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俱舍論》提到煖、頂、忍、世第一,這四個位次。 『煖』是溫煖,由逐漸的加熱,加熱到極點,就變成火。煖和火有一點相似,火就比 喻聖人的智慧,由凡夫精進的修四念住,這時候的智慧不是聖人的智慧,但是與聖人的智 慧相似,所以叫做煖。 『頂』就是煖的智慧又進了一步,就像人由山下向山上走,走到山頂上去,到了山頂 ,四面八方看得很清楚。比喻到頂位的時候,對於苦集滅道的道理,看得清楚。煖是四正 勤,頂是四如意足。 頂位再向前進就是『忍位』,到忍位的時候,只能向前進,不會再向後退,在煖頂 的時候,不精進還有可能會向後退,到了忍位就不退了;到了忍位的修行人,決定不會到 三惡道去了。忍在三十七道品裡面,就是信、進、念、定、慧五根。 忍位再進一階位就是『世第一』。世第一是五力,到了世第一的時候,在時間上來 說,只是一剎那而已,一剎那就到了初果向。 世第一,一剎那就入了聖位,聖人的智慧出來了。聖人的時候,一共有十六剎那, 前十五個剎那叫『預流果向』,就是預流果的因,到了第十六剎那就是預流果。 十六剎那也叫做十六心。 第一剎那那個心,叫做『苦法智忍』,第二個剎那是『苦法智』。第一個是忍,第 二個是智。先解釋『苦法智忍』苦是指苦諦,也就是三苦、八苦、無量的苦;『法』是佛 的大慈大悲,依據苦諦為我們講出來的這種佛法,佛開示我們苦諦的事情,就叫做法;『 智』是指我們依據佛說的苦法,去觀察無常故苦,苦故無我,無我故空,這樣去觀察叫做 智;『忍』是由四念住煖、頂、忍、世第一,到這個時候無漏的智慧出來了,叫做忍。忍 也就是認可,佛說人生是苦,從心裡面能承認這件事是苦,而不是樂,叫做苦法智忍。由 世第一這一剎那,進了一步,到了苦法智忍,這時候已經斷除去三界的二十八種煩惱,所 以聖人不是憑空而說的,是斷了煩惱,見到真理了,才是聖人。 第二個『苦法智』苦還是前面說的苦諦,法者如也,就是苦諦都是寂滅性,苦諦的寂 滅性,是諸法空相的寂滅性。《般若經》的道理,一切法自性空,就是寂滅性。《阿含經 》的道理,觀察無常就是寂滅性,由無常入於諸法寂滅性。我們在惑業苦中流轉,只要能 修行成功,也是由無常的生住異滅,滅了以後不生了,就是諸法如,這個法就是指『如』 說的。『智』是無漏智。前面的苦法智忍的『忍』是見到真理斷了煩惱,而苦法智的『智 』是證悟了斷諸煩惱之後的解脫境界,還是有差別的。『苦法智忍』是第一剎那,『苦法 智』是第二剎那,這是在欲界的智。 第三剎那叫做『苦類智忍』,第四剎那是『苦類智』,這是說色界、無色界的苦。這 位聖人觀察色界、無色界也是苦。這個苦和『苦法智忍、苦法智』是同一類的,所以叫『 苦類智忍』。苦類智忍的『忍』就是觀察前面苦法智忍、和苦法智的智慧境界。 第四剎那『苦類智』就是認可第三剎那的那個『忍』。這四個有什麼差別呢?前面的 苦法智忍,苦法智,這二個智慧是觀察真如理性;後面二個剎那,是觀察前面二個智慧的 ,所緣境有點不同。苦諦是這樣子,集諦也是這樣子,滅諦、道諦也是這樣子。四、四、 十六,十六個剎那。 苦諦:苦法智忍、苦法智,苦類智忍、苦類智。 集諦:集法智忍、集法智,集類智忍、集類智。 滅諦:滅法智忍、滅法智,滅類智忍、滅類智。 道諦:道法智忍、道法智,道類智忍、道類智。 前十五個剎那,是『向』。第十六剎那,第十六心,就是『預流果』。 轉載自:鶴林部落格 http://tw.myblog.yahoo.com/jw!bUootnScBhnu.N3bNA--/ =============================================================================== No.1605 《大乘阿毘達磨集論》卷第五 T31,p0681c01 無著菩薩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如是滅諦總有四種行相差別,謂:滅相、靜相、妙相、離相。 