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1.2 三種觀痛的方式 就初學者而言,持續觀照、標記「上、下、坐、觸」,大約半小時或四十五分鐘之後, 你將發現你的四肢開始隱隱作痛,或感到刺痛等不舒服的感覺。當這類感覺生起時,你必 須將觀照的所緣改為這些疼痛的「苦受」(dukkha vedana)。 對於這類的疼痛、苦受,有三種觀察的方式: (1)第一種是,為了讓疼痛消失,才觀察疼痛。 (2)第二種是,帶著與疼痛決戰的敵對心態,下定決心觀察疼痛,想要在這一坐之中或 這一天之內徹底去除疼痛。 (3)第三種是,純粹為了洞察疼痛的真實本質而觀察疼痛。 第一種想要讓疼痛消失而觀察疼痛的方式,表示禪修者實際上貪著無疼痛的快樂,意味 著禪修者當下對樂受有所貪愛(lobha)。禪修本是為了去除我們的「貪」,但是現在禪修 者的觀照卻夾雜著「貪」。由於這個「貪」,禪修者將要花很長的時間方能體證「法」, 方能在「法」上更加進步。這就是為什麼禪修者不應該以第一種方式來觀照的原因。 在第二種方式,禪修者帶著與疼痛決戰的敵對態度,下定決心要在一坐之中或一天之內 徹底去除疼痛。這敵對的態度,表示其中帶有「瞋」(dosa)心所與「憂」(domanassa)心 所。換句話說,這決心夾雜著「瞋」與「憂」,而這意味著,他的觀照其實也有瞋與憂間 雜其中。因為如此,禪修者得要花很長的時間才能體證「法」,才能在「法」上更加進步 。這就是為什麼禪修者也不應該以第二種方式進行觀照的原因。 在第三種方式,觀察疼痛只是為了要了知疼痛的真實本質。這才是正確的觀照方式。禪 修者唯有在了知疼痛的真實本質之後,他才能見到疼痛的生(udaya)、滅(vaya)。 § 1.2.1 觀痛的技巧與過程 禪修者觀察疼痛時,必須要能了知疼痛的本質。當疼痛出現時,禪修者的身、心通常容 易隨著疼痛的增強而變得緊繃。但是,他應該試著不讓自己變得這樣繃緊,應該試著讓身 、心放鬆。禪修者也容易變得擔心:「是否這一整支香或一整個小時,都得忍受這個痛! 」無論如何,禪修者應小心避免有這樣的擔憂。 你應該讓自己保持平靜,抱持如此的態度:「疼痛隨它自己的意向來、去;我的責任只 是對疼痛保持觀照」。你也應該抱持「我應忍耐疼痛」的態度。面對疼痛時,最重要的, 就是學習忍耐。(緬甸的)諺語: 「忍耐導致涅槃」,是修念處禪修時最有用的格言。 決定自己將忍耐之後,應注意讓心保持寧靜、放鬆,別讓身、心變得緊繃。保持身、心 放鬆。然後,你必須將心直接對準疼痛。 接著,你應試著貼近且密集地觀照疼痛,以便了知疼痛的強度與範圍——它有多痛?哪 個地方的痛最劇烈——是在皮膚、肌肉、骨頭或是骨髓?如此貼近且密集地觀照之後,你 才視疼痛的類型來作標記:「痛」、「刺痛」等等。 接下來的觀照,也必須緊密而準確地觀照著疼痛的範圍與強度,並依情況為每個疼痛做 適當的標記。對疼痛的觀照與標記,必須精確、有穿透力,絕不能僅止於膚淺地觀照、只 是機械化地快速標記「痛、痛」、「刺痛、刺痛」。你的觀照與標記,必須準確而密集。 當你如此準確而密集地觀照時,你將清楚地體驗到,在四或五個觀照與標記之後,原本的 疼痛會變得愈加劇烈。 當痛達至極點時,它會自行減弱、緩和,此時,你不應放鬆你的觀照與標記,相反地, 你應該持續熱忱、認真地觀照每一種疼痛。之後,你將會親身體驗到,每一種痛在四或五 個觀照與標記後,變得愈來愈微弱。某類的痛會變得愈來愈弱,另一類的痛也變弱;有的 痛,則會轉移到其他地方。 當禪修者如此觀見痛的變化性質之時,他會對觀痛的練習,愈來愈感興趣。〔總之,〕 持續精勤修行,當「定」(samadhi)與「智」(nana)變得更銳利而強大時,禪修者將體驗 到疼痛隨著每次的觀照而變得更強烈。 當痛達其頂點後,它通常會自行減弱。