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1999-2000 斯裏蘭卡 Ven. Ariyadhamma Mahathera 聖法大長老 止觀禪修開示 英譯:聖喜尊者(Ariyananda Bhikkhu) 中譯:吉祥尊者(Manggala Bhikkhu) 資料編輯:覺悟之路網站 斯裏蘭卡聖法大長老(Ven. Ariyadhamma Mahathera)簡介 Ven. Ariyadhamma Mahathera(聖法大長老),斯裏蘭卡籍,生於1937 年4 月24 日。 出家於1956 年(17 歲),1959 年7 月15 日受比庫戒。他的戒師是Ven. Kedevadduwa Jinawamsa(聖種大長老)為Shri Kalyani Yogashrama Sajstha (斯裏.卡裏阿尼森林派) 創立者(1951.6.17)。本派表面上屬於藍曼匿派(Ramabba Nikaya,斯裏蘭卡三大派系 之一)。他跟隨Ven. Matara Wri Banarama 及本派其他長老學習三藏。長老威儀具足, 德高望重,心性慈祥,博學強記,精通三藏、禪法。1997 年曾受帕奧禪師指導禪修。長 老現任斯裏.卡裏阿尼森林派總秘書,駐錫:Na Uyana Aranya Senasanaya (龍樹林僧院),Pansiyagama 60554, Sri Lanka(斯裏蘭卡)。 按:斯裏.卡裏阿尼森林派有一百多所道場,絕大部分在鄉下、森林,本派約有五百位 比庫,持戒精嚴,不持金錢,素食。該派有九處禪修中心,過去以教導馬哈希禪法為主, 目前有些道場教導帕奧禪法。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 SamBuddhassa(三稱) 禮敬彼世尊、阿拉漢、正自覺者(三稱) 止觀修營講座(一) 斯裏蘭卡聖法大長老(Ven. Ariyadhamma Mahathera) 一九九九年講於馬來西亞檳城佛學院 奢摩他(Samatha ,止) 毗婆舍那(Vipassana ,觀) 剛才長老念了一個偈子,這個偈子是世尊在Jetavana 紫竹園所講的,是世 尊念給一個叫Putila 的比庫聽的,Putila 比庫在過去佛的時候,曾經有七回做出 家人,那麼在做出家人的七世其中,他培養了很深的智慧,同時把佛法教導給許 多的弟子們。所以就在佛陀那個時候,也就是他的最後一世的時候,他也是一個 很有學問、很精通佛法的一位比庫,同時也善巧的把佛法教育給許多弟子們。 這位Putila 比庫每天有兩回去頂禮世尊,那麼每次他來頂禮佛陀、侍候佛陀 的時候,佛陀就祝福他“Sukihotu Putila”就是Putila!願你快樂。可是就有一天, 他來禮拜佛陀、侍候佛陀的時候,佛陀這麼祝福他“Sukihotu Pepuja Putila”就是空頭的Putila!願你快樂。 那一天,這位Putila 比庫就非常的不愉快了,因為世尊叫他空頭的Putila, 因此他就想為何佛陀這麼稱我空頭的Putila 呢?他就想自己的戒律,自己的戒律 都清淨,那麼他就再想,發現到自己是沒有定力,也沒有成就道、也沒有成就果 的那種證悟,所以他想世尊就是因為這個原因而稱他為空頭的Putila。所以那時 他就下決心,他想他需要獲得定力、培養定力以及成就道和果。 