云何滅相?煩惱離繫故。云何靜相?苦離繫故。云何妙相?樂靜事故。云何離相? 常利益事故。 云何道諦?謂:由此道故【知苦斷集證滅修道】是略說道諦相。 道有五種,謂: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究竟道。 何等資糧道?謂諸異生所有尸羅,守護根門,飲食知量,初夜後夜常不睡眠,勤修 止觀正知而住。復有所餘進習諸善,聞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修習此故得 成現觀解脫所依器性。 何等加行道?謂有資糧道皆是加行道,或有加行道非資糧道,謂已積集資糧道者。 所有順決擇分善根,謂:煖法、頂法、順諦忍法、世第一法。 云何煖法?謂各別內證於諸諦中,明得三摩地缽羅若及彼相應等法。 云何頂法?謂各別內證於諸諦中,明增三摩地缽羅若及彼相應等法。 云何順諦忍法?謂各別內證於諸諦中,一分已入隨順三摩地缽羅若及彼相應等法。 云何世第一法?謂各別內證於諸諦中,無間心三摩地缽羅若及彼相應等法。 何等見道?若總說,謂世第一法無間無所得三摩地缽羅若及彼相應等法。 又所緣能緣平等平等智為其相,又遣各別有情假法假,遍遣二假所緣法智為相。 若別說見道差別,謂:世第一法無間,苦法智忍、苦法智,苦類智忍、苦類智, 集法智忍、集法智,集類智忍、集類智,滅法智忍、滅法智,滅類智忍、滅類智, 道法智忍、道法智,道類智忍、道類智。如是十六智忍,是見道差別相。 云何苦?謂苦諦。云何苦法?謂苦諦增上所起教法。 云何法智?謂於加行道中觀察諦增上法智。 云何智忍?謂先觀察增上力故,於各別苦諦中起現證無漏慧, 由此慧故永捨見苦所斷一切煩惱,是故名為苦法智忍。 云何苦法智?謂忍無間由此智故,於前所說煩惱解脫而得作證,是名苦法智。 云何苦類智忍?謂苦法智無間無漏慧生,於苦法智忍及苦法智各別內證, 言後諸聖法皆是此種類,是故名為苦類智忍。 云何苦類智?謂此無間無漏智生,審定印可,苦類智忍,是名苦類智。 如是於餘諦中隨其所應,諸忍諸智盡當知,於此位中由法忍法智覺悟所取, 由類忍類智覺悟能取。 又此一切忍智位中,說名安住無相觀者,如是十六心剎那,說名見道。 於所知境智生究竟,名一剎那。一切道諦由四種相應隨覺了。 謂安立故思惟故證受故圓滿故。…… …… 何等修道?謂見道上,所有世間道、出世間道、軟道、中道、上道、 加行道、無間道、解脫道、勝進道等;皆名修道。 …… =============================================================================== 佛學大辭典 【八忍八智】   又名十六心,是修四聖諦初生無漏智照見真諦理之位。   一、苦法忍,即斷欲界苦諦下見惑之智。   二、苦法智,即斷苦惑已,而正證理之智;   三、集法忍,即斷欲界集諦下見惑之智;   四、集法智,即斷集惑已,而正證理之智;   五、滅法忍,即斷欲界滅諦下見惑之智;   六、滅法智,即斷滅惑已,而正證理之智;   七、道法忍,即斷欲界滅諦下見惑之智;   八、道法智,即斷道惑已,而正證理之智;   九、苦類智忍,即斷上二界(色界和無色界)苦諦下見惑之智;   十、苦類忍,即斷苦惑已,而正證理之智;   十一、集類忍,即斷上二界集諦下見惑之智;   十二、集類智,即斷集惑已,而正證理之智;   十三、滅類忍,即斷上二界滅諦下見惑之智;   十四、滅類智,即斷滅惑已,而正證理之智;   十五、道類智忍,即斷上二界道諦下見惑之智;   十六、道類智,即斷道惑已,而正證理之智。   此十六心中,前十五心是見道,最後道類智一心,是攝於修道。信難信之理而不惑叫 做忍,施於所觀之法而忍許叫法忍,依此忍許而離惑明理之智叫法智。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kkshxt:推 06/28 01:13
