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人生解脫與佛教思想 /宏印法師 壹、人生的探討及剖析 人生的探討及剖析,就是站在宗教、哲學立場上,對我們生命及生活作一番形而上的探討 。 我們從生至老死,都在走人生這條路。人生的真理意義、價值究竟如何?這是知識份子最 關切的問題。若能知曉人生的真理,就能得到解脫安樂。從古至今,多少大哲學家、大思 想家、大宗教家,對這個問題,都做各種層面的剖析及探討。一切學術思想離不開討論人 生問題。 莎士比亞說人生像舞臺,每個人在這人生大舞臺上都在扮演一個角色。而宗教使我們瞭解 各人角色的價值和意義。因此我們談宗教思想,離不開人生問題。 而關係人生最密切的就是生命問題。為何到現代,宗教還能存在。而且受一般知識份子熱 心追求。就是宗教探討到生命問題。一般知識、學術所提供的領域做在今生,著我們探討 到此生以後的問題,就非一般學說思想所能解答的了。 一切宗教都談到來世來生。接觸此種思想,會給予吾人心靈很大震撼。因為人類都有要求 無限存在的追求、存在的幸福、快樂和解脫。而宗教說明了人類死後,靈魂不滅,生命並 未消失。還有幸福快樂的境界可以追求。這□予吾人很大欣慰感。人們不會感到死了以後 的迷失和空虛。這是宗教提供的層面,因此可說宗教哲學就是生命哲學。儘管在現代這個 物質文明時代裏,許多人高喊宗教是迷信、落伍。但是宗教探討到生命的由來及去處,所 以有其存在的價值。 一、生命之謎 雖然從古至今很多宗教、學術思想,對生命作很多層面的剖析。但是生命始終是個謎。現 代也有宗教家、哲學家說已發現生命的真理,但始終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沒有一 個定論。對生命真相不瞭解,在佛家來講就是謎。研究佛學就是要打開這個宇宙人生的大 謎。 今天想以生命問題跟各位研究人生解脫與佛教思想。著重在生命活動的過程形態,首先說 明一般社會上對人生所抱的態度。 1.生命之愛悅 有些人從生到老死,對生命活動過程都感覺幸福快樂,這種人稱之為生命之愛悅。就是一 般人所說樂觀的人生觀。這種人從小無論家庭、求學、作事都很順利。沒遭受什麼重大煩 惱挫折。因此對生命的感受是順利、愛悅,發諸於情緒的表現就是樂觀進取。 這種樂觀人生觀,是否正確?又是一個問題。不過,社會上包這種人生觀的人不少。其實 說樂觀或悲觀,消極或積極,這是與環境遭遇有關的。 2.生命之哀悲 此種與第一種剛剛相反。就是悲觀。這種人的環境悲慘,或者遭受過重大挫折打擊和痛苦 。客觀來說,這種人不是不奮鬥,而是環境帶有一種重大影響力,使他回天乏術。因此在 這重大苦打擊之下,對生命過程的要求及突破就有了限制。對生命的領受、體會,覺得是 束縛、悲哀、痛苦和消極。  這種人也很多。例如許多文學家就很悲觀。因為遭受痛苦,而用文筆表達出來。他們的作 品之所以能感動讀者,就是他們透過內心真實的感觸。而一些同樣遭遇的人看到言些作品 ,就會有深得我心的感覺,也就會跟隨著抱同樣態度。 3.生命之寄託 有了前面兩種人生觀。有些人仍覺得樂觀順境與悲觀逆境,這種愛悅與哀悲是短暫的,不 能滿足生命的要求。感人生確實是個問題。覺得旁徨、空洞,要求生命的著落。覺得自己 的智慧,無法瞭解通達生命的真相、由來和演變。由此產生一種依賴心,順從心。而把生 命寄託在一偉大萬能的神或主身上。相信我們的生命由他創造而來;我們的遭遇不管快樂 或痛苦都受這絕對意志萬能的神(主)所安排、支配。 這種人把一切是非得失成敗都歸諸於神身上,是由他們對生命的空洞無力救助而引發出來 的一種依賴和順從。這種觀念就是西洋的神教觀念,把生命的理解寄託在一個萬能的神身 上。 4.生命之戰鬥 還有一種人,跟前者相反,他們是無神論者。這種可說是近代具科學思想的知識份子占大 多數。當然不能一概而論。而是指抱有達爾文「物競天擇、優勝劣敗」思想人生觀的人。 他們對於宇宙間的苦難、黑暗,想要去克服。