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甲一、總標禪淨之相互關係 淨界法師主講 《禪淨雙修》。諸位法師慈悲,諸位佛友,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好,請放掌。我們 有這個殊勝的因緣,我們在三天當中來跟大家討論有關禪淨雙修這個課程。在講禪淨雙修 之前,我們先簡單地說明為什麼要禪淨雙修。 在大乘佛法的修學內涵當中,不管你是修什麼宗派,都有兩個重點:第一個,你剛開始要 成就一個善業力;第二個,你進一步要成就一個正念力。不管你是修天臺宗、唯識宗、淨 土宗,所有的法門都沒有離開善業力跟正念力兩種的修學。我們剛開始歸依三寶,我們是 依止一念的信心來修善業,透過佈施、持戒、忍辱種種善法的造作來懺悔業障、積集資糧 。我想我們剛開始讓自己的身心離苦得樂,這是最基本的要求。但是這樣的要求是不夠的 。因為你只是成就善業,我們心中的顛倒並沒有改變。也就是說,我們頂多在內心的煩惱 當中創造一個暫時的善業,我們顛倒的本質並沒有太大改變的。所以我們透過善業以後, 我們進一步要開始修學止觀來加強心中的觀照,到底生命的真實相是什麼?透過一種如理 的觀照來消滅我們無始的顛倒,而產生一種究竟的解脫,而不是一時的安樂而已。其實所 有的修學,它的根本就是在修正念這一部分,善業只是一個基礎而已。 那麼我們心中的正念,從淨土宗的角度,它所要求的特別是要求臨終的正念,臨命終的時 候你要保持正念,你才可以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的。從我們修學淨土宗的過程當中,我們 可以知道,臨終的正念是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祖師的正念,你看歷代的祖師,蓮池大師、 蕅益大師,他臨命終的時候正念現前,那麼他那個正念已經修到業淨情空,他那個正念是 沒有雜質的,所有的煩惱完全被消滅、被調伏了。這種我們叫作淨業成就的,但是這種很 少很少的。所以祖師型的正念,我們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我們頂多能夠做到凡夫的正念, 沒辦法做到祖師的正念。什麼叫作凡夫的正念呢?就是我們在臨終的時候保持一個憶佛念 佛的正念,但是也夾帶了很多很多煩惱的活動,因為我們沒有斷煩惱。所以我們一個臨終 正念,一個生死凡夫他肯定會夾雜很多的煩惱跟罪業在那個地方活動,所以我們一般凡夫 的正念必須做到不隨妄轉。我是一個生死凡夫,我臨命終的時候,遇到的是一個內憂外患 :我內在的色身即將敗壞,我平常所愛的色身要敗壞;外在的環境的干擾,親屬的哭泣, 你肯定是百感交集的。你的心不是一個很平靜的狀態往生的。那麼在這樣的煩惱干擾之下 ,我們斷不了煩惱的,但是我們可以跟它保持距離,這一點可以做到。你可以透過智慧的 觀照,你可以不隨妄轉。 所以我們講臨終的正念,並不表示說我們沒有煩惱,而是說我們能夠真正地生起一種禪觀 的智慧來跟煩惱保持距離,而做到印光大師所強調的“心常覺照、不隨妄轉”。所以我們 禪淨雙修,我們的主修還是憶佛念佛,但是你必須靠禪觀來保護你的佛號。我們看到很多 的同修在臨終的時候失敗了,因為他低估了煩惱的勢力。因為煩惱畢竟是我們很熟悉的一 個境界,我們平常對煩惱沒有產生觀照,沒有跟它保持距離,你臨命終的時候佛號現前, 貪愛娑婆的煩惱也現前,結果你的佛號被煩惱所破壞,非常可惜了。所以我們必須在平常 除了你念佛以外,你要加強你心中的觀照。