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略述修禪次第 http://book.bfnn.org/books2/1513.htm 徐恒志居士著 禪也叫禪那,譯為靜慮,心體寂靜,能審慮事物,故叫靜慮。它是修定的一種重 要方法,因此也叫禪定、思維修,含有定慧等持的意思。在戒定慧三學中,乃至 一切佛法都是以定為依止;百千三昧,神通智慧,皆從定發。了解修禪次第,對 修學佛法有重要意義。 禪的種類很多,有淺有深,大體上可分為四大類:一、世間禪;二、亦世間亦出 世間禪;三、出世間禪;四、非世間非出世間禪。在下手的方法上,可分為觀息 (如數息、隨息)、觀色(觀種種形色)、觀心(直觀當下心念或不生滅覺性) 。一般說來,修四禪八定,生色界、無色界天的凡夫禪,是從觀息入手;悟我空 偏真之理的小乘禪,是從觀色下手;悟我法二空所顯真理的大乘禪,是從觀心下 手。現把修禪次第簡略敘述如下: 一、世間禪 世間禪是產生一切出世禪法的根本,所以也叫根本味禪;它有四禪定、四無量心 、四無色定三種,因此也叫十二門禪。 1.四禪定 初觀出息入息(梵語叫安那波那),攝心而數,從一至十。漸感覺氣息調和,心 不馳散,這叫「粗住」。逐步增進,心念漸細漸少,這叫「細住」。此後,心境 開始明朗,但仍有身心的感覺,這叫「欲界定」。逐步做到心境空寂如虛空,乃 至不覺有身有物,便證入了「未到定」。這樣的定能出生初禪,但還沒有到初禪 境界,所以叫「未到定」。此後,覺心身微動,出現動、癢、輕、重、滑、澀、 冷、暖等八種感覺,叫做「動八觸」,這是心理上的變化,引起生理上的反應, 正是進入初禪的現象。 初禪叫「離生喜樂地」,是說已離欲界之苦,心生喜樂,達到了心一境性——心 念初步定住在一種境象上,開始進入了「念住」境界。初禪具有覺(新譯為「尋 」)、觀(新譯為「伺」)、喜(粗)、樂(細)、一心五種功德,但既然尚有 覺、觀二種粗細的尋求分別,影響定力的深入,因此厭離覺、觀,加功進修,不 受不著,便得進入二禪。 二禪叫「定生喜樂地」,由於定力攝持,身心感到無比喜樂,心息相依,呼吸漸 漸停止,這時頭腦清明,身體輕靈,進入「氣住」的境界。二禪具有內淨、喜、 樂、一心四種功德。接著厭離二禪的過失,滅去「喜」心,內心進一步澄靜,便 得進入三禪。 三禪叫「離喜妙樂地」,定力相應,心上沒有喜的感受,達到了妙樂境地,那時 心臟、脈搏的跳動,趨向緩慢,進入了「脈住」的境界。三禪具有捨、念、慧、 樂、一心五種功德。最後,厭離三禪的過失,進一步破析,滅除「樂」想,這時 出入息斷,心如明鏡不動,便進入了四禪。 四禪叫「捨念清淨地」,離去了喜、樂,住於捨受,一味清淨,具有不苦不樂、 捨、念、一心四種功德,這才是世間的真實禪定。 2.四無量心 在修四禪的中間,各可修四無量心,修「慈」是觀想受樂的景象;修「悲」是觀 想受苦的景象;修「喜」是觀想苦者受樂而生歡喜的景象;修「捨」是觀想不苦 不樂的景象。修時是先從至親的人觀想起,逐步推及其他五道眾生。修四無量心 ,是以無量眾生為所緣,故能感得大福。 3.四無色定 如果厭離色界,滅去三種色:一、可見有對色(如青黃等等色塵),二、不可見 有對色(如聲、香、味、觸四塵),三、不可見無對色(如無表色),一心緣虛 空而入定,叫「空無邊處定」。 其次厭離「空無邊處定」,一心緣心識而入定,叫「識無邊處定」。 緣空叫外定,緣識叫內定,依內依外,都非寂靜,便依不用一切心識的方法,繫 心無所有處而入定,叫「無所有處定」。 觀「識」是有想,觀「無所有」是無想,如果雙遣此二相,不見有無,一心緣中 ,念念不捨,便得「非想非非想處定」,這定在三界中最為微妙,凡夫證入此定 ,往往誤認為涅槃,實際上此定雖能伏住第七末那識,故說「非想」,但第八阿 賴耶識仍似盡未盡,故說「非非想」,也就是說入此定中,雖已沒有粗煩惱,但 還有十種細煩惱——觸、作意、受、想、思、欲、勝解、念、定、慧(五種遍行 心所和五種別境心所)仍是虛誑不實,不能出離三界。 