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摘自:四聖諦與修行的關係──《轉法輪經》講記 性空法師 第七章 道聖諦 8.IdaM kho pana bhikkhave gAminI paTipadA ariyasaccaM ∥∥Ayam eva ariyo aTThaGgiko maggo ∥ seyyathIdaM ∥ sammAdiTThi ∥la-pe∥sammAsamAdhi ∥∥ 諸比丘!順苦滅道聖諦者,所謂八正道。即:正 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中道的內容 中道的內容裡,佛先說明八正道,後說四聖諦。因為有真正的開悟,才有八正道;有 八正道,才有四聖諦,二者是不能分開的。要了解四聖諦、八正道都有世間、出世間的分 別,若不能了知分別二諦(世俗諦、聖義諦),就無法了解佛陀教育眾生的方便及佛所演 說的甚深法義。 【先示八正道】 佛首先說明開悟的內容是八正道,讓五比丘了解,因為他發現了「道」而離開苦行。 八正道是離苦的道路,所有現在、過去、未來的佛,都是經由這條路而解脫。佛和普通的 修行者不一樣;我們可以藉由閱讀三藏經典或老師的教導,而知道八正道,但是佛陀當時 並沒有老師教導,是靠無量劫來的努力、磨鍊,用特殊的功德徹底地投入修行,是自己發 現了這條正道之路。佛不只了解四聖諦和八正道,也能方便說法,依眾生不同的煩惱、根 器、行為,向所有想修行的眾生說明開悟的內容,幫助他們了解四聖諦與八正道。依南傳 的看法:見道時,因為無漏智慧現起,八正道會在一個心的過程中同時出現;若只用世間 智慧是無法實現見道,因世間智慧是分開的智慧,無法看到八正道同時現起。 【後示四聖諦】 未見道前,佛無法在同一個過程裡現觀所有的法,所以不能發現四聖諦;之後在現觀 過程,他觀到四聖諦的同時生起而開悟,很快地在見道後,實現了阿羅漢果而完全解脫。 南傳認為現觀四諦同時生起是在一個心的過程;一切有部說明見道是十五個剎那。但由於 佛陀的功德已成熟,見道後很快地進入修道,以十九個剎那實現阿羅漢果。目前暫不說明 ,重要的是佛開示八正道後,接著為眾生說明了苦、集、滅、道四諦。 八正道是佛開悟的內容,也是實現涅槃的過程。在經典裡比喻涅槃是座被森林掩蔽的 古老城市,然而佛陀發現了它,發現的過程就是開悟的內容──八正道。實現涅槃有二方 面:一方面是對苦諦、集諦有漏法的了解,另一方面是對滅諦、道諦無漏法的了解。 若不了解有漏法,就無法實現無漏法,所以《俱舍論》中,一切有部先說明有漏法, 讓我們了解智慧的所緣──五蘊、六入、二十二根等,若沒有這些智慧的所緣,無法了解 現觀的過程;當我們對於有漏世界或五蘊有所了解後,才能了解無漏法。《俱舍論》是從 〈業品〉、〈隨眠品〉來談有漏,談世界的輪迴轉動,因為有業、煩惱、有漏法,世界就 會不斷地轉動。能夠了解世界、業、煩惱後,才能實現現觀過程,才能清楚無漏法內容, 就是〈智品〉、〈定品〉所言的智慧、正定,有智慧和正定才能徹底了解現觀的過程。有 部認為:要先現觀,有智慧的了解後,再有定的了解,因正定是八正道的最後一支,解脫 必須靠定的深度,而定的深度則要靠智慧的深度,兩者有相互的關係。 八正道的意涵 【八正道即是順苦滅道】 八正道叫做「順苦滅道」,首先我們要了解什麼是苦?苦是煩惱的果,集是煩惱的因 。《俱舍論》說苦諦、集諦只是名詞不同,但體是一樣的,只是從因或從果說之別,因為 這個世間、五蘊的經驗,就是苦、集諦。沒有五取蘊就沒有苦、集諦,有五取蘊才會有苦 、集諦,假如不了解這個道理,就不知道佛所開悟的內容。所以,當佛實現中道時,即以 八正道離開一切世界的苦、離開五取蘊的苦。 【八正道即是緣滅聖道】 苦諦叫做五取蘊,而五取蘊的因就是「愛」;愛叫做「本來的緣」,假如沒有愛,就 沒有本來的緣。《正見經》中舍利弗說明愛是世界本來的緣:「因漏之集,而有無明之集 ;因漏之滅,而有無明之滅」。「漏」就是「愛」的意思,因有漏而有無明,此無明的緣 就是「愛」,因為「愛」,使得我們看不到四聖諦、八正道。