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virulous (無毒)
標題Re: 小止觀
時間Wed Sep 19 21:09:04 2007
這裡介紹的是天台宗智者大師的小止觀裡的止觀雙運。
止觀雙運意謂著,止法與觀法相互運用,稱為止觀雙運。
小止觀中的「正修行第六」寫得很清楚,我這裡先作白話翻譯說明。
(之曾寫過,但有需修正之處,今再補充)
小止觀中的「正修行」是全本小止觀心要的精華處。
我先大概做各簡單標目表格。
=======================================
坐中修: 一,對治初心粗亂修止觀。
三種止法:(1)修止 兩種觀法 (1)對治觀
(2)繫緣守境止 (2)正觀
(3)體真止
二,對治心沈浮病修止觀。
三,隨便宜修止觀。
四,對治定中細心修止觀。
五,為均齊定慧修止觀。
歷緣對境修:一,歷緣修止觀。
(1)行
(2)住
(3)坐
(4)臥
(5)作
(6)語
二,對境修止觀。
(1)眼 - 色
(2)耳 - 聲
(3)鼻 - 香
(4)舌 - 味
(5)身 - 觸
(6)意 - 法
=======================================
《小止觀正修正第六 - 原文白話翻譯》- 紅字為原文,白字為說明。
原文:
修止觀者有二種:一者於坐中修,二者歷緣對境修。
修止觀法大致有兩種,
一種是於坐中修。
必須坐下來修持,簡單說就是坐禪。
一種是歷緣對境修。
意思就是在生活中修持止觀。行者不可能只於坐中定,不入生活。
生活中表面上的行住坐臥作語,與內意識的眼耳鼻舌身意,都是要時時注意修持的。
這當然是離不開八正道了。
原文:
一於坐中修止觀者:於四威儀中亦乃皆得,然學道者坐為勝,故先約坐以明止觀。略出五
意不同:
在坐中修止觀,其實在四威儀中仍然也是可以修的,並非只是限於坐功罷了。
(所謂四威儀即是行、立、坐、臥。)
然而學道者以坐功較為殊勝,所以以坐來說明止觀,大略分出五種方法。
此五種方法即是:一,對治初心粗亂修止觀。
二,對治心沈浮病修止觀。
三,隨便宜修止觀。
四,對治定中細心修止觀。
五,為均齊定慧修止觀。
一,對治初心粗亂修止觀。(此為最細,又有止法三種、觀法二種)
原文:
所謂行者初作禪時,心粗亂故,應當修止觀以除破之。止若不破,即應修觀。故云對破初
心粗亂修止觀。
剛開始坐禪時,心念粗亂,雜念紛飛,是很正常的。
如此就要修止法,止法若不能,再修觀法。
觀法可行,雜念歸一,然後再止念,止念若只能維持一陣子、不能持久,再回到觀法。
止觀兩法,相互使用,稱為止觀雙運,
止法又稱止住法,有三種。
(1)修止
(2)繫緣守境止
(3)體真止
觀法又稱觀照法,有二種。
(1)對治觀
(2)正觀
這段要說的是,初學禪定時,雜念很多,所以要用止法與觀法。
止法觀法相互運用,能止則止,不能止則改用觀法,如此練習,終有排念入定的一日。
小止觀分類很細,若不清楚可看前面的簡單表格。
為了系統的排版,這三種止法,兩種觀法,先排在後面再解說。
二,對治心沈浮病修止觀。
原文:
行者於坐禪時,其心暗塞無記瞪瞢,或時多睡,爾時應當修觀照了。若於坐中,其心浮動
,輕躁不安,爾時應當修止止之。
修行者坐禪時,有兩病。
一,心念昏沉。(就是愛睏啦)
二,心浮氣躁。(就是坐不住啦)
愛睡的毛病,就要用觀照法。
你可以觀想佛、本尊;也可意守丹田;眼觀鼻、鼻觀心;也可專注一點,方法不一。
坐不住的毛病,要用止住法。
立刻止念,關掉一切。
洞玄靈寶定觀經,第一句云:「夫欲修道,先能捨事。外事多絕,無與忤心」
既然坐下來,別的事都與你無關了。
這段是在說明,解決禪定當中昏沉與心浮的方法。
三,隨便宜修止觀。
原文:
行者於坐禪時,雖為對治心沈,故修於觀照,而心不明淨,亦無法利,爾時當試修止止之
。若於止時,即覺身心安靜,當知宜止,即應用止安心。若於坐禪時,雖為對治心浮動故
修止,而心不住,亦無法利,當試修觀。若於觀中,即覺心神明淨,寂然安隱,當知宜觀
,即當用觀安心。
坐禪時若要對治心念昏沉、愛睏等毛病,我們用觀法。
但是若心不清淨,觀法也無益,如此當修止法嘗試之。
若修止法,身心安定舒靜,表示你用對方法了,此時即以止法修持。
