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http://www.fjdh.com/Soft/HTML/Soft_20080419115945.html 前文末學po了一系列念處之道的禪修方法,此為帕奧系統的性空法師所著,主要的內容是 以安般念(觀呼吸)的方法先修習奢摩他,依序由初禪一進入到四禪,以四禪基礎,在入 禪定後的出禪定,檢查心所(禪支), 以及分析在各禪中的心所數目以及確定、瞭解善、 不善心所和出入禪心的過程等等,認識及確定名色為名色識別智,此為見清淨(只有名色 沒有實我)。 於此,末學另闢一篇由馬哈西尊者所指導的內觀方法,相異於由止起觀,尊者以剎那定的 方式來作為內觀的基礎,並採用標記的方法,末學以為此標記的方法對於進入初禪有很大 的前方便,初禪包含五個禪支:尋、伺、喜、樂、一境性,其中以尋、伺最為明顯,在南 傳阿毗達摩的論述中尋、伺是這樣被定義的: 尋把心投向目標。 特相:把心投向或導向目標; 作用:全面地撞擊目標; 現起:把心導向目標。 近因:目標。 伺 特相:重複地省察目標; 作用:重複地把相應名法置於目標; 現起:把它們鉤住目標; 近因:目標。 清淨道論中另喻:又如生銹的銅器,用一只手來堅持它,用另一只手拿粉油和毛刷來摩擦 它,「尋」如堅持的手,「伺」如摩擦的手。亦如陶工以擊旋輪兩作器皿,「尋」如壓緊 的手,「伺」如旋轉於這裡那裡的手。又如(用圓規)畫圓圓者,專注的尋猶如(圓規) 止住在中間的尖端,繼續思惟的伺猶如旋轉於外面的尖端。 在智慧之光中亦有說明:摩訶甘達勇長老舉了一個賽舟譬喻加以說明:在賽舟時,每隻小 舟都坐有三位划舟的選手,一個在後面,一個在中間,一個在前面。坐在後面的選手有兩 項任務,即控制小舟的方向和向前划;中間的選手無須控制小舟,只須把它向前划;坐在 前面的選手並非只是把小舟向前划,而且還要負責在終點摘花,他是最為忙碌的人。前面 的選手就好像思;中間的像尋;後面的像作意。 從以上的論述可知,標記法的第一個作用可促使尋禪支的出現,即把心導向目標,標記一 次,心即對準目標一次;第二個作用則引導伺禪支的出現,經由不斷不斷地標記,心把標 記(相應名法)鉤住目標,故末學以為馬哈西尊者的教法可使行者更快進入到初禪中,並 進而產生內觀的智慧。 在大念處經中,世尊教導比丘們,身、受、心、法,四念處的升起、消失,皆如實知見。 這對於以修習奢摩它的行者而言,有較高的定力可從事內觀,但對於乾觀者,由於無奢摩 它的前行,若採用馬哈西尊者的標記法,正好補足了這點,藉由相應的名色法對照自身的 四念處,即可快速地進入內觀的階段。 標名可說是指引鄭念于觀照目標的「念窗」。它可助我們緊繫心念於觀照的目標,進而培 育有力的定力。過清晰覺醒的正念,觀照事物在當刻呈現的實相。---捨棄我禪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全文開始: 人都趨樂避苦的道理眾所皆知。在這個世界上,人類竭盡所能想免除、減輕痛苦,享 受幸福快樂。然而他們的努力方針主要想藉物質的手段造就色身的福祉,殊不知,幸福取 決於內心的態度,而且只有少數人真正著眼於心靈的開發,更少的人仍努力不懈地致力於 心靈的訓練。   為說明這一點,我們可注意到人們對色身調理和服侍的世俗習性;對衣、食、住屋永 無止息的追逐;為提升物質生活的水準、改善交通和通訊的方式,以及避免和治療疾病而 造就了驚人的科技進步。所有的這些努力主要是關心身體的滋養和維護。我們必須肯定它 們是最基本的。不過,人類的努力和成就不可能減輕或拔除隨著老、病、家庭紛爭和生計 煩惱所帶來的痛苦,簡單地說,這些追求帶有需要和欲望的不可滿足性。