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唯識新引 《成唯識論》新解   唯識學會理事長張尚德講述 達摩書院副院長黃高正記錄 第七次 第一章 造論意旨(一) 《成唯識論》卷一 今造此論為於二空有迷膠者生正解故[1]。 〔述記:安慧等欲顯論主為令生解斷障得果所以造論。〕 生解為斷二重障故[2]。 由我法執二障具生,若證二空,彼障隨斷[3]。 斷障為得二勝果故。 由斷續生煩惱障故證真解脫,由斷礙解所知障故得大菩提[4]。 [1] 述記:正解故者,入見道前資糧加行二位之時……此即第一加行位也。 [2] 述記:此即第二通達位也。 [3] 述記:此即第三修習位也。 [4] 述記:顯金剛心斷煩惱障證真解脫,斷所知障得大菩提故,此即第四究竟位也。 英譯(韋達) THE PURPOSE OF THE TREATISE 1.According to Sthiramati Vasubandhu wrote the Trimsika (Thirty Stanzas) for those who misunderstood or made nothing of the Doctrine of the two Sunyatas or Voids [1], in order that they might acquire a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it [2]. A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this doctrine is essential if one is to cut off the two heavy avaranas or barriers [i. e., (a) klesavarana, the barrier of vexing passions which obstructs one's way to Nirvana or true deliverance, and (b) jneyavarana, which impedes Mahabodhi or Supreme Enlightenment] [3]. Both these avaranas are due to a belief in the subjective existence of the Atman or individual ego (atmagraha, Atmanclinging) and to a belief in the objective existence of dharmas or external things (dharmagraha, dharmaclinging). If the two Sunyatas are realized, both barriers will be lifted [4]. The sundering of the two barriers has for excellent fruits the attainments of true deliverance or Nirvana and of Supreme Enlightenment or Mahabodhi.[5] The former is the result of cutting away the barrier of vexing passions which cause rebirth, while the latter is the result of cutting away the barrier which hinders Absolute Knowledge.[6] ---------------------------------------------- [1] The two Sunyatas are: pudgalasunyata, voidness of Atman or ego, and dharma-sunyata, voidness of all dharmas or external things. [2] This corresponds to the first two of the five stages of the Path leading to Vijnaptimatrata, namely, the stage of moral provisioning (sambharavastha) and the stage of intensified effort (prayogavastha). [3] This corresponds to the third stage of the Path, namely, the stage of unimpeded penentrating understanding (prativedhavastha or darsanamarga). [4] This corresponds to the fourth stage of the Path, namely, the stage of exercising cultivation (bhavanavastha or bhavanamarga). [5] This corresponds to the fifth (i. e., the last) stage of the Path, nsmely, the stage of final attainment or ultimate realization (nisthavastha). See Section on The Path in Book IX. [6] This corresponds to the moment of Vajropamasamadhi or diamond meditation, that of the last stage of the Bodhisattva, characterized by firm, indestructible knowledge, penetrating all reality, and attained after all vestiges of illusion have been shed. See Section on The Path in Book IX. 中譯(張尚德) 造論意旨 1. 根據安慧的說法 世親寫《唯識三十頌》的目的,是為那些不了解我空、法空二種空(Voids)的人,使其 有正確的理解。 如果人們要消除自己的二類重障---煩惱障與所知障,那麼對我空和法空的理論有正確的 了解,便是基本的。 [二類重障也就是說: (a) 煩惱障(klesavarana,貪、嗔、癡、慢、疑、惡見六個根本煩惱和二十個隨 煩惱)阻礙了自己的涅槃或真正的解脫。 (b) 所知障(jneyavarana,也就是對主觀與客觀人事物的無知)阻礙大菩提或至 高的覺悟。] 為什麼有我執、法執二障呢? 