坐禪時若要對治心浮氣躁、坐不住的毛病,我們用止法。
但若雜念紛飛,無法止住,越想止念意念越多,如此則要回到觀照法。
修持觀照法,雖不能無念,但至少達到一念(萬念化一念)。
專志一念的修持,一心不亂,便覺身心安穩,如此可用觀法。
這段是要講,止觀要靈活雙運的重要性。
這些只是大略的說明止觀的對治法門,其實修持是要隨機應便的。
希望有限的文字不會造成初學者的拘泥與執著。
四,對治定中細心修止觀。
原文:
所謂行者先用止觀對破粗亂,亂心既息,即得入定,定心細故,覺身空寂,受於快樂;或
利便心發,能以細心取於偏邪之理。若不知定心止息虛誑,必生貪著。若生貪著,執以為
實;若知虛誑不實,即愛見二煩惱不起,是為修止。雖複修止,若心猶著愛見,結業不息
,爾時應當修觀,觀於定中細心。若不見定中細心,即不執著定見。若不執著定見,則愛
見煩惱業悉皆摧滅,是名修觀。
這是最麻煩的地方,也是禪定較深時會出現的問題。
當你在用止觀法修定時,成功止念安心時,就會進入禪定,到較深意識。
此時你會覺得你身體似乎也空了,不存在了,而只有快樂的覺受。
因為得到了進境的覺受,貪利心就出現了,行者常會把這種微細的禪定當作證道。
若你們不知道止住這種虛妄念頭,就會生起貪著心了。
貪著心一起,容易執著,把虛妄當作真實,潛意識裡的得道欲望會讓你誤入歧途。
若你的心境清明,知道這些境界是虛妄不實,立即斷除這樣的意念。
則貪愛與執見這二種毛病不會生起。這是修止。
若修止法,心中仍起貪愛與執見,循環不停,就要修觀,觀照你在禪定中的較深意識。
若在定中觀照不到你的較深意識(最深細心念),
觀無相,也就無所著相,你就不會起任何執著定見,
如此,貪愛執見等煩惱毛病都將息滅不起。這是修觀。
這是修道人在進入樂定,或感受一些特殊覺受時,常有的現象。
但這並非證道,也不是究竟,但許多人會停留在這,執著不放,
而境界將永遠停留在這,不再精進。
這段是說在進入禪定中,潛在欲望未除、心仍有執,容易因境而起歡喜貪愛心。
這種狀況純是心魔作崇,該以止觀破之,斷絕心礙。
五,為均齊定慧修止觀。
原文:
行者於坐禪中因修止故,或因修觀,而入禪定,雖得入定,而無慧觀,是為疑定,不能斷
結。或觀慧微少,即不能發起真慧,斷諸結使,發諸法門。爾時應當修觀破析,則定慧均
等,能斷結使,證諸法門。行者於坐禪時應修觀故,而心豁然開悟,智慧分明,而定心微
少,心則動散,如風中燈,照物不了,不能出離生死。爾時應當複修於止,以修止故,則
得定心,如密室中燈,即能破暗,照物分明,是則說均齊定慧二法修止觀也。
修持人坐禪中因修止觀,而得入定,但卻沒有觀照的智慧,這是愚定,是無法斷除煩惱的。
或者你觀慧不多,也不能生起真智慧,無法煩惱解脫,這就要多修觀慧了。
這現象應該修觀法觀照,定慧均等的雙修,才能破除煩惱,明心見性。
如何觀照觀慧,方法不一,「參禪」也可以算是觀慧的一種。
若修持者在禪定中,因修觀而悟到真理,生大智慧,
但是修定不足,心易動搖,正如風中的燈火,只照一下就被吹熄,不能解脫。
有智慧無定力,是不行的,等於沒有內功的武術高手,這時就要再去學定修止法了。
修止而產生定功,如密室中的燈火,能破除黑暗,照明四方。
戒定慧中,以戒為首,而定慧不分輕重,必要雙修。
修定者,修止也;修慧者,修觀也。
而定慧與止觀,二者密不可分,修定也會生慧,修慧也能生定,本是一體,
止觀之於定慧的關係並不是絕對,只是一種對治的分類罷了。
有定無慧,正如有電,但燈泡壞了。
有慧無定,正如燈泡正常,但卻沒有電力。
這一段要談的就是定慧要雙修,不可偏一而廢。
否則修到最後,道行功深,但入偏差,也是成就阿修羅神魔。
原文:
行者若能如是於端身正坐之中,善用此五番修止觀意,取捨不失其宜,當知是人善修佛法
,能善修故,必於一生不空過也。
行者若能於端身正坐之中,善於利用以上五種止觀方法,視狀況而取捨相互運用。
這樣的人自是能善修佛法,如此明白懂得修持,此生必定不會白過。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0.228.154.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