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http://download.xiuxiu.org.tw/eBook/951220.rar 一、 由止起觀─趣出世問毗婆舍那 行者獲得止─奢摩他以後,如果想要更上一層樓,就必須修觀─毗婆舍那。所謂「毗婆 舍那」,用阿姜查的話來說,就是:「當心平靜時,在平靜(三摩地)中所生起的認知 和領悟叫做『毗婆舍那』 。這意思是,每一個剎那剎那都有如實的覺知。」 根據《瑜伽師地論.聲聞地》,修觀有兩條進路:一條,是能暫伏煩惱現行的「趣世問 昆缽舍那」;另一條,則是能永斷煩惱種子的「趣出世問昆缽舍那」。其中的世問道昆 缽舍那,即觀下地粗性、上地靜性的「粗靜相道」,也就是大家比較熟悉的四禪八定。 而出世問道毗婆舍那,即觀四諦十六行相等諸法無我的實相。在這兩種毗婆舍那之中, 阿姜查顯然主張以修後者為主。曾經有人問他:引生慧觀所依的定,到底是指多深的定 呢?面對這樣的詢問,阿姜查的答覆是:要「平靜到能有當下的心」。那麼,怎樣的平 靜才能擁有當下的心呢?阿姜查進一步說: 我們必須利用「近行三摩地」。這裡我們進入平靜,而後,當心充分地平靜時,我們出 定觀察外在的活動;以一顆平靜的心來觀看外在,會引發智慧。 禪那是不必要的。你必須建立些許的平靜和心一境性,然後用這個來審視你自己,不需 要任何特別的束西。如果在你的修行當中出現禪那,這也無妨,只要別去執取它就好。 從以上兩段開示可以看出,阿姜查明顯主張:在只有少許平靜或心一境性的情況下修習而 生起觀慧可以不需禪定─禪那。這和二十世紀緬甸馬哈希等禪師的看法大致相同。馬哈 希教導禪修者略過禪那的修習,以腹部起伏為坐禪的根本業處,直接嘗試觀察五蘊身心 的生滅,以此修習內觀。就「七清淨」的修行次第而言,他認為,第二階段的「心清淨 」可藉由觀察五蘊所證得的欲界「剎那定」而達成。另一位緬甸禪師雷迪(Ledi , 1864 -1923 ),在他的《安般念燈論》中也明確表示:「或者在證初禪之後,或在近行定之後 ,或者隨息的階段之後,某至可在數息階段克服心散亂的傾向之後,即修習內觀。」由 此可見,泰、緬禪師有普遍不重視禪那、而偏重修習內觀的傾向;帕奧禪師是其中少數 的例外。依這種方式禪修的行者,南傳上座部稱為「純觀乘者」或「乾觀者」,大概相當 於北傳佛教所謂的「慧解脫」者。 二、禪語錄中「由止起觀」之大致情況 中國的禪宗,從四祖道信〈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以來,一般的安心方便,是念佛和看 心。先念佛念到「攀緣不起」、「泯然無相」,或看心看到「心如明鏡」、「心更明淨 」等等與未到定相應的覺受生起為止,然後再進一步深觀自心─「看淨」、「即看此等 心」、「亦無能觀所觀之意。如是等心,要令清淨,常現在前」。看心之時,由於能觀 所觀都是自心,粗的二取分別自然較易脫落,所以說「亦無能觀所觀之意」,並非全無 一切二取分別,否則即入見道。不過,〈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也說,由於學者「根緣 不同」、「取悟不同」,「為人師者善須識別」。有些人可以先「看淨」,然後再「看 心」。例如有人先「觀自身空淨、如影,可見不可得」,再攝心成止;有些人則先「直 觀身心、四大、五陰……從本以來無所有、究竟寂滅」,而漸漸得止。這種必須先觀察 思惟才能得止的情形,在阿姜查語錄中也曾經談到。他說: 有些人有內觀、智慧強,但定較弱。當他們坐下來禪修思惟這兒,並不很平靜。他們會 想得很多,思維這,思惟那兒。直到最後思惟樂和苦而見到它們的真相。時,……透過 瞭解,透過放下,他們都達到平靜。 三、不假方便之頓悟禪法 若是上根利智,或波羅蜜特別深厚的行者,某至可不假修止與修觀之方便,直接示以頓 入法門─「亦不念佛,亦不捉心。亦不看心,亦不計心。亦不思惟,亦不觀行,亦不散 亂」,以無所著心「直任運」,同樣也可以經歷「心自明淨」的未到定覺受。這時,「 或可因人為說,即得悟解」,「或可永不須說,得解」。然而,此種頓入的禪法,不見 於阿姜查的開示中;它比較接近藏密噶舉派的「大手印」或寧瑪派「大圓滿」中直指心 性的法門。