於是第二天的早晨,這位Putila 比庫就決定要到叢林的寺院裏去修禪,那麼 他走到很遠很遠的叢林寺院裏去修禪。就在這個寺院裏,住著三十個比庫,而這 三十個比庫全都是阿拉漢。他首先就來到一位年紀最大為首領的比庫,要求他指 導禪定,指導他如何修習禪定。而這位首座比庫,他知道這位Putila 比庫有很多 的我慢心,所以他就告訴他說:「我沒有時間教你修禪,你去找第二位年長的比 庫吧!」 於是Putila 比庫就來找第二位年長的比庫向他求教,希望他指導他如何修 禪,而這第二位年長的比庫也知道這位Ven. Putila 有著很多的我慢心,於是他 也告訴他不能,沒時間教他,叫他去找第三位年長的比庫,所以接著第三位年長 的比庫也知道並基於同樣的原因,告訴他沒有時間指導他,教他繼續的找下一位 比庫。就這麼樣的一個推一個,推到最後二十九位比庫都不願意教導他,結果他 被逼來到最後一位也是最小的一位出家人面前。 這最小的一位阿拉漢出家人,是七歲的沙馬內拉(samaneras,古譯:沙彌), 他雖然是七歲的沙馬內拉,但是他確實是一位阿拉漢,於是這位Putila 比庫就來 到這位七歲的阿拉漢面前,這時這位七歲的沙馬內拉阿拉漢正在一顆樹下坐著, 那麼他來到他跟前向他求教。於是這位Putila 比庫就向這位七歲的沙馬內拉阿拉 漢求教,這位沙馬內拉回答他說:「您是長輩、您是很有學問的長輩,很年長的、 很有資格的比庫,而我是位很年青的和尚,那我應該向您求教才是。」可是這位 Putila 比庫很謙虛的要求他,他說:「我去找了二十九位的比庫,他們都不肯, 沒有給我修禪的指示,無論如何請你給我修禪的指示,不管你說什麼我都會去 做。」這位Putila 比庫就是這麼低聲下氣的向這位七歲的沙馬內拉求教。於是聽 到這Putila 比庫的謙虛要求之後,這位沙馬內拉阿拉漢就給他修禪的指示,他說: 「好!現在你先下去那個池裏,坐下去、浸在水裏,然後你再回來我這邊。」這 位Putila 比庫就依循著這位沙馬內拉阿拉漢的指示,跑到池裏,把身體浸下去, 然後再回到這位沙馬內拉身邊。看到了他這麼做之後,這位沙馬內拉才開始給這 位Putila 比庫修禪的指示。於是這位沙馬內拉就告訴這位Putila 比庫,他給他一 個例子,他說:「現在假使說有一個螞蟻的小土丘,而這個土丘裏有六個洞,如 果有一只蜥蜴跑進這土丘裏頭,那麼你就應該把五個孔關著,留著一個孔開著, 以便能夠捕捉這蜥蜴。」這位Putila 比庫很有學問、很有智慧,他了解這位沙馬 內拉阿拉漢給與他的指示,他於是很恭敬的說:「沙馬內拉尊者,我了解您的指 示,現在我要到樹下去修禪了。」這位Putila 比庫了解到這指示之後,他到了樹 下去,那麼在修禪之前,他先頂禮佛陀,然後就進入他的禪定修持。他把他的五 根:眼、耳、鼻、舌、身關閉,就是說不去注意,然後把心專注在意門,就是開 取他的意門,然後以正念專注在他的呼吸上。 這位Putila 比庫由於在過去佛的時候,都已曾經做過很好的修持,而且這一 世他也有很好的遵守戒律,他的戒律清淨,所以當他修禪的時候,並沒什麼困難。 很快的他就依照這入出息念培育起定力,他得到了安般念或入出息念的似相,然 後通過這入出息念的似相達到定力,然後進而成就禪定。這時他有了禪那,而佛 陀就在這個時候通過神通,看到了這位Putila 比庫的因緣已經俱足,知道他證果 的因緣已經俱備了、已經要成熟了,於是佛陀念了這個偈。他了解到佛陀所開示 的法,於是他把他的心傾向於、導向於觀禪的修持,從而得到觀禪的內觀智慧。 