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這篇文章就給各位當作參考,內容是不多。 但也算有一些整理。 http://enlight.lib.ntu.edu.tw/FULLTEXT/JR-AN/an150746.pdf 裡面一些東西我認為還不錯,有興趣的就選擇喜歡的看一看囉。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4.8.96.127
Xras:推!一樣的道理不管從誰的口中說出都是一樣的 114.46.141.52 05/01 22:54
Cid:http://www.mahasati.org.tw/xoops/index.php 218.166.217.68 05/02 00:36
Cid:上面是隆波田-隆波通一系動中禪修習的介紹網站 218.166.217.68 05/02 00:37
Cid:可以看到不論是馬哈希, 阿姜查, 或隆波通, 對 218.166.217.68 05/02 00:40
Cid:於動中禪的修習方式其實是相當一致的. 218.166.217.68 05/02 00:41
> -------------------------------------------------------------------------- < 作者: cool810 (隨緣) 看板: Buddhism 標題: Re: [分享]一篇談止觀法門、動中禪和阿姜查語錄的文章 時間: Fri May 1 23:04:02 2009 感謝分享 :) 剛好手邊有內文提到林崇安教授的兩本著作,阿姜查語錄也滿喜歡的 還有以內觀禪修的正念正知結合空性的教法,以及動中禪如實覺知等; 最後回到禪修的基礎戒律儀,要重視戒律的清淨,這些都讓人很受益 :D 幫chitong大轉貼一下原文: ------------------------------------------------------------- 對修行很有幫助的阿姜查法語與《內觀動中禪》、《止觀法門的實踐》 劉松勇整理 一、前言 真正的修行是一天24小時都在修行,也就是說:一天24小時隨時隨地都保持著正念、正知 。若失去「正念」一秒鐘,就表示瘋了一秒鐘;若失去「正念」一分鐘,就瘋了一分鐘; 「正念」失去多久,就瘋了多久!阿姜查說:「若不是活在當下,那就不是法。」想要分 分秒秒、剎那剎那都「活在當下」,就必須在任何時間、任何處所都保持著正念、正知, 也就是所謂的「圓滿的覺性」才能達致。本文以阿姜查法語及林崇安居士的《內觀動中禪 》、《止觀法門的實踐》為主,並參考隆波田等人的觀點,很粗略地整理一下幾項重點, 以供養讀者。內觀教育基金會所出版的「佛法與內觀系列」及阿姜查、佛使比丘、林崇安 居士等人的著作,可讓我們對佛法的義理和修行得到一些較廣的視野,而不拘於一家之言 。有廣闊的視野後,自然能夠條理出自己修行上的盲點。在此想要補充說明的是:「活在 當下」對於初學者來說,不容易做到,為什麼?因為初學者對於過去,總是依戀不捨,不 肯放下;對於未來,則是欣求、憧憬未來的美好;對於現在,則是隨時執著、染著。這樣 是不能契合「無常」(變動)的真理的,所以《雜阿含經‧卷29、805 經》要我們「於過去 諸行不顧念,未來諸行不生欣樂,於現在諸行不生染著。」 二、修證中的特殊體驗,學者必須加以尊重 在印順導師的《佛法是救世之光‧教法與證法的仰信》(見妙雲集第24冊)一書中說到:「 在宗教界,每一宗教都有它的特殊事情,不能以常人的眼光一概抹煞。