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http://read.goodweb.cn/news/news_view.asp?newsid=2469 若能充分發展七覺支,便可止息輪迴之苦,由名色所組成的有情生死,得以完全停止;覺 支同時能完全擊垮十魔軍──繫縛我們於苦輪與輪迴的內在破壞力量。 為此,佛陀與覺悟者發展七覺支,因而能超越欲界、色界與所有的無色界。 第 1 覺支 念 第一個覺支是「念」(sati ),此字多少有些讓人誤解的消極涵意。「念」必須是充滿活 力與直接面對的,在密集禪修時,我教導「念」應跳到所緣上,完全地覆蓋、穿透,不錯 過任何部分。為了表達這積極的感覺,我常將之譯成「觀察力」(observing power),而 非「念」(mindfulness)。然而,為了簡化的緣故,在此我仍會繼續使用「念」一字,但 我希望讀者們記住它應有的積極特質。 要充分瞭解「念」,可由特相、功能與現起等三方面來檢視,這三者阿毗達磨──佛教的 描述──用來描寫心所的傳統分類。我們在此會運用它們來學習每個覺支。 念的特相、功能、現起與近因 ﹝特相──非表面的﹞ 念的特相是非表面的,意指念是很深刻且深奧的。如果我們丟個軟木塞到河裡,它會在河 面上下擺動漂浮,順流而下;假如丟的是塊石頭,它立刻會沉到河底。同樣地,念確保心 會深深沉入所緣,而不會從表面上滑過去。 假設以腹部為所緣而修習四念處,你努力保持穩定,集中注意力,心因此不會滑開,反而 深深地沉入起伏的過程中。隨著心穿透這些過程,你會明白緊張、壓力、移動等真正的本 質。 ﹝功能──時刻不忘所緣﹞ 念的功能是將所緣放在心上,既不忘卻,也不會讓它消失。當念出現,將會注意到正在發 生的所緣而不忘失。 為了讓念的特相與功能──非表面的與不忘失──在練習時清楚出現,我們必須努力瞭解 並練習念的第三層面──現起,它會培養並帶領其它兩者。念最主要的現起是「面對」─ ─它讓心直接面對所緣。 ﹝現起──面對所緣﹞ 就如你沿著街道走,遇到一位旅者迎面而來;當你在禪修時,心應以此方式遇見所緣,唯 有直接面對所緣,真正的念才會生起。 據說人類的面貌即是此人特質的指標,如果你打量某人,那麼仔細地看著他的臉,便可做 初步的判斷。如果不仔細檢查面貌,注意力被身體其它部分引開,便無法準確判斷。 禪修時,你必須同樣仔細地(如果不能更銳利的話)來看觀察的所緣。只有當你極細心地 看著所緣,才能瞭解其真正的本質。當初次看到時,會有個很快的、全面性的印象;如果 更仔細地看,便會發現眉毛、眼睛與嘴唇等許多細節。首先你必須以整體的方式來看,然 後細節才會漸漸清楚。 同樣地,當看著腹部的起伏時,你要先看整個過程的全貌。首先,讓心面對腹部的起伏, 在成功幾次之後,便能看得更仔細,細節將毫無困難地顯現,猶如歷歷在目。你會在起伏 中注意到不同的感覺,例如膨脹、壓縮、冷熱或移動等。 隨著行者一再重複地面對所緣,他的努力開始開花結果。念開始生起,且漸漸堅定地確立 在觀察的所緣上,沒有任何失誤,所緣不會從觀察中脫離,既不溜走,也不消失,更不會 因失念而遺忘,煩惱無法潛入念的強大屏障。如果能長時間保持正念,由於煩惱消失,行 者便能發現心非常清淨。免於煩惱攻擊即是念現起的第二種狀態。當念持續而重複地活動 ,智慧便會生起,就能洞見身心的真正本質。行者不但會瞭解腹部起伏實際體驗到的感覺 ,還能明白發生在自己身上各種名色的個別特相。 ﹝看見四聖諦﹞ 行者會直接看到一切名色都有苦的特相。此時,可說看到第一聖諦了。 看到第一聖諦時,也會看到其餘的三聖諦,使我們得以在自身的經驗中,觀察到與經典所 說相同的經驗。由於在名色發生的剎那保持正念,就不會生起渴愛,隨著捨離渴愛,便看 見第二聖諦──渴愛是苦的根源,渴愛消失,苦亦消逝。當無明與其它煩惱消失止息,便 看到第三聖諦──苦的止息。當念或慧現起時,這一切都會剎那地發生。見到四聖諦表示 八正道支的開展,這樣的開展於正念的每個剎那同時發生。 因此,可以說在某個層次上,行者會在念或智慧現前的任何時刻,見到四聖諦。這將帶我 們回到前述覺支的兩個定義,念是含有洞見實相真正本質的心的一部分,也是覺悟知見的 一部分。