由於相信有主觀的我(subjective existence of the Atman)或個體的自我( individual ego),就有了我執;再由於相信萬物客觀存在(objective existence of dharmas)或種種客觀人事物的存在(external things),就有了法執。 如果超越證知二空,則斷二障。 強制斷除(sundering)煩惱障和所知障會得到至為美好的果實,那就是成就真正的解脫 (true deliverance)或涅槃,以及成就至高無上的覺悟(Supreme Enlightenment)或 大菩提(Mohabodhi)。 前者(真解脫)的結果是因為斷除了業力輪迴不已而一再衍生的種種煩惱。後者(大菩提 )的結果則是由於斷除妨礙絕對知識的所知障。 [1] 所指的兩種空,是我空(pudgalasunyata)和法空(dharma-sunyata),我空用弗洛 依德或西洋哲學術語來說,就是「自我空」(Voidness of ego);法空也就是指一切外 在人事物(external things)都空。 [2] 此即契合五位聖道的前二位,彼成就資糧位---即道德上的修持(moral provisioning )和加行位---即在歷劫修行中的精進(intensified effort)。 [3] 此即契合五位聖道的第三位:通達位,也就是徧知一切的一切(unimpeded penentrating understanding)。 [4] 此即契合五位聖道的第四位:修習位,也就是歷劫修行(exercising cultivation) 。 [5] 此即契合五位聖道的第五位:究竟位,即最終果位(final attainment)和究竟覺( ultimate realization)---本覺(也就是佛)。見本書第九章。 [6] 此即契合金剛喻定(梵文Vajropamasamadhi)或如金剛鑽般的禪定 (diamond meditation)。也就是菩薩成就的最後階段,這是由堅定而堅不可摧的(firm, indestructible)知識達成的,契入一切存在的實在(penetrating all reality),同時 破除一切幻想和種種微細無明(all vestiges of illusion),以上請參閱本書第九章。 尚德感言: 韋達先生將佛法所說的「空」翻譯為 Voids, 用複數來表示,那是內行的。這裡是指我空 與法空。我空是人的主觀存在的空,法空是客觀存在的空。就人來說,既是主觀,也是客 觀。本為客觀,所以也就無所謂主觀;本為主觀,所以也就無所謂客觀。這種種說法,從 釋迦牟尼佛的認識和智慧來看,都是人的戲論而已,毫無意義。 所以釋迦牟尼佛在印心的《楞伽經》中說:人的一切一切意識、觀念和語言種種,即使是 人的存在本身,都是「妄想」。因此祂在菩提樹下悟道後說: 「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 在「妄想」中,龍樹菩薩的《大智度論》有所謂十八空(內空、外空、內外空、空空、大 空、第一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始空、散空、性空、自性空、諸法空、不可 得空、無法空、有法空、無法有法空。),祂從內空、外空,也就是主觀、客觀一直空到 底,最後形而上的第一義也空。 空個什麼? 既然連哲學的形而上本體都要空掉,只好用「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來表示, 這是佛的功夫境界。沒有「證量」,一切就免談! 十地菩薩都還有「障」的道理在此。 在此要強調的是: 韋達先生將佛法的空,翻成Voids,沒有錯,但也不算對,因為英語世界中並無佛法「空 」的思想。希臘大哲學家柏拉圖以二分法將世界分為生滅變化的世界和永恆的世界。生滅 變化的世界是佛法的「諸行無常」而已,不是佛法的「空」;而其永恆的世界和希伯來一 神教相結合,便形成獨一無二的「上帝」文化。 佛法是在五個範疇中又超越五個範疇: 一、 有 二、 空 三、 即有即空 四、 非有非空 五、 超越前四種 最後連超越也超越。 歸到慧照一切,在常寂光中常樂我淨,這就是「佛」。 關於「由斷續生煩惱障故證真解脫,由斷礙解所知障故得大菩提」這兩句,窺基法師用了 八、九百字來解釋,演培法師更用了一千多字字來說明這二十四個字,其實這兩句話很簡 單,就是說人要了解自己以及宇宙的存在,因為貪嗔癡所以有煩惱障,因為無知所以有所 知障。韋達先生的翻譯是對的。 在此要再肯定韋達先生的翻譯: 他的「金剛喻定」英文翻譯的最後一句是: 「and attained after all vestiges of illusion have been shed. 」 他用「all vestiges of illusion」,這表明他實精通佛法。 「Illusion」的英文原始意義是「幻想」,韋達在此用「一切所遺留的(all vestiges) 種種幻想」,真是內行之至。 楞伽經講,佛要破除一切「妄想」,妄想即幻想也,而人的最根本幻想,就是微細「無 明」。 從韋達先生將唐玄奘大師《成唯識論》原文譯成的英文來看,究實說來,不懂中文和佛法 的英語世界人士,是否真能懂得韋達先生所要傳達與表達的唯識學真實意義,我是很懷疑 的。 我再將韋達的《成唯識論》英文翻成中文,是從其英文的原始語義、語法及結構,且多少 注意到《成唯識論》的原文意義來翻譯的。 我自己覺得好笑。 我的認識是: 人類必須有一種「共同的語言」,來理解和表達不能用任何語言表達出來的思想。這種說 法本身與事實本身就是矛盾的,人類永遠在玩語言和意識,所以永遠鬥爭,永遠不得清淨 。 我在說夢。人生、人世和世界,以及宇宙本來夢夢相夢、夢夢互夢也。 我又何必作夢。   第八次待續。   附語: 覆 Michael Dong (Canada) 敬愛的張老師: 我天天盼望著老師開講唯識,現在終於盼到啦! 有個問題,敬請老師在百忙中講解: 張老師在 "《唯識三十頌》簡述" 上講 "微塵即凈色根". 南師在 "如何靜坐" 視頻 上講 氣脈即凈色根. 那麽,氣脈也是微塵嗎?凈色根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還是心物一元的呢? 非常感激! Michael Dong 張老師回答: 南師說的沒錯,宇宙山河大地,皆氣脈也。 參一參:氣脈在哪裡?此其一; 其次,「我說微塵,即非微塵。」 現代物理學,說中子、粒子、微子,還未找到淨色根。 懂嗎? 再說一點,禪門之所以超越上上乘,在其親證也。 更要說的是:解釋什麼是淨色根者,自古以來,好多好多人也,你喜歡誰的,就喜歡誰的 吧! 你問淨色根是精神還是物質、還是心物一元。只要稍事問一問自己是什麼,自然就立即懂 了。 佛是超越精神與物質,也超越心物一元的。祂是什麼?我怎麼知道。我只不過是從經典上 了解的而已。 學佛要經得起熬。 慢慢來,你有希望。 尚德 二00九年九月十一日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0.141.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