二、亦世間亦出世間禪 這類禪有三種,就是六妙門、十六特勝和通明。慧多的人可修六妙門,定多的人 可修十六特勝,定慧均等的人可修通明。這些禪雖不離世間禪定,發有漏智,但 也有出世的功能,能發無漏智,與世間禪純屬有漏的不同,所以也叫根本淨禪。 1.六妙門 六妙門就是數(息)、隨(息)、止、觀、還、淨等六種微妙法門。分別來說, 前三者屬於定,後三者屬於慧。修時或次第進修,或隨宜對治。如果在定中生起 執著,便成有漏;若能用慧觀策進,就能得三乘的無漏道而出世。 2.十六特勝 十六特勝就是知息入、知息出、知息長短、知息遍身,除諸身行、受喜、受樂、 受諸心行、心作喜、心作攝、心作解脫、觀無常、觀出散、觀離欲、觀滅、觀棄 捨。依此而修,能發根本禪定,與三界諸禪相同,所以是有漏的;但在修持中, 能處處破析不著,就能悟入三乘涅槃,這樣也就是無漏,因此叫做特勝。 3.通明 修時是身、息、心同時並觀。例如觀自心時,同時通觀身、息;觀身時,同時通 觀息、心等。觀時明淨,而且能觀一通三,故叫通明。修時用上述三法,對於四 禪八定所得的各種功德,知其虛妄不實,層層破析,不受不著,就得斷除見思煩 惱,獲得阿羅漢果。前面所說十六特勝是總觀,觀境較粗,這裡所說的通明是別 觀,觀境較細。 三、出世間禪 出世間禪有觀、煉、薰、修的四種: 1.觀禪 觀即依解起行。觀有深淺,行有前後,先修五停心觀:1.多貪眾生不淨觀。2.多 瞋眾生慈悲觀。3.愚痴眾生因緣觀。4.多散眾生數息觀。5.多障眾生念佛觀。修 不淨觀時,先用方便修九想觀,對治對他身的貪著。將所愛的人,作死屍想,然 後次第做膨脹、青瘀、壞、血塗、膿爛、蟲啖、散、白骨、燒九種觀想,能破除 貪欲,同時,瞋、痴等惑也可隨著漸薄。但修九想易生恐怖心,因此可修八念( 念佛、法、僧、戒、捨、天、入出息、死。)來調伏,修時或次第或不次第,都 入無漏,成就出世功德。修八念後恐怖心既除,可進修十想——無常、苦、無我 、食不淨、世間不可樂、死、不淨、斷、離、盡。這樣可斷見思惑,證阿羅漢果 ,得有餘、無餘二種涅槃。上述九想和十想同而不同,九想如縛賊,十想如殺賊 。 為了對治對自身、他身的貪愛和背捨對世間四禪八定的貪著,就修八背捨——內 有色相觀外色,內無色相觀外色、淨背捨身作證、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 處、非想非非想處、滅受想。修此八種背捨,發無漏智,斷盡三界見思惑而成阿 羅漢時,便轉成八種解脫,這是「初行」。修背捨雖能對治各種貪著,因是初步 觀行,未能隨心自在,次修八勝處,即發殊勝知見,以捨離貪愛的八種觀法,通 過觀內外色相的多少和青、黃、赤、白諸色,隨意能破自他貪欲,於禪觀中能得 自在,故叫勝處,這是「中行」。次修十「一切處」,觀青、黃、赤、白、地、 水、火、風、空、識十法,觀時一心作一一色等各照十方想,使定中色心周遍於 一切處,這是「後行」。 其他四種停心觀,據理可知。心調停後,再深修「四念處觀」——觀身不淨,觀 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以對治眾生依於五蘊身心所起之四種顛倒,但「 四念處」僅觀苦諦,故尚須進觀集諦、滅諦、道諦,加修四正勤等一切道品,以 伏斷煩惱,了分段生死。以上都是觀禪。 2.煉禪 即九次第定。從離欲離惡、有覺有觀入初禪開始,次第入二、三、四禪、四無色 定,乃至滅盡定。修以上諸禪,觀行未熟,入禪時雜著異念,尚有間隔。修此禪 時,修煉既熟,能一禪一禪次第而入,心心無間,譬如煉金,能淨除滓穢,故叫 煉禪,也叫無間三昧。 3.薰禪 即獅子奮迅三昧。