不願屈服於自然界,相信人可勝天,想要突 破、戰膦環境,有奮鬥的意志力,這種人對生命的領悟有一種戰鬥性,我們稱他為生命之 戰鬥。對於人生順逆苦樂境界,覺得可以甲人克服,不因順樂而產生生命之愛悅,也不因 逆苦而產生哀悲。時刻對生命存有戰鬥性。 5.生命之遊戲 還有一種懵渾渾的人,無所謂人生觀。生命皂真理、解脫對他都不需要。而是看風轉舵, 今朝有酒今朝醉。僅要求當前的需要,目前的快樂。沒有高偉大無限的人生理想,只求今 生好好痛快活過就算了,這種人稱為生命之遊戲。老實說,目前社會上這種人占大多數。 嚴格來說,不能忠於學術思想良知,抱著無可無不可的人生態度者,都屬此類。 前面所講就是分析一般人的生觀,大概不出這五種型態,這是我們探討人生解脫之前,先 對生命的各種層面作一番剖析。這是我個人一點膚淺心得,提供各位作參考,接著我們進 一步探討宗教解脫上的生命問題。 二、生命解脫層次之探討與特性 對於生命感到短暫,覺得一些人生觀不能提供無限的要求,而有解脫的思想出現時,才能 談到解脫層次。我們加一番探討且分析其特性;也可分五種層次來說明。 1.多神論 哲學上稱泛神論。這種思想近代較少了,古代很多。在原始部落中,學術思想不發達,覺 得人在宇宙間非常渺小,對於自然界一些現象如雷電、海嘯、地震,都認為有一種超人的 力量在支配著,因而把自然界的現象加以神格化。認為山有山神,海有海神,在還未發展 至一神論以前,原始部落都是多神論。這也是宗教的起源,來自對大自然的崇拜。 2.一神論 哲學上稱唯神。這比多神論高明進步多了,在這麼多神當中發現一個最權威的神。宇宙的 創造者,萬能的神,他的絕對意志可以支配一切。西洋天主教、基督教思想就是此類。他 們的解脫、道德觀念決定在信與不信。不信的話則不能上天堂,什麼道德與解脫都免談了 。 3.梵我 哲學上稱神我、唯我。比種比前面更高明了。從有神論進入無神論。這是在解脫過程中發 現人的智慧能力可以衝破束縛。可以自己解脫、自我完成。言不僅是空洞的理論,還經過 實際修證達到。印度的奧義書就是這種梵我論的思想,認為人生宇宙現象界的痛苦罪惡都 是因為人性的墮落,這個小我在輪回中受業報,小我是錯誤的,不是真的。真我是梵我, 梵是大的意思。大我是清淨、常住、永恒、快樂的。解脫小我,回歸大我,這是不依靠神 的,而是自我神聖化。西洋許多哲學就有到達這種地步的。 以上三類可配合佛家三界觀來說明。1.、2.兩類屬於欲界。佛教之所以能包容其他宗教是 有其原因的。佛經說欲界有三十三層天,這三十三天的天神,剛好是多神論所崇拜的。佛 教雖主張無神論,但並不否認神,只是不承認有一絕對萬能的神。佛教承認麼神有一些本 事作用,但是這些不是最究竟圓滿的。 梵我論屬於色界。色界有鈿禪:初禪、二禪、三禪、四禪。這些還是群眾性的生活。只有 四禪天的最高層大梵天,是一□人住。好像君王,它下面是輔天如大臣;底下諸天就是老 百姓。色界需要修禪定。 4.唯心 哲學上稱絕對精神。在佛家來講,屬於無色界。這是已經解脫物質的境界。哲學如黑格爾 、笛卡爾在探討宇宙真理時,發現所謂最實在的本體,以及未明理學,在宗教解脫層次上 都屬唯心絕對精神此類。這不只是一種知識觀念的探討,還經過內心的修證。因此無色界 需與定相應,透過物質色相進入而上唯心絕對精神的境界。 5.正覺 高的生命解脫是為正覺。這樣說來似乎有賣瓜說瓜甜之嫌,但這是有理論可作說明的。正 覺是成佛的人間覺者,生命達到最完美的實現而依然活在人間的人。跟我們一樣行坐臥、 穿衣吃飯,而是圓滿的覺者。這就是佛。 釋迦太子成佛以後,依然在人間行化,教化眾生,這種境界在佛教來說是最高的。而這種 境界不是等死後才實現,來生去完成,在時間來說是側重在今生,在地點來說是側重當地 。 若宗教的理想寄託在來生實現或他方世界完成,都有失宗教的根本意義。究道圓滿的宗教 所講的境界應該是當生當時能達到的。像禪宗的祖師大德,能夠明心見性。當開悟時,種 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的境界稱為正覺,是悲與智的最高圓滿。 人生解脫層面簡單的說有以上五種層面,特性為何呢? 