在《雜阿含經》裡,提到八 正道叫作「緣滅聖道」(paccayanirodhagAminI paTipadA),此八正道能領導我們捨離 結生的緣──愛,而實現涅槃的境界。 【八正道即是順行滅道】 《俱舍論》說明了解苦諦、集諦就是「行」的了解,就是世間智慧的境界。我們要先 有世間有漏智慧的了解,才能了解無漏法。所以,想解脫就要實現「無行心」,無行心就 是實現無漏智慧的境界。因此,八正道可稱為「順行滅道」、「順無緣道」或「順無行道 」,它領導我們走向「行滅」的中道。 【八正道即是身見滅道】 佛發現了八正道,而實現了無漏智慧的境界。若能用無漏智實現見道,就能知道有善 、不善業,但已經沒有作善、惡業的主人或受果報的人。為什麼在無漏智慧中「主人」的 概念不會存在?因為實現了無行心的境界,有了無行心才能真正了解四聖諦與八正道。因 此,在《有明小經》中法授比丘尼(DhammadinnA bhikkhunI)說明八正道叫作「身見滅 道」,也就是中道,亦為「無漏八正道」。為什麼八正道叫作「身見滅道」?因為實現見 道,在無漏智慧裡就不會有善惡業的主體,或有未來要受善惡果報主體的想法,斷除了身 見。 八正道的內容 【正見】 若要離開愛、離開本來的緣,就要用世間及出世間的正見。首先我們要用世間正見來 了解四聖諦與八正道,之後才用出世正見斷煩惱;若世間正見尚未成熟,就無法用出世正 見。正見名為智慧,是了解八正道與四聖諦的基礎。如果沒有正見,如同在暗中摸象,在 無明的黑暗中看不清楚真相。有正見的智慧才有光明,才能知道這是象的頭、耳朵、尾巴 。因此唯有靠智慧,才能了解苦、集、滅、道四諦以及八正道。 正見是我們修道過程中非常重要的資糧,它和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 正念、正定之間有密切的關係。正見也稱擇法,是分別的智慧。正見的作用是什麼?它讓 我們的「想」穩定、固定在所緣。「想」能固定在所緣上,心才能分別清楚。為什麼?有 固定的「想」,才能夠如實觀。當「想」固定時才會有念,有正念才有正定。現觀過程裡 ,由於有正定、智慧,能看到無漏出世境界中八正道同時現起。在無漏定中八正道能同時 現起,因為此時沒有世間的所緣,就能長時間在沒有煩惱的解脫境界,這就是正見的心、 清淨的心。 見道前只能運用世間正見,不能用出世正見。實現見道,在第一次現觀中能看到正見 、正思惟、正精進、正念、正定都同時出現在出世智慧裡。世間八正道則無法在世間智慧 境界中同時出現,所以世間八正道沒有正斷煩惱的力量。在普通「定」的所緣中,如以安 那般那為修行的業處,因為它屬於世間所緣,不是出世所緣。因此當我們用「心」專注在 所緣上,這種世間定的有漏智慧,不能領導我們朝向正斷煩惱,它只能鎮伏斷,所以出定 以後,煩惱仍會出現;唯有無漏智慧才能正斷煩惱及隨眠。 佛陀在菩提樹下實現無漏智慧正斷煩惱的功能,因為佛的智慧種子、行為種子已完全 成熟,所以佛的現觀過程才能如此快速,能在見道後很快實現修道,實現無學道、無學果 。在見道過程裡,中道是「滅身見道」,因有無漏智才能正斷身見;如果沒有無漏智,就 無法斷身見。那麼,我們就會繼續收集「行」──善行、不善行、有福行、非福行、不動 行。假如收集不善行,就會得不善果,感得愈來愈多的苦受;假如收集善行,就會得善果 ,感得愈來愈多的樂受;如果收集不動行,就會有很多微細的樂果,但這些都還是在有漏 世間的境界。實現見道,就不會繼續收集「行」,就能解脫愛、無明,實現涅槃。 ◎ 世間正見 什麼是世間正見?《大四十經》說明:有布施、有世間、有前後生、有善惡業、有善 惡道、有善惡業果,這是世間智慧──世間正見。 什麼是世間正見、世間智慧的境界?世間正見、世間智慧是靠「行」。《俱舍論》中 多處皆有說明「行」的關鍵在苦諦和集諦,了解苦諦、集諦就是世間智慧的境界,就是「 行」的了解。 世間正見因為有「我」的概念,所以是有漏智慧,如布施時,以為有布施的人;有作 善業、不善業的主人;有未來受善業、不善業果報的主人,這種有「主人」的概念,就是 世間正見。 ◎ 出世間正見 正見的境界在出世道裡,就是「滅」的境界,因在見道過程中,能看到解脫境界,此 時不可能有「我」作善業、「我」作不善業、「我」作不動業的概念。