> -------------------------------------------------------------------------- < 作者: cool810 (隨緣) 看板: Buddhism 標題: Re: [分享] 見道十六心剎那 時間: Tue Jun 28 20:11:39 2011 複習: 『地』分:【小乘(聲聞、獨覺)地】;【大乘地】。 『道』分:【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無學道】。 聲聞── 聲聞地(【異生地】:資糧道、加行道;【聖者地】:見道、修道、無學道。) 聲聞【法現觀】:資糧道;聲聞【義現觀】:加行道;聲聞【諦現觀】:見道。 資糧道分:【下品(廣大聞思:聞所成慧)、中品(思所成慧:比量證悟空性)、 上品(修所成慧:證得心一境性)】三品。 (生起真實無偽之出離心即入道。) 加行道分:【煖、頂、忍、世第一法】四位;加行道前三位──煖、頂、忍── 復各分下、中、上三品,共九品。 見道:加行道圓滿之後生起,分類有三:【 1.聲聞見道根本定智、 2.聲聞見道 後得智、3.非前二者任一的聲聞見道】。 其中『聲聞見道根本定智』分類有三:【1.聲聞見道無間道、2.聲聞見道 解脫道、3.非前二者任一的聲聞見道根本定智】。 過程:加行道(止觀雙運)“煖、頂、忍、世第一法”,於世第一法後,十六剎那 之第一剎那入見道位。 見道位十六剎那:諦現觀四聖諦成八忍八智十六心,正斷三界見惑。 苦法智忍、苦法智,苦類智忍、苦類智。(苦諦) 集法智忍、集法智,集類智忍、集類智。(集諦) 滅法智忍、滅法智,滅類智忍、滅類智。(滅諦) 道法智忍、道法智,道類智忍、道類智。(道諦) 緣觀欲界苦聖諦之境並忍可之,所生起的無漏法智忍,名為苦法智忍。於 其間,緣觀欲界苦聖諦之境並決了證知之,所生起的無漏法智名為苦法智。 其次,緣觀上二界苦聖諦之境,忍可之而生起者,名為苦類智忍。又緣觀 上二界苦聖諦之境,決了證知之而生起者,名為苦類智。此外,更緣觀欲、 色、無色界集滅道之境而生忍、智,故合四諦成八忍八智十六心。 『八忍』(苦法智忍、苦類智忍、集法智忍、集類智忍、滅法智忍、滅類 智忍、道法智忍、道類智忍)為【見道無間道】,『苦法智忍……道法智 忍』對治下界(欲界)與『苦類智忍……道類智忍』對治上界(色界、無 色界)之【遍計煩惱】; 『八智』(苦法智、苦類智、集法智、集類智、滅法智、滅類智、道法智、 道類智)為【見道解脫道】,從無間道所斷之遍計煩惱障中解脫之境地。 加行道世第一法無間、見道無間道(八忍)、見道解脫道(八智),三者 都是在同一座【根本定智】中產生。 從見道解脫道出定的聲聞諦現觀,於心續中顯現而生,為【見道後得智】。 非前二者(根本定智未現行與後得智未現行)之見道,例如聲聞見道無間 道者與聲聞見道解脫道者心續之四無量心、希求解脫的心,以及聲聞見道 後得位者心續之現前瞭解空性之智,以及現前瞭解二空之智。 見道解脫道出定之後,再經歷多次【入根本定→後得智】的修習過程,於見 道位最後一次入根本定智起於無間道時,開始對治【俱生煩惱】進入【修道 位】。(也就是說見道位有兩個無間道,一個解脫道;最開始的無間道是入 見道位,其後是見道之解脫道,最後一次無間道之後的解脫道為修道位。) 以時間而言,見道位行者只處於根本定智或後得智兩種狀態。 說明:行者緣補特伽羅無我(補特伽羅能獨立之實質有空),入根本定, 於世第一無間起對治正斷三界見惑(八忍:法忍、類忍)時進入【見道位】, 引生決定智勝慧,決了證知四諦之理(八智:法智、類智); 八忍為見道無間道,八智為見道解脫道,緣觀三界合四諦成八忍八智十六心。 