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5658010100iads.html
對待心的正確態度是觀察,在觀察中認知它的規律與本質。多數人在修習時採用壓抑或排
斥的方法,遇到各種念頭、感受與情緒,不是貪愛就是壓抑,而未能採取觀察的方法。佛
陀教導的四念住修法,則要求修習者不帶揀擇地進行觀察,而不必去壓抑和排斥內在的任
何一種狀態。這裡的重點是,觀察者必須全力側重於觀察。
在自心覺醒的修習之道上,觀察是一項至為重要的策略。對於心理活動的整個過程,智慧
的行道者必須要始終保持不即不離地觀照。在這方面,禪修者一往形成的自我壓抑和無端
的自我排斥已經是一種深層的心理,這種心理習慣已經進入了潛意識,這正是修習者想實
施觀察而卻無法實施純粹觀察的原因。如果要提升智慧,首先面臨的是要突破潛意識這道
屏障,這需要長期的訓練才能改變心理深層的習慣模式。如果通過訓練,能夠實施純正的
觀察,你則能夠發現佛陀教導的念住與觀察的巨大威力。
當修行者能夠集中心力觀察時,這些心理現象會自動消失。有經驗的人都有這樣的認知,
當他觀察時,所觀的心理現象即刻消失。如果能夠看到所觀的現象頓然消失,你就有了反
覆觀察的信心。這是正確方法中重要的環節,觀察的目的是為了發現這些心理現象的真相
,而真相則是智慧生起的基本條件,最終,智慧是自心覺醒的最重要的因素。
觀察時要不帶揀擇,只是單純地留意生氣、憤怒、貪念、嫉妒等。單純而專注的觀察是一
種很高的能力,佛陀在教導中強調,這種全面而均衡的能力是通過戒與定的修習來達到的
。一個不受任何干擾的觀察是非常重要的,這需要通過專門訓練而得到。
至道無難,唯嫌揀擇,這是中國古代一位禪師的話。不帶揀擇地覺察,看看當下內心正在
發生的事,這裡需要坦然,需要勇氣,觀察者要能夠全然地允許內在的一切行為與心理表
現出來,而不要有任何阻止的成分。這是一種功夫,觀察中前期的大部分功夫要從這裡訓
練起。不帶揀擇,只是讓內在的活動充分顯示,不論是什麼,你都讓它顯示。這也許看似
容易,其實非常有難度,因為它已經挑戰到人性。人之所以為人,就是因為有這些性質,
但你在修行中卻要嘗試著不去這麼做,你要擺脫過去的習氣,單是這一點,就需要多年的
修習功夫。
對於觀察這個修習主題,你不必懼怕什麼,它只是讓你直視一切心理狀態,然後對這些心
理狀態進行科學地探索。這不會觸極真正的道德,你也不會因此而犯什麼錯誤,事實上,
這是你將永不再犯錯誤的一個探索過程。
不論觀察者有著怎樣的知識背景,他總要遇到這個觀察和探索中的諸多難點。但是,如果
能堅持著去觀察這一切,他就會一點一點地擺脫各種心理束縛,他也因此而能看清所有的
世間事物都只是一個流程,沒有實體可言。你對此真理能有多少認識,則取決於你所採用
的方法是否科學以及你在觀察上所下的功夫。
某一天,當你觀察清楚了,你會發現眼下的世界只是一些觀念的東西在流動,從這個心裡
流到那個心裡,僅此而已。這就是佛法中所說的「心所」——它們只是住在所有心裡的一
種事物。而那個認識「心所」的,則是心,或稱為「心王」。
如果你的觀察已經到達了這裡,那麼,這可以證明你的心正在醒悟中。有些佛法把從觀察
中得來的智慧稱為「自性之光」,其實這是「心」的光芒;說它是自性,往往會帶來理解
上的困難,其實它只是「心」,藉著由心的認知功能而發出的認知,觀察者可以認知到心
本身——隨著你的心越來越多地認知,心就越來越多地暴露了它自己存在的本性。
當心認知到這一事實,於是,你的觀察便有了結果,「心」是怎樣的,「心所」是怎樣的
,你能清晰地把它們區分開來。心就只是心,它有別於物質,也有別於「心所」,從這裡
你會理解什麼是真正的內心——非物質。
這就是為什麼只要觀察,而不要去控制念頭。雖然一些修行體繫在教導人們要練習著控制
念頭,但真正的佛法是讓你觀察念頭。在觀察中「心」與「心所」都會暴露出它們的本性
,而心正是從這種觀察之中醒悟的。
智慧產生的正道是,在深入觀察中清晰地發現「心」與「心所」。那個能夠了知事物並啟
動一切行為的是「心」,也稱為「心王」。它是了知者,也是探索者,而念頭則是「心所
」,伴隨這個心出現的影子。
心不能沒有「心所」,而「心所」也不能沒有心而自己出現。《阿毗達摩》把心與心所打
了一個比方,「心」是國王,而「心所」是大臣,當國王出現時,必有大臣相隨。這裡的
關鍵是要去觀察它們二者的區別,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當把「心」與「心所」分不清楚
的時候就會出現問題,看不到它們本來是兩種類型的心理現象,往往把它們當成一個事物
,執著特別容易在這裡產生。
控制念頭總歸是徒勞無功的,也許你一生都在試圖控制它,但它終究不可能被控制。經歷
過這些控制與煩惱,你會問自己,這樣的方法是否正確?具有無量智慧的佛陀教導的是觀
察的方法——四念住,對於「心」以及「心所」,觀察它們,分清它們,理解它們。當你