沒有「我」的概念 ,就能去掉世間的所緣,就能成就出世智慧。所以,出世正見才有力量完全正斷煩惱,讓 煩惱沒有機會再出現。 出世正見領導我們走向無漏、無行心的境界,以實現無為涅槃界(asaGkhAta nibbAna dhAtu)。《正見經》中舍利弗說明:若能實現無漏正見,就是滅身見的正見,我們才能 說已經理解妙法、進入正法。什麼叫「妙法」?就是十二緣起。如果能用無漏出世正見了 解修行的過程,了解十二緣起的生滅,才能得獲妙法的深義。實現見道後,要繼續考慮、 思惟緣起、苦、集、滅、道諦,才能結束苦,才能完全解脫。依一切有部的看法:實現見 道的過程,就是第一法輪轉的過程,說明中道,說明「此是苦、此是集、此是滅、此是道 」。 【正思惟】 平常世間或出世智慧的作用是使我們的「想」固定,才能有「念」、有「定」,才能 出現智慧的光明;如果我們的「想」不穩定,智慧之光就不會明顯。正見的作用就是讓我 們的思惟穩定,而思惟能夠穩定是因為「想」穩定。什麼是思惟?思惟就是「尋」,就是 固定我們的心在所緣上。當我們修觀或修定時,必須有智慧的所緣,「尋」在修定的過程 中,就是取有關定的業處為所緣;在修觀的過程,就是取名業處或色業處為所緣。有這些 修習業處,尋才能穩定地在一個所緣上修習,它有世間與出世間的分別。 ◎ 世間思惟 世間思惟的所緣是什麼?《雜阿含經》說明:不害、不瞋、出離三種為世間思惟的所 緣。 ◎ 出世間思惟 出世間的思惟是關於出世境界、四聖諦、滅諦。有無漏思惟才能正斷煩惱,世間思惟 不能去掉煩惱種子,因此我們會繼續收集有福行、非福行、不動行,唯有無漏智慧才能完 全斷「行」,實現無為涅槃。 【正語、正業、正命】 我們有出世正見、出世思惟,自然就有出世心,有八正道的心,自然就能斷不正語、 不正業、不正命。因為在無漏智慧心中,有出世心的律儀,不可能出現不正語、不正業、 不正命,這是屬於正斷律儀。 佛說:所有的不善戒在世間心中無法完全去除,唯有在道心、出世心中才能完全正斷 。所以,出世心在第一次見道後,能產生力量完全正斷煩惱,因道心的功能可以自然斷所 有不善戒、不正語、不正命、不正業。在世間心中,因不正語、不正命、不正業的所緣不 同,所以,三者會在不同境界中分別現起。在出世心中,因出世心的所緣就是無漏智慧的 境界──滅諦,所以不正語、不正命、不正業無法出現;此時,心才有力量完全斷除煩惱 的種子── 隨眠。 【正精進】 ◎ 世間精進 世間的正精進是指四種努力──四正勤,也就是未生之惡令不生、已生之惡令除滅、 未生之善令生起、已生之善令增長。 ◎ 出世間精進 在出世心裡,精進的所緣是四聖諦,此時心只在四聖諦上努力。因為心能在同一個目 標所緣上精進,見道時心才有力量完全斷除煩惱種子。什麼是精進的作用?精進的作用就 是讓善心的心法聚生在一處;因此讓所有的善法一起出現,就是精進的功能。當精進的所 緣是屬於出世無漏智慧,就能產生力量將道心裡所出現的善法聚集、統一。所以,精進才 能給善法力量;沒有精進,善法就沒有力量。 出世精進的所緣是滅諦,因此有力量正斷心中所有的煩惱。見道時,能斷「身見、疑 見、戒禁取見」三種煩惱種子;見道前,由於精進的所緣不是滅諦,因此沒有擇滅的功能 以去掉煩惱。 【正念】 正念就是不讓心離開、忘失所緣,讓心能繼續停留在我們所需要的境界。念的近因及 緣是什麼?「念」的緣是固定的「想」。《俱舍論》說:四念處的體是智慧,而智慧的體 就是固定的想。所以,有正見、正思惟、正精進,才有正念;有正念,才有智慧。 有二種智慧的善心,若善心以世間為所緣,就沒有力量完全斷除煩惱;若善心是以出 世間為所緣,才能完全正斷煩惱。當正念在出世所緣上,正念的力量使我們不會忘失滅諦 及四聖諦,因為出世的正念是靠出世正見、出世正思惟、出世正精進,而能生起正斷煩惱 的力量。 【正定】 無漏智慧是實現見道過程的基礎,它的生起是靠正見。我們已經知道正見、正思惟、 正精進、正念都有世間、出世間的不同;而出世道中,由於道心中自然有律儀,因此正語 、正業、正命會同時出現。以下說明世間正定與出世間正定。 有出世定才會有正斷煩惱的功能,世間定只能「害」煩惱,但不能正斷煩惱。南傳佛 教用「鎮伏」,一切有部用「害」。入色界或無色界定,都只是鎮伏煩惱而已。