佛法的經、律、論 及古德的著作,都有自覺的體驗內容,並非假想推論,憑空構造。在修證中的種種特殊境 地,不但是確實如此,而且大家有共同的一致性。佛法來源,以及修證中的特殊體驗,學 者必須加以尊重。」這種尊重,有如我們尊重四依(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了義不 依不了義,依智不依識)一樣,作為修學的依準。這種尊重,有如我們尊重四預流支(親近 善士、聽聞正法、內正思惟、法次法向)一樣,從師而起聞、思、修三慧,才能證得初果( 預流果)。「佛法所說,及修證所體驗到的許多事實,我們應有景仰的信心。…一般人心 識散亂,追逐外界的欲塵,沒有依佛法去行,當然見不到,不知道。如依法修持,則人人 都能得到,而所得到的也是大同小異(最高的證境,完全一致)。須知修證所得的境事,是 宗教領域內的事實,不能以一般世間庸俗的眼光去看。……中國人的宗教信仰不切,特別 是科學發達以後。曾見到一篇報導,有科學工作者,將自己親見的鬼,雖是真實見聞的事 情,結果仍說它為迷信。為什麼?大家都叫做迷信呀!」 三、到底什麼叫做「修行」? 我們常常聽到佛教徒說「修行」這兩個字,到底什麼叫做「修行」?阿姜曼尊者說:「如 果看到在內心生起的每件事物,當下便是真正的修行之道。」(這句話是阿姜查參訪阿姜 曼時,阿姜曼對阿姜查說的。這句話使阿姜查茅塞頓開,得到了決定性的啟發。請見《阿 姜查語錄之道次第輯要與禪宗會通‧自序》,如石法師著)在此,阿姜曼提出了「心」- -修行之核心。不過,我們要注意:凡夫的心跟聖人的心是截然不同的。聖人的心是一顆 時時刻刻、刹那刹那都有「覺性」的心,亦即:刹那刹那都保持著「正念」、「正知」。 要保持正念、正知之持續不斷,必須透過禪修的訓練方可達致,當正念持續而穩固時,可 看清感受和念頭。心散亂時,先用專注行,等心穩定後就改用覺知行。也就是說:禪修的 訓練,先以規律的肢體動作(如經行時左、右腳的移動,坐時手臂作規律的移動)或呼吸作 為正念的目標,而後再覺知較細膩的微小動作或感受等。當正念能持續而穩固時,自然就 能直接觀察到念頭的生滅,這已進入禪修的較高層次了。(見《止觀法門的實踐》,林崇 安居士編著,頁91,民國96 年7 月初版,大千出版社)《內觀動中禪》(林崇安居士編著) 說到「專注行」(靜態的內觀)與「覺知行」(動態的內觀)兩種修行。若想要「在日常生活 中能時時覺照,使禪修與生活結合」,那麼,以覺知行最易達成。《內觀動中禪》又說: 『《阿含經》中之〈念住經〉即有動態禪修(或稱動中禪)之依據,經上說:「於行住坐臥 時,要能了知自己正在行、住、坐、臥。觀前顧後、屈身伸身時,都要正念正知。」』也 就是說:中道之修行,心不可太緊,也不可太鬆散(要處在放鬆而保持覺知的狀態,而且 心無所求),要一直貫穿著「單純的覺知」,且必須以一種輕鬆而自然的心去修行。 修習動中禪(屬於覺知行)可隨時隨地都保持著正念、正知。所謂的「覺知行」,是跟「專 注行」有共同點也有差異處的。以「走路」為例子:「專注行」是走路時內心專注於某一 點,但不能覺知路旁的狀況。而「覺知行」是走路時心仍是開放而穩定的,走路時知道腳 的移動並附帶覺知路旁的房子,但看到房子就只是房子,心中沒有妄念(妄想)。此外,我 們還要留意:同樣是經行,因不同,果也就不同。有一種走得很慢,每一動作皆非常慢, 不知不覺即走入專注,結果變成一種專注行,身心有一種壓力在;另一種雖正常地走,但 很注意腳接觸地面(時的狀況),或注意腳動作時的感受,無形中心也走入專注了(見《內 觀動中禪》,頁10、11,2007 年6 月版,大千出版社)。