斷除遍計煩惱,亦即斷除見斷三結──身見、戒禁取見、疑──進入見道位。 (見惑八十八使為見道位所斷。) 於見道十六剎那後依於<平等住─後得位>(入定、後得,入定、後得……) 反覆串習,堅故圓滿見道位,圓滿見道位於開始對治下界粗品俱生煩惱障進入 修道位;修道位斷除八十一品思惑。(欲界所攝修所斷煩惱六—貪、瞋、慢、 無明、壞聚見、邊執見,上二界所攝修所斷煩惱五—貪、慢、無明、壞聚見、 邊執見;以上修所斷煩惱障分為粗、中、細三品,每一品又再分為粗、中、細 三品,分九地九品斷之,共81品。) 證得見道第十六剎那的道類智,依程度可證得初果(須陀洹)、二果(斯陀 含)、三果(阿那含);修道則指以上之果位乃至阿羅漢向之間之階段。 =============================================================================== No.1558 《俱舍論》卷第二十三 T29n,p0118c07 尊者世親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於中已明諸加行道,世第一法為其後邊,應說從斯復生何道。 頌曰: 世第一無間  即緣欲界苦 生無漏法忍  忍次生法智 次緣餘界苦  生類忍類智 緣集滅道諦  各生四亦然 如是十六心  名聖諦現觀 此總有三種  謂見緣事別 論曰:從世第一善根無間,即緣欲界苦聖諦境有無漏攝法智忍生,此忍名為苦法智忍 。為顯此忍是無漏故,舉後等流以為標別。此能生法智,是法智因得法智忍名。如花果樹 ,即此名入正性離生,亦復名入正性決定。由此是初入正性離生亦是初入正性決定故。經 說:正性所謂涅槃;或正性言因諸聖道。生謂煩惱,或根未熟聖道能越故名離生,能決趣 涅槃;或決了諦相故,諸聖道得決定名。至此位中說名為入。此忍生已得聖者名,此在未 來捨異生性。謂許此忍未來生時有此用非餘,如燈及生相。…… 此忍無間即緣欲苦有法智生,名苦法智。應知此智亦無漏攝,前無漏言遍流後故。如 緣欲界苦聖諦境有苦法忍苦法智生。如是復於法智無間總緣餘界苦聖諦境,有類智忍生, 名苦類智忍。此忍無間即緣此境有類智生,名苦類智。最初證知諸法真理故名法智,此後 境智與前相似故得類名,以後隨前而證境故。 如緣苦諦欲界,及餘生法類忍、法類智四,緣餘三諦各四亦然。 謂復於前苦類智後,次緣欲界集聖諦境有法智忍生,名集法智忍。此忍無間即緣欲集 有法智生,名集法智。次緣餘界集聖諦境有類智忍生,名集類智忍。此忍無間即緣此境有 類智生,名集類智。 次緣欲界滅聖諦境有法智忍生,名滅法智忍。此忍無間即緣欲滅有法智生,名滅法智 。次緣餘界滅聖諦境有類智忍生,名滅類智忍。此忍無間即緣此境有類智生,名滅類智。 次緣欲界道聖諦境有法智忍生,名道法智忍。此忍無間即緣欲道有法智生,名道法智 。次緣餘界道聖諦境有類智忍生,名道類智忍。此忍無間即緣此境有類智生,名道類智。 如是次第有十六心,總說名為聖諦現觀。 …… 密意說故,已辯現觀具十六心,此十六心為依何地。 頌曰: 皆與世第一  同依於一地 論曰:隨世第一所依諸地應知即此十六心依。彼依六地,如先已說。 何緣必有如是忍智前後次第,間雜而起。 頌曰: 忍智如次第  無間解脫道 論曰:十六心中,忍是無間道。約斷惑得,無能隔礙故。智是解脫道,已解脫惑得, 與離繫得,俱時起故。具二次第,理定應然。猶如世間驅賊閉戶。若謂第二唯無間道與離 繫得,俱時而生;則此位中,於彼彼境、應定不起,已斷疑智。若謂見位、唯忍斷惑,則 與本論說九結聚相違。此難不然。諸忍皆是智眷屬故。如王眷屬所作事業,名王所作。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編輯: cool810 來自: 61.231.135.247 (06/29 2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