如入色界 初禪定只是鎮伏欲界的煩惱;入色界第二禪定只是鎮伏色界初禪的煩惱。世間定在三界中 ,只能「害」煩惱,只能離開下界煩惱;唯有出世間正定才能正斷煩惱。出世定必須靠出 世正見、出世正思惟、出世正精進、出世正念才能出現,佛在《獅子吼小經》說明世間定 與出世定的關係與差別。在出世境界中,出世正定必須與其他七支聖道同時現起在同一個 目標上,才能成就正斷煩惱的過程。在《有明小經》中說明正定與其他支聖道的關係:正 定的資糧是正精進,正定的緣是正念。 南傳佛教以三種遍知說明離開煩惱的過程,斷遍知時觀滅,實現見道時,能斷三結─ ─身見、戒禁取、疑;而後修道,慢慢斷欲貪、瞋恚、身見、戒禁取、疑等五下分結;最 後在阿羅漢果完全斷除色貪、無色貪、掉舉、慢、無明等五上分結。 一切有部對於煩惱的分析很複雜,在見道中要斷八十八種不同的煩惱,它將斷遍知分 為九種,即九勝位,為斷除三界見惑、修惑的九種智慧,假如要了解有部的現觀過程,一 定要了解九勝位。目前不說,先了解在見道時,才能產生智慧正斷煩惱,假如沒有實現出 世境界,智慧就無法產生正斷煩惱的功能。「智慧」並不會自己生起,會和它的朋友一起 出現。實現見道時,因為出世智慧實現了出世所緣時,我們自然能離開所有「見」方面的 煩惱, 離開「見住」(diTThithAna),不再有不正見。 什麼是「見」的住地?南傳阿毘達摩提及有八種不正見的所緣: ◎五蘊 依佛教有二十種關於五蘊的不正見,如色蘊中會產生「色是我」、「我有色」、「色 在我之中」、「我在色之中」等四種不正見;同樣的道理,「受、想、行、識」也各有四 種不正見,因此五蘊中計有二十種不正見。《有明小經》中說明:在出世正見中,這二十 種五蘊的不正見能完全在見道中正斷;但是世間正見由於所緣是世間五蘊,因此沒有力量 斷除五蘊的不正見。 ◎無明 見道不能完全去掉無明,但會斷除與「見」、「疑」相關的無明。所有的有漏心都有 無明,實現見道後無明仍會出現,還是有和「欲」、「瞋」、「慢」一起生起的無明,但 此時與「見」、「疑」相關的無明已不再成為不正見的依地。 ◎觸 實現見道前,以為「觸屬於我」,有觸的基礎就是「我」的存在、五蘊的存在。實現 見道後,了解「觸」就不再和身見、不正見一起。所以,「觸」不會成為見的依地。 ◎想 不正見的基礎是「想」,「想」的功能很重要,因為智慧要靠穩定的想。四念處的修 行中,「念」要靠穩定的想,有了四念處的智慧,才會出現出世智慧。因此,四念處的修 行是出世智慧現起的條件。智慧、念的緣都是穩定的想,想穩定後,智慧才有功能;如果 想不穩定,智慧就沒有功能作用。 何時「想」會不穩定?當我們有戲論時,「想」就不穩定。因為有戲論時,想就會擴 大,這時就有「愛」的生起,心就會染著所緣,將全世界變成「愛」的所緣,於是世界就 成為我們戲論的所緣。因此,修行中要特別修「念」,才有智慧的作用;而智慧的作用是 「通達」,也就是「抉擇」的意思。當出世智慧能通達、抉擇出世所緣時,就能完全斷除 和不正見有關的煩惱。 實現見道,能去掉所有和「我」有關的不正見,此時「我」的概念並非完全不出現, 而是這樣的想法出現時,不再認為有一個真實存在、不變的「我」。 ◎尋 未見道前,當煩惱生起時會在心中持續很久的時間,會有後悔、難過等,因為我們以 為「我」是真實存在的所緣。 實現見道時,我們的粗略思惟──「尋」,已沒有關於「我」的所緣,已能了知、分 別「我」不是真實的所緣,心就不會在掉悔等煩惱中。因此,見道時,「尋」不再成為不 正見的依地。 ◎不如理作意 見道後,心還是會出現貪、瞋等不如理的作意,但此不如理的作意,已經沒有真實存 在「我」的概念。因此,見道時,不如理作意也不再是不正見的基礎。 ◎外教善知識 外教善知識認為有「我」的存在,但見道後,了知「無我」,不再有「我」的概念。 所以,不再依靠外教善知識的引導。 ◎異聲 見道時除了佛教以外,已不再相信其他所有異教的書、理論、說法、聲音等。因為已 經在見道時看到解脫的所緣,所以不會相信和「我」有關的言論。 八正道有世間、出世間的分別,要想斷除和不正見相關的煩惱,先要有世間八正道的 修行,之後才能用出世八正道完全正斷煩惱。 