此二者(覺知行與專注行)的共同 點是:兩者都要求沒有妄念。「專注行」有副作用,而「覺知行」則無。在《阿姜查的禪 修世界‧定》(賴隆彥居士譯)中的第六章說到:「當你允許心輕鬆、自在時,它(即心)就 會靜下來。」在此,我們有一件事必須先體會到:佛法是「緣起論」,不是「唯心論」( 佛教的「緣起論」有很多種,所有的緣起論,皆不可有違釋尊的「原始緣起說」,否則即 是錯的緣起論。緣起法門可詳楊郁文居士的《阿含要略》及其相關論文(例如:緣起之「 此緣性」,中華佛學學報第九期,民國85 年)、近著),心沒有「實體」,心雖然是「 一切法的主導者」,不過,心無法自己獨立,無法自己使自己存在--自存。也就是說: 心沒有獨立、自存的「自性」。因此,心是「空」的,它沒有自「我」,以龍樹菩薩的中 觀學而言,此處的「我」就是「自性」。再者,所謂的「心是空的」,不是說「空的心」 是「什麼都沒有」(一無所有),聖人的心是「空」的(我們稱為「心以自性空」),也正因 為心是空的,(所以)心才能夠充滿著智慧,充滿著慈、悲、喜、捨……。如果在義理上、 修行上不了解「心是空的」,那麼就永遠無法成為聖者。心不是「實有」,也不是「實無 」。詳見拙文<中觀要義略說>,載於法光雜誌第161、166 兩期。 阿姜曼尊者所說的:「看到在內心生起的每件事物」,乃是說:隨時隨地都保持著「正念 」時,你當下會擁有「覺性」,並在「覺性」很強時,「覺性」會去看「念頭」(但要注 意:不是「你」去看「念頭」)。「覺性」弱時,不能去看「念頭」,因為那時候的「你 」會捲入「念頭」(妄念)而妄想紛飛,沒完沒了!所以,阿姜查也說過:「若不是活在當 下,那就不是法」。當你有強大的「覺性」,能以「正念」守護心時,那就是阿姜曼所說 的:「當下便是真正的修行之道」。不過,若「正念」失去一秒鐘,我們就瘋了一秒鐘; 若「正念」失去一分鐘,我們就瘋了一分鐘。「正念」失去多久,我們就瘋了多久!當我 們的「心」是處在「如實地」覺知(正念)中,那就是「活在當下」;如果心被某物吸引、 心在追逐某物、心正處在厭惡或喜歡中,……,反正只要心無法在「當下」保持「正念」 ,譬如:心不知不覺地已「執著」於「寧靜」而未察覺,或者心起了微細的「貪愛」,無 論這種「貪愛」是對有為法的貪愛或甚至對「法」的貪愛(真正心清淨的人是不會有「貪 愛」的),只要有「貪愛」生起--只要心黏上去而無法自拔時,就表示我們的修行失敗 了。《金剛經》說:「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所以阿姜查一再強調『法「就只是」法』 。唯有如此,你才能體證「當我們堅持自己是對的,便已走入邪見」這一句話(為什麼? 因為:當我們堅持自己是對的時候,就無法放下;無法放下,就會有貪愛、執著;有貪愛 、執著,就會有「我」、「我的」。所以,當我們堅持自己是對的,會導致「我」、「我 的」的生起,但是,一切法「空」、「無我」(無我就是空性),才是正見。故歸結到:「 當我們堅持自己是對的,便已走入邪見。」),才有能力去體證阿姜查所說的:『解脫道 就是:單純地「放下」每一法。』「放下」是我們最難了解且是最常與自己的意見相左的 教法。阿姜查說得好:「放下」就是:「以空心工作」。因此,不可背負任何東西到處去 ,要出離!若看到善的,放下;若看到正確的,放下!「放下」的意思不是指無須修行, 而是必須遵循「放下」的方法修行(見《阿姜查的禪修世界‧定》)。我們必須見法、知法 、修法、證法,才能放下重擔。