這時候,禪修者不應放鬆他的觀照與標記的強度 ,他必須以同樣的精進與準確度持續地觀照。然後,禪修者將親身體驗:痛會隨著每次的 觀照而減弱;痛會改變位置,在其他地方出現。如此,禪修者會了悟到,痛也不是恆常的 ,它一直在變化,它會變強也會變弱。如此,禪修者便對疼痛的本質有了更多的了悟。 §1.2.2 觀痛與壞滅智 這樣地持續觀照,當定與智變得更強有力,而達到「壞滅智」(bhanganana)的觀智階段 時,禪修者會像是以肉眼親見一樣,清楚體驗到,疼痛隨著每一次的觀照而完全地止滅, 就像是驟然被拔除掉一般。 如此,當禪修者見到痛隨著每次的觀照而消失時,他了悟到:疼痛是無常的!現在,觀 察的心已能戰勝疼痛。 隨著定與智更加深化,「壞滅智」銳利的人們,能夠在每一次觀照時了知到,不僅疼痛 滅去,連能觀的心也隨之而滅去。 若是觀智特別銳利的禪修者,他們會清楚地看見三階段的滅去,也就是,當他觀照且標 記「痛」的時候,「痛」先滅去,然後「覺知痛的心」滅去,接著「觀照疼痛的心」也滅 去。禪修者會親自體驗這些。 §1.2.3 觀痛時見三共相 如此,禪修者在心中自然地了悟到,痛不是恆常不變的,感受痛的心也不是,觀照痛的 心也不是。這就是「無常」(anicca)。一連串的快速壞滅,像是一種折磨,也就是「苦」 (dukkha)。這壞滅的現象,不受任何人控制,也無法避免,它有其自己的規律,即是「無 我」(anatta)。如此,禪修者以智慧親身了悟到 「無常」等的真理。 當禪修者依其自心了悟到,「痛」是「無常的」、「苦的」、「無我的」(不受控制)之 時,在他對無常、苦、無我的洞察,達到明晰、徹底且決定的時候,他將能證悟向來所期 待的「聖法」。關於如何觀察、標記「苦受」,以上的說明,已相當完整了。 § 1.3 聞聲時的觀照與標記 在練習時,你可能會聽到外面的聲音,也可能會見到或嗅到什麼。尤其是,你也許會聽 到諸如雞、小鳥的叫聲、敲敲打打的聲音、人車的聲音等等。當你聽到這些聲音時,你必 須觀照它們並標記:「聽到、聽到」。你應試著這麼做,以便能夠做到只是純粹聽到,也 就是,你必須試著不讓心跟隨那些聲音,不讓心被對聲音的想像給帶走。你應注意,讓聽 到只是純粹的聽到,觀察並標記「聽到、聽到」。 當定與智變得強而有力時,若你觀照並標記:「聽到、聽到」,那聲音會變得不清晰, 像是從遠處傳來似的,或像被帶到遠方,或像愈來愈接近、或變得沙啞不清楚。如果你有 這些經驗,那表示你已有能力觀照能聽的心。 以這個方式繼續觀照、標記,當你的定與智變得更強而有力時,你會發現,在觀照、標 記「聽到、聽到」之際,聲音一個音節一個音節地消逝、滅去;能聽(聲音)的心識,也一 個一個滅去;觀照、標記的心也同樣地滅去。觀智銳利的禪修者,能夠明確、清楚地體驗 這些現象。 在觀照、標記聲音時,尤為明顯的是,聲音一個音節一個音節地滅去,即使是初學者也 可能會有這個體驗。這些聲音彼此不再相連結,它們一個音節一個音節地滅去。例如,當 禪修者聽到「先生」這個聲音,觀照並標記「聽到、聽到」,他會體驗到「先」這個音節 先個別地滅去,「生」這個音節隨後也個別地滅去。如此,這些聲音斷斷續續地被聽到, 以至於聲音所表達的意思變得模糊不清、難以理解。此時,變得顯著的,只是斷斷續續的 聲音之壞滅。 當你體驗到聲音的滅去,你將了悟到聲音不是恆常的;當你體驗到觀照與標記的心也滅 去時,你將了悟到能觀照、標記的心也不是恆常的。如此,你將了悟,聽到的聲音與能觀 照的心都不是恆常的。這即是「無常」(anicca)。一連串迅速滅去的現象,則像是一種折 磨,是苦(dukkha)。 如何能免除這些折磨、苦呢?沒有辦法可以停止或免除它們。這壞滅之苦有其自己的規 律,它是不受控制的,是「無我的」。如此,在觀照、標記「聽到、聽到」時,禪修者將 能洞察無常、苦、無我的真理,並且證悟聖法。 § 1.4 坐時觀照,即修四念處 在坐禪時,觀照、標記「上」、「下」、「坐」、「觸」,這和「身」(kaya)有關,所 以被說為是「身隨觀念處」。觀照、標記「痛」、「麻」、「癢」,則和「受」(vedana) 有關,所以被稱為「受隨觀念處」。觀照、標記種種念頭「分心」、「計劃」、「想」等 ,和「心」(citta)有關,所以被稱作「心隨觀念處」。觀照、標記「看到」、「聽到」、 「聞到」等,則和總稱為「法」(dhamma)的身、心現象有關,所以被稱為「法隨觀念處」 。 如此,依據我們的恩師馬哈希尊者所教導的方式練習坐禪之時,其中便已包括了身、受 、心、法四個念處的修習。關於坐禪,以上的說明,已相當完整了。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09.103.226 ※ 編輯: Cid 來自: 140.109.103.226 (01/26 16:58)
jellinek:感恩供養~ 115.43.58.103 01/26 23:23
應ilanese大要求刪除推文 :)
ilanese:[三昧](請參考維基百科這一詞語解釋), 61.231.235.200 01/27 11:37
ilanese:覺得這樣子好像還比較好。 61.231.235.200 01/27 11:37
ilanese:因為我不確定原文說的「定」(samadhi)是指 61.231.235.200 01/27 11:39
ilanese:什麼? 61.231.235.200 01/27 11:39
※ 編輯: Cid 來自: 140.109.103.226 (01/27 13:06)
Cid:我個人的理解是, 此處將定(samadhi)與智(nana)140.109.103.226 01/27 13:10
Cid:並列而談, 應該要從禪修時五根五力的發展來理140.109.103.226 01/27 13:10
Cid:解, 對初學者四念處者來說, 定的成果主要是尋140.109.103.226 01/27 13:12
Cid:與伺, 定的發展意味著心能夠更容易地覺察微細140.109.103.226 01/27 13:13
Cid:的目標並貼近摩擦考察目標, 使禪修者了知目標140.109.103.226 01/27 13:15
Cid:的本質, 然後引發慧(panna), 慧的逐漸發展進入140.109.103.226 01/27 13:16
Cid:觀智之後才能稱為"智"(nana).140.109.103.226 01/27 13:16
rivers369:值得參考~ 123.204.115.21 01/27 13:29
rivers369:但對苦受的三種觀察方式,本身也是種方便 123.204.115.21 01/27 13:35
rivers369:的標記,個人傾向不認為有決定性的影響.. 123.204.115.21 01/27 13:36
Cid:從論典對於心法與心所法的分析或許可以解釋這140.109.103.226 01/27 13:46
Cid:三種觀照苦受方式的優劣. 一個心念的生起是由140.109.103.226 01/27 13:48
Cid:一個心法與一個心所法組成的, 而念與貪、嗔一140.109.103.226 01/27 14:02
Cid:樣屬於心所法, 所以當禪修者用帶了貪嗔的心去140.109.103.226 01/27 14:03
Cid:觀察目標時, 就不可能是以正念觀察目標, 也就140.109.103.226 01/27 14:03
Cid:與念處修行不相應了.140.109.103.226 01/27 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