在很短的時間裏,他俱備了許多的內觀智慧、所有的觀智,而成就了所有的道和 果,也就是四個道和四個果。這時他已經是阿拉漢,成就了道和果,而同時也俱 備一些神通,那麼他出家的生命、梵行都已經俱備了,完成了一個出家人所要達 到的目的。於是他發揮神通力的作用,然後向世尊頂禮。 佛陀對Putila 比庫所念的偈的意思是如此的,通過禪定,一個人得以培育智 慧;沒有禪定,他的智慧將會墮落而減退。一個了解到這一點的修行人,他將會 培育禪定以便證得智慧,而在這裏所謂的培育智慧,就是可以培育到成佛的智慧 或者是辟支佛的智慧,或者是阿拉漢的智慧。 佛陀教育我們要培育智慧,通過培育智慧,我們能夠證得佛果、成就佛果, 或者是辟支佛果,或者是阿拉漢果。要培育智慧,最好是在人間,只有在人間才 能夠有最好的條件來培育智慧,在其他界裏,要以最好的方式來培育智慧的條件, 並不存在。而即使在人間,要培育智慧、能夠懂得培育智慧的人,還是屬於少數。 世尊所教導的禪定修行,基本上可歸納成兩大類,一種是samatha 就是止禪, 或者一般也稱為定禪;另一類是屬於vipassana 是觀禪,或者一般也稱為智慧禪。 當我們要修禪時,也就是要跟據三學的步驟,就是要俱備戒以及培養定以及培養 智慧,而通過智慧,我們成就和證悟法。佛陀在還沒有證果以前,他坐在菩提樹 下,修習入出息念,或者也稱為安般念,而通過這入出息念,他培養定力,專注 在鼻間或者是鼻孔那邊的呼吸,而通過專注在那呼吸中,他培育安止定而得到定 力。而同樣的,我們也可以通過這入出息念的修持,培育定力。 接著我們將會講入禪定的修持,佛陀找到了禪定的修持法門,能夠朝往覺悟 的修持法門,所以我們不應該再浪費時間去追逐其他方面的修持,我們應該跟隨 佛陀的教誡、所教育的法、所教育的修持去培養我們的戒、定、慧。那麼我們要 通過佛陀的指示,跟據佛陀的指示去修習禪定。 佛陀在《大念處經》裏,有談到二十一種修習禪定的業處,禪修的業處,那 麼在這二十一種禪修的業處裏,其中一種是anapanasati 就是入出息念,現在我 們將會講這入出息念。 一個要修行入出息念的修行者,首先他應該找一個空曠的、寧靜的地方或者 是到樹下裏去修習禪定、修習入出息念。只有在一個空曠,或者是寧靜,或者在 樹下,能夠沒有外來幹擾的地方,他才能夠好好的修持入出息念。 要修習入出息念,首先我們的身體應該挺直,如果我們的身體不挺直的話, 那在修習禪定的過程中,會產生許多不必要的苦痛。因為我們要得到定力,那麼 我們要修習入出息念,連續的修持,大概兩個小時或者是一個小時半,需要相當 長的時間。所以如果我們在這段相當長的坐禪時間裏,身體不挺直的話,會產生 許多不必要的苦痛。 要在修禪中免除不需要的苦痛以及能夠觀照、能夠專注得好,那麼我們身體 就需要挺直。首先通過保持挺直的身體,我們可以克服背痛,第二我們通過身體 的挺直,能夠讓我們的血液很順暢的流到我們的腦,流到我們的細胞裏頭,所以 使我們能夠保持清醒。第三通過當我們的入出息念的呼吸越來越微細時,如果我 們的身體挺直、自在,我們能夠更醒覺到這種很微細的呼吸。 我們要讓我們身體挺直,眼簾要下垂,或者閉上眼睛,同時雙腳要盤起來, 然後不要東張西望,不要去看別處,要把所有的注意力專注在鼻息上。在做入出 息念的時候,我們要讓我們的身體平靜,不要有身體的動作。我們應該以很自然 的方式去觀入息和出息,而不要用壓力或者是控制它,不要用壓力去觀入息和出 息,要以自然的方式去觀照出入息。 