22 格魯派大學者土觀‧ 羅桑卻季尼瑪(1737 一1502 ) ,在《土觀宗派源流 》中表達他對禪宗的看法時也說: 頓門漸門之義,應解釋為直接悟入與漸次悟入的意思,僅屬於引導弟子方法的差別。心 要派漢人呼為「宗門」,就其實義與迦舉巴相同,即「大手印」的表示傳承。 四、對〈 中國早期禪法的流傳和特點〉之幾點意見 根據冉雲華教授〈中國早期禪法的流傳和特點〉一文的研究,中國佛教從第五世紀後期 到第七世紀初,禪法開始在各地流傳,大致發展成四個不同的流派:(一〉 中原一帶 的「念處禪法」;(二)江洛之問的達磨「壁觀」;(三)晉、趙地區的頭陀行;(四 )江南的天台止觀。其中,念處禪和頭陀行到唐初已經衰落;天台漸漸以教馳名;只有 達磨一支經過道信和弘忍的努力,到七世紀中已是枝葉繁盛,掩蓋其他。七世紀以後, 達磨禪發展出南北二宗。然而,無論是就北宗「凝心入定,住心看靜,起心外照, 攝心內證」的方式,還是南宗直接頓悟心性,或後來依疑情成片、成團、突破而見性的方 式來看,其禪法都可歸屬於慧解脫或乾觀者的修行模式;因為禪宗向來就沒有修習四禪八 定傳承的記載。 上來所提冉教授一文,對中國佛教早期禪法的流傳與發展,提供了比較全面的視野,是 一篇嚴謹而見解獨到的學術論文。不過,文中若干論點仍有商榷的餘地。例如「頭陀行 」能否作為一個禪法的流派,便值得懷疑。因為頭陀行是行者鍛鍊意志、削減俱生我執 的一種刻苦的修行方式,而不是如何得定生慧的禪修方法;而且頭陀行者在南、北傳佛 教中重實修的宗派都有,怎能把它視為一個禪法的流派呢?其次,冉文只根據道宣《續 高僧傳》和印順法師的意見來評論達磨禪,也有可議之處。道宣和印順都是純學者型的 法師而非習禪的禪師。學者根據歷史文獻所作的分析,固然有一定程度的價值,但對於有 關禪修的真正關鍵卻未必能確切理解與掌握。例如撰寫《林問錄》的惠洪覺範(1071 - 11 28 )禪師,便毫不客氣地批評有「律虎」之稱的史傳作者贊寧(919 一1001)道眼昏昧。他說: 贊寧作《大宋高僧傳》,用十科為品流;以「義學」冠之己可笑,又列巖頭禪師為「苦行 」,(永明)智覺壽禪師為「興福」。而雲門大師乃「僧中王」也與之同時,竟不載,何 也? 鈴木大拙在〈 禪:答胡適博士〉 一文中也說: 歷史所交涉的是時問,禪也是如此。但兩者有一點不同:歷史對「無時問」一無所知構 。禪卻將時問與無時問並取。,或者把它認作是虛……史學家習慣於從墳墓中挖掘古老 的腐斕束西。禪卻不同。禪得使死的再活一次,重新敘說他們的生命─ 「知」意謂察知這 一件大事。然而,這件大事似乎是與史學家無關的。 既然史學家大都沒有習禪的經驗,更不曾悟道,那麼他們對於有關禪法方面的理解便很 可能有所偏差,因而有必要持審慎保留的態度予以看待。 再者,冉文根據道宣《續高僧傳》評論禪宗:「因為人多質雜,再加上不少的新發展, 使這一影響巨大的禪宗,在許多地方離開傳統佛教的方法;從習禪修心,到定慧不分。 這就使得佛法中的傳統三學戒、定、慧,完全被收入定門之內」。這個結論,筆者基於 如下兩項理由不能同意。 一、達磨禪確實有「定慧不分」,「定慧一體」的傾向,六祖《壇經》也是這麼說的:「 定慧一體,不是二。定是慧體,慧是定用。」但與其因此而說禪宗的三學完全被收入定 門,倒不如說「完全被收入慧門」。因為從達磨〈略辨大乘入道四行〉以來所有的禪語 錄,幾乎一致強調不二的般若空慧,卻很少見到只認同「定門」的文字,所以大慧宗杲 乾脆一言以蔽之曰:「禪,乃般若之異名。」總之,禪宗所修的禪法,走的是慧解脫路線 ,傾向於純「觀乘」者,而不是純「止乘」或禪定者;而此一禪風和大多數南、北傳宗 派的走向一樣,幾乎已成為近代各佛教傳統最普遍的禪修路線了。因此,與其說達磨禪 「因為人多質雜」,以至於禪法定慧不分,「在許多地方離開傳統佛教的方法」;倒不如 說,禪宗因為「一切聖賢所見略同」,所以逐漸發展出至今依然是各佛教傳統主流的慧 解脫禪修路線。 二、印順《 中國禪宗史》 說:唐初達磨一系的禪師們不重律制,不重經教,不重法義 。而道宣律師卻是以印度佛法為本的,重經,重律,因此自然不滿達磨禪風。這樣的論 述有根據、有道理,筆者十分認同。然而值得留意的是,道宣最稱許的僧稠一系禪法, 很快就沒落了;而另一支備受讚賞的天台禪法也相繼式微,轉而以教馳名。反倒是被批 判為「不重經、不重律」的達磨禪後來居上,盛極一時,一花開五葉,成為中國佛教禪 法的代表。