我再講一次,我們斷不了煩惱的,這是現實問 題,但是我們可以做到不隨妄轉,這點可以做到的。所以我們希望透過三堂課,我們應該 怎麼樣在心中,除了佛號以外,你必須另外要再出現一道的光明,讓你自己能夠在煩惱活 動的時候保護好你的佛號,做到心常覺照、不隨妄轉,你就成功了。斷煩惱是到淨土以後 的事情。但是你要在臨終的時候做到不隨煩惱所轉,那這個是要看你智慧的力量。所以說 ,我們為了能夠達到禪觀跟念佛的結合,其實主要的目的就是達到我們臨終的正念,是這 個意思。 好,我們看講義,將述此義,大科分三。我們為了發明禪淨雙修的內涵,有三個主題:第 一個,總標禪淨的相互關係。我們先把禪觀這個智慧的觀照跟淨土宗的念佛,它們之間到 底有什麼相互關係先作一個籠總的說明,它們之間應該如何來配合?它們各自應該扮演什 麼角色?第二個,別明禪淨的個別修法,這一科我們就分別地來說明什麼是禪觀?什麼是 淨土的念佛?它們之間是什麼差異?第三個,結示禪淨之雙修法要。我們第二科是把禪淨 分開來個別說明它的內涵,到了第三段我們把這個禪跟淨把它結合起來,應該怎麼來雙修 。這三個主題。好,我們看第一個主題,甲一、總標禪淨之相互關係,這一段是印光大師 的開示,他把禪跟淨它們所修的內涵作一個說明: “禪”者,即吾人本具之“真如佛性”,宗門所謂父母未生以前“本來面目”。宗門語不 說破,令人參而自得,故其言如此。實即無能無所,即寂即照之離念靈知,純真心體也。 “淨土”者,即“信”“願”“持名”,求生西方。非偏指“唯心淨土,自性彌陀”也。 印光大師先把什麼是禪、什麼是淨土,這兩個修學的重點先標出來。禪觀它的所緣境是我 們本具的真如佛性。真如佛性,簡單地講就叫作清淨心;那麼它相對的名詞就叫攀緣心。 我們一般人內心所安住的不是安住在清淨心,是安住在向外攀緣五欲六塵的一種攀緣心。 所以禪宗主要的目的就是把清淨心找回來,我們講把心帶回家,從宗門的角度就是我們的 本來面目。我們現在的內心不是本來面目,我們是在無始劫的生死輪迴當中累積很多錯誤 顛倒的想法。但是我們在沒有輪迴之前我們的面目是清淨的,必須把這個最早的原始生命 的相貌把它找出來。在禪宗當中,當然它在發明清淨心的時候它是不立文字的。你看祖師 他在表達我們的清淨心,你看我們說是德山棒、臨濟喝。什麼是我們的本來面目?你問德 山禪師,他打你一棒;那麼臨濟禪師,他就嚴厲地呵責你。他透過棒喝的過程當中,把我 們的妄想把它截斷妄流,把妄想停下來。因為我們平常都活在表層意識,表層意識其實是 把我們內在的本性給遮蓋了,所以禪宗說我跟你講道理也沒用,乾脆打你一棒。那麼在痛 的感覺當中把你整個妄想給截斷了,在那一瞬間,讓你自己迴光返照,去感受你的本來面 目。所以禪宗在發明心性當中,他習慣性不用文字的,他們喜歡採取行動。他的重點就是 讓你自己去覺悟,讓你去迴光返照,參而自得。所以在整個禪宗的修學當中,就是在破除 我們那種攀緣心的能所,(開顯)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的那種離念真實的心性。所以禪宗 的重點就是迴光返照、正念真如,破除我們的攀緣。 那麼淨土宗,它的方法就不一樣了,它的重點在憶念彌陀的聖號。當然它是包括了信心跟 願力來憶念彌陀的聖號,而依止這樣的資糧力來求生淨土。所以我們在淨土宗它不是講唯 心淨土,因為唯心淨土它強調的是內心的淨土,西方淨土所強調的是十萬億佛土外的淨土 ,不是內心的淨土,也不是內心的彌陀。那麼我們從印光大師的這段定義,我們可以清楚 禪淨的內涵是有所差別的。你看禪宗是向內,淨土宗是向外。