三種遍知 關於南傳佛教的看法,離開煩惱的過程,是三種遍知(pariññA)的過程,唯有以 「三遍知」 透徹了解五蘊等名色法,才能斷除對名色法的貪愛而滅苦。此是「道諦」的 精髓。 【知遍知】 「知遍知」稱為智慧所緣,所緣是苦諦和集諦。苦諦就是名色的分別,唯有了解名色 ──具「名色分別智」(nAma rUpa paricchedañANa),才能實現智慧的境界。但了解 名 色還不夠,還要了解名色間的緣起,才能了解智慧,才能知道真正的緣起,「緣攝受智」 (paccaya pariggahañANa)就是了解名色和它們之間的緣起,也就是了解苦諦和集諦, 這就是智慧的境界。假如沒有智慧的境界,就無法成就觀的過程。 【審察遍知(度遍知)】 如果了解名色及其緣起,才會產生智慧而能檢查不斷剎那的生滅,此為洞察智慧。依 照所要思惟的所緣──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緣起的道理,觀它們的剎那生滅,稱為審 察遍知。如果有審察遍知,且繼續用功思惟,就能用世間智看到剎那、剎那的生滅。例如 以「身體」為思惟的所緣,在審察遍知下,會看到身體的生滅愈來愈快,最後我們看不到 「生」,只會看到「滅」。如果能實現世間觀智,就能觀到滅,看不到生,而我們的智慧 也會在這個階段增加,漸漸地以此世間智慧來離開煩惱。 【斷遍知】 斷煩惱的過程有其次第,先用世間智慧觀滅而實現世間最高的智──行捨智,有了行 捨智,才有實現出世道的可能;若沒有行捨智,就無法實現出世道。行捨智已能離開煩惱 ,但仍不夠力量完全斷除;若要完全斷煩惱,必須斷最麻煩、最有力量的煩惱──身見, 斷了身見才不會受深重煩惱的壓迫。假如我們不想受深重煩惱的壓迫,應該實現見道。實 現見道前,要依行捨智繼續努力地觀世界生滅的逼迫,由於此時心已經很敏感、夠發達, 世間智慧也已成熟,心就會朝向新的境界──即出世境界。 這個過程好像過去出海旅行用帆船,當時技術還不發達,水手要知那兒有陸地,就帶 隻烏鴉在船上,讓牠吃好東西。當船航行在大海中,烏鴉就停在船桅上;如果烏鴉看到新 大陸,就會飛離開船,飛走後若是沒有看到大陸,牠會再回來船上吃東西,讓水手照顧牠 。之後,不斷飛繞幾次,如果烏鴉確實看到陸地,就會直接飛向大陸不再回來。 同樣的道理,假如我們繼續實現世間最高的觀,繼續思惟無常的逼迫,心會一次次地 迴繞,若心看到出世所緣,就實現見道,不會再回來世間。當心轉向解脫的所緣,首先會 實現道心──道智,之後就會有道果。實現出世境界,這個過程如同入禪定,不過實現禪 定要一、二或三個小時,但出世道果定只要二個剎那。 聖人和凡夫的差別在哪裡?唯有聖人才有證入道果定的經驗,當看到出世的所緣,知 道了解脫的境界,由於果定的力量很強,就能隨其意願定在涅槃裡。此時,果定並沒有和 道心在一起,果定和禪定一樣能停留較長的時間,聖人若有需要就能長時間定在這個所緣 上。如果聖人要更徹底地斷煩惱,就要繼續思惟無常的逼迫;此時,他能用世間智,也能 用出世間智。如果沒有實現見道,就只能運用世間智而已。 結說道諦 道諦有世間與出世間二方面,世間道諦無法完全斷煩惱,而出世間道諦裡所運用的智 慧及定,才有力量完全斷除煩惱。為什麼?因它以滅諦為所緣,所以能夠運用出世智慧去 除煩惱。 要了解在什麼情況下出現正斷,必須了解出世道諦。在出世智慧中,我們的定、正念 、精進、智慧,都是在同一個目標──實現四聖諦上,因此有力量正斷煩惱。由於見道前 ,不能生起出世智慧,所以無法完全斷煩惱。唯有解脫所緣出現時,能同一心努力思惟無 常,心才會朝向涅槃、朝向出世境界。依南傳佛教,這是在一個心的過程中。實現「道」 的過程,如同入禪定一般,入禪定前要先害煩惱,才能進入禪定的境界;同樣的道理,實 現涅槃之前,也要先斷煩惱,才能朝向出世境界。