為什麼會出現這樣反常的情形呢? 五、達磨禪在中國盛行之主因 筆者認為,達磨禪法之所以能在中國盛大發展,絕非偶然。主要的原因,是達磨禪掌握 到了佛法的核心。在三學難以兼顧的漢地因緣下,達磨禪在解行中偏重「行」,在三學 中偏重「慧」,而後者正是佛法有別於一切外道的不共特色;而且,這種單刀直入的禪 風,也很適合漢人好簡、重實用的民族性格。世問事總是有得有失,難得圓滿,不易面 面俱到。禪宗祖師為了使觀照般若與實相般若在中國落實生根,因此取本捨末,重實證 ,略經律,這原是十分不得已的。百丈禪師也說,他之所以「另立禪居」,制定《清規 》,只是為了實現禪悟的理想,所謂「吾所宗非局大、小乘,非異大、小乘,當博約折中 ,設於制範,務其宜也。」此中「設於制範,務其宜也」是關鍵所在。釋尊當初制戒, 不也同樣是因人、因時和因地制宜的嗎?同樣的道理,清規又何嘗不可看作是中古中國 社會背景下「務其宜」所制訂的「律」呢? 傳統的中國佛教,是在以儒道為基礎的中國文化背景中形成的。儒家注重「入孝、出悌 、謹信、愛眾、親仁」的禮教,強調「格、致、誠、正、修、齊、治、平」的學習次第 ,宣揚「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的世界大同理想。這些「家天下」的廣義倫理觀念, 雖然不如大乘法義那麼深廣,卻不能不說是大乘菩提心與菩薩戒的基礎。有那一個具足 菩提心的菩薩是不孝、不悌、不愛眾、不親仁、不誠、正、修、齊,不公而忘私的呢? 而在另一方面,道家講求「致虛極,守靜篤」、「抱一以為天下式」、「絕學無憂」、 「善行無轍跡」、「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知其榮,守其辱」等清淨無為、少私寡欲、無爭無我、離名絕相的理念與修為。 這些理念也在某種程度上類似出離心與無我空見。因為一個出離心強烈的行者,一定恬 淡寡欲,與世無爭;而一個通達無我正見的人,也絕對不至於執名著相,惹是生非,多 欲強求,自私自利。所以這樣的文化涵養,絕對有利於佛法的進修。 當佛法傳入中國的時候,在鐘鼎廟堂之上,於山林田野之問,擁有這些基礎而轉入佛門 的碩儒高道確實不在少數。他們在少欲知足、慈悲喜捨以及調攝身心方面,已有相當的 基礎;唯一欠缺的,只是印土究竟的般若空觀和向上一著的親切體證而已。因此,華夏 的禪宗祖師之所以不嚴持小戒、不鑽研教理、不重視次第、而主張頓證、強調減少葛藤 ,單以「直任運」、一個公案、一個話頭或一句彌陀,就直搗無明煩惱的巢穴,絕非如 印順所形容的是一種「畸形的佛教」;反而像鈴木大拙所稱道的,是一種最「直接的、明 白的、具體的和高度實用的」智慧表現。否則,禪宗怎可能在中、日、韓三國陶冶出這 麼多賢聖高僧,並對近代西方學術思潮產生如此巨大的衝擊呢? ------------------------------------------------------------------------------- 由上文可知阿姜查也是主張不需要入太深的禪定即可轉觀,而泰,緬多數的禪師也都尋此 路線,另在比對北傳禪宗的修證,不論是北宗還是南宗更是走向純觀者的極致,並不如 印導所說是個不重次第的畸形佛教,在向上一著的體證之前,行前的功夫早已作足了,北 宗「凝心入定,住心看靜,起心外照,攝心內證」的方式,還是南宗直接頓悟心性(波羅 蜜特別深厚的行者)或後來依疑情成片、成團、突破而見性的方式。 最近發的一系列文章深深有感觸各宗門派的應世都有其不同的因緣而生,修行的次第基本 上都是由戒定慧下手,但為因應不同根性的眾生而有部同的調整。如佛人從定下手,但卻 不是捨棄慧了,而是希望慧學到西方去求(對信根較重眾生),另慧根較強的念佛人,則 是憶佛心謝,法法皆是殊途同歸,真正大智慧的行者是具有廣大的包容性,如四祖道信於 〈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也說,由於學者「根緣不同」、「取悟不同」,「為人師者善須 識別」。而世尊就是人天大導師,對三乘開化顯示真實之際,皆有不同的法門,所以對於 各門派的宗人,不應起分別心的。 所以選擇一個適合自己的法門是重要的理論與實修必須並進,才不至於落入:學而不思則 罔,思而不學則殆。 -- 修行的本質是去觀察動機和審視心。你必須有智慧,不要去分別。如果別人不一樣,別 煩惱。你會因為森林裹一棵彎曲的樹高度和直度都與其它樹不同而懊惱嗎?那是很愚癡 的!別去衡量別人,各式各樣的人都有,不需要去承受希望改變他們的重擔。如果想改 變任何事物,就去改變你的無明成為智慧吧!---阿姜查《樹》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3.192.64.159 ※ 編輯: yggdrasils 來自: 123.192.64.159 (05/23 20:03)
Xras:毘?昆? :) 114.46.146.185 05/23 20:37
※ 編輯: yggdrasils 來自: 123.192.64.159 (05/23 21:27)
Cid:印順對禪宗的批判其實被很多人誤解, 他基本上218.166.201.246 05/23 21:46
Cid:還是持著肯定禪宗精神的態度來對修行次第(如跳218.166.201.246 05/23 21:47
Cid:過觀身而直接觀心)來做出檢討, 而希望在不重經218.166.201.246 05/23 21:49
Cid:律的禪宗傳承上, 重新與強調實修次第的經典建218.166.201.246 05/23 21:49
Cid:立起聯結. http://0rz.tw/1GhXd218.166.201.246 05/23 21:50
cool810:漢傳禪宗最提倡"活在當下",然而如何正確 58.99.10.97 05/23 21:54
cool810:觀照當下,近代南傳禪師倒是提供不少內觀 58.99.10.97 05/23 21:55
cool810:身心的理論基礎與實修經驗。 58.99.10.97 05/23 21:55
cool810:又若沒有定慧等持即成狂慧,近代復興禪門 58.99.10.97 05/23 21:56
cool810:的大德,虛雲老和尚即以持戒嚴明、定功深 58.99.10.97 05/23 21:57
cool810:厚聞名。 58.99.10.97 05/23 21:57
cool810:另,修止觀的所緣可以四念處、或緣身外一 58.99.10.97 05/23 22:02
cool810:物;而禪觀空性也可以是修止觀所緣,不過 58.99.10.97 05/23 22:02
cool810:要慧力比較強的行者。印順法師著作中常以 58.99.10.97 05/23 22:04
cool810:緣起空性義理貫通,或許是這類行者。文中 58.99.10.97 05/23 22:04
cool810:似乎暗示印順法師未修禪修,有失之草率。 58.99.10.97 05/23 22:06
Crazyfire:禪門的確是要大根性者才可修,因為其修 61.230.50.61 05/23 22:27
Crazyfire:行進路是直探心性,但卻沒有如南傳的阿 61.230.50.61 05/23 22:28
Crazyfire:毗達摩或清淨道論這一類研究心識論或戒 61.230.50.61 05/23 22:29
Crazyfire:定慧次第嚴謹的論典來給行者做參照;亦 61.230.50.61 05/23 22:30
Crazyfire:且四念觸的入手起修是從最具體"身"起修 61.230.50.61 05/23 22:34
Crazyfire:是很明確的"由有明空"的進路最好體現 61.230.50.61 05/23 22:36
Crazyfire: 四念處 61.230.50.61 05/23 22:38
Crazyfire:所以說 印導對禪宗的批判 是希望禪宗的 61.230.50.61 05/23 22:41
Crazyfire:修行方式能給禪宗行者要航向彼岸先給一 61.230.50.61 05/23 22:42
Crazyfire:個地圖參考 61.230.50.61 05/23 22:45
Crazyfire:當然 中肯地說 當代禪宗因和南傳、藏傳 61.230.50.61 05/23 22:50
Crazyfire:交流 也勢必越來越重視修行次第 而必能 61.230.50.61 05/23 22:51
