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本篇轉載 確實已詢問且經同意 【美好法音‧敏林在臺灣 】 與您談談金剛經--( 4 ) 第九世敏林堪千仁波切主講 林生茂居士口譯 The Eastern Sun 團隊編輯整理 現在要講的這一段,是關於須菩提的提問摘釋。 須菩提請示佛陀:「是否所有一切的眾生,在未來都可成佛呢 ?」 佛陀依據他的問題開示了:所有一切的眾生( 一般我們講四生,即胎生、卵生、濕生 、化生 ),由四生以致於一切有情眾生,最後都能究竟成佛。 雖說最終皆能圓滿證悟成佛,但在證悟成佛之際,不會稱說:「我,證悟成佛。」 所以,應講是說:一切的有情眾生,都會「究竟涅槃」。雖然一切有情眾生都會究竟 涅槃,但是,實際上卻沒有真實的涅槃。 佛陀回答須菩提的這段開示,其所欲表達的內在涵義,與中觀的義理是相同的。剛剛 講:一切的法不是真實存在的,所謂的不存在,是因為一切皆是心的迷惑。 在座聞法者,乍聽之下是否有一些迷惑呢 ? 那麼,佛陀所要表達的意義到底是什麼呢 ? 簡單的說:所謂「如實的修行」,於究竟,其實沒有所謂的「究竟的證悟」這回事,換句 話說,亦即沒有所謂的「圓滿證悟」,但是也沒有「沒有證悟」這回事。 所以,雖然一開始須菩提就問佛:是不是一切有情眾生,都會成佛呢? 佛雖答以一切的眾生都會成佛,但是,在那個當下,已不會云說眾生成佛,因為並沒有所 謂的眾生成佛。 因為,於世俗諦的這一面,所有的眾生都會成佛,這是有的,不是沒有。但是,就勝義諦 而言,眾生成佛,或是沒有成佛,其實無有差別。也就是說,在那當下,沒有成佛或不成 佛的差異。( 註 1 ) 為什麼呢? 因為所有一切的法,都是空性的本質。 所謂的成佛,就如同我們於此際,依著各種的方法修行證道,成為與佛相似、同佛一般具 有之功德。也就是說:我們現在,欲能藉由各種修行而達致成佛的佛果。但是,真正成就 佛果之際,倘若內心裏尚有:佛是非常圓滿的、佛的境界非常殊勝、佛之究竟的果位難證 殊勝,或我已得證此果等等;內心裏面對成佛的果位,有如斯的執著心、貪愛心,如此, 本身仍然是種煩惱、妄念。就勝義諦的義理而言,仍然是不究竟的。 就好比修行時,我們常說:「一切的法門,只是前行。」那麼,前行修到了最後,如 果仍然有著絲毫的執著或意念,在那當下,仍然屬於妄念。 所以對於一個初入法門修持的人而言,上師會教授他,儘量讓妄想念頭能夠減少的道 理。但是,修持到了後來,所有一切的法,一切的修行,都要融入、匯入到自心! 佛也對須菩提開示:任何一個菩薩,如果內心中心尚存有這一種分辨,如:這個眾 生是圓滿的、究竟涅槃的…,如果還有這種分別意念,這是不對的。 是以佛云:如果一個菩薩,對於眾生,仍然有眾生形( 相 )、有壽相、有施相、或是 於對眾生有著:造作了什麼樣的業等如斯的想法,那麼,這依然不是究竟清淨的修行。我 們可以發現,整部金剛經開示、勸說的方式,就以這樣的方式進行。所以,當各位在讀誦 、修持金剛經時,需自整部金剛經所要闡示的宗旨,亦即「自心如何離一切妄想念頭」的 這個角度去理解。 整部經就是以這種與其它經典相異的方式開示著非常深奧、廣泛的義理。也藉著佛與 弟子間之問答,開示對眾生有益與容易修持的教法。當中同時也提及佈施,佛講:應無所 緣的行使。換句話說,佈施的對境,也是不存在的。 因此,對一個菩薩而言,在行使佈施的當下,對所佈施的對境,內心沒有任何的貪愛 ,對於所施之物,沒有任何執著。