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redeploy (病夫國中一病夫)
看板Buddhism
標題[資訊] 略論佛教氣功(二)
時間Thu Nov 8 13:48:31 2007
※ [本文轉錄自 soul 看板]
作者: redeploy (病夫國中一病夫) 看板: soul
標題: [資訊] 略論佛教氣功(二)
時間: Wed Nov 7 14:22:22 2007
(二)佛教"氣功"的基本理論
如前所述,佛教修行可以用戒定慧三學來概括,若就與氣功關係比較密切的當屬定學
。定即禪定。禪是梵語之略,義譯靜慮、思惟修,包括止與觀兩個方面,故止觀常被作爲
禪定的別稱。《大乘義章》解釋說:"止者,外國名奢摩他,此翻名止。守心住緣,離于
散動故爲止。止心不亂故複名定。觀者,外國名毗婆舍那,此翻名觀。于法推求簡擇名觀
,達觀名慧。"
止和觀的對象及其修法,根據各人的情况可以有種種的不同。如修"止",或意守鼻端
、臍下等處,或數出入息,或持念名號、咒語等等,效果因人而异,不必拘一。又如修"
觀",爲對治貪欲,則修"不淨觀";對治嗔恚,則修"慈悲觀";對治散亂,則修"數息觀"
等等。
對于從初修"止"到得"止"的過程,佛教有較細緻深入的研究,《瑜伽》稱爲"九種心
住":
1、內住:或端身正坐,或采用其它個人認爲適于調身的姿勢,把向外攀緣的思想活
動,向內收斂,專注到預定的一事一物或一點上,如意守臍下、數息等。
2、等住:意念專注一定的對象,開始是短暫的,?且是粗浮的。經過反復串習,排除
雜念,加意澄淨,從而由粗浮轉入微細,由紛馳漸趨集中。
3、安住:專注緣境,雖較能相續,但失念散亂,在所難免。能够旋覺旋收,攝歸正
念。
4、近住:由于專注的念力增進,思想向外攀緣的活動逐漸受到調伏,轉向內斂,接
近正念。
5、調順:對一般認爲可愛的色聲香味觸等欲境,深見身心由此所受的損害過患,不
爲所動。
6、寂靜:對從內心所起的如貪、嗔、痴等煩惱,深見身心由此所受的損害過患,不
爲所擾。
7、最極寂靜:對因欲境而起的浮動和因內心煩惱而來的干擾,由于念力集中精明倍
增,能够隨起隨覺,隨覺隨除。
8、專注一趣:思想集中到所緣慮的對象上,不昏沉,不掉舉,明瞭决定,無間無缺
。但尚須努力,不得放鬆。
9、不須著意加行,用功純熟,自然不沉不掉,無間無缺,意念集中統一的境界現前
--得"止"。
"近住"以前,多屬調伏外境的攀緣,排除較易;"近住"以後,多爲調伏內心煩惱所起
的散亂,排除較難。在調順、寂靜、最極寂靜三住位中,由于向外攀緣暫被調伏,邪思雜
念不甘寂寞,向內門轉,煩惱有時橫决而出,來勢極猛,有時若有若無偷關而過。必須覺
照有力,兼用觀行,來時便覺,覺便斬斷,斷了便放下,這樣才能得到真正的"止"--定。
否則,似止而非止,似定而非定,大多停留在微細昏沉之中。對于邪思雜念的潜在活動,
來了尚且不知,遑論調伏。當得"止"或接近得"止"時,相應而來的情况是妄念止息,身心
調適,輕安自在,喜樂逾常;在定中"內氣"發動,自然産生帶有快感的痛、癢、冷、暖、
輕、重、滑、澀種種感覺;氣脉通暢,待人接物,既剛正又柔順。由此多能引發不可思議