這些痛苦不能經 由物質的方法克服,只能靠鍛鏈內心、開發智慧。   因此,正確的方法顯然必須透過鍛鏈、平靜,和淨化內心。我們在《大念處經》裏找 到了這個方法,它是佛陀於兩千五百多年前所講的一部很著名的經典。在經文裏,佛陀如 此教誨:「這是淨化有情,斷除憂悲苦惱,通達正道,體證涅盤的唯一道路,也就是四念 處。」 --------------------------------------------------------------------------------※基本練習   你若真誠想要修習禪定,於今生成就內觀智慧,在修學期間必須捨棄流俗的知見和作 為。這段期間的修學是為了淨化身心,清淨的行持是達到正定的首要步驟。而且你也必須 遵守在家人的戒律(出家人則比照出家戒律),因為要證得內觀智慧,戒律攸關緊要。   這些自願受持的戒律是:不殺生,不偷盜,不淫,不妄語,不服食亂性物品,過午不 食,不戴香花華鬘,不觀賞歌舞,不坐臥高廣大床。另一條戒是言談之間不可對證得果位 的聖者輕蔑、戲謔、或心懷惡意。   古代的大師們都會指引行者在禪修期間歸依偉大的覺者──佛陀,因為在修習期間, 假如你的心出現不淨或恐怖的影像,你可能會受到驚嚇。還有,要遵從指導老師的指導, 因為關於你修習的情況他會具實告知,並適時給予必要的引導。   這項修學最大的利益和目標是去除貪、瞋、癡,因為它們是一切罪惡和痛苦的根源。 這裏的密集內觀禪修課程能使你達成解脫,因此,想到它的好處你就該全力以赴,這樣你 的修學才能圓滿成功。我們所教的禪修法是以四念處為基礎,四念處是偉大的世尊以及歷 代有成就的佛弟子所採用的修行法門。你該值得慶倖,因為你有緣與他們採用同樣的法門 修行。   在剛開始修學之前,你可思惟佛陀教導的「四種保護」,它在心理上有莫大的助益。 這四種保護即思惟佛陀、慈悲、身體的不淨和死亡。   第一,你必須虔誠地歸依佛陀,並稱讚他的九種德行──「佛陀是神聖的、正遍知、 明行足、應供(阿羅漢)、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第二,觀想你的慈悲普施於一切眾生,一切眾生蒙受你慈悲的加持,你與他們無有分 別:   「願我遠離瞋恚、疾病、憂惱。我如此,亦願我的父母、戒師、師長,以及一切親疏 或者心懷惡意的眾生遠離瞋恚、疾病和憂惱。願一切眾生遠離苦海。」   第三,是觀身體的汙穢不淨,以幫助你減輕對身體的貪愛執著,它是許多人最放不下 的。觀它各部份的不淨,像胃、腸、痰、膿、血,這樣對身體的無明貪愛就可以去除。   第四,一種對你有益的心理建設,是憶念死亡是必然的現象。佛陀的教法強調,人生 是不確定的,死亡是必然的;生命是危脆的,死亡是不可免的,人生的終點是死亡。生命 有生、老、病、苦,而最後將死亡,這些都是它存在過程的全貌。   我們開始靜坐時,採坐姿並兩腿雙盤。也可兩腿不交叉,只是平放在地板上,不讓一 隻腿壓住另一隻,這樣你也許會較舒服些。請你的禪修老師詳細講解靜坐的姿勢。   若是老覺得坐在地板有礙禪思,就以較舒服的姿勢坐著即可。現在請按照下列每個步 驟練習。 -------------------------------------------------------------------------------- ※基本練習一   置心(不是用眼睛)於腹部,你會發現這部位的起伏,若剛開始察覺不出,可把雙手 置於腹部以感覺它的起伏。稍後,吸氣時的起和呼氣時的伏會隨之明顯。此時,內心注意 著,腹部起時知「起」,腹部伏時知「伏」;隨著每一動作發生的同時注意著它。這項練 習使你真正感受到腹部上下運動的情形,但並不是叫你注意腹部的形狀,而是讓你真正去 感受它緩慢運動時所造成身體壓力的感覺。