一旦認清了念頭只是「心所」,你就豁然開朗了。它們畢竟不是屬於你自己的意識,它只
是人類的共同意識,屬於世間,這個認知是本質上的認知,它會讓你的心清晰很多。由此
而來的就是心的另一種狀態,雖然念頭在動,但你不受其擾,你知道它們只是輪迴中的眾
生所需要的產品,對你而言,它只不過是輪迴中遺留下來的殘渣,它們被習慣帶動著一再
地迴旋。
修行如果到了這裡,念頭和諸多的「心所」則很少會干擾到你,忠誠的觀察者證悟到「心
所」的無我本性。它們確實是無我的,它們只屬於世間,而完全與我沒有關係。所有的人
都在使用它,所有的人在使用過這些意識之後都會拋棄它,它只是一個工具,這就是所有
「心所」的本相。
而那個掌控者,或者那個自發地認知事物的「心」,要認識它則還有許多的功夫要做。心
是王,它認知一切,但卻藏在幕後,它好像不曾出現,其實一切的認知皆出於它,我們只
能藉著它的功能而認知它。一切的貪嗔皆由它而來,一切的輪迴之因都由它而造作。必須
要明白它,這是最後一道屏障了,只要認知到心的本質,「無明」則會被完全地驅除,而
當無明完全消失時,一切的內在掙扎與衝突皆可永恆地得到平息。
如是 2010-3-10
------------------------------------------------------------------------------
冰釋心靈2010-03-10 17:38:38 [舉報]
在實修中,發現持續地觀察念頭確實很難!我們習慣一種心存在,比如觀者在,妄念就離
,反之亦然。既要保持觀察,還要讓念頭自由流動,兩者共顯很難哦!請老師指教!謝謝
!
博主回復:2010-03-12 08:12:57
知道有難度,說明你對此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接下來就要多練習,多總結,反覆地把握
。在勤奮地練習和把握中,讓觀照的功夫與技巧日臻成熟。當你對正確的方法能夠駕輕就
熟了,對你而言,禪修就沒有難度了。
------------------------------------------------------------------------------
新浪網友2010-03-10 18:47:48 [舉報]
老師好!
當觀察時,所觀的心理現象即刻消失,但新的心理現象又會出現,再觀再消失,週而復始,
有時能觀察到念頭,有時則陷入念頭,而且觀察顯然落後於念頭,忽東忽西,匆匆忙忙的
,而觀察呼吸時目標確定比較容易。在日常生活中觀察時應該對觀察的對象有所選擇還是
隨緣而起觀哪?當把請老師指教!謝謝!
博主回復:2010-03-12 08:26:53
觀察時是對觀察對像有所選擇,還是隨緣而起觀呢?
這取決於觀察者的能力,如果有較強的觀察能力,可以隨緣而起觀;但如果正在學習禪修
,觀照能力還不是很強,處在這個階段上,就要對觀察對像有所選擇,不宜涉獵太多的觀
照目標。
------------------------------------------------------------------------------
tranti2010-03-10 19:22:43 [舉報]
請問如是老師,在日常生活中,嘗試一邊走路,或者一邊談話,一邊觀呼吸,這種嘗試或
者努力,是否有益?
博主回復:2010-03-12 08:55:02
邊走路邊觀呼吸,或邊談話邊觀呼吸,這不是一項很好的策略。
觀呼吸需要在安靜而專注的環境中進行。
讓我們拜讀佛陀在《大念住經》中的開示:
「比丘到森林中,或到樹下,或到隱僻無人之處,盤腿而坐,端正身體,把注意力放在鼻
端周圍的區域,保持覺知,覺知呼吸時氣息的出入。入息長時,他清楚了知「我入息長」
;入息短時,他清楚了知「我入息短」;出息長時,他清楚了知「我出息長」;出息短時
,他清楚了知「我出息短。」」。
------------------------------------------------------------------------------
新浪網友2010-03-11 09:54:22 [舉報]
如是老師,能辨別、能覺察煩惱的覺照力,是心王的作用嗎?
博主回復:2010-03-12 08:56:07
在「心」與「心所」的區別中,心是五蘊中的「識」,而「心所」是五蘊中的「受、想、
行」三蘊。
要識別「心」或者說「心王」,這需要正確理論的指導與反覆地觀察練習。《清淨道論》
對識蘊的定義是:「一切有識知相的總括為識蘊」(見《清淨道論》第十四章 說蘊品 慧
地之一——五蘊的解釋)。但要在實踐中認清識蘊,卻需要反覆地進行觀察練習。
------------------------------------------------------------------------------
新浪網友2010-03-12 12:22:14 [舉報]
如是老師好!