禪宗是迴光返照去看我們的 本來面目,它是一種理觀;淨土宗是去憶念阿彌陀佛的功德,它是向外去緣佛法界,它是 一種事修。所以這個地方是有所不同的。我們再往下看: “有禪”者,即參究力極,念寂情亡,徹見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明心見性”也。“有 淨土”者,即真實發菩提心,生信發願,持佛名號,“求生西方”也。 前面是講到禪跟淨土,這個地方加一個有,有就是你內心當中產生這樣的功德。所以禪宗 是透過對內心的一種參究(這個參究簡單講就是一種思維觀察),去消滅我們心中的妄想 執著,而徹底地見到我們最初的本來面目,叫作明心見性。而淨土的修學是發起菩提心, 生信發願,憶念彌陀的聖號而求生淨土。 我們可以這樣講,禪宗是在探討我們生命的過去,就是你從什麼地方來?它整個思考模式 在探討我們生命的原點,把那個原點找出來。淨土宗的特色,它所在乎的是未來,它不管 你過去是什麼業障凡夫,它不管你的,它強調的是你的未來,你將往哪裡而去?所以理論 上這兩個,禪淨,方向不同。所以理論上禪淨是不能雙修的。但是我必須強調,禪淨雙修 要有一個先決條件:你一定要有一個主修,還有一個助修。如果你是以淨土宗為主修,以 念佛來攝禪觀,你主修還是念佛,只是用禪觀來破除煩惱,那麼這個是淨土宗的禪淨雙修 。你要問禪宗的話,他們的禪淨雙修就不一樣了。他念阿彌陀佛(他也念阿彌陀佛),但 是他重點不是求生淨土。他在念佛當中,他在觀察念佛是誰,他假借念佛的因緣,順從這 個佛號去找他最初的原點——念佛是誰?所以禪淨雙修,我們必須有一個先決條件,你的 主修是什麼?另外一個只是一個助行。因為這兩個方向不同,淨土宗是規劃未來,禪宗是 探討過去。好,大家把這兩個思想體系弄清楚,我們再往下看: 禪與淨土,唯約教約理。有禪有淨土,乃約機約修。教理,則恒然如是,佛不能增,凡不 能減。機修,須依教起行,行極證理,使其實有諸己也。二者文雖相似,實大不同,須細 參詳,不可籠統。 我們講禪跟淨土,那是約著教理來說的,是從教理的角度。但是加一個有,有禪有淨土, 那是從修行的角度來說的。一個是理論,一個是實踐。理論這部分當然是恒然如是,它是 一種人生的真理,所以它是在佛不增,在凡不減。但是講到個人的根機所產生的修行,那 就是千差萬別了。所以這個地方文字很相似,只差一個有字,但實際的內涵是大不相同的 ,應該好好地去分別清楚。這段就是講禪、淨土,跟有禪有淨土,一個是教理,一個是實 踐。最後一段就非常重要了: 倘參禪未悟;或悟而未徹,皆不得名為“有禪”。 到這個地方印祖把參禪跟念佛它們的一個標準講出來。什麼叫作有禪呢?你要能夠真實徹 底地去開悟我們本來的面目,你真實能夠破妄顯真,把無始的攀緣妄想給破掉,把心帶回 家,依止不生滅心來修學。所以禪宗所強調的是一種內心的觀照;念佛法門所強調的是對 阿彌陀佛的歸依。所以你看,我們再往下看: 倘念佛偏執“唯心”,而無信願;或有信願而不真切,悠悠泛泛,敷衍故事。或行雖精進 ,心戀塵境。或求來生生富貴家,享五欲樂。或求生天,受天福樂。或求來生,出家為僧 ,一聞千悟,得大總持,宏揚佛法,普利眾生。皆不得名為“有淨土”矣! 這段對淨土宗的開示是很重要的。念佛法門,它是一個他力的法門。在他力的解脫當中, 我們之所以能夠往生淨土,完全不是我們的力量,是仰仗佛力的加被。我們要做的一件事 情,只有產生一種強烈歸依的心來憶念彌陀的聖號。所以說,在整個往生的關鍵當中,你 在憶念這個佛號的時候,你的信心、你的願力是一個成敗的關鍵。所以他講,信願要很真 切,決定不可以悠悠泛泛、敷衍故事。