宇宙人生現象界的本質就是束縛,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就是說我們是活在短暫、有限、 痛苦、災難、罪惡、黑暗的人間中,這些形成一種束縛。我們想從現象界超脫進入理想界 ,就是要突破這個束縛,得到解脫。在宗教解脫思想上來說,分他力論與自力論兩種。 假若認為束縛是外來的,是外界加諸於你的,則是他力論的思想。若認為束縛是內在引發 的,則是自力論。西洋神教思想屬於他力論,在解脫上要依靠神。得到神的恩寵、救拔, 就能解脫現象界這種短暫痛苦人生。其解脫特性是「順從」,順神的意旨去做,這種是依 靠外力得到解脫。 自力論就是發現現象界的痛苦是來自,自我束縛。只要明瞭自我的真相,明心見性,自我 突破,自我完成,達到自我真相的實現,就能解脫束縛。這也就是佛的思想,靠自力解脫 ,其解脫特性為「超脫」。 宗教解脫思想之所以有自力論、他力論的不同,就是因為對束縛來源的觀點不同。關於這 點印順導師在我之宗教觀上有詳細說明,各位有空,不妨參考參考。 有人說佛教裏有極槳世界的法,藉著念佛得到佛的加被就可以往生淨土。這種說法似乎也 是他力論。其實不然。佛教裏說達到解脫的修持力量有兩種:一是緣修,一是性修。緣修 是還末明心見性,未證無生法忍以,前則修持力量需要外的?明加持。如佛的功德威力, 著薩的加被,才能斷煩惱得清淨解脫。等明心見性,證得無生法忍以後,就無須外緣加持 ,那時是純自力的修持了。內心的佛性自有一股源源不斷的力量驅使著,朝向解脫大道。 無須多大用功,這在唯識學上說就是「無功用行」。不必起心動念,潛意識自有一股道德 力量,使你斷煩惱得清淨,這稱為性修。 性修是純自力,而緣修是靠自他二力。佛教雖有他力加持之說,但不純靠外力,不順從外 力,因此不是他力論。 接著我們講佛教思想,在未講佛教思想以前,我們先要瞭解佛教對生命的認識與看法。 三、佛教對生命之認識 1.生命之存在 佛教肯定死後生命仍然存在,最通俗就是講三世因果、善惡業報。無神論者不相信死後靈 魂不滅,這是非宗教思想。一般宗教都是相信死後靈魂不滅、精神存在的。只的各個宗教 是出的理論不同。佛教如何肯定死後生命仍存在呢?這真是個大問題。要人相信輪回之說 ,是很因難的,尤其是一般受科學實證思想觀念很深的知識份子,總以為要看得見,能實 驗出來的才要相信。 但是肯定生命的三世性,這在佛教來說是基本。不能肯定此點,則佛教很多思想就不好瞭 解。如空宗、有宗、唯識學都要建立在三世因果上,才能作進一步深討。生命的存在,我 們簡單的說,以時間及業力的存在來肯定它。 時間相是三世性。以圖解表示如下: -t起而入的,不懂緣起,不能瞭解中觀,中觀是講 空的思想。印度大乘佛學有兩派代表:一是世親、無著菩薩、安慧、護法、戒賢論師乃至 玄奘大師等,是印度的唯識學派。即是前者識變轉依的解脫思想。一是龍樹菩薩、提婆、 佛護論師等的中觀緣起無我論。 中觀論又稱性空唯名論,沒有唯識學名相那麼多,只要把握二諦論--世俗諦和勝義諦( 即第一義諦),就容易瞭解。世俗諦是世俗方便假施設,勝義諦是對世俗諦而說的,二諦 論是認識真理的兩種層次。世俗諦是宇宙人生的現象界,而勝義諦是解脫的理想界。不依 世俗諦入手,無法瞭解勝義諦。「所謂不依世俗諦,不得第一義。」世俗諦和勝義諦都緣 起而來。現象界存在的一切法都是緣起法。緣起即現象,現象即緣起。 二論諦是說「世俗假名有,勝義畢竟空。」世俗假名有是說世間一切苦樂、善惡業報、清 淨解脫、佛性、無明、涅盤都是緣起如幻假名有的。在第一義諦上說一切相都是空相、無 我的。 佛教的無我,不是像奧義書說的,有一個小我,小我是墮落、罪惡、痛苦,而神我是清淨 、永恆、快樂的。佛教的無我論是真無我,徹底無我。這樣說,大家或許會害怕,明明有 個我嗎?怎麼說無我呢?龍樹菩薩在十住毗婆沙論說:「小乘五百部,聞畢竟空,如刀傷 心。」就是說小乘佛學聞到大乘佛學畢竟空的道理,猶如刀傷心。然而大乘無我論是從緣 起建立的。原始佛教都談無我,無我即空。我在此僅簡略介紹根本觀念。