為什麼我們仍無法放下?阿姜查說:「那是因為還未清楚 地看見過患,我們的認識是有缺陷的。若如佛陀和阿羅漢弟子們一樣清楚地知道,就一定 會放下,而問題也會毫無困難地完全解決。」『「對」只是另一個假說,只要讓它通過; 「錯」則是另一個表象,只要隨它去。若你(有「圓滿的覺性」)覺知自己是對的,而別人 卻說你錯,別爭辯,只要放下,一旦覺知就放下,這是正道。通常(的)情況並非如此,人 們彼此互不相讓,那就是為何有些人,甚至連修行人,都還無法覺知自己的原因。』『固 執正確只是生起自「我」而沒有放下。』(見《阿姜查的禪修世界‧慧》,有「圓滿的覺 性」六字是筆者所加的)。 四、「念頭」有兩種 在林崇安居士所編著的《止觀法門的實踐》一書中說到:「有二種念頭。第一種是不能作 主的念頭,稱作妄念、雜念。例如:生氣、貪心、無知、恐懼、忌妒等念頭。這種念頭會 使我們受苦。第二種是能作主的念頭,稱作「自然的念頭」,是在正念正知下的念頭,不 會使我們受苦,例如:我們日常打掃、洗衣時,須要正確的思維,這便是自然的念頭,這 種念頭是有益無害的,而且是生活中所必須的。人們常被第一種妄念所佔據,不斷升起貪 心、生氣、無知的心理,不斷地捲入念頭(即「妄念」)之中而受苦。一個實際的例子便是 「愈想愈氣」:由於妄念不斷地生起,因而不論吃時、作時或在任何地方,都不斷地受苦 。」 五、正念與正知的重要 在《阿姜查的禪修世界‧慧》一書中說到:『正念的特質是「憶念」,一直問自己:「我 正在做什麼?」正知是覺察:「現在我正在做這個與那個。」』林崇安居士所編著的《止 觀法門的實踐》引用了阿姜查的《靜止的流水》一書中的法語:「所謂的正念是覺知或當 下的心。當下我們在想什麼、我們在做什麼?當下我們擁有什麼?我們這樣來觀照、覺知 ……。當我們如此修行時,智慧便能夠生起。」「它(正念)是造成自我覺醒(正知)和智慧 生起的因。如果缺少了正念,不論我們長養了什麼德行(戒),都會是不圓滿的。所謂的正 念是在行住坐和臥中,觀照我們的東西。」「各種禪修的法門都有協助正念增長的價值。 要點是在於:利用正念去洞見潛藏的真理。用這種正念去觀照在心中生起的欲望、喜惡、 苦樂,並領悟它們是無常、苦和無我的,然後放下它們。如此一來,智慧便會取代愚癡。 ……正念就是覺知當下、覺察和覺醒。正知是覺知當下正在發生的情況。當正念和正知一 齊運作時,它們的伙伴--智慧,永遠會幫它們完成任何的工作。」(以上見《寧靜的森 林水池》)接著,林教授這樣說:「以上的闡示,可以明顯地看出正念在禪修中佔有主導 的地位(按:由正念可引出正知及智慧。也因為如此,故筆者在本文中常用「正念」一辭) ,必須對自己身體的動作、心裡的念頭時時覺知其變化,由此才有正知與智慧的出現。在 禪修中,以正念去觀察心中生起的種種念頭,這便是「法念住」。這種直接觀察心中念頭 的生起滅去,與北傳佛法中,初期禪宗的方式並無不同,重點都在開展持續不斷的正念。 而這正念便是當下覺知的心,是一種清清楚楚的覺性。」林教授在《止觀法門的實踐》一 書中接著引用佛使比丘的《內觀捷徑》,林教授的書中如此說:『佛使比丘在《內觀捷徑 》中指出,只要持續地正念於禪修的對象上(例如,呼吸),達到了「無間定」的一心,這 樣的「正念」與「一心」就能夠運用在日常生活中,同時長養智慧;接著他(按:指佛使 比丘)又說:我們會迅速地長養正念和正知,工作中不再犯錯,也不輕易掉入愛恨的糾葛 裡。煩惱如雷電般迅速地消失。反之,假如你正念不足,就將成為煩惱的獵物。