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引述《budalearning (認真過每一秒就隨時清醒)》之銘言: : 雖然投入的時間不多 但雜阿含經持續在看 : 一直在尋找入流道的四雙八士真正境界:涅盤 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 從經中和體會經驗中 好像是隨順自己的因緣 無論是產生正面情緒或負面情緒 : 都能加以轉化而達到盡最大能力處理因緣境界 : 這種理解是正確的嗎? 以下是重點摘錄自果煜法師之"佛法原典"(雜阿含)--五陰誦的講義 一 解脫道和菩薩道 眾生在正知見未建立前,乃是以人為中心的思考方式。且這人,主要還是我;再從自我 中心去推己及人,所以又有其他眾生。這順著有我、有眾生的見解,去作惡就墮三惡道, 去行善就是人天道,但都不是解脫道。反之,一旦能覺悟到「無我」的佛法,便會從以人 為中心的思考方式,變成以法為中心的思考方式。於是,一切行為舉止,自然能順著法的 大原則,去立身處世、去待人接物。如果能一切順法而為,即自成就解脫道和菩薩道。 所以,就法的觀點而言,解脫道跟菩薩道其實是不會有衝突的。因為既覺悟到無我,還會 急求解脫嗎?在某些大乘的經典,常貶小乘行者因急求解脫,而稱之為自了漢。其實,若 已覺悟諸法無我,反不求解脫。何以故?因為有我,才有束縛;有束縛,才需求解脫。既 無我,則無束縛;何更求解脫乎? 其實既理會得無我,即使煩惱未能完全斷除,也會淡薄很多。故先前強烈求解脫的動機也 就跟著淡薄了。於是因不求解脫,反更趨向於解脫也。這乃「法爾如是」也。所以,在《 阿含經》裡常用「入法流」的比喻:一個已見法的人,就像一根木頭被丟入河流中,便只 會順著水流,而歸向大海。同理,既知法、見法,便終歸解脫道爾。不只終歸解脫道,而 且是不會退轉的。 然而所謂無我,並不是要把「色、受、想、行、識」的現象和作用,完全撤除了,才叫無 我。因無我,主要是從「無常」去切入的,尤其是從「因緣所生法」去切入的。 法既眾緣所生,即是無常、無我也。而眾生乃執著內有一個不變的我,有一個能「作意、 主宰」的我。至於其它者,為「非我」。故我與非我間,楚漢對峙,界限分明。既一切法 都是因緣所生,則我跟非我間,其實是沒有界限的。既我是其他法的因緣,也其他法是我 的因緣。 從因緣所生法中,內破有個不變的我,有個能「作意、主宰」的我。外泯法法間的分隔、 界限。於是封閉既除,心量自然廣大,而自相應於菩薩道。既一切法、一切眾生和我都是 一體相關、輾轉互動的;則自相應於同體大慈與無緣大悲。 這時,他還會刻意發心去度眾生嗎?不會!既內已破有個能「作意、主宰」的我,外也證 得諸法如幻;為何還會刻意發心去度眾生呢?但不發心,也非不為也。所以,一個真正覺 悟法的人,既不急求解脫,也不刻意去度眾生。於一切順法而行中,自成就於解脫道與菩 薩道。 二 隨緣跟化緣 下面,我們再釐清一個很重要的觀念,就是─隨緣跟化緣。既說不刻意,那就是隨緣囉! 但其實最重要的,乃是化緣,要把緣轉化。如以隨緣而言,則碰到好吃的,就隨緣去吃; 碰到不高興的事,就隨緣發脾氣。其實眾生造業生死,也都是隨緣哩!但這便不是化緣了 。 故所謂化緣,乃是從過去以自我為中心的造業方式,轉化成以法為中心的修行模式。人活 著,乃無時無刻不在緣裡,既有善緣,也有惡緣。所以若皆隨緣,便無所揀擇,而將被緣 所牽而去造業、生死。 而一個有知見、有智慧者,才能從正知見中去化緣。云何化?把惡的緣,化成善的緣;把 染的緣,化成淨的緣。自私自利便是惡,成就眾生便是善。有我就是染,無我才是淨。當 隨時隨地去化緣,才能內在清淨身心,外在莊嚴世界。所以,沒有正知見的人,是不可能 化緣的。 在中國佛教的傳統裡,其實是倡「隨緣不變,不變隨緣」。不變的就是知見和道心。能從 不變的知見和道心,去轉化昇華當下的緣,就能讓自己和眾生慢慢契入解脫道,也慢慢成 就菩薩道。 所以佛法非那麼神祕,修行亦非那麼玄遠。只這一念相應,世尊便在菩提樹下成道;只這 一句心要,佛法便在印度發揚光大。只這一旦契心,眾生便能邁向解脫之大道。故佛教最 重要的心法,何非〈五陰相應〉這部分呢?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2.4.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