Crazyfire:發展出修證理路更清析的禪法 61.230.50.61 05/23 22:55
ilanese:以前看聖嚴法師的資料,他說南傳佛教從「 61.216.243.22 05/23 23:03
ilanese:五停心」,然後再修「四念處」。 61.216.243.22 05/23 23:04
Crazyfire:最初略地來分的話 五停心屬於奢摩他 61.230.50.61 05/23 23:06
Crazyfire:四念處是屬於毗婆舍那 聖嚴法師是從這樣 61.230.50.61 05/23 23:07
Crazyfire:的角度來看 61.230.50.61 05/23 23:07
Crazyfire:五停心 有數息、不淨、Metta、界、因緣 61.230.50.61 05/23 23:10
Crazyfire:等修法 而修定的主要還是安般念和不淨觀 61.230.50.61 05/23 23:11
Crazyfire:在原始佛教中最主要的兩門....但不淨觀 61.230.50.61 05/23 23:15
Crazyfire:真的很猛.....不要輕易嘗試XD 61.230.50.61 05/23 23:16
Cid:安般念的教說因緣就是因為很多比丘修習不淨觀218.166.201.246 05/23 23:19
ilanese:所以說,南傳佛教傳統的方法還是由止再觀 61.216.243.22 05/23 23:19
Cid:後自殺了...218.166.201.246 05/23 23:19
ilanese:的。 61.216.243.22 05/23 23:19
Crazyfire:嗯 聖嚴法師所講的應該是傳統的南傳佛教 61.230.50.61 05/23 23:22
Crazyfire:或歷史上的南傳佛教的修法進路 但當代的 61.230.50.61 05/23 23:22
Crazyfire:修法以"乾觀者"為主流 特別是緬甸系統的 61.230.50.61 05/23 23:23
Crazyfire:所以起修都直接從四念處開始修起 61.230.50.61 05/23 23:24
Crazyfire:但泰國系的森林比丘或許就跟緬甸系的不 61.230.50.61 05/23 23:27
Crazyfire:同吧 對泰國的就不清楚了 61.230.50.61 05/23 23:28
Crazyfire:不確定他們是否從"五停心"起修的 61.230.50.61 05/23 23:29
Cid:泰國隆波通禪師教授的動中禪法亦是主張直接從218.166.201.246 05/23 23:33
Cid:四念處開始修.218.166.201.246 05/23 23:33
cool810:阿姜念也是不強調奢摩它,以毗婆舍那直觀. 58.99.10.97 05/23 23:36
cool810:藏傳的好像就很強調奢摩他,有用燭火作比 58.99.10.97 05/23 23:41
cool810:喻說隨風搖曳不穩定時照不清楚,越穩定覺 58.99.10.97 05/23 23:42
cool810:照能力越強。 58.99.10.97 05/23 23:42
cool810:<廣論>中說的止(奢摩他)從兩個方面入手, 58.99.10.97 05/23 23:50
cool810:初即"正念",次是"正知"。 58.99.10.97 05/23 23:51
cool810:這裡有用一個比喻,如同調伏大象,正念的 58.99.10.97 05/23 23:53
cool810:"心一境性"就相當於將象繫在柱上;正知就 58.99.10.97 05/23 23:54
cool810:相當於用鐵鈎等調治大象,使其不偏不離。 58.99.10.97 05/23 23:54
Crazyfire:原來如此:) 59.115.129.239 05/24 10:53
※ 編輯: yggdrasils 來自: 123.192.64.159 (05/24 18:36)
fyartist:推,好文,感謝分享~ 76.102.198.217 05/24 1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