……』因 限於篇幅的關係,無法詳述正念、正知的重要,不過讀者可探究如石法師所著的《阿姜查 語錄之道次第輯要與禪宗會通》一書,頁69-73,82-107(民國96年元月增訂一版,休休文 教基金會出版),如石法師寫得非常精采,值得探究,更值得法友們讚歎! 六、當痛苦生起時,所謂的「智慧」在那裡呢? 凡夫的心一旦想到什麼事,就會將心中的事傳送出去。我們不了解其實這只是心(的)習慣 性的造作,心會將自己偽裝成智慧。這個心的造作很聰明,若未好好地覺察,我們可能會 將心的造作誤認為「智慧」。但當痛苦生起時,所謂的「智慧」在那裡呢?這顆騙人的心 ,正是我們觀察的對象。因此,當感受一生起時,只要對自己說:「嗯,這不確定。」當 情緒改變時,對自己說:「這不確定。」若覺知事物的「不確定(性)」,就會放下它們。 每次心想要「執著」某件事為確定的事物時,只要說:「它不確定、短暫的。」放下,持 續放下,直到心抵達不進、不退與不住的平靜為止。(兼見《阿姜查的禪修世界‧慧》) 當我們六根接觸六境時會有六識產生,此時如果沒有「正念」,刹那間下一個法--「受 」就會生起,所謂的「受」是指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三種情況。此時如果沒有圓滿的 「覺性」(「正念」),那麼,就會在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中「卡住」,也就是說:「 受」如果沒有「如實」地處理好,那就必定再進入「生死流轉門」而無法在今世解脫了! 因為依照十二支緣起來說,「受」之後是「愛」、「取」、「有」,「愛」跟「取」是惑 (亦即是「無明」),「有」是業,既然有「惑」跟「業」,那就有下一輩子的生、老、病 、死等諸「苦」產生矣!所以,如果能在「觸」的階段「如實」地處理好--用圓滿的「 覺性」(「正念」)處理,就不會有無明,當然就不會再輪迴了。若在「觸」的階段無法過 關、被「卡住」了,那就剩下最後一個機會:在「受」的階段用「圓滿的覺性」去除無明 。如果這最後的一關(也是最後的機會)--「受」失敗了,那我們就「下輩子」再見面了 ! 七、學習「法」卻反而增長了「我見」時,就要大禍臨頭了! 相信自己比別人好,或比別人差(笨),或和別人相等,這三者都是「邪見」(為什麼?)我 們要隨時檢視自己:別「自讚毁他、以為自己很了不起、自我膨脹、自滿(這些通常含有 浮誇的心態)、在微小的細節上胡謅」。我們若學習「法」(勝義諦)卻反而增長了「我見 」時,那就要大禍臨頭了!切記!切記!!因為:那時候的你沒有了「正念」(覺性)。「 正念」的特質是從「修行」當中生起,當「覺性」成鍊、成片後,就生起「修所成慧」( 修慧),這種「修慧」是無法從書本中學到的(兼見《阿姜查的禪修世界‧慧》第十一章< 空經法師>)。 一般的人只執著「好」的而排斥「壞」的,須知:如此的修行是「小孩子」的「法」,它 (小孩子的法)就如玩具。「超越」好壞、善惡、對錯,才是我們該學習的。當我們堅持自 己是對的,便已走入「邪見」。有「邪見」就會有「痛苦」。當我們處在「得」到某東西 的那一刻,痛苦就生起,因為我們會「在意」那東西,「執著」那東西,因此「我」、「 我的」就來了,但是,「我」、「我的」都只是「假象」(有為法)而已。別讓「有為法」 覆蓋了「勝義諦」!一旦深入觀察「有為法」(世俗諦)的「本質」,「我慢」就無法獲勝 。《金剛經》言:「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我們要非常地、非常地注意「白的暗」(見林崇安教授所著之《內觀動中禪》,頁98)。