對於佈施的行為,當下不存在任何的期盼或希望得到回 報。 倘若能如此行使佈施,這就是所謂的菩薩淨施。因此,佈施時,倘若施者當下的內心 希望藉此佈施,這一生一切都能夠順遂和諧,藉此佈施得到很好的名聞利養等等,倘若存 在著這樣的意念,便不是一個清淨的佈施。為什麼呢? 因為,如果以如斯的意念佈施,這 個佈施,就不是真正為了利益對境的需要,而是為了自身的利益。 尤其,對於所施之物,倘若內心裏有著一種鏗吝不捨的意念,或是對所施之物本 身就有一種貪愛執著,那麼,在那當下,事實上你並沒有所謂的佈施心。如此勉強去做佈 施,已失去佈施的意義。 同樣的,佈施時,倘若佈施的對境是一位非常美麗的女子,以此之故,所以你願 意行使佈施;或者,你所佈施的對境,具有權勢,或是具有名氣等等,而你內心擔憂若不 佈施,是否會對我不歡喜或是傷害我等等意念,這些都非清淨的佈施。 所以,我們應該遠離前述所提的種種的念頭;離一切的妄想念頭行使布施;內心 裏存在著是真正為了饒益有情眾生,除此之外,沒有自利的意念,如此而行佈施。同樣的 ,對於六度,持戒、忍辱、精進等等,也都須如此行之。佛也表示:倘若能如此行使佈施 ,佈施的福德是無量的。佛也問須菩提:須菩提,東方的虛空,其量多大 ? 能否測量等 等 ? 佛以此喻之菩薩所行佈施的功德,以致於持戒、忍辱…等等,如同東方虛空一般無 法思量。同樣的,如同南、西、北、上、下十方虛空不可思量一般,菩薩安住於離三者( 所施物、施者、受施者 ),離其所緣下之佈施功德是不可思量的。 如此而所積聚的無量福德,是離一切煩惱的。 福德可分為兩類:一種是具有煩惱染污的福德,另一種則是不具有煩惱染污的福德。而離 所緣之佈施是屬於沒有煩惱染污的福德。 須菩提也問佛:「佛啊,能夠見到你的眾生,是否積聚了無數的福德,才能夠見 到你 ?」 佛的回答是:有情眾生,無論聚有多少色、聲、香、味、觸…等之五欲外境妙欲,欲以此 見佛是非常困難的。眾生心中越少聚集色、聲、香、味、觸等之法,則越能見到佛。因為 ,外在所謂的五塵、五欲的妙欲進行,是讓我們內心散亂的一個外緣。也就是說:我們的 心,貪執於外在的眼界、色相、美聲、行為、妙食等。這些容易讓我們的心,散亂於外境 之貪執。因此,越能夠減少對外境的貪執,內心就越能夠領略到佛的境界。倘若執著於外 在的五塵妙欲,你有多大的執著,相對的,也就有那麼大的虛妄產生。唯有自心在最後能 離一切迷惑妄想的念頭,在那當下,自心的真實本質便是佛。 問:依仁波切剛剛所說而舉此例:若因為見到他人可憐而行佈施,是否也有分別心呢? 師:此處所著眼的,最主要的是發心動機需出自於利益眾生之心、為利他之故而行佈 施,這是清淨的佈施。 問:若行佈施時:例如每個月認養喇嘛或是幫助老人,那可能有照片提供擇人護持, 而這個舉動可能會加入個人主觀因素,如相片中的人長相投緣與否等等。還是說:不特別 挑選護持誰 ,如此才不具分別心? 師:如果從對境,以那一個需要最直接、急速的幫助,從對方受苦的角度面向而做護 持的選擇,這是可以的。你知道有很多的小孩子需要幫助,在那當下,可能會給你看很多 小孩子的相片,而你從這裏面選一個與自己較有緣、自己看了較歡喜的而去資助,這也是 沒有關係的;因為這些人在當下都是需要幫助的,所以主要是內心裏懷著利他、幫助所有 眾生的意念而行佈施或救助等任何行為,這是最重要的。 當你懷著利他的意念選擇護持的對象,並不是說:必須、一定要選擇看起來是非常痛苦、 顯得較可憐等等的對境。