在修習入出息念時,應當懷著正念去專注在呼吸上,有時也會聽到一些聲音 或者是想到一些別的東西,那你不應該去聽也不應該去想,應該把你的注意力全 神貫注去注意在入息和出息上。 對於初學者來說,要專注在呼吸上,是不容易的、是困難的,於是佛陀以及 佛陀的弟子們,就建議數息的方法。在《清淨道論Visuddhimagga》以及《無 礙解道Patisambhidhamagga》裏,都有講解到數息的方法,有不同的方式來數 息。那麼帕奧禪師所教導的數息,是一個比較容易的數息方法。 入息生起的時候,那你就要觀入息一、一、一……,然後觀到整個入息完成, 你算是完成了一個觀、一個默念、一個數息了;然後接著出息的時候,你也要觀 出息一、一、一……,那麼當你這樣子觀,完成了之後,你就完成一個出息。這 樣子一個入息和一個出息,你就這麼數,數到八個呼吸。 你會發現到有時你的呼吸比較長,時間比較長,有時呼吸時間比較短,如果 是長時間,那呼吸用的時間比較長,你就觀長,呼吸長,然後你可以繼續的數, 盡可能長時間不要混亂、心不要散亂,長時間專注的數下去。那麼你就會了解到 有些時候呼吸是短的,有些時候呼吸是長的。 我們觀照呼吸要好像一個守門員一樣,守門員他看著倒底是誰在進來了?又 誰在出去了?所以我們應當如此的觀照,把心專注在鼻息上,而不要去看身體內 在的現像,也不需要把注意力移向身體以外的東西,應該把心只是專注在鼻息上, 就好比那個守門員一樣。正如一個守門員一樣,我們修習入出息念,也要像守門 員一樣的保持醒覺,完完全全的、清清醒醒的去注意入息和出息,那麼入息我們 從頭到尾要跟著它、觀察著它,而出息也是要從頭到尾去注意它。對於初開始修 禪的人來說,首先的二十分鐘或三十分鐘,他們發現到那是不容易專注的,因為 有著種種幹擾的緣故,心裏會很散亂,但是也不應該去憂慮,要一而再的連續修 持下去,一而再的連續專注在鼻息上。當你如此的專注時,過了一陣子,開始有 某一些像光一樣的狀態就會出現,那麼它出現,開始是Parikamma nimitta,就 是遍作相,它有時好像一團煙一樣,這是在初學者初步所體驗到的修禪的相。 當出現Parikamma-nimitta,這個初步最初所現起的禪定的相時,修行者不 應該去專注它,他應該繼續的專注在呼吸上,而不去看這個所出現的這些光。當 他連續的這樣子專注一個小時或者是兩個小時的時候,而這個修禪的相,這個 nimitta,這個相就會變得更加的清楚、更加的明亮,然後有時像棉花一樣,有時 像一團雲一樣,那麼這種相稱為Uggaha-nimitta,就是比較強的相了。但即使在 這個階段,修行者也不應該把心去注意這團光,或者我們稱為修禪的相。 當你連續修禪超過一個小時的時候,可能你的痛會生起,或者是背痛會生起, 這時你不應該起身,你應該繼續的修下去。但是如果痛連續的生起還很強的話, 那你可以換姿態而不要起身,換姿態然後繼續的培育定力。 當你繼續懷著正念去修行入出息念時,慢慢的,定力越來越深,這時呼吸也 變得越來越微細。而當你如此的專注在這微細的呼吸上時,似相或者我們巴利文 說Patibhaga-nimitta,似相將會變得非常的明亮,也就是修禪的目標,就是我們 鼻息的那個像、那團光變得非常的明亮。這時定力已經相當的強,而五蓋也就不 再生起。當你俱備禪定的似相時,就是Patibhaga-nimitta 似相,這時如果你去 注意它,那它可能突然間就消失了,所以在這個階段,當似相剛剛生起的時候, 你應該只是對呼吸保持正念,繼續的專注在呼吸上。