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覺得想就自己所瞭解的布施,重新開文做一個說明 從大乘的脈絡下來談「布施」,借用印順導師(下簡稱導師)的偈語: 「總攝菩提道,六度與四攝;漸入於諸地,圓滿佛功德」 與本文題目相關的是前兩句,意思是,無上菩提道品,不外乎「六度」與「四攝」 六度為六種可以解脫到彼岸的方法,為「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那、般若」 (出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21;大智度論,卷43) 四攝,攝為攝受的意思,分別是「布施、愛語、利行、同事」等四種可以攝化眾生的方法 六度和四攝的關係:六度是成熟佛道的要目,四攝是利濟眾生的方便 但六度本身也各自有「自利」和「利他」兩種理解的面向: 施、戒、忍,是利他的福德道;禪、慧,是自利的智慧道;精進通於二道 簡言之,雖然佛有時候會因時制地強調修何種法門可以證無上菩提, 但並不是說「佛」的程度是一行一法門便可以圓成,倘若以為只要修某法某行 便可以成佛,不需要修其他功德,便是顛倒誤解了~ 布施波羅密 一、利生為本:「身及諸受用,三世一切善,為利諸眾生,無惜而行施」 在大乘中,布施為六度波羅密首位,捨己利他而與菩提心相印,是布施波羅密 的核心概念,「菩提心」「大悲心」與「無所得」是行布施時最重要的心態。 導師在佛法概論中就有說:若以自我為出發點,即便在熱心布施,還是都只為 了名聞利養,並不是是真的是布施。 「云何布施波羅蜜多?謂菩薩摩訶薩以一切智智相應作意,大悲為首,自捨一切 內外所有,亦勸他捨內外諸物,持此善根用無所得而為方便,與諸有情平等共 有,迴向無上正等菩提,是為布施波羅蜜多」(參見《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488) 布施的內容,有財施、法施與無畏施 財施,於外有衣物、金錢,於內有身心 法施,利人不倦(精進)、洞見時機(禪定)、明達事理(般若) 無畏施,克己自守(持戒)、恕人寬容(忍辱) 從上述布施的內容可以得知,在真正的「布施」的概念中,進行的過程中 將會同時有機會修習到其他五度波羅密 因此,拿修行的功德來說:菩薩是願意修集一切功德,迴施一切眾生,使眾生因 而成佛。等一切眾生成佛,再修集功德而利益自己,自己成佛。能這樣為他忘己 而布施,才是菩薩的布施。 二、三類能施 「下士為己施;中士解脫施;利他一切施,是則名大士」 形式上同樣是「施」,但會因為動機觀念不同,而有不同的結果 下士:發增上生心求人天福德,會有功德,但有限(有漏) 中士:發出離心求解脫。此等心態並不求積極的利他。換言之,可能 是將珍寶投入大海,但不會想利用來救濟貧窮。 大士:發菩提心而為利他施、一切施。利他施,不否定功德的存在, 但不是為了功德而布施,是為了利他拔苦得樂而施。一切施, 從內在身心到外在財物,一切善法皆施,即便保有,卻也不作 「自己私有」想,覺得所有一切都是眾生的。暫時的所得,正如 雇員取得的合理生活費而已。 三、三類能施:即前述布施的內容,財施、法施、無畏施。 四、行施態度 「難施殷勤施。聞施心歡喜,勝於寂滅樂」 難施:即便是自己以極大努力獲取的東西,依舊願意施予。 殷勤施:以清淨心,恭敬心,歡喜心來布施,而且親手布施,決不使人有難堪的感覺 聞施心歡喜:一旦聽到有布施的機會,就開心得不得了,有人來乞求, 使自己的無常物,能投入波羅蜜多大海,成為成佛的資糧, 無窮無盡,這真是世間第一等好事! 五、三種戒施 「或有不應施,自他及所為」 就布施者自身而言,菩薩本來是應該不惜身命財物來布施的,但這要 漸漸修學,忍力強,悲心深,不帶一分勉強才得,否則會障礙修行的 。如要力氣小的,挑起重擔子,結果是反而使人畏怯退心了。 就布施的目的而言 如為了小小事而乞求身命,不應該布施。(為小勿捨大) 或者布施以增長惡業,不應布施。 六、最勝樂施 「施以捨心勝,常修於意樂」 修布施的用意,在於養成「一切能施」的心念 因此,除了以實際的物品利益眾生外,在貧窮無法實物施時,也要能以自心作意 現起廣大無量資財以供養諸佛,使能施的意樂增長,是為勝解施。 七、世出世施 「三輪處處著,是施名世間;三輪空相應,出世波羅蜜」 修布施之所以能夠離苦得樂到彼岸,完全是因為般若智慧的引導(「五度如盲, 般若為導」,大智度論,卷29)所以修布施波羅密,一定是要基於無所得的般若 為方便而修。 布施的三處:三輪,施者、受者與施物 世間的布施:著三輪相,被我執所綑綁,是有分別的布施 出世間的布施:三輪體空,施者、受者與施物,皆能與「無所得」相印 三輪體空的觀念,並不僅只用於布施,而是所有的修行皆應如此 因此,以我自己學習到的這樣的布施的概念,關於捐錢給佛教團體 想法如下: 一、施物: 在法律上,贈與後的物,所有權已經歸屬於受贈人,原則上處分權贈與人無從過問。 二、施者: 這是一個練習布施的機會,可以選擇修或不修。 三、受者: 這是人家要我們去服務眾生的資糧,要戒慎恐懼。 或許我真的討厭裝模作樣的假清高,也或許真的也是有裝模作樣假清高 但試問:這對我的生命有什麼重要性呢? 成天檢討別人應該如何如何,卻忘記自己的生命在一點一滴的流逝 在這流逝的背後,法身慧命有因此增長嗎? 我,深自懺悔。 以此供養,迴向十方三世一切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