我想我們曾經有過念佛的人都知道,念佛是不一定 能夠往生的,因為念佛它是一種善業嘛!無量光、無量壽在你身口意活動的時候,它的確 會產生一種強大的善業力。但是你的心態是很重要的。你用什麼心態來念佛,會決定這個 佛號對你產生的救拔力。那麼我們真正要把這句佛號的功德全部都把它啟動出來,這關鍵 就是你的信心跟願力要很堅定。這個佛號才能夠帶你到淨土去。 在美國有一個真實的故事。在美國有一個小村莊發生了旱災,好幾個月都沒下雨了。那麼 這個時候,因為美國都信基督教嘛,教堂就發動這個村莊的人民在禮拜天的早上,大家都 到教堂來祈雨,向上帝禱告。那麼禮拜天早上大家就都到教堂去了。有一個小女孩她也去 參加禱告,那麼這個小女孩有什麼特別呢?她去禱告的時候,她帶了一把雨傘去,其他的 人都沒有帶雨傘。我們應該說這個人是信願具足的,她相信她可以做到,她一定可以做到 。因為為什麼?你去祈雨,當然你就是會下雨嘛! 所以修淨土宗的人,其實你的決心是很重要。我經常聽到很多居士跟我講說,他很想要往 生,這個人大概是不能往生的。因為你很想要往生,表示你沒有把所有的心力放進去嘛! 你給自己很多的偷心嘛,偷心未死嘛!你給自己太多的活動空間。因為我們往生的人,諸 位你看看《淨土聖賢錄》,往生與否跟你業障深重沒有關係,因為是佛力加被,跟你沒有 關係嘛!但是對你那個一心歸命、通身靠倒的決心是有關係的。你去看歷代的往生成功的 例子,都有一個特色,就是背水一戰!你沒有退路!就像韓信用兵一樣,他面對項羽的軍 隊,是他三倍以上的軍隊。但是他把軍隊帶到整個黃河的前面,你看後面是黃河,你只有 往前衝了。所以往生的人他所建立的願力,如果你看看祖師的開示,他對佛號念得好不好 這個標準不高,那臨終十念嘛!相續稱念,乃至十念,這個標準不高嘛!但是一個往生的 人,他對你的願力的要求是超高標準的,非常高的標準,不能有任何空隙。你佛號可以念 得不夠好,沒關係,這個影響你品位嘛!但是你的決心,這一點的要求就非常非常高了。 淨土宗對這個是用超高標準的標準來要求所有淨土宗的人,就是你對阿彌陀佛那種一心歸 命,通身靠倒的決心。 看看印光大師他把這個信願講出什麼條件。你看,他說:淨土宗的人絕對不可以悠悠泛泛 、敷衍故事。悠悠泛泛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可有可無。往生也很好,沒有往生也無所謂。 那麼念佛雖然很精進,每天有定課,但是呢,心戀塵境,對我們熟悉的娑婆世界隱隱約約 還有貪戀的心。比方說,他這個貪戀還不是貪戀雜染法,他貪戀善法,你看:或求來生生 富貴家,享五欲樂。你想到你今生造了很多的善業,你曾經持過五戒,護持三寶,你對來 生的安樂在念佛過程當中隱隱約約有所期待。或者,或求生天,受天福樂。這個人善業更 加的精緻,他不但是修五戒,修十善業,他連身口意都非常地嚴謹。但是不幸的是,他對 這樣的善業還是有所期待。或求來生出家為僧,一聞千悟,得大總持。這個人所要求的是 更清淨了,他希望來生能夠出家修梵行,有廣大的智慧,能夠攝持無量的法門,甚至於有 大悲心來普利眾生。當然,你不能說出家為僧、弘護正法不對,而是你站在淨土的角度, 你還有這個想法,你就不是叫作有淨土了,你就不是叫作信願具足了。所以什麼叫作信願 具足?我們等到後面再詳細說明,它有一定的標準的。 好,我們把這樣的一個禪淨的思想畫成一個表。最下面這個就是我們現在的面貌,不是本 來面目,就是你現在的面目。就是你這一念清淨心經過一次又一次的輪迴,每一次的生命 從小到大,你接觸很多的人,你遇到很多的事情,凡是你走過的人事都有留下一些痕跡, 留下一個業力的種子、一個煩惱的種子。