那麼當你如此繼續專注在呼 吸上的時候,似相也就是Patibhaga-nimitta 將會越來越穩定。 當似相Patibhaga-nimitta 剛剛生起的時候,那麼它可能在一分鐘或者幾分 鐘內就消失。這時你不應該感到憂慮,不要因為似相消失而感到憂慮,你應該繼 續的把心專注在呼吸上,對這個呼吸保持正念和醒覺。當你如此的專注在呼吸上 的時候,似相又會再次出現,那麼慢慢的,似相維持的時間將會增長到五分鐘、 十分鐘,然後逐漸趨向於穩定。 當定力越來越加深,而似相慢慢趨向於穩定和明亮的時候,這時修行者來到 了近行定,就是Upacara-samadhi 近行定。當近行定生起的時候,修禪者會發 現到他的五蓋不再生起,五蓋會消失,這時他體驗到喜悅、體驗到快樂、體驗到 輕安,體驗到一境性,全身都感到很自在和喜悅。 在過去世裏有修持過這門禪定的修行人,他可以很快的得到定力,有時就在 一個坐禪的練習裏就培養了定力,但是有些時候如果不俱備這種波羅蜜卻不能夠 這麼快。但是修行者不應該憂慮這個定力來得快或者是來得慢,如果他持續的修 行下去,最終似相將會產生,他將會獲取定力。當似相Patibhaga-nimitta 生起, 開始它不穩定,那麼通過持續的修持,慢慢它能夠維持五分鐘了,能夠維持十分 鐘了。當繼續修,繼續的專注,一直到似相能夠維持一個小時,這時你可以下決 心,下決心要俱備這個禪定,就是入初禪。比如說要入初禪,所以這時的工作基 本上就是把心專注在這個Patibhaga-nimitta 似相上,當你這樣子專注,你可以 下決心:希望我、願我能夠得到初禪。 當修禪者繼續修的時候,慢慢那個呼吸變得越來越微細,這時由於他的心, 似相Patibhaga-nimitta 已經生起,所以即使是呼吸很微細,他都能夠很清楚的 專注到。這時當那個似相很穩定的時候,他可以把心專注在這個光、似相上。當 如此的把注意力專注在那穩定的似相上時,他能夠得到安止定,當他得到安止定 以及禪那的時候,在定中出現了五個禪支。這五個禪支也就是尋Vitaka、伺 Vicara、喜Piti、樂sukha 以及一境性Ekaggata。 在開始的階段,我們不能夠長時間的維持這種定力,這是因為我們的定力還 不是很好、還不穩定,那麼有時這個相一分鐘就消失了,有時幾分鐘就消失了, 但是你不應該感到憂慮,應該下決心專注。比如說你可以下決心專注,讓這個相 維持一分鐘或者是兩分鐘,或者是這樣子延續,慢慢延長專注的時間,延長到五 分鐘、十分鐘、十五分鐘乃至三十分鐘。 修行者當他得到安止定的時候,那他要連續的繼續練習,練習安止定也是禪 那的訓練。那麼在一個坐禪裏,他應當嘗試一而再的記錄這個禪那,然後盡量的 延長紀錄禪那的時間,盡量把定,專注的時間延長。那麼當他能夠這麼做,他應 該訓練自己五種的自在,訓練自己如何的把心導向那個Avajhana,其實就是把 心導向似相,然後把心傾向於禪那,然後能夠決心、下決意。 Avajhana 就是要決意、要維持禪那的時間,控制時間,這是決意的自在。 然後接下來他也要訓練自己能夠熟練地去返照禪定的五禪支,五種禪支。所以通 過這種不斷的訓練,請你自己熟悉的、很善巧的掌握禪定,入禪、出禪和維持禪 定,以及反照禪定的禪支。 