的神通力--奇功异能。這些與一般的氣功有相通之處。不過佛教"氣功"?不怎麽把心事用
在"氣"上和通力上,不僅僅滿足于依止得定,還須依止起觀,運用分別思維力--"觀"的方
便,如理思擇、觀察"緣起無我"之理,以期徹底破除與生俱來的我執無明--生死根本,證
得無漏智慧,從而獲得究竟解脫。正因如此,釋迦牟尼佛被尊爲圓滿覺悟一切諸法的大覺
者。
"觀"的進程大體上同于"止"。也是由粗至細,由外及內,由外絕攀緣漸至內伏散動。
一般分爲四種"觀":
1、簡擇諸法:緣諸法盡所有性--蘊處界諸事邊際相起觀,如五停心觀等。
2、最極簡擇:緣諸法如所有性--四諦、真如、三法印、空、無相、無願等起觀。
3、普遍尋思:即由有分別作意,隨"尋思行慧"思量推察所聞所受持的法相。
4、周審觀察:即委細推求,隨"伺察行慧"審細觀察所聞所受持的法相。
正確、巧妙地運用"觀"的方便,是佛教"氣功"的一大學問,也是一大優勢,它能産生
較之"止"更深一層的身心輕安,達成"心一境性"。先則是"觀"因"止"力得以排除邪思雜念
,進行集中而有力的思維活動,繼則"止"因"觀"力,更能起到高度集中抑制邪思雜念的效
能。到功用純熟,即止即觀,即觀即止,止觀雙運,就能較快地使禪定進入深妙的境界。
佛教根據禪定的深淺劃分爲欲界定、色界定、無色界定。其中欲界定至色界定間分爲
兩個階段:
1、欲界定:由調息修止,攝心專注一緣,從多散亂到少散亂,覺心漸虛凝,稱爲"粗
住"。若功力更進,其心泯泯轉細,身體自然端直,不覺疲困,有"爽爽清凉無一絲牽挂"
之感,稱爲"細住"。心更寂定,能任意入定,長時安坐不動,于一坐中,心無流逸散動,
但仍見有身體手足、床座存在。這種定境,心未能超出佛教所說有飲食、睡眠、男女之欲
的生存狀態"欲界",故名欲界定。
2、初禪未到地定:欲界定持續修習,"入定出定,身體溫暖,悅豫快樂,顔貌熙悅,
恒少睡眠,身無苦患",由此可引發八觸:動、癢、凉、暖、輕、重、澀、滑。功夫深入
,覺身心泯然空寂,猶如虛空,不見有身體、床座。能一坐終日乃至數日、數月。這種定
境,已超出了欲界,但還沒有到達四禪中的初禪,故名"初禪未到地定"。
色界定則分爲四個階段:
1、初禪,又名離生喜樂地,由于遠離財色名食睡諸欲而得到輕安喜樂,具有尋、伺
、喜、樂、心一境性五種心理特徵,由此定力增盛,但還有對諸觸的感受領納和尋伺思察
,心不完全寂靜,故名"有覺有觀三昧"。若舍掉思想上的尋、伺活動,便可進入二禪。
2、二禪,又名定生喜樂地,它是因定而生定,不同于前一階段因離欲而生定,具有
喜、樂、心一境性三種心理特徵,比初禪有更深一層的喜樂;此後更舍掉喜,心的踴躍心
平靜下去了,便進入三禪。
3、三禪,又名離喜妙樂地,心雖離喜,身受妙樂,猶有貪著,具有樂、心一境性二
種心理特徵。繼此再舍掉妙樂,便進入四禪。
4、四禪,又名舍念清靜地,至此,已能遠離憂、苦、喜、樂、入息、出息、尋、伺
等,體內物質如大種(地、水、火、風,略相當于原素)造色、顯色(大種合成物)等,
隨著定力的逐步深入而發生轉變,能引發特殊勝妙的作用。身心達到最極寂靜,不爲內外
感受所動搖。至此才算入于正定,已達到色界最高階段。在此寂定心中,修學五神通等"