因此,只要遵照這種方法練習,不必去注意腹 部的形狀。   對初學者而言,這是一種在禪修時培養覺性、專注和內觀很有效的方法。隨著功夫的 進步,對腹部運動的感受也會越加明顯。   唯有內觀禪修的力量完全開發出來時,才有能力看到我們六種感官上一連串身心變化 的過程。因為你是初學,警醒和專注的能力還很微弱,或許會覺得,把心安住在每次起伏 的當下有困難。碰到這些困難,你很容易會這麼想:「我真的不知如何把心安住在每一次 腹部的起伏。」這時候必須記住,它只是個學習的過程,腹部的起伏是一直存在的,不須 刻意去尋找。   事實上,對初學者而言,把心安住於腹部「起」、「伏」的兩個動作上,是容易做到 的。持續這種練習,對腹部的起伏保持充分的警覺。   絕對不可口念「起」、「伏」,或者觀想「起」、「伏」的字眼,只是注意腹部起伏 的真正過程。也不要為了使腹部運動更明顯,而故意深呼吸或急促呼吸,因為這樣做會使 人疲憊,反而幹擾修學。只須在正常呼吸狀態下,全然地去注意起伏的運動。 -------------------------------------------------------------------------------- ※基本練習二   當你全神貫注在練習觀察腹部的運動時,有其他的心法常出現在你注意每一次的起伏 中。念頭或其他心的現象,像意欲、觀念、想像等,都很容易在注意「起」、「伏」中出 現。這些都不可忽略,當它們出現時,必須注意。並一一默念指出。   假使你想像某件事,內心要清楚地知道自己在「想像」。假如只是想起某事,則必須 注意自己正在「想起」。當你省思時,注意「省思」。想要做某事時,注意「想要」。若 心遊離了禪定的目標,不再注意腹部的起伏,則應警覺自己在「散亂」。若想像自己要往 某地,注意著「前往」,到達了,注意「到達」。在念頭中遇見某人,注意「遇見」,若 是跟他人講話,注意「講、講」。若想像跟某人爭辯,注意自己在「爭辯」。若觀想或想 像到光線或顏色,一定得注意自己正在「看、看」。每一個心法出現時,一定要注意它, 直到消失為止。等它消失後,繼續「基本練習一」,對腹部每一次起伏的動作,完全地知 道、完全地警覺。   細心地照著步驟做,不可懈怠。你若想要吞口水,並準備這樣做時,注意「想要」。 在吞口水的動作當下,注意「吞、吞」。想要吐痰時,注意「想要」。吐痰的當下,注意 「吐、吐」。然後再回來觀腹部的起伏。想彎脖子時,注意「想要」。彎的時候,注意「 彎、彎」。想伸直脖子時,注意「伸、伸」。在彎和伸脖子時,動作必須緩慢。每做一個 動作都必須用心看著它,然後再回來,十分清醒地注意腹部的起伏。 -- 有些禪僧只依據文字、經文來尋求法。當然,是讀書的時候,就應當照著經文來讀 ,但當你和煩惱「作戰」時,將經文丟到一旁去吧!如果你依照一種模式來和煩惱作戰 ,你將底擋不住敵人。經文只是提供你一個實例,但也可以使你迷失,因為它根據的只 是記憶和概念。---阿姜查《水池》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3.192.64.159 ※ 編輯: yggdrasils 來自: 123.192.64.159 (06/09 09:55)
Crazyfire:推馬哈希尊者 61.217.193.114 06/09 10:14
※ 編輯: yggdrasils 來自: 123.192.64.159 (06/09 11:57) ※ 編輯: yggdrasils 來自: 123.192.64.159 (06/09 1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