這個就是我們的雜染心,在佛法的角度叫作阿賴 耶識,我們一般人修學佛法是依止阿賴耶識修學的。依止阿賴耶識修學,在《楞嚴經》就 是依止生滅心來修學的。什麼叫生滅心呢?就是你的心是隨外境而動盪的。你有時候修得 不錯,有時候修得不好。你風平浪靜的時候修得很好,逆境現前的時候你就修不好了。因 為你的心住在一個生滅心的角度,你太重視你眼前的感受。所以我們很多人為什麼念佛會 錯誤?為什麼念佛會失敗?因為你佛號是建立在一個不堅固的生滅心。我們要強調一個觀 念:佛號雖然有救拔你的力量,但是你臨終的時候要保持心不貪戀、意不顛倒、正念分明 ,你的心態是很重要的。所以我們在念佛的當中要先改變我們的心態,不要用生滅心來修 學,應該是把這個雜染的心提升到清淨心。你要安住在你的本來面目,安住在你的清淨本 性來提起佛號。比方說你蓋房子,你這個房子蓋得很莊嚴,上面的建材很漂亮,裏面的裝 潢也很莊嚴,但是你這個房子是蓋在一個地震帶,那就完了。你平常沒有先調整你的心態 就開始念佛,依止生滅心、依止攀緣心來建立佛號,就像一個美好的房子蓋在地震帶一樣 ,你這個佛號不堅固的。 我們講一個實際的公案來說明這個道理。過去在中國的上海有一個姓 林的 居士,雙木林 。這個居士他的家族是做買賣的,所以他長大以後就繼承家業,做一些生意的買賣,也賺 了不少錢。這個 林 居士在中年以後聽到了念佛法門,他就很虔誠地念佛,也發願求生淨 土。他把他所賺的錢買下一個很大的花園,叫作頤園,就是我們現在說的念佛堂了。他不 但是提供給大家共修,他平常也參加念佛共修,所以他這個人也算是蠻虔誠的一個淨土的 修學者。到臨命終的時候,很多的同修來幫他助念。那麼他本身有念佛的善根,有內因力 ,又有這個外在佛號的牽動,內因外緣具足,所以他剛開始佛號念得不錯。 後來念到一半的時候,他娶兩個太太嘛,他大太太是學佛的,但是他小太太沒有學佛。他 平常對他的小太太心中是有所貪戀。那麼他小太太來的時候就開始哭泣啊,說你走了以後 我怎麼辦呢?那麼他平常在念佛的時候並沒有調整他的心態,他還是依止生滅心嘛,生滅 心就是一個情感的心,一個帶有情感跟業力的心。所以一個有情感的人,他聽到他平常所 愛的人的音聲,內因外緣的碰撞,這個時候就觸動他的煩惱。他的佛號就被破壞了。所以 他的小太太在哭鬧當中,他本來是很安詳的臉色,馬上就轉成很不好看的臉色,當下就往 生了。後來到了香港轉世為一隻小狗。這個公案大家都很清楚了,在倓虛老和尚的《開示 錄》裏面有提到這個公案。後來這只小狗還托夢給他兒子,把他找回來,送到寺廟去撫養 。 這個意思就是說,這個 林 先生本身,他在一念的心中建立很多的佛號都沒有錯,但是他 的心態錯了,他沒有真正調整他的心態。他依止生滅心來念佛,依止攀緣心來念佛,所以 臨命終的時候有一點風吹草動,這個時候就心隨境轉了。我們要求的佛號是要很堅固的, 我們要求的佛號是能夠不隨外境而轉的,心常覺照、不隨妄轉。所以諸位要知道,你現在 開始調整你的心態還來得及,在死亡到來之前的時候。你用什麼心態來念佛,這件事很重 要。一個是依止生滅心,一個是依止不生滅心,兩種情況。 -- 楞嚴咒心: 唵○阿那隸○毗舍提○鞞囉 跋闍囉陀唎○槃陀槃陀你○ 跋闍囉 謗尼泮○虎信 都嚧甕泮○娑婆訶 「大白傘蓋佛母」心咒: 「嗡、沙爾娃、打他架打,烏尼卡,施 達打巴遮,吽呸,吽媽媽,吽呢,梭哈。」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3.204.25.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