世間法"及佛教的"出世間法",皆易于成就。故四禪被稱爲"世間真實禪定"、"不動定"。
佛教把它作爲修習出世間法的基礎,稱之爲"根本四禪"。入上述四種禪者能自然超離欲界
衆生共具的飲食男女睡眠之欲,但尚有固定的物質身體存在,故名"色界四禪"。若進一步
修舍,便可進入無色界定的四個階段:
1、空無邊處定:心念明淨,遠離苦樂諸覺受,唯見虛空無邊,不見有自身及世界,
由此脫離了"色界"身體與物質的束縛,精神有如"籠破鳥飛"。
2、識無邊處定:滅除虛空無邊的觀念,內觀自心,便不見一切,唯見心識念念不住
,在時間上無限,在空間上廣大無垠。此時內心明利、清淨。
3、無所有處定:繼觀心識亦無所有,一心內淨空無所依,諸想不起,身中諸脉及心
臟跳動亦且停止息。
4、非想非非想處定:進觀"無所有"的觀念亦空,故名"非想",但尚有"非有非無"、"
離有離無"的細微觀念存在,?未離絕一切觀念,故名"非非想"。
至此已達到無色界最高境界,一般教外之人就認爲已達到涅盤境界了,其實在佛教看
來,此處定境雖深,但導致生死的根本煩惱"無明"?沒有消除,只是被定力掩蓋了,原因
是他們沒有佛教的無漏智慧。佛教也修此四禪八定(後四爲四空定,合前四禪,故稱八定
),但不以達到非想非非想處爲究竟,而是繼續以無漏智慧消除我執無明,進入受想滅盡
定,這才可以說獲得解脫。此受想滅盡定合前八定稱爲九次第定,爲佛教獨有。可見佛教
的主張是,在得"止"之後,不是一味地追求上上禪定境界,而是運用思維分別具有的邏輯
力,以"緣起無我"的正見,對準執有實我實法的迷妄,層層剝剔,步步深入,直搗無明煩
惱的巢穴,才能一了百了,永絕後患,身心所具有的潜能才能得到全面徹底的解放。其作
用之大,僅憑單純的禪定功夫是無法企及的。
(三)佛教"氣功"的分類
佛教禪法種數,據說僅密宗就在千種以上,顯教禪法也有近百種。從佛教發展的三個
歷史階段及所形成的三大語系佛教來說,佛教定學或"氣功"大約可分爲三大體系。一是流
行于東南亞各國的巴利語系佛教,其功法以上座部禪(如來禪)爲主;二是流行于東亞各
國的漢語系佛教,其功法以頓悟禪(祖師禪)爲主;三是流行于西藏、蒙古的藏語系佛教
,其功法以密法禪爲主。至于念誦禪法,三大語系佛教中均有,各有特點,但與氣功關係
不大,宗教性强,故本文只略爲提及。
從禪法的性質來看,可分爲世間禪、出世間禪、出世間上上禪。具體來說,世間禪是
指佛教禪法中所包括的共"外道"禪,大概淵源于古印度的瑜伽。其止觀主要從觀息、調息
入門,數息觀、十六特勝觀及密宗無上瑜伽的寶瓶氣、金剛誦起分等,皆屬此類。它們與
道教行氣、服氣的方法相近,可稱爲名符其實的"氣功"。此外,世間禪的止觀還包括系心
于身體的某一點,有如道教意守丹田的"系緣止",由觀想某種境物入門的"四無量心觀"、
神通禪,從通觀息色心入門的"通明禪",從觀無念無想入手的"無想定"及四無色定等。道
教的觀無觀虛,印度瑜伽的觀梵,氣功的觀天地之氣、身中之氣等,皆屬此類。世間禪的
共同特點是不離我法二執,不知緣起無我之理,不能出離生死,故名世間禪。必須指出的
是,六妙門、十六特勝觀、通明禪三種,若修習時以佛教的觀慧修觀,也可達到出世間的
目的,故應屬于"亦世間亦出世間禪"。