「 白的暗」是指:表面上看起來是白的,其實內在是暗的。例如:全身生起快樂的感受,一 切事情都春風得意,考試上榜了,這些都是「白的暗」。為什麼是「白的暗」呢?因為你 得意忘形了,你趾高氣昂了。你稱心如意之下,不知不覺忘了你自己了,你的覺性(按: 亦即是「正念」、「正知」)不見了,你的貪愛生起了,飽暖思淫慾了,這便是「白的暗 」。當你有一天冒出許多智慧,過去所學(的)都融會貫通了,有一鼓熱勁想昭告天下,你 認為你到達涅槃的目的地了,你忘了覺知你肢體的動作了,你認為你已擁有所要的一切了 。這便是「白的暗」。……所以,要小心的、謙虛的、繼續不斷的覺知自己肢體的動作。 ……「黑的暗」易躲(「黑的暗」大家都很熟悉,例如:不如意的事情發生了,考試落榜 了,不快樂的感受生起了,這些都是「黑的暗」),「白的暗」反而會淹沒了你。談到修 行,你真正唯一需要的是由「誠實」與「正直」開始,無須大費周章。然後,慎防作惡, 以及心中保持謙卑的態度(並放下自己的見解),少欲知足。若我們在言語與其他事情上能 少欲知足,就會了解自己,而不會陷入混亂,心將具備戒、定、慧的基礎(見《阿姜查的 禪修世界‧定》)。而當你的修行已達到:「看只是看」、「聽只是聽」、「財富就只是 財富」、「地位就只是地位」時,就可以超凡入聖。這雖是簡單的語詞,但只有在「覺性 圓滿」的情形下,才能夠達到(見《內觀動中禪》,頁108)。所以,當你是國會的議長時 ,無論他人如何對待你,都只是說:「是的,好的,我是議長(世俗假名有),但其實我不 是(勝義畢竟空)。」同樣地:心「就只是」心,法(真理)「就只是」法,如此努力修行下 去,將達到:得「無所得」(得「無所得」,必須用「隨順緣起而與空相應」的方法來修 習,否則易墮入邪見而不自知)。 凡夫的心是這樣的:若他人做了些合我們的意的事,我們就會說他們很好;若做了些不合 我們的意的事,我們就會說他們很差勁。就算跟老師比鄰而居,但心卻和老師沒有交集, 我們只會將時間花在挑剔或奉承老師上(見《阿姜查的禪修世界‧慧》)。當身體健壯時, 就生氣勃勃:「太好了,我是吉星高照!」但當受病苦折磨時,則感嘆:「天啊!這是造 了什麼業?」這兩者皆是毒蛇。心的情況也是如此。若事情進展順利,你就很高興並感到 人生還不錯。有事情困擾時,你可能為此失眠,躺在床上流眼淚。這兩者皆是毒蛇正在咬 我們,但自己卻渾然不覺(見《無常》,阿姜查著,賴隆彥居士譯)。有修行的人是:當事 情順利時,心不欣喜;當事情不順利時,心不悲傷。總之,我們要記住:無論是任何事, 凡是會造成痛苦的(快樂也是一種痛苦,快樂只是痛苦的另一種微細型態),都是「邪見」 。當然,我們這裡所說的「痛苦」,不是指「身體」而言的,身體是無法超越痛苦的,但 「心」卻能超越痛苦,超越渴愛、執著。我們一般人怕「苦」而不怕「樂」且喜愛「樂」 ,這樣的思想是一種「邪見」,為什麼?因為:「樂」也是「苦」的。須知「樂」的「本 質」跟「苦」的「本質」是一樣的,兩者皆是「不可信賴」的,皆是「毒藥」,皆是「有 為法」。所以,如果你真的怕「苦」的話,照道理說那你也應該怕「樂」才對啊!怕苦而 不怕樂且喜愛樂不僅在「義理」上來說是錯的,在「修行」上來說也是錯的,於義理上與 修行上來說皆是「邪見」!「超越」苦樂兩者才是「正見」,才是清涼地。因此,無論心 是快樂的或是悲傷的,千萬不要上當,因為「快樂的心」或「悲傷的心」都是一顆不折不 扣「騙人的心」。凡夫之所以無法超越痛苦,是因為凡夫都是在「感覺」、「感受」、「 欲望」上著眼,並且與「情緒」、「習氣」掛勾。