從初禪一一次第入定後,再從最後滅盡定起,次第回入四空、 四禪、乃至初禪,猶如獅子不但能奮迅而去,也能後退奮迅而歸,進退自在。住 這三昧中,能薰所有觀定,都使通利,正像牛皮薰熟,便可任意操作,所以叫薰 禪。 4.修禪 即超越三昧。從初禪至滅盡定,從滅盡定還入初禪,再入滅盡定,再還入二禪、 三禪等等。入這一三昧,定力、觀力更為明利,能隨意超越遠近,出入自在。修 到這一地步,具足功德,便是大力阿羅漢了。 四、非世間非出世間禪 這是不共於凡夫、外道、二乘的大菩薩所修的禪定。如明悟諸法實相、圓融三諦 一時現前的法華三昧;通達一真法界無盡緣起,廣修萬行,莊嚴佛果的華嚴三昧 ;七日或九十日,三業無間,繫念阿彌陀佛,感諸佛現前的般舟三昧;一切事畢 竟堅固,諸魔不能破壞,以萬行莊嚴佛性的首楞嚴三昧等。以及菩薩修六度萬行 所生出的九種大禪。如止觀雙修,定慧均等的自性禪;能得自行化他一切功德的 一切禪;大乘一切行法、一切善法、種種神通變化無不含攝的一切行禪;能除眾 生苦患疾病的除煩惱禪等。總之,通過無量法門,勤修大乘禪定,自能漸得百千 三昧。不落有漏、無漏的二邊,所以叫「非世間非出世間禪」。 以上略述修禪次第,使得一較有系統的概念,讀者欲知詳細,可研習釋禪波羅密 次第法門十卷,及其他有關典籍。在修持中,也可根據各人所宜,對治而修,不 必如上述的一一次第。 五、教外別傳——最上乘禪 上面所介紹的修禪次第,一般是指靜慮、思維、定慧雙修的禪那之禪。此外,尚 有以「涅槃妙心」為核心,以不著言語,不立文字,直指本心,見性成佛,即心 即佛,一切現成為宗旨的禪宗之禪。它與色界之禪,自是不同。圭峰宗密禪師在 禪源諸詮集都序上,稱之為最上乘禪,亦名如來清淨禪,亦名一行三昧,亦名真 如三昧,此是一切三昧根本。並說達摩門下輾轉相傳者,即是此禪。自釋迦牟尼 佛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大家都默然不識,只有大弟子摩訶迦葉破顏微笑,默契 於心。當時佛說:「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 ,教外別傳,咐囑摩訶迦葉。」從此以心傳心的教外別傳法門,大放異彩。約公 元五世紀達摩大師東來,成為中國禪師的初祖。此外由達摩而慧可、僧璨、道信 、弘忍以至惠能次第傳承六代。在五祖弘忍門下,弟子很多,其中最著名的是惠 能和神秀,分別開創了「南頓」、「北漸」二派,傳播範圍很廣。 惠能大師的禪法,以直指、直示為特點,把見性、悟性作為禪的生命,強調「惟 論見性,不論禪定解脫」,「若識自心,一悟即至佛地。」主張即心即佛,直下 承當。他還開示學人:「當用大智慧,打破五蘊塵勞煩惱。」「一切處所、一切 時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並說:「持誦金剛般若經即得見性 。」可見惠能大師的禪法,始終即體即用地把見性功夫與般若妙行融貫在一起。 後來六祖門下的五大宗匠——青原行思、南岳懷讓、荷澤神會、永嘉玄覺、南陽 慧忠中,以行思——希遷、懷讓——道一兩系為最盛。幾傳之後就派生為雲門、 法眼、曹洞、溈仰、臨濟五宗。總之,到惠能大師止,一花五葉,心心相應,影 響所及,使禪宗在中國廣大地區,呈現了嶄新的面貌;到宋明時期,禪宗更是風 行天下,它使人們從現實生活中,直接體諒自心的現量境界和宇宙人生的本來面 目,獲得解脫的喜悅。 -- 歡迎參觀我的 網誌 http://www.wretch.cc/blog/irencee 與我一同分享快樂時光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0.140.103.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