出世間禪或出世間止觀,指佛教獨有的止觀,其共同的特點,是用佛教特有的聞思慧
修觀,或以佛陀所證果德爲觀照的對象,以超出三界生死乃至上成佛果、下度衆生爲根本
目的,故稱出世間禪。按智者大師之說,出世間禪,專指上座部佛教特有的禪法。大體從
觀色入門,或從觀身不淨修起,有伏斷煩惱的特殊效應。諸如九想、八念、十想、八背舍
、八勝處、十一切處、九次第定、獅子奮迅三昧、超越三昧以及四念處觀、四諦觀、十二
因緣觀、空三昧、無相三昧、無作三昧等,皆屬此類。其觀析之法以諸行無常、諸法無我
、涅盤寂靜三法印爲綱宗。
出世間上上禪,按智者大師之說,特指大乘(包括金剛乘)獨有的禪法。分有相、無
相二類。有相者,如淨土宗稱念佛號、觀佛三昧,密宗三密相應以觀念本尊的"有相瑜伽"
,無上瑜伽圓滿次第觀修氣脉明點等;無相者,如《大乘起信論》所說直接觀念真如的"
真如三昧"、密宗大手印的頓入法等。其修法以大乘的"一實相印"爲綱,反觀心性,如法
相宗的五重唯識觀、天臺宗的一心三觀、禪宗的觀心法門、密宗的"無相瑜伽"等,皆屬此
類。
(四)佛教"氣功"的修習程序
佛教止觀或"氣功"的修習程序比較靈活,表現有漸、頓、不定三種情形。
1漸修。即如第一小節所列二表顯示的那樣,按照一定的程序逐步地斷惑證果,這
是印度大小乘論典中所說修習止觀的通途。修習者須從止入門,循序漸進,先系心一緣,
經九住心位,漸漸進入初禪未到地定以上,證得身心輕安,然後于奢摩他寂定心中修觀,
發無漏慧,由無漏慧引發身心輕安,住此境中安然不動,稱"止觀雙運"。淨土宗的念佛三
昧,密宗下三部法從有相瑜伽入無相瑜伽,無上瑜伽從生起次第入圓滿次第,禪宗北宗從
念佛入一行三昧,法門雖各有不同,而從止入觀,證止觀雙運的次第,大體一致。
藏密漸入法的五瑜伽說,用來概括漸修禪的次第最爲明晰:
(1)加行瑜伽:禮拜、供養、護摩、念誦、研習教理等。
(2)專一瑜伽:心專注一緣,爲修止。
(3)離戲瑜伽:于前所證寂定心中,反觀心性,現量證得離名言思慮的真如而見道,
爲修觀。
(4)無二瑜伽:于一切境緣中修觀,證得心法不二、動靜不二、寂照不二、生死涅盤
不二。
(5)無修瑜伽:功德圓滿,惑業淨盡,無能修所修、能證所證。
這種漸入之途,適宜于多數中下根器的衆生修學。宗喀巴大師力主此道,反對從修觀
頓入,其《菩提道次第廣論》卷十四說:"印度少數論師,有說無須別求正奢摩他,最初
即以觀慧思擇,亦能引生毗婆舍那者,違諸大德所造論典,非諸智者所憑信處。"唐代密
宗的一行、空海等大師,也强調修密法須從有相瑜伽入手修止,次修觀而入無相瑜伽。
2頓修。頓修止觀之道,指一入手即修觀,頓悟得慧,然後依所得慧頓修或漸修證
止觀雙運。漢地台、賢、禪諸宗及藏傳寧瑪、迦舉等派,皆有此說,而台賢禪三宗尤力倡
頓悟頓修。智者大師《釋禪波羅密次第法門》說,聲聞乘中,也有人從初發心即修慧行,
發電光三昧,而得無漏慧,成阿羅漢。電光三昧,在最初級的欲界定中,就有可能發生,
依此刹那間頓悟的真無漏慧,便可斷盡煩惱而成"慧解脫阿羅漢",但此羅漢尚未具禪定神
通,還須漸修禪定,得定慧俱解脫。此可謂先觀後止,頓悟漸修。大乘天臺宗的一心三觀
、圓頓止觀觀心不思議境、禪宗觀心、參話頭等,皆屬此類。至于南禪的言下見性、光明
