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本文轉錄自 soul 看板] 作者: chitong (連根拔起?!) 看板: soul 標題: [轉錄] 止與觀:大師們怎麼說?(2) 時間: Wed Sep 19 23:58:11 2007 阿姜念(Achaan Naeb) 泰國女性大師阿姜念(1896-1982)也教內觀,強調正念在行、住、坐、臥四個姿勢,和 每天必須敏銳觀察從早到晚的活動,所有精神與肉體的過程,發展到足夠強大的定力。只 要日夜不間斷地修習內觀,觀察所有精神與肉體的活動過程,就可發展足夠強大的定力, 而不需特別修習奢摩他。 剎那定 在這裡,我們適切的討論純內觀行者所發展的一種定。內觀行者使用剎那定,它來自專注 於內觀目標,就是注意發生在心與身的各種精神與生理現象。被稱做“剎那定”是因為它 僅發生在內觀中剎那間的注意力,不是像奢摩他那樣固定住目標,而是專注伴隨心與身所 產生的改變目標或現象,一旦當內觀行者達到強大且精細的注意時,產生一系列綿密不間 斷的剎那定,這種定,剎那剎那沒有中斷時,會變得非常有力,它能克服五蓋從而帶來心 的清淨,這清淨的心能給行者有能力去達成所有的內觀智,直到阿羅漢的水準。 純內觀行者能夠激賞並了解剎那定力,當他們觀察的注意力變成一種慣性,他們自己能看 到那注意力,綿密不中斷,這注意力似乎自發地連續形成的,如水蒸氣網,行者不需做任 何協調或刻意的努力。因此,它通常能讓行者坐上一個鐘頭,甚至好幾個鐘頭,全神貫注 地注意。在良好的注意力期間,特別是平衡的“行舍智”時,心只安置於它的目標上,而 絕不會散亂,即使行者想讓心散亂,也辦不到,且退回到它所注意的內觀目標,有些行者 能夠一口氣坐上六、七個小時,甚至更久。由此可知,剎那定必然被強化,否則行者如何 能夠全神貫注的坐上如此長的時間。 因此,行者或準行者不要誤會剎那定是弱的、無效用的。誠然,在它尚未完全發展,它是 弱的,但是一旦瞬間崛起它會變得非常強大,得以能夠克服諸蓋障。事實上,在《清淨道 論注》裡,強調剎那定強大的潛能,說明可以隨著目標產生綿密不間斷的剎那定,“住心 不動就像是入定一樣”,完全克服五蓋,這就是內觀必需培養的定力。當五蓋被克服,清 淨心取代了它,用這清淨的心,行者能夠修習而獲得全部的內觀智,提升到阿羅漢輩,如 同《中部》《七車經》(譯按:略等於《中阿含》《七車經》)顯示的。就像這樣,行者 可以選擇透過三種定修內觀:一、剎那定。二、近行定。三、安止定。行者使用禪定初獲 禪定力,而後抽離禪境,去修內觀,觀察禪定精神成份(禪支)或發生的任何其他的精神 狀態或生理現象。 近行定是接近或鄰近禪定,這種定的形成,是當注意力固定住一個奢摩他目標,而達到定 境,因此,這定力會得到禪定。然而,行者可用近行定去修內觀,不必等待達成或發展禪 定。一旦他達到近行定的水準時,他就可以開始觀察內觀的目標,不用到達定境。   純內觀行者,當剎那定形成時,相當於近行定的強度,但是技術上稱為近行定並不恰當, 因為近行定是取一固定住的奢摩他目標,是為了入禪那的基礎。另一方面,剎那定是內觀 行者取內觀目標,不是為了入禪那的基礎。這就是為何有不同的用詞。然而,在論注裡, 內觀行者的剎那定,有時候也解釋成近行定,在這種情形,算是應用名詞,就是說,名義 上的近行定,而不是相等的近行定,因為技術上,近行定是取一個固定不動的奢摩他目標 。我們已經詳細的解釋剎那定的主要內容,為了給較有學術傾向的行者作參考。大多數的 行者是不關心這麼仔細的剖析。 馬塔拉?斯裡?尼納拉瑪法師(Matara Sri Nanarama Mahathera) 以上我們已經解釋了包括諸位禪修大師們一致的見解,像是緬甸的馬哈希法師、錫蘭的尼 納拉瑪法師(1901--1992),這些有天份的比丘眾,不僅有良好的修行,也是學者,例如 尼納拉瑪法師是錫蘭禪風嚴格的密菲雷加拉出離園道場的首席比丘,他同時精通巴利文和 梵文,自從1951年他已經是錫蘭Srikalyani Yogashramiya Samstha的首席教誡師及教師 ,這是一個禪修教師的組織, 由吉納凡沙法師所創辦,這個組織在錫蘭有超過50個分支中心。