它會出現在瞭解四聖諦者的心中,因而稱為覺悟的因素──覺支。 ﹝近因──念﹞ 念的第一個近因,莫過於其本身。當然,禪修初期較弱的念,與修習達到較高層次的念, 兩者間還是有些微差別,後者能強大到足以導致覺悟。事實上,念的發展是個簡單的動力 ,一剎那的念引發下一剎那的念。 發展念覺支的四種方法 註釋書指出四種其它的因素,可以加強、協助念的發展,直到它足以堪稱為覺支。 ﹝一、念與正知﹞ 首先是念正知(satisampajaJJa),通常譯為「念與正知」。此中的「念」活動於正式的 坐禪中,觀察主要所緣與其它所緣。正知(sampajaJJa)是指更為廣義的念──注意走路 、伸展、彎曲、轉身、側視,以及一切組成日常生活其它活動的念。 ﹝二、遠離無正念的人﹞ 第二個發展念覺知的方法,是遠離無正念的人 。 ﹝三、選擇具有正念的朋友﹞ 第三個培養念的方法,是結交具有正念的人,他們可以成為激勵人心的泉源。在一個重視 正念的環境中,花時間與他們相處,將使你的正念增長並加深。 ﹝四、將心向於正念﹞ 第四個方法,是讓心傾向於活力充滿的念。這意味著有意識地將念視為第一優先,在各種 情況下提醒心回到正念。這種傾向非常重要,它創造一種不忘卻、不茫然的感覺。你要盡 可能地避免那些特別無法讓念加深的活動,你大概知道這當中有許多選擇。 行者需要做的只是覺知當下發生的一切事情。在密集禪修中,這意味著你將放下社會關係 、書寫與閱讀,甚至讀經。吃飯時,要特別注意不落入習性的模式中,你要一直思考時間 、地點、食量,以及吃的食物種類是否真的不可少,否則就須避免重複不必要的模式。 -- 從一顆平靜的心修行所得到的知識,和從研讀中所得到的知識實在相差甚遠。從研讀中所 得到的知識,不是我們心中真正的知識(智慧),但我們的心卻試圖握持和保留這種知 識。我們為什麼要試圖去保留它呢?終究會失去它的呀! ---阿姜查《流水》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3.192.64.159
solarjeff:好文~感謝分享~ 219.87.181.90 08/03 09:25
Cid:這篇文章出自班迪達尊者著的<就在今生>一書,140.109.103.226 08/03 11:41
Cid:載點: http://0rz.tw/dP52E140.109.103.226 08/03 11:41
linkeykey:我也覺得"念"應該解釋成觀察力比較恰當 123.192.198.19 08/03 13:33
linkeykey:之前讀佛經,都把"正念"當成是正確的觀念 123.192.198.19 08/03 13:34
cool810:憶念也可帶來觀察喔。說個比較粗淺一般的, 123.205.74.2 08/03 14:38
cool810:比如說有師父觀察他的弟子嗔心習氣很強, 123.205.74.2 08/03 14:39
cool810:就告訴他說佛的功德就是慈悲不起嗔恨,要 123.205.74.2 08/03 14:40
cool810:好好記住來觀察心。他的弟子記住教法,恆 123.205.74.2 08/03 14:41
cool810:常觀察當下自己的心有沒有慈悲、有沒有起 123.205.74.2 08/03 14:42
cool810:嗔恨,如此漸漸轉化。所以說憶念住法教, 123.205.74.2 08/03 14:42
cool810:也可以在各種對境中反觀自心,也是種正念 123.205.74.2 08/03 14:43
cool810:不忘失的修行。當然修行不是只有這麼簡單 123.205.74.2 08/03 14:43
cool810:還會有其他配套的方法。方便有多門,四念 123.205.74.2 08/03 14:44
cool810:處正念覺察當下也是很殊勝的。 123.205.74.2 08/03 14:44
cool810:推一下這篇。 123.205.74.2 08/03 1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