大手印的頓入法等,更是不立階次,不作觀修,直下與真如相應,頓證止觀雙運。《壇經
》說:"即慧之時定在慧,即定之時慧在定。"見性得慧之際,即止觀雙運,不以止觀爲二
而別修,這可謂佛教止觀中的最上乘法,密宗中的大藏密,只宜于上根利器。
3不定止觀,有二說。一是從止觀的性質而言,依《大集經》之說,各種世間禪,
只要以佛法的觀慧修習,住于禪而不著于禪,則爲出世間禪。世間與出世間之分,唯在觀
慧。二是從止觀的修習次第而言,初學者應根據自己的根器、愛好,選取合宜的止觀,從
一門深入,不必固執次第,也非不依次第。《釋禪波羅密次第法門》把各類人修禪的不同
次第分爲四種:一、次第,即依止入觀的漸修次第循序漸修;二、非次第,即頓悟、頓修
、頓證,不論次第;三、次第非次第,即在依次第漸修諸禪時,以正智觀修,而得頓悟;
四、非次第次第,謂頓悟之後,依次第漸修諸禪。這種分別根器而論次第頓漸之說,自較
宗喀巴大師等僅强調依次第漸修一說爲圓滿。
(五)佛教"氣功"修習的基本要求
佛教經典浩如烟海,義理博大精深,加上文字古奧,名相繁多,使現代人正確、全面
認識佛法,倍添困難。至于修行之法,各宗各派的方便法門極多,修行人欲找到一個適合
自己的修行方法頗費周折。尤其是佛教"氣功"詳于義理與觀想,重在調心,對于調身、調
息等方面重視不够。對現代人來說,具有系統性、可操作性且簡便實用的功法較少,加上
社會上假冒僞劣的"佛家功"的誤導,致使不少氣功愛好者對佛教"氣功"或望而却步,或盲
修瞎煉,或以假爲真。即使是佛教中人,處于末法,能熟諳其理的也不多,能實修乃至有
成就者就更少了。這既是佛教界的一大不足,也是氣功界的一大遺憾。
下面我謹根據佛教有關禪修的經論,結合時代特點,簡要介紹一下修習佛教"氣功"的
一些基本要求和幾種入門方法。抛磚引玉,希望有更多的人關心修習真正的佛教"氣功"。
1、修習佛教"氣功"須具備或創造五種條件:
(1)須持戒清淨:戒是禪定的基礎,它可以爲禪修者的身心構築一個良好的氛圍。例
如殺生多結怨,偷盜犯王法,邪淫增心病,妄語失信譽,飲酒易亂性。如此等等實爲禪修
之大忌。若能戒除,非但能增進道德,亦且有益禪修。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何况
禪修是改造身心的艱巨而細緻的工程,豈能沒有種種的戒規來作保證呢!佛教中的戒律很
多,有居士五戒、八關齋戒,有沙彌十戒,有比丘戒、比丘尼戒,有菩薩戒等等。行者可
根據新時代的特點及自己的能力,請教一些善知識,酌情受持必要的戒規。一般氣功家也
知道戒規的重要,但往往只滿足于遵循社會一般的公共道德。事實證明,這種低水準的要
求流弊極大,給氣功界本身也造成了損害。佛教的戒規有它的特殊意義,偏重自律,與一
般的社會道德偏重他律豈可同日而語!不過佛教戒律有開遮持犯的說法,加上時代變遷,
有地域風俗文化的差异,太過拘泥,也不利于禪修。
(2)須衣食具足、清淨。佛教認爲人是業報之身,若缺乏最基本的飲食、衣服、臥具
、醫藥等資生條件,則身心不安,妨礙修道。所以禪寺有"法輪未轉,食輪先行"之說。衣
服能遮體、禦寒,整潔即可,飲食則以清淡、新鮮、衛生爲佳。
