們談「見道」,講的是「有境」本身 ;如果講的是「基」的理論,那麼指的是「對境」的內容部份。因此若說佛陀初轉法輪, 說的是「有境」,「見道位」者的內涵;而其「對境」,說的是「基」的理論,其實這兩 種說法是不相違的。「基」的理論是講輪迴和涅槃的實際情形,若是對這內涵能夠得到現 證,達到這樣現證的證悟,當然就是在「見道位」的階段了。所以在「見道位」時的行者 ,能夠如理如實的證悟,他證悟的是什麼呢,他所證悟的就是這些「基」的理論,對輪迴 和涅槃的理論能夠如理如實正確的現證,而這能證悟的主體「有境」,就是「見道位」者 。所以說「見道」,這是從「有境」的角度來說的;而談「基」的理論,輪迴和涅槃,萬 事萬物實際的情形,是從「見道」所證悟的「對境」的角度來說的。所以達賴喇嘛法王平 常所開示的「基道果」的理論,和大博士世親阿奢黎所解釋的,用「見道」、「修道」和 「無學道」三階段,來說明佛陀三轉法輪的內容,這兩者其實並不相違。 ■課後問答 問:那麼,有沒有人在修四聖諦呢? 答:在藏傳佛法的修行人裡,若有人說「我在修四聖諦」,我們會覺得這個人真的很了不 起。因為,這是個很高的標準。但,若對四聖諦沒有正確了解的人,會覺得修四聖諦 ,是一種層次很低的修行。若真的了解四聖諦,就會覺得在修四聖諦的人是很高程度 的。不知道在台灣,大家對於「修四聖諦」的看法是如何? 問:有沒有人說「我是修四聖諦的」? 答:很少人會這麼說,因為這是很難的。其實,連修皈依都不是那麼容易的。在聽達賴喇 嘛講經時,會聽他說﹕「我現在心裡好像才有皈依喔!」只修到皈依,皈依之後完全 沒有,現在心裡才有一點點皈依的感覺。這個意思是說,佛法是很深很廣的,我們的 心裡會因此更隨喜、更尊敬佛法,再更進一步想:若能修到四聖諦,我是真的會快樂 的,無論任何問題都會解決。我們現在的心,所能考慮到的時間有多長、看得有多遠 呢?別說輪迴,頂多就是眼前的一、二年,對眼前的一、二年很執著的心而已。若能 修行四聖諦,心的界限完全開展,眼前的這些種種就完全影響不了我們的心,這樣的 心,一定很開闊、很快樂。 因此,當聽到「四聖諦很難、很高深」時,要生起對佛法更尊敬、更想證悟的決心。 不過一般人聽的反應是剛好相反,會有想退、不敢修的心,這樣是不對的。 問:四聖諦是不是小乘的修行? 答:不能這樣說。應說是「共小乘」,它是大乘與小乘共同要修的。不過,你也可以看到 小乘修行者對四聖諦非常尊崇的態度,視四聖諦為最高的修行目標,因此,我們心裡 會產生「小乘修行者是以四聖諦的修行為主」的想法。 事實上,若把四聖諦轉向對他人,就是大乘的修行方法。 四聖諦的感受,首先要自己生起,之後,轉而想:別人也該要這個。在自己心裡生起 四聖諦感受時,會生起強烈的希求「我該要這個(滅道)、不該要這個(苦集)」, 若把這個句子裡的「我」轉成「別人」,轉成一顆替別人想的心,就是大乘的修行。 換句話說,先由自己開始修四聖諦,生起強烈感受當下,會產生很多強烈的離苦得樂 的希求,這種希求從自己轉向他人,便是在別人之上的四聖諦。若非如此,則我們的 悲心是不圓滿的悲心,是被世間的執著心覆蓋的悲心。 對初學者而言,若能記住一些基本名相,會有幫助。首先突破不懂名相的困難,比如 ,「無常、苦、空、無我」的粗略概念,之後,再多聽多看,就會慢慢懂得。若不想 突破不懂名相的無明,可是又想直接弄懂佛法深廣的內涵,這是完全不可能的。就像 在學校讀書,先學一些名相,之後,學習的內涵才能漸次深廣地開展。所以,剛開始 學,會有一點辛苦,但是,請大家堅持地撐下去。 -- 「諸遭怖畏人,多歸依山林,及歸諸園囿,歸所非尊勝,其歸非第一, 雖依其依處,不能脫眾苦。若時有歸依,佛法及僧伽,由知苦苦集, 正超越諸苦。八支聖道(八正道)樂,當趣般涅槃,以智慧觀見,諸 四聖諦理。此歸為尊勝,此歸是第一,由歸此歸處,能解脫眾苦。」 ──《菩提道次第廣論》‧皈依三寶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Lunakaoru:隨喜讚嘆 03/19 20:12
Samus:推 03/20 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