尤其當你的心是存著「利益」而修行時 ,那就永遠無法解脫痛苦。阿姜查說得好:「佛法是不能藉由順從欲望而達到的」。一般 的人因為無法「如實地」覺知感覺、感受的「本質」,故每每被修理得非常痛苦。如果你 能「內觀」自己的心的變化,你就能體悟:有了「正念」(覺性)、「正知」,就能夠在當 下覺知心並且覺知心是如何反應法塵的。唯有如此你才不會被這顆「騙人的心」攪得煩惱 重重、痛苦萬分而無法以智慧解決各種問題。因此,歸根究底,就是要有「正念」(覺性) 。也就是說:「不要以為修行就是閉眼打坐,正確的修行就是穩定的修行,無論行、住、 坐、臥,修行都必須持續。」(見《阿姜查的禪修世界‧定》)說得更清楚一點就是:走路 時眼睛自然地張開,如果有人從前面經過,眼睛看到了但內心仍舊覺知腳在動,心不要與 外境隔絕,知道外境(例如:眼睛看到了周邊的環境,耳朵也聽到了各種聲音,……)而心 仍保持覺知。走路時知道左腳與右腳在動(但腳的移動不需要自我暗示或自語「左腳動」 、「右腳動」;不要默念、持名、數數字;不要走太快,也不要走太慢;不要刻意想觀察 得清楚,要自然而輕鬆地走;妄念來了就接受它,不要壓抑妄念,也不要跟隨妄念,繼續 覺知自己肢體的動作,總之一切要自然);在黑板上寫字時知道手在動;眨眼時知道眼睛 在眨眼;吃飯時知道手拿著筷子,然後食物放入口中、咀嚼、吞咽等動作都要知道。歸結 一句話:「要一直覺知自己當下肢體的動作。」(見《內觀動中禪》,頁18)所以,剛開始 修行時,「動作清不清楚?」這六個字最最重要了!須知:「定要以正念作基礎;而智慧 亦係透過正念培養而來,所以,真正的般若智慧來自正念正知。正念正知之培養,沒有辦 法速成。首先,要從清楚知道自己的動作開始,不要燥進,可先選擇某一部份之動作如手 、腳,從單純覺知其動作開始。循序漸進,最後擴大至覺知全身每一動作,甚至於覺知到 自己(的)呼吸的進出,訓練到自己在任何行、住、坐、臥,內心均能清楚明白,並能貫穿 整日之每一動作,如此日夜正念相續,內心清楚明白,自然能開悟。也就是說:經由正念 正知之培養,得到身心輕安和一心,這時得到最低限度的定,接著要有無常和無我的正確 見解,雙管齊下就能開悟。開悟時,生起真正的般若智慧,當下看清自己身心現象的無常 和無我,而不再執著身心為我。……」(見《內觀動中禪》,頁30、31)。 八、結語 禪修的核心基礎(資糧)是:「戒律儀」、「正念正知」、「密護根門」、「飲食知量」、 「初夜、後夜常勤修習覺寤瑜伽」。龍樹菩薩說:「信、戒無基,憶想 (妄想)取一空, 是為邪空。」林崇安居士說:「凡不能持戒的人,就只能得到邪定、邪慧,所以釋尊非常 重視戒律的清淨。」林居士又引用《瑜伽師地論》卷22的說法與《中阿含‧何義經》互相 呼應。詳見《止觀法門的實踐》。因篇幅的關係,僅將「禪修的資糧」和「持戒的重要」 點出,在此向讀者道歉,並以下面一段話作結:當你的修行有一點基礎時,也就是覺性( 正念、正知)很強大時,內心的污垢會漸漸除去,痛苦也愈來愈少,對別人的悲憫心也會 自然地生起。以前你對某人不能諒解,現在你能夠從他的環境對他生起同情。以前難以釋 懷的心結,也因覺性增高而化解了。以前看事情會落入習慣性的偏見中(筆者稱它為「單 一的慣性(的)思考模式」),現在你開始能以覺性從「多重角度」來看事情(見《內觀動中 禪》,頁141)。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58.99.1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