(3)得閑居靜處。即有一個遠離憒鬧,相對清淨安寧的禪修之所。或在寺院,或獨處
淨室,或置身林園,這對修行人深入禪定是必須的,尤其對初學者的誘導入靜大有幫助。
當然功夫漸深,也須鍛煉于動中求靜、于鬧中求靜。
(4)須息諸緣務。即在特定的禪修期間暫停或放弃各種事務,諸如謀生事業、人事往
還、工巧技藝乃至讀、誦、聽、學等全都擱置一邊。否則瑣事纏身,是很難形成適合禪修
的條件反射或良性循環的。
(5)須親近善知識。包括三個方面:a)外護善知識:能給予理解及經濟、生活上的幫
助,不相惱亂者;b)同行善知識:共修一道,互相督促、啓發者;c)教授善知識:能以有
關禪定的方便法門教導、解惑者。當代邪師僞法甚多,因而慎重擇師、親近善知識就顯得
尤爲重要。
2、修習佛教"氣功"須節制乃至杜絕五官受色、聲、香、味、觸五種塵境的勾引以及
內心受錢財、女色、名聞、飲食、睡眠五種欲望的誘惑。須通過各種方式充分認識五欲的
危害,從而遠離。只有這樣才有可能真正入靜,進而達到初禪--離生喜樂地--乃至更深的
禪境。一般的氣功師對此缺乏認識,甚至是以追求更大的五欲享受來修煉氣功的,可以說
恰與佛教"氣功"是南轅北轍。
3、修習佛教"氣功"須捨弃閉塞心靈的五種"蓋子":
(1)貪欲蓋:它是植根于意識之中的欲望之火,擾動不休,使定慧難生。
(2)嗔恚蓋:?是失佛法之根本,墮惡道之因緣,禪悅之冤家,善心之大賊,種種惡口
之根源。故佛門有"一念?心起,百萬障門開"之語。
(3)睡眠蓋:內心昏暗名爲睡,放恣肢節、睡熟名爲眠。睡眠覆心,禪意難尋,虛延
時日,種種煩惱得以陳倉暗渡。當然初學者爲養足精神,有利禪修,保持適當的睡眠還是
必要的。
(4)掉悔蓋:掉有躁動不安之意,分爲三種:一是身掉,如身好游走,種種戲謔,坐
不暫安;二是口掉,喜好吟咏,競諍是非,無益戲論等;三是心掉,心情放逸,縱意攀緣
,思惟文藝、世間才技、低級趣味等。現代人對此尤須注意。悔有二種,一是因掉生悔,
憂悔覆心;二是作大重罪人,常懷怖畏。掉悔均能障覆禪心,令人難于入定。
(5)疑蓋:分爲三種:一是懷疑自己愚鈍,罪業重,禪修難于成就;二是懷疑師父其
貌平平,有何修行,怎能教我?三是懷疑佛法不實,不一定管用。由于上述疑雲障目,便
于甚深難遇之佛法不生敬信,猶豫不决,難入禪定。
已有一定禪功,五蓋若生,尚可退失,何况初心之人,故當勤除五蓋。
4、修習佛教"氣功"須對關係身心的五大要素善作調理:
(1)調飲食:食不宜過飽,過飽則氣急身滿,百脉不通,令心閉塞。也不宜過少,過
少則身羸心懸,意慮不固。須保持一定的營養,每餐八成飽即可,飯後一小時入坐爲宜。
此外忌食穢濁不潔之物,以免心識暗昧、身體失和。
(2)調睡眠:睡眠不宜過多,過多則流于放逸,虛耗光陰,初學者以每日不超過八小
時爲宜。隨著修習功深,可逐漸减少,因爲靜坐本身即是一種良好的積極休息方式。但不
可勉强,以免身心虛恍困頓,影響修習質量。
(3)調身。
(4)調息。
(5)調心。
身、息、心三者密切相關,它們的狀態如何,直接關係到能否進入"氣功態"或禪定境
界,關係到修習的質量和效果,所以特別重要。各家氣功對此闡發甚多。筆者謹結合佛典
談點個人看法。
調身、息、心的方法有前中後或入住出的不同。