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5.232.47.118 > -------------------------------------------------------------------------- < 作者: cool810 (隨緣) 看板: Buddhism 標題: Re: [法語] 四聖諦與修行的關係──道諦 時間: Wed Aug 3 21:39:31 2011 關於法師說到的世間、出世間八正道,轉貼一篇《雜阿含》經文供參考對讀: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八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七八五)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上說,差別者:   「何等為正見?謂正見有二種:有正見,是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有正見, 是聖、出世間,無漏、無取,正盡苦,轉向苦邊。   何等為正見有漏、有取、向於善趣?若彼見有施,有說,……乃至知世間有阿羅漢, 不受後有,是名世間正見,世俗,有漏、有取、向於善趣。   何等為正見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謂:聖弟子苦、苦思惟 ,集……滅……道、道思惟,無漏思惟相應於法,選擇、分別、推求、覺知、黠慧、開覺 、觀察,是名正見,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   何等為正志?謂正志二種:有正志世俗,有漏、有取,向於善趣;有正志是聖、出世 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   何等為正志有世俗,有漏、有取,向於善趣?謂:正志出要覺,無恚覺,不害覺,是 名正志,世俗,有漏、有取,向於善趣。   何等為正志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謂:聖弟子苦、苦思惟 ,集……滅……道、道思惟,無漏思惟相應心法,分別、自決、意解、計數、立意,是名 正志,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   何等為正語?正語有二種:有正語世俗,有漏、有取,向於善趣;有正語是聖、出世 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   何等為正語世俗,有漏、有取,向於善趣?謂:正語離妄語、兩舌、惡口、綺語,是 名正語,世俗,有漏、有取,向於善趣。   何等正語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謂:聖弟子苦、苦思惟, 集……滅……道、道思惟,除邪命貪、口四惡行,諸餘口惡行離,於彼無漏、遠離、不著 ,固守、攝持、不犯,不度時節,不越限防,是名正語,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 盡苦,轉向苦邊。   何等為正業?正業有二種:有正業世俗,有漏、有取,向於善趣;有正業是聖、出世 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   何等為正業,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謂:離殺、盜、婬,是名正業,世俗, 有漏、有取,轉向善趣。   何等為正業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謂:聖弟子苦、苦思惟 ,集……滅……道、道思惟,除邪命貪、身三惡行,諸餘身惡行數,無漏、心不樂著,固 守、執持、不犯,不度時節,不越限防,是名正業,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 ,轉向苦邊。   何等為正命?