事實上,所謂無分別心的利他,是無論其目前處於貧窮、痛苦的 階段,或者相反的,其具權勢優勢,再或如經典所云:乃至於對佛菩薩,證悟甚高的聖者 ,我們的內心都需存著利益幫助這些聖者的心,這就是利他,利他不止也不是只幫助利益 劣勢者;而重點則取決於發心與動機 關於這方面,曾有這樣的故事: 話說從前有個人去朝聖。在朝聖的途中,有人將佛像棄置路上,此人當下心想: 這麼尊聖的佛像被丟棄在路上,這實在是非常不好。因此,將此佛像撿起放在牆頂高處。 因為他的內心想著:尊聖的佛像被人丟棄在路上這樣子踐踏,這是非常不應該的。於是他 將此佛像置於牆頂。 之後,又有另外一個人,他也是來朝聖的,經過這個地方時,他看到牆上有一尊 佛像,他想:這佛像沒有遮避物,那這樣放著,過陣子若每天下雨、曬太陽等等,佛像會 毀損。當下他見到垃圾桶中有隻非常舊的、髒的鞋子,於是他就把這鞋子拿來放在佛像的 頭頂上。 這兩人,第一位看到佛像被捨棄,因而將佛像放在牆頂上;第二個人,想到這佛像不免風 吹日曬,因而將此鞋子蓋在佛像頭頂上,這是他們的發心動機。而這兩位也都因而積聚了 很好的福德。這個經典中的故事是告訴我們:最主要的是取決於我們的心;我們的心如何 的思惟,如何的動念,這是最重要的。 問:發現自己一直無法以最清淨的心修行,有甚麼簡單的方法對治 ? 師:任何時候,我們對於自己的起心動念,在這之後,都要進行再一次的省思反省。譬如 說:前一個小時,我的心裏到底想了些什麼 ?是什麼樣的意念?或者,一兩個小時之後, 再次去反省前一兩個小時前所動的念頭,其想法是否自私? 利他 ? 縱使無法每幾個鐘頭便去反省之前的意念,能夠每天做這樣一次的反省也可以。 這當中,要如何去思惟呢 ? 反省也會有兩種結果:一個是當時那樣的意念與行動是正確 的。也可能反省後,你會覺得那時的想法其實是錯謬的。 只有在事後再一次的反省省思,才有辦法做分辨 ; 因為我們往往在事情發生的當下,於 分別念的當下,沒有辦法立即覺察到對、錯,清淨與否。 唯有事後再去反省,我們能澈底翔實的檢查自心。 那麼,如此去觀察,你會看到自己的錯誤,對於自己的錯誤,內心升起深刻的意 念,提醒自心以後不要再犯相同的過患。 我們每天做這樣反省;省思每一個人跟我講的事情,而在聽講事情時,自心究竟 動了什麼樣的念頭?如此,對自心的狀態會很清楚 。 藉著這樣的反省,對於世間法的運作、生活的方式等,你會有較清處確定的認知 。 例如,你會了解到:原來,在我們一生當中,你在處理事情的心態上,這樣做時 ,產生了什麼樣的結果 ? 那樣處理看待時,又是如何的境況?對此會有較深刻的體悟。瞭 解到這一點後,對於一生,應該要如何的運作、融合,以這樣的意念修持,會越來越容易 與生活結合。 反醒省思就好像監視器的作用義理一樣,倒帶重省細微或未注意之處,之後就能逐漸 知道如何看待問題與處理。 註 1 : 對於法身而言,沒有眾生需度,一切都是空性,一切本來成佛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03.73.54.222
dansha:推好文 09/29 12:33
yctsai:讚嘆 讚嘆 版上的諸位必定成佛 09/29 13:39
jackjack0040:推~有新的看法… 09/29 17:43
aarontbeck:推 10/02 1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