所謂調身,即端正身體姿勢,它與人的呼吸及精神狀態都有很大的關係。佛教要求練
功人在平時即注意行、住、坐、臥四威儀,在比丘戒中都有不少規定,以此養成良好的身
形姿勢和行爲習慣,因而寺院有"坐如鐘、站如松、臥如弓、行如風"的說法。
入坐之初,須解寬衣帶。若用跏趺坐(雙盤),就將左脚小腿曲加于右股之上,使左
脚掌略與右股齊。再把右脚小腿牽上曲加于左股上,使兩脚底朝上。此時兩股交叉,兩膝
蓋緊著于褥,構成三角形,最爲穩定,也最易于聚氣收心,可說是最理想的靜坐姿勢。初
學者或年歲偏大的人雙趺有困難,可改用半趺(單盤),單以左脚小腿曲置右股上,而右
脚掌置于左股之下。注意坐處不可當風,臀部應稍墊高一些,膝關節宜蓋上,以免受寒。
接著須安置兩手,把右掌的背叠放在左掌之上,兩拇指相對,貼近小腹,輕放在脚上
。然後使身體左右搖動七八次,以活絡其身。脊骨勿挺勿曲,含胸拔背,沉肩墜肘,頭頸
須端正,下巴稍內收,令鼻與臍呈一垂直綫。然後開口吐腹中穢氣,吐畢,舌抵上腭,由
鼻徐徐吸入清氣三至七次,使身息調和;輕閉眼簾,僅留一綫,以免昏沉。
所謂調息,即調整呼吸的狀態。入名爲吸,出名爲呼,一呼一吸爲一息。氣功入門最
重要的功夫就在調息。它是禪修之初門,佛經稱之爲"安般"或"阿那般那"。據《瑞應經》
等說,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悟道之前就是修的安般法,後來他也常教弟子們修習。所以
《釋禪波羅密次第法門》卷一說:"因息修禪,疾得禪定",又說"繫念修習阿那波那入欲
界定,依欲界定得未到地,如是依未到地次第獲得初禪乃至四禪。"我認爲,調息是溝通
自然之氣與人體真氣、溝通生理與心理的樞紐,是氣功之所以名爲氣功的主要因素。調息
的好壞是衡量"功力"深淺的重要標志。因此無論是印度的瑜伽、佛教的禪定還是道家的"
內丹"功,都十分重視對呼吸的研究與調節。一般來說,呼吸方式可分爲四種:
(1)喉頭呼吸:普通的人,不知衛生,呼吸短而淺,僅僅在喉頭出入,因而不能盡肺
葉張縮之量;
(2)胸式呼吸:氣體吸入能够達到胸部,使肺葉比較充滿。
以上兩種方式屬于自然呼吸,不能算作調息。
(3)腹式呼吸:氣體吸入能够達到小腹。在吸氣時,空氣入肺,肺底舒張,把膈肌壓
下,這時胸部空松,腹部外凸;呼氣時,腹部緊縮,膈肌被推而上,緊抵肺部,使肺中濁
氣儘量外散。這是順式呼吸,深而自然,不須用力。另一種爲逆式呼吸,即吸氣時,胸部
外凸,腹部下凹;呼氣時,胸部下凹,腹部凸起。此種呼吸强度比較大,須加意念。
(4)體呼吸:功力漸深,則呼吸深長綿細,一出一入,自己不覺不知,好象進入無呼
吸狀態,氣息仿佛從全身毛孔出入。到此地步,便達到調息的極功,道家稱之爲"胎息"。
呼吸的狀態,佛教將它分爲四種:
(1)風相:表現是坐時鼻中息出入覺有聲。
(2)喘相:坐時息雖無聲,而出入結滯不通。
(3)氣相:坐時息雖無聲,也不結滯,但出入不細。
(4)息相:坐時息無聲、不結、不粗,出入綿綿,若存若亡,資神悅意。這才是調息
所要達到的理想狀態。
若坐時有風、喘、氣三相,則心難入定。若想調之,可采取以下三種辦法:
(1)意守臍下或涌泉穴;
(2)身體放鬆;
(3)觀想氣息遍毛孔出入,毫無障礙。