我們應當訓練自己熟練的進入初禪,入禪要自在,要能夠很熟練的入禪,那 麼最重要讓自己能夠控制維持在禪那的時間,從五分鐘然後慢慢的延長,然後一 旦掌握能夠安住在禪那的時間之後,能夠入禪,在禪定中得自在,能夠控制入禪 的時間之後,進一步的要訓練自己去觀禪支。 接著一旦他能夠熟練的掌握禪定之後,他要學習觀察禪支,那麼修行者應該 再入禪,入禪之後出來,然後返照他的心所依處,心所依處的禪支,一個一個禪 支去返照。心所依處的禪支有五個,那他可以觀尋就是Vitaka、伺Vicara、喜Piti、 樂Sukha 以及一境性Ekaggata。 返照那五禪支,這種我們叫作返照,對返照的自在,那當一個修行者,他還 不能很熟練的掌握初禪時,他不應當提升自己到二禪,他應該繼續的練習他的初 禪,練習到很輕易的、隨時隨地都能夠進入初禪一個小時,或兩個小時等等。 一旦這修行者已經熟練掌握初禪過後,他想要進入二禪,他就要返照,返照 知道這個尋Vitaka 和這個伺Vicara 的內涵缺欠。知道如果沒有這個尋和伺,心 會比較平靜,是不是屬於比較好的?所以他要返照知道二禪比初禪還要好,因為 在二禪裏沒有尋和伺,所以他想通過這樣子了解,他就要舍掉尋和伺,這時他繼 續的把心專注在似相,這個入出息念的似相上,這時他就能夠進入二禪了。 一個已經成功的成就二禪的修行者,他應該熟練的繼續的練習,練習使自己 能夠熟練的掌握二禪,要能夠維持五分鐘、十分鐘,然後慢慢的增強到三十分鐘, 然後繼續的堅持使自己能夠專注一個小時,在一個小時維持在這二禪裏,那麼這 時他算是比較能夠掌握了這二禪。接著如果他熟練的掌握二禪之後,他可以進一 步的培育三禪,那麼一個要培育三禪的修行者,他應當如此的返照,去想知道這 個三禪,二禪裏所俱備的Piti 喜是很粗的。 如果沒有喜,沒有這種粗的狀態,心進入更微細的狀態,那是更好的,所以 從這樣的返照、這樣子的相,而了解到三禪裏沒有喜。沒有喜的三禪是更好的, 所以通過如此的了解之後,他把心專注在Patibhaga-nimitta 似相上,當他了解 了這一點之後,如此返照之後,專注在似相上,他將能夠證得三禪。 在三禪裏有兩個禪支,也就是sukha 樂以及ekaggata 一境性,所以有樂的 禪支和一境性的禪支,而所以這個禪修者,他應該訓練自己維持三禪五分鐘、十 分鐘、三十分鐘乃至一個小時,那麼當他能夠很熟練的掌握三禪的時候,他可以 進一步朝向培育這個四禪了。 這時他應該這麼想,三禪是接近二禪的,是不好的,而且這個三禪裏所有的 樂的禪支是粗的,而不如這個舍禪支和一境性禪支那麼好,而四禪裏所俱備的舍 禪支和一境性禪支,比三禪裏所俱備的樂禪支和一境性禪支更優秀、更細、更平 靜。所以當他這樣想的時候,他把心專注在入出息念的似相,就是入出息念的 Patibhaga-nimitta 裏頭,所以當他如此專注在似相的時候,他將能夠成就四禪。 當修行者進入四禪的時候,呼吸停止了,沒有了呼吸,在從初禪開始,他的 呼吸就逐漸的微細,進入二禪、三禪的時候,他的呼吸也是一步一步的更加微細。 所以一旦他成就四禪的時候,所有的呼吸都停止了,這時他的定力非常的強,而 一境性也就是定,專注的狀態,非常的強。 佛陀在菩提樹下得到了定,而他所得到的不只是禪定而已,而且也通過對身 體的不淨的現像培育定,就是得到了修習不淨觀的定。從此之外,佛陀也成就了 所有的遍處定,Kasina 遍處定,就在菩提樹下,他成就了這些定。 