能再詳細談談「心王」嗎?您說「心是王,它認知一切,但卻藏在幕後,它好像不曾出現
,其實一切的認知皆出於它」。您還說「這是最後一道屏障了」。您說到的「它」和「這
」,是指的莫那識嗎?心的本質是莫那識嗎?
想請老師從道理上幫我解釋清楚,我好借此深入。謝謝了!
博主回復:2010-03-13 09:41:28
在佛法中,「心王」、「心所」不是文字,而是實實在在的呈現,你必須看到心王、心所
的真實呈現,而不是描述它們的文字。
佛說,心的本質是「無常、苦、無我」,你要有能力看到心的這三個特徵,而不是描述它
們的文字。文字永遠與它所描述的事物是兩回事。
佛法的文字只是一個指引,文字唯一可以提供的是實修的指引與方法,你若要瞭解心王、
心所,最好的方法是切實地實修四念住,親身從內在照見「心王」、「心所」,進而了知
它們「無常、苦、無我」的本質;這是真正的佛法,藉此可以真實地提升你的智慧。
至於對「心王」與「心所」更加詳細的文字表述,就在你所提出的這個問題的上面,我曾
回復新浪網友的那段文字,可以幫助你理解。我把這段文字再次摘引在下面:
在「心」與「心所」的區別中,心是五蘊中的「識」,而「心所」是五蘊中的「受、想、
行」三蘊。要識別「心」或者說「心王」,這需要正確理論的指導與反覆地觀察練習。《
清淨道論》對識蘊的定義是:「一切有識知相的總括為識蘊」(見《清淨道論》第十四章
說蘊品 慧地之一——五蘊的解釋)。但要在實踐中認清識蘊,卻需要反覆地進行觀察練
習。
新浪網友2010-03-13 09:58:27 [舉報]
謝謝如是老師的回答。從中我看到了你實事求是的研究態度,和直接入手的研究探索方法
,這一切都是遠離文字的。是的,我也照著您揭示的方法來做,切實看到心的本質:無常
、苦、無我。
------------------------------------------------------------------------------
tranti2010-03-13 18:31:06 [舉報]
我有一年多的禪修打坐經驗,目前想進一步學習,想用一年時間,好好看看《阿毗達摩》
。直接看經文可能有困難,能否推薦一本講解方面的書?
博主回復:2010-03-14 08:59:50
這裡不鼓勵閱讀《阿毗達摩》。
有時間了最好能關注四念住,直接修習四念住是提升正智的最佳途徑。
------------------------------------------------------------------------------
新浪網友2010-03-13 19:30:00 [舉報]
如是老師:您好!經常上來學習您的文章,想請教您二個問題:
1、佛教中的地火水風空與陰陽五行中的木火土金水有什麼區別與聯繫?
2、我在讀《金剛經》,突然覺得時間、空間都是可以破的,因果也是可以破的,但這是有
自然法則的,只是我們凡人無法領悟。我這樣認為對不對?
博主回復:2010-03-14 09:31:45
1、「地、火、水、風」以及「空」是佛法中的五大元素,在《大念住經》中,佛在講解身
念住時說:「比丘仔細思維這身體,不論置身何處或何種姿勢,依身體組成要素的特性
,他這麼想:「在此身中,有地大、水大、火大及風大。」」「地大」是指組成身體的
物質元素;
「水大」是指把這些物質顆粒粘結在一起的性質;
「火大」是指身體的溫度;
「風大」是指身體的動性,例如身體的動作、體內的呼吸以及心臟跳動等都包括在這種動
性之中。
「空」是泛指身心諸要素都屬於自然的元素,具有無常無我的本質。在《大念住經》中,
佛反覆地用這段話來闡述「空」的含義:「他觀察身體當中不斷生起的現象,他觀
察身體當中不斷滅去的現象,他同時觀察身體當中不斷生起、滅去的現象,於是他
清楚覺知「這是身體」。」
至於你提到「金木水火土與佛法中的地水火風空的關係,它們之間沒有關係。在學習佛法
的道路上,最好把注意力全部集中於四念住的修習上,不必做這種文字上的比較。集中全
力認識和修習四念住,是提升正智的最佳途徑。
2、至於你提到的第二個問題,「覺得時間、空間都是可以破的,因果也是可以破的,但這
是有自然法則的。」
其實,在佛法的修習道路上,不必專意於破解時間與空間。時間只是一種觀念,它因身體
而來。空間是心對宇宙間一種存在的認識,因身體的生長和活動均需要空間,於是人們把
對身體的執著演化成對空間的依賴。
當你修習身念住,把身體的「無常、苦、無我」的本質完全觀察清楚了,到了那時,時間
的觀念就會完全退出意識形態,而永恆則會降臨。至於空間,如果你具有真正的智慧,便
能看到,空間只是一種宇宙間的存在形式之一,不論空間的大與小,或它是某種維次,它
並不障礙任何事物。而真正