所謂調心,即調整好心理狀態,令其不沉不浮不寬不急。若坐時心中昏暗,無所覺知
,頭好低垂,爲心沉相。此時應繫念鼻端或百會穴,令心不旁騖,即可對治;若坐時心好
飄動,攀諸异緣,身不安穩,爲心浮相。此時宜安心向下,繫念丹田,制諸亂想,則心漸
入靜;若坐時攝心過急,氣聚胸臆,脹滿生痛,爲心急相。此時宜寬放其心,想氣往下流
,則病可愈;若坐時心志散漫,身形委頓,或口中涎流,或心暗晦,爲心寬相。此時當斂
身急念,端正身形,令心住緣中。
以上爲坐前或入坐時調身、息、心的要求。至于練功當中,隨時長短,應善于覺察身
息心調不調相。若坐時先雖調身完畢,後又出現寬、急、偏、曲、低、昂等身不端直的現
象,須隨時矯正;若身雖調和,而氣不調和或心不調和,也須依法隨時調令適中,如此則
能除宿患,障礙不生,較快?持久地進入禪定境界。
若靜坐完畢,欲出定境,應放心异緣,開口放氣,觀想百脉隨意而散。然後微微搖動
身體,再動肩胛及頭頸,再慢慢舒放兩手兩脚;再以兩手掌相搓令熱,擦兩眼皮,然後睜
眼。再擦鼻頭兩側,擦兩耳輪。再周遍撫摩頭部以及胸腹、背部、手臂、足腿,至足心而
止。坐時血脉流通,身熱發汗,應等待汗幹之後,方可隨意動作。切忌倉促下坐,微細心
法未散,住于身中,會使人頭痛,筋骨受損,猶如風勞,致使下次練功煩躁難安。
(待續 看到這 對佛門的禪定實修法門 應該會有一定的了解吧?)
--
所有人都必看的兩個網站 這裡有在下的
慘痛經驗談
http://www.jiexieyin.org/
http://big5.jiexieyin.org/default.asp
如來涅槃,何路修證。必使淫機身心俱斷,斷性亦無,於佛菩提斯可希冀。
如我此說,名為佛說。不如此說,即波旬說。
戒為無上菩提本此之謂也! 慎之! 戒之! 慎之! 戒之!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24.55.187
推 thismy:這麼長 把網址貼出來分享就好了 不然要貼完整本啊? 11/07 22:44
推 redeploy:連結網址幾乎都有一堆問題 ex.病毒 木馬 編碼... 11/08 13:47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5.228.250.31
→ eugeon:瑜珈 氣功 禪定 靜坐 止觀 還有其中諸多 218.171.48.59 11/08 20:54
→ eugeon:的名詞 都有混淆的狀況~~ 218.171.48.59 11/08 20:54
→ eugeon:不建議用這一篇來理解"佛教氣功" 218.171.48.59 11/08 20:54
→ eugeon:到最後只會產生更多的混淆。 218.171.48.59 11/08 20:55
推 iem743069:有時,有文字(看得懂的)就很不錯了. 59.104.135.164 11/12 22:42
→ iem743069:只是通常都用不上. 59.104.135.164 11/12 2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