正命有二種:有正命是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有正命是聖、出 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   何等為正命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謂:如法求衣食、臥具、隨病湯藥,非不 如法,是名正命,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   何等為正命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謂:聖弟子苦、苦思惟 ,集……滅……道、道思惟,於諸邪命,無漏、不樂著,固守、執持、不犯,不越時節, 不度限防,是名正命,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   何等為正方便?正方便有二種:有正方便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有正方便是 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   何等為正方便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謂:欲精進,方便超出,堅固建立,堪 能造作,精進心法攝受,常不休息,是名正方便,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   何等為正方便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謂:聖弟子苦、苦思 惟,集……滅……道、道思惟,無漏憶念相應心法,欲精進方便,勤踊超出,建立堅固, 堪能造作,精進心法攝受,常不休息,是名正方便,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 ,轉向苦邊。   何等為正念?正念有二種:有正念是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有正念是聖、出 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   何等為正念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若念、隨念、重念、憶念,不妄不虛,是 名正念,世俗,有漏、有取,正向善趣。   何等為正念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轉向苦邊?謂:聖弟子苦、苦思惟,集…… 滅……道、道思惟,無漏思惟相應,若念、隨念、重念、憶念,不妄不虛,是名正念,是 聖、出世間,無漏、不取,轉向苦邊。   何等為正定?正定有二種:有正定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有正定是聖、出世 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   何等為正定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若心住不亂不動,攝受寂止、三昧、一心 ,是名正定,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   何等為正定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謂:聖弟子苦、苦思惟 ,集……滅……道、道思惟,無漏思惟相應心法,住不亂不散,攝受寂止、三昧、一心, 是名正定,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82.233.156.28 推 AHJKL:有漏、無漏的關鍵在於"苦集滅道" 07/24 21:19
Samus:大推 這篇看好多次了 感覺還是很好 08/04 00:37
hallcom:隨喜 08/04 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