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摘自《佛學概論》 郭朝順、林朝成 著 三法印 p52 三法印是佛教中以三法來印可、印證教法合不合乎佛法。這三法的內容即 是: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三法印其實是源於《阿含經》無常、苦、 空、非我等四項觀念,由《雜阿含經》中可知,它在佛入涅槃之後己被視為佛法 的要義而被合起來宣說,而且是諸比丘都共同承認的,並被用來作為教導眾人之 說: 《雜阿含經》,《大正藏》第2冊,頁66中 佛般泥洹未久,時長老闡陀晨朝著衣持缽,入波羅奈城乞食。食已,還攝衣 缽。洗足已,持戶鉤從林至林,從房至房,從經行處至經行處,處處請諸比丘言: 「當教授我,為我說法,令我知法見法,我當如法知如法觀。」時諸比丘語闡陀 言:「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滅。」 為何說這三法印源於無常、苦、空、非我等四項觀念?所謂「諸行無常」, 「行」本身的意義就是「造作」之義,「諸行」在此泛指世間一切經由因緣和合造作而 成的事物。這些都不是恆常,因為這些依賴因緣而成立的事物,一旦因緣有所改 變,事物就會隨之起了變化,甚至破壞消滅。換言之,因緣和合的諸行,乃是有 所待的,而非能夠獨立自存的。那麼事物的存在現象的背後,有沒有一種可以獨 立自存的東西呢?這樣的東西在印度傳統哲學思想中稱之為「我」,「諸法無我」 所談的便是一切諸法之中,沒有一個不變的自我,作為事物的本質或主宰而成 立。「涅槃寂滅」則是針對眾生生死輪迴之苦,而說「出離生死」的涅槃寂滅之 究竟解脫。但眾生為何會淪於生死之苦無法解脫?主要的原因便是眾生無始以 來,對無常的諸行執以為常,對無我的諸法強執有我,這樣的無智無明造成了各 種痛苦。 是故無常、苦、非我,即同於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滅三法印。三法 印是就不同方面來說諸法緣起性空的道理,因此三法印與《阿含經》中所言之「無 常、苦、空、非我」,便是同一事,所以用此三法來印證是否合乎佛法,可說相 當合乎原始佛教的看法。 三法印除了是一種佛法的原理之外,三法印也是一種修行實踐的次入, 《雜阿含經》,《大正藏》第2冊,頁71上: 無常想者,能建立無我想。聖弟子住無我想,心離我慢,順得涅槃。 這是說,眾生觀察到諸行無常,沒有究竟恆常的事物存在,於是便感到對世間諸法並沒 有主宰的能力;無我的「我」在這裡說的是「主宰」義;因為吾人無法主宰任何事物, 沒有一物的確可以為我所擁有,是故眾生便是處於一種因緣相待的處境之下,沒有絕 對自由的可能,所以對於無可奈何的因緣人生,便起了厭離之心,便感受到世間之苦; 譬如生老病死種種痛苦,都是面對緣起世界所起的無可奈何的悲哀。然而如果能夠擁 有那樣的智慧,正觀諸行無常、諸法無我的實相,不要去妄執定要有一常存的事物, 也不要妄執要去掌控、擁有些什麼,如此便可以逐漸去除以自我為中心、為出發點的 思考方式,便能去除因我執而起的傲慢無明,去除一切愛欲,離於一切煩惱,因而便可 證入涅槃寂滅的境界,得到最終的解脫。 但是三法印的地位,應當被視為一種絕對不可違逆的教條來看嗎?如果三法印 僅是一種教條,那便違背了三法印所欲闡釋的如來緣起性空的智慧,反而執著於文字與 名相上的內容,忽略了這些文字與名相所欲開啟的智慧,故《大智度論》對這個問題便 提出了反省: 龍樹,《大智度論》,《大正藏》第25冊,頁297下~298上 如者,如本;無能敗壞。以是故,佛說三法為法印:所謂一切有為法無常印, 一切法無我印,涅槃寂滅印。問曰:是三法印,般若波羅蜜中,悉皆破壞。如佛告 須菩提:若菩薩摩訶薩觀色常,不行般若波羅蜜;觀色無常不行般若波羅蜜;…如是 云何名為法印?答曰:二經皆是佛說,如《般若波羅蜜經》中,了了說諸法實相。 有人著常顛倒,故捨常見,不著無常相,是名法印;非謂捨常著無常者,以為法印。 「我」乃至「寂滅」亦如是。 「如」是如本實觀之實相,稱之為「如」,因為它是本來如是,非是造作所成, 所以無可敗壞。作者龍樹設問說:諸法的實相既是諸行無常等三法,但是經中同時又有 觀色常與觀色無常不能行般若波羅蜜的自違之說,何以無常等三法還可以稱為法印? 論主的回答指出了一個重點:所謂三法印的成立,其目的是為了令凡夫捨棄虛妄執著, 執於諸法是常,這固然是種妄執,但是如果不能了解諸行無常的意涵,體現諸法無常的 智慧,只執著於文字上或者概念上的諸法無常,這又何嘗不是種妄執呢?至於諸法無我、 涅槃寂滅的道理,也是如此。 由《大智度論》的反省看來,的確可以說是對原始佛教的性空思想的再行深化。 如前所說,三法印是原始佛教對空義的闡釋,因而以此三法為佛家教義的判準。但大乘 空義深怕學者又復執著於「空」,因而指出三法印的目的在於去執,如果又執著於此三法 ,便也是違背了佛義,是故大乘說空之時,空亦須空。 但三法印是否就可以完全取消了?這也是不成的,因為三法印單就觀念的層次或 者佛教史的角度來談,的確可以作為衡定佛法、非佛法的標準,而龍樹的說法,則企圖 指出,三法印所闡釋的空義,若僅停留在觀念與歷史的層次之限制與不足處,空不能僅 是一種觀念,空必須內化而為修行者的智慧,如此才能發揮去除無明妄執的真正作用。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2.123.161.98
tokyobaby:感謝. 61.225.16.243 12/12 1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