同樣的,我們也可以像佛陀的修行一樣,學習佛陀的道路來培育這個修持, 那麼通過入出息念,我們可以修到四禪,進一步我們可以修三十二分身,修到初 禪,那麼接下來修白遍,然後也可以進一步的修慈禪、悲禪、喜禪和舍禪,就是 慈、悲、喜、舍四無量心的禪定修持,進一步也可以修佛隨念,憶念佛陀的特質 等等,所以這些各種的禪定修持,我們可以一步一步的修。 當修行者他成就了四禪之後,他可以進一步的修習這個智慧禪,也就是觀禪, 但是有些修行者也許他們想要成就更深的禪定,那麼他可以修十種遍處定,就是 Kasina。但是如果他想要修無色定,想要成就八定的話,那他可以借用九種 Kasina,九種遍處定來成就八定,就是進一步的修習四種無色定,除了空遍處。 除了空遍之外,其他九種的遍處定,都能夠幫助他培養四種無色定,那麼通過一 旦他成就了八定之後,就是四個禪定再加四種有色界的定再加上四種的無色定之 後,然後他可以通過八定的修持為基礎,進一步的修行智慧禪。 一個修習安般念或者是入出息念到四禪的人,他能夠基於這基礎進一步的修 持其他種禪定。佛陀在《相應部》裏,安那般那雙喻道裏,《相應部》部裏講解 到入出息念的修持時,佛陀說一個修行者一旦他在於入出息念培養到四禪的時 候,他可以進一步的培養其他的遍處定而得到其他種類的禪定或者是禪那。所以 通過入出息念的四禪,他可以成就其他方面的禪那。 通過入出息念的定,我們能夠進一步的修行觀禪,那麼當在觀禪這方面,有 更詳細的解釋,這是比較詳細的修持。那麼我們不應該想這是漫長道路,以為我 們不能修,我們不應該這樣子想。我們應該嘗試去俱備禪定,而通過禪定培養觀 禪的觀智,如果我們不能,真的沒有怎麼樣的成就,我們通過這一世的修持,也 能夠幫助我們在未來世裏,能夠得到更高的成就,就是說在內觀智慧方面,通過 我們這一世的努力。如果我們是可以成就,如果沒有的話,我們也會通過這基礎, 在未來裏得到內觀智慧。 修持samatha 止禪,會得到五種利益,一就是我們的身體會健康,帶給我 們身心健康和快樂、第二通過這個定,止禪的定,我們能夠以它為基礎進而修持 觀禪也就是Vipassana,就是智慧禪或者是觀禪、第三也是通過止禪的定,我們 能夠培育神通,就是Abinya 神通、那麼通過止禪的定,第四個好處就是我們未 來世裏,能夠誕生到梵天界裏去。那麼第五種好處就是一旦我們成就了道和果之 後,我們能夠進一步的培育滅盡定,也就是Niroda-samapatti。 在這裏教禪的Ven.Jagara 禪師和開恩禪師,他們在這方面能夠很好的引導 大家修禪,這兩位禪師曾經跟隨帕奧西亞多修行這門修持法門,所以對於這門修 持,這個禪定修持,他們都擁有很好的掌握,能夠引導你們在這方面,有次序的、 有系統的修持,所以希望你們好好的把握。那麼我們祝福大家,希望你們能夠擁 有很好的禪定修持,能夠長壽、快樂、健康,也願你們的崇高的心願得到圓滿、 成就,而也希望你們達到最高的目的,也就是願你們成就涅槃。 關系到這個佛學講座,如果你們有什麼問題,或者是關系到禪定的修持,如 果你們有什麼問題的話,你們可以發問。 26/11/1999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8.169.128.128
AHJKL:大推,在第7、8、9頁想學止觀的人一定要看。 219.70.17.46 04/05 22:30
AHJKL: ^初步(安般念) 219.70.17.46 04/05 2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