尼納拉瑪法師不僅教內觀 ,也教奢摩他禪定,在他的書《七清淨與內觀智》由錫蘭佛教出版社發行,尼納拉瑪法師 解釋禪定與內觀都是依據他自己的實際經驗,並與巴利經典和釋論內容一致。在解釋三種 定,他說:“心清淨可以分類為三種定,近行定、安止定和剎那定。前兩種定是透過寧靜 的方法,後一種是透過內觀方法來完成。剎那定具有像近行定一樣強的精神單一化,因為 它制伏五蓋,幫助達成內觀智。然而,因為它不是直接作為禪定的基礎,所以不叫近行定 。” (大約30年前,在錫蘭三個和尚批評馬哈希法師所教導的純內觀禪,後來,其中一位著文 在1966年的“世界佛教雜誌”再非難這禪修法,並推介定禪是內觀所必需的。緬甸的無上 智法師(Sayadaw U Nyanuttara)依照聖典和譯論的證據,在一系列的反駁中解釋,為什 麼禪定是不需要的,最後馬哈希的出版組織出版《四念處內觀:批評與反駁》一書,以利 益後世學者。 雷迪法師?孫倫法師及其他法師(Ledi Sayadaw,Sunlun Sayadaw and others) 在緬甸,事實是存在兩種內觀法門,就是既經過奢摩他,也通過內觀,並不曾被質疑。在 緬甸有許多禪修中心教純內觀的同時也教禪定,像是孫倫法師(Sunlun Sayadaw, 1877-1952)、莫哥法師(Mogok Sayadaw,1899-1962)、烏巴慶(U BaKhin,1899-1971 ),他們的中心教出入息念,但是三位大師全都不強調入禪定,在出入息念的基礎上,達 到足夠的定力後,他們的禪修者就被要求轉換去修內觀。 雷迪法師(1846-1923)晚年敬重純內觀禪修法,並曾經詳細解釋,在他的著作《八正道 手冊》裡,他解釋:在遵守戒律後(就是八正道中的三個戒因子:正語、正業、正命), 行者能夠開始內觀,修習八正道中兩個慧群成分(正見、正思惟)。像這種例子,定是伴 隨內觀的修習而發展。雷迪法師說:八正道裡的三個定群因子(正精進、正念、正定)和 慧群中的兩個因子(正見、正思惟)是聚在一起的,因此兩個慧群因子和定群因子有時候 被特別稱做五道支或八正道的五個因子。 雷迪法師的解釋與巴利聖典及釋論一致,值得參考,他不僅在緬甸深受尊敬,同時也受到 西方學者的尊重,像是雷斯?大衛斯女士(Mrs.Rhys Davis)和倫敦巴利聖典協會的其他 先進們。此外,他在三藏經典的學識淵博並且有許多著作,特別擅長內觀;他也修習且教 導出入息念,在緬甸他的名字是傳奇的,許多有關他的禪定妙法被記錄在他的自傳裡,他 的《佛教手冊》譯本已經由曼谷的摩訶摩窟?拉加維第拉雅出版社重印出版,另外也由錫 蘭佛教出版社選錄出版《三十七道品》一書。雷迪法師曾明確的說明,純內觀行者,不必 分開修奢摩他,而能在建立戒律後,開始做內觀,就如經中所述那樣。 目前馬哈希法師和烏巴慶的內觀技巧,已經在西方國家及世界其他地方的內觀禪修圈內流 行。有一位烏巴慶晚年最得意的門生葛印卡(S.N.Goenka),他現在是自己設立的大禪修 中心的老師,根本道場在印度,也在西方國家有分院。  葛印卡和他的助教們定期的指導一期十天的密集內觀修習,強調重點在受念處,明顯地在 十天的密集修習中,透過出入息念,達成足夠定力,然後轉換到內觀,這樣可排除瞄準禪 定的難題,也不偏離修習的目的。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31.195.216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31.195.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