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博主: 不能同意你這種看法。 1. 請問,一個事情如果一看就一目瞭然,還需要作比喻嘛?如果死亡心和結生心能夠像你 所說那樣直接觀照,還需要用比喻嗎? 在講遍知智的開頭有一段話:「他這樣的瞭解:於過去由業緣而生的諸蘊,已在彼處而滅 ;由於過去的業緣而於此有生起別的諸蘊;但沒有一法是從過去有而來於此有的。於此有 由於業緣而生的諸蘊將滅,於再有(來世)別的(諸蘊)將生;自此有亦無一法將去於再 有。」這段話就是遍知智需要明瞭的內容,如果一個人能直接觀察,那還用後面那麼表淺 的比喻嗎?直接觀察就是了。 從文中的偈子看,行者通過觀照意界和眼識,他能夠明白「前心破壞了,後心繼之生。 他們沒有中間者,也無有間斷」,而且沒有一物是從前心跑到後心的。事實上在緣攝受智 階段,就充分觀察了各個法生起的因緣,所以對眼識和意界之間的關係應該很清楚了,而 且對所有能觀照的到的心法,他都能看到這種關係。如果他對死亡心和結生心看得同樣清 楚,那麼在陳述中就不應該用比喻關係,而是應該用一種平行的關係來表達。惟一合理的 情況就是對死亡心和結生心看不清楚,所以才用意界和眼識打比喻來說明。 2. 從上下文看,遍知智前面剛講了有的業和異熟的關係只有諸佛能看見,佛弟子是看不見 的,死亡心和結生心可能就是屬於這中情況。 博主: 3. 從遍知智部分後面的總結看,「憶念無常者,於何等法如實知見?如何成為正見?從何 而善見一切諸行為無常?斷何等的疑惑?憶念苦及無我者,於何等法如實知見?......乃 至斷何等的疑惑?憶念無常者,於相如實知見,因此而言正見。如是由彼而善見一切諸行 為無常,斷除對於彼等的疑惑。……」這裡明確說了用推論。只是這裡用詞「善見」並不 是一目瞭然。如果看英文: 「When he brings to mind as impermanent, what states does he correctly know and see? How is there right seeing? How, by inference from that, are all formations clearly seen as impermanent? …When he brings to mind as impermanent, he correctly knows and sees the sign. Hence 「right seeing」 is said. Thus, by inference from that, all formations are clearly seen as impermanent. Herein doubt is abandoned. … 「中文翻譯的「善見」就對應英文 的」inference」,就是推論的意思。顯然要得出「一切行無常」的結論,推論是必須的 ,因為確實有些法佛弟子是看不見的。 4. 通過推論認識死亡心和結生心之間的因緣關係的方法可用於認識別的不能直接觀照的法 ,所以在偈子後面說「如是以死及結生而知一切法者,曾經增加了以一切行相而把握名色 之緣的智,善斷十六種的疑惑」,這和「如是由彼而善見一切諸行為無常」完全是相對應 的。要知道,《阿比達摩概要精解》中對無常定義中包含說一個法生起又「滅盡無餘」, 換句話說就是沒有任何東西從前面一個法(因)跑到後面的一個法(果)。 從這幾句話看,「When he brings to mind as impermanent, he correctly knows and sees the sign. Hence 「right seeing」 is said. Thus, by inference from that, all formations are clearly seen as impermanent. Herein doubt is abandoned. … 」,這裡所說的「見」有時是指直接看見,直接觀察到,有時只是指通過推論分析明白 、明瞭的意思。 秋天的雨: 我現在用比較簡略的話,概括一下博主關於「緣攝受智中對死亡及結生心的觀照問題」的 觀點及根據: 觀點:死亡及結生心無法直接照見; 依據: 1、清淨道論中以「意界及眼識的相續而生,眼識並非從意界而來」為比喻,說明了「死亡 心和結生心也是相續而生,結生心並非從死亡心而來」。 2、比喻,只能在被比喻的事物是無法現觀的情況下才能運用。 上述的概括是符合博主的原意的嗎? 在我看來,「比喻」除了博主所說的用途,還可以在被比喻的事物無法輕易了知時運用。 博主: 第2點不能脫離上下文簡單這樣概括。確實「還可以在被比喻的事物無法輕易了知時運用」,而且即使是可以輕易了知的事,如果你還沒有了知,比如老師可以打比喻向學生說明如何觀照。不過這裡有個前提是你對這個事還不瞭解。但按照你的觀點,前面在緣攝受智階段對行緣識、識緣名色已經如實現觀了,那麼對死亡心和結生心也應該看到了。 比喻還有很多用途,比如說一個人「慢如蝸牛」,雖然這裡被比喻的事也能看得很清楚, 但這是一種誇張的手法,而清淨道論這裡需要盡量準確地說明事物,情況又不一樣。 -- 經典裡對整個的(修行)過程有系統描述是很精密的,但實際的經驗卻超越經教研 究。研究無法告訴你:這就是無明升起的經驗,這就是行的感覺,這就是特殊的意識, 這就是身與心各個不同元素的感覺(受)。---阿姜查《水池》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3.192.64.159
mormolyca:善見在原文為"sudittha" 英譯為"well 211.79.139.98 06/12 17:57
mormolyca:seen"與樓主的"推論"似有落差 211.79.139.98 06/12 1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