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關於「正念」,不同傳承有不同的定義。 引<專注力>(ISBN:978-986-7884-65-7)一書部分內容供參考(p95~p98): ------------------------------------------------------------------------ 第四階:密切的專注力 ………在印度及西藏的大乘傳承中,正念的定義是,能夠對一項熟悉的事物維持專注 力,不會忘記或分心的心智功能。因為正念讓你對所選對象的專注能保持連續而不游移, 它便成為專一、對焦的注意力之基礎,也稱作三摩地(samadhi)。無著將專注定義為「 心智對於某個熟悉的東西不至於忘懷的狀態,具有讓人不分心的功能。」相類似地,他的 弟弟世親定義專注為:不會丟失心念所想的對象。 近年來,愈來愈多心理學家進行研究,想知道專注以及專注與沮喪、壓力的減少,及 許多其它生理上、精神上問題減輕的相關性。然而他們所描述的專注特性,非常不同於上 面所說的。根據某一篇以此為主題的心理學論文所說的,專注是「一種不費力、不作判斷 、以『現在』為中心的覺知,對出現在注意範圍內的每個想法、感受或官能感覺,都加以 認知且原原本本地接受。」這篇論文的作者們提出一套專注的模型,由兩部分構成:第一 部分是要能自我調節注意力,讓注意力可以始終保持在剛發生的事上;第二部分則是對注 意力加以定位,主要特質是好奇、開放及接受。 很清楚的,當代心理學所說的專注,是基於南傳佛教在當代內觀傳承中關於專注的描 寫,因此相當有別於印度─西藏佛教的說法。當代內觀的詮釋認為,專注是無分別的、一 刻接著一刻、「沒有修飾的覺知」;而印度─西藏傳承,則將專注描述為,在腦海中記住 注意的東西,不會遺忘、分心或游移的狀態。 德寶法師(Bhante Gunaratana)這位學者暨教師,在其著作《平靜的第一堂課── 觀呼吸》(Mindfulness in Plain English)當中,對於內觀所認為的專注,提出了清楚 的說明。他說,正念是不具概念的覺知,或「單純的專注力」,不會把經驗加上標籤或加 以分類。他說,「正念是當下的覺知………它永遠處於現在………如果你想到二年級時的 老師,那是回憶。而當你接著注意到,你正在回想自己二年級的老師時,那便是專注。」 雖然德寶法師的說法代表了現今的整體內觀傳承,奇怪的是,它卻不同於佛陀對於專 注﹝或稱正念(sati)﹞的法教:「而僧眾,正念是什麼能力呢?這裡,僧眾,這位尊貴的 弟子他便擁有正念,他具有天賦的完美正念及智力,他記得住東西,他可以回想很久以前 曾經說過、做過的事情。」相對於內觀傳承中所堅持的,專注始終處於現在,佛陀卻說專 注會回想出很久以前的事。確實如此,巴利語sati的主要意思「回想」或「記憶」是廣為 人知的,這項概念性的能力,讓我們能喚回過去的事。它除了有「回頭看記憶」的含意外 ,sati也意味著「往未來看的記憶」,讓我們記得去做在現在及未來要做的事,而這需要 心智進行與概念相關的活動。 《彌蘭王問經》可能是佛教經典當中,最早嘗試完整解釋正念的一部。當彌蘭王問到 正念有哪些特性時,那先比丘回答,它具有「喚回」及「抓住」兩種特質。他進一步解釋 道: 正念起時,將無漏暨有漏之傾向、有所誤及無誤的、低下及高尚的、暗色及 潔白的………各自的對立面,一起喚回心中。正念起時,會跟隨有益處及無益處 的傾向所走之路徑:這些是有益處的傾向,這些則是無益處;這些是有幫助的傾 向,這些則沒有幫助。 因此,不但沒有不加斷定的態度,也沒有不將經驗貼上標籤或加以分類,在最早、也 是最權威性的法教當中,反而說正念可以分辨無漏及有漏、有益及無益等傾向。古早的及 現在的講法差別之大,令人震驚。 佛音以他一向的謹慎仔細,這位最具權威的南傳佛教評論家寫道: ﹝正念的﹞特質是不浮動;它表現出來的是守護或直接面對某物的狀態;它 的基礎是強烈的註記,或密切應用身體的專注等。它應該被視為一種崗位,除了 因為它被安置在事物件的狀態,也因為它像看門的人,守護著眼睛的大門等等。 當代對於正念的描述及修行方式當然有其價值,因為數以千計的人,已透過練習而在 自己身上得到發現。儘管如此,仍然無法將這件事實逕行抹去:當代對正念的理解與佛陀 自身的法教頗有差距,也有別於那些南傳佛教傳承及印度大乘傳承最權威性的評論家的意 見。 在奢摩他的修行中我們「培養」專注,在內觀禪的修行裡,則是「應用」專注。對於 這點,在佛陀對內觀的修行之所有法教最基礎的部分裡,也就是他對於正念之四種應用的 講解,有明白地說明。在多項內觀修行中,敏銳的專注被引導至身體、感覺、心智狀態和 過程,以及總體現象上。在此,佛陀帶領著弟子,對於來源、現在、因果的效力,及這些 經驗範圍的個別分解做仔細探討。這構成一門研究心智及其與身體和環境關係之嚴謹的禪 修科學,而在這學門之中,不僅僅只有單純的專注力而已,只要看看佛音在這主題上權威 性的評論,便可十分清楚。 如前所述,在第四階段的奢摩他練習當中,你會獲致正念的力量,而練習本身也得到 應有的效果了。雖說你的注意力不再容易落入粗亢奮,它仍有中等程度的亢奮及粗散漫的 毛病。……… --------------------------------------------------------------------------- 以上是作者(B.Alan Wallace)在「九住心」中的第四階對"正念"所做的說明,比較可惜 的是在相關佛說的地方沒有註明經典來源,無法找經證比對。 另,彌蘭王問經這一段,可參看這篇 #1APcFw7d <念的特相>。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