如何達到無我, 畢竟空是有層次的。 龍樹菩薩大智度論:「為初學者作方便說,生滅如幻如化,不生不滅不如幻如他。」生滅 就是表示無常短暫的人生,是痛苦類煩惱的。如幻如化,就是假的;沒有真實的本體。不 生不滅是指涅盤、清淨的佛性。不如幻如化是說有永恆常住的實體。 這裏發生現象、本體認識的二元論。但這是為初學者方便說是如此。為久學者(通達佛法 、聞思修很久的),龍樹菩薩說:「生滅如幻如化,不生不滅如幻如化。」能通達這個道 理,才能瞭解生死即涅盤,煩惱即菩提。這是大乘佛學最精華的哲學,這須從中觀來瞭解 。要瞭解這個道理必須讀中論、大智度論。 我可以肯定的說,各位若研究楞嚴經、圓覺經、勝鬘經、起信論,不能瞭解這個道理。因 為他們體系不同。一定要從大般若經、大智度論、中論下手。尤以中論為代表。 中論說明一切法緣起、性空如幻的哲學,可以解釋很多問題。如無明如何開始?眾生有邊 無邊(世界有邊無邊)?為什麼以前人少?現在人多?這些從中觀都可得到合理的解答。 若我們要看近代人的作品,則印順導師有三本書很可作參考。一是中觀論頌講記。一是中 觀今論。(就是中觀哲學現代論,透過現代人的哲學,形上學來說明中觀。)一是性空學 探源。 以上講緣起無我的佛教思想。各位研究佛學時,一下禪宗好,一下淨土宗、唯識宗,東張 西望的。這如同進了佛學的大公園,處處新鮮。我們在公園裏久了,比較知道研究佛學起 碼的概念。 四、正覺悲智 這是人生解脫最完美圓滿的境界,就是佛。前面所講大乘解脫思想可說是菩薩修學的過程 。到此就是到了最高境界;即是一真法界。這個境界我們沒達到,也說不上來,只知到是 此是最圓滿了。 以上是佛教思想解脫層次,佛法大概不出這四個綱要。不論講那一宗,禪宗、天臺、三論 宗、唯識、華嚴都好,離不了這些。當然視個人理解境界不同,可作不同的看法。 參、從解脫境界層面論生命之價值與抉擇   說到從解脫境界層面論生命之價值與抉擇   我們對生命的認識、領悟,影響我們生活行為的表現及對生命所抱的態度及追求的價 值與抉擇。在佛法上來說,生命之完成,生命之解脫,需要生命的昇華。這在境界上有種 種不同,即是價值觀念的不同,究竟價值觀如何呢?很不好說。有的人認為榮華富貴、高 官厚祿,終其一生,這也是人生觀。他生命境界層次在此此,追求的價值在此,所付出的 代價也相等。 古代高僧如玄奘大師,他何以要冒萬死一生的危險,到印度求學?他有什麼享受?快樂呢 ?到印度取經,終其一生翻譯經典,還沒翻完就死了。這有什麼值得?有什麼價值?這是 個人生命境界層面的看法而已。有人立志做總經理、董事長,他的價值在此,則他的生命 層面就低,是一種短暫、庸俗、現實、功利的人生觀。 宗教就是要追求理想無限的人生觀。佛學思想業感緣起、識變轉依、緣無我,甚至到正覺 悲智人生觀,是對生命最真實的完成,如此價值觀與付出的抉擇就不同。不是以短暫、有 限一生,表面的現象,決定生命的價值。 今日世界如此充滿災難、罪惡,人類之所以角落、痛苦,就是多數人沒有了解真實生命的 價值而表現出來的現象。依佛法來說,只有大乘佛學的人生觀,才是最值得讚歎、效法的 。但是,放眼社會,幾個人能懂得大乘佛學?幾個人能行著薩道?不懂大乘佛學,則不能 理解生命最真實的意義。不行菩薩道,則不能領悟生命最真實的完成。 出自菩提樹275期 轉至以下網址: http://www.tyba.org.tw/viewtopic.php?t=674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 守口攝意,身莫犯非; 如是行者,得度世已。 ~世尊 http://blog.yam.com/imagewind/ ~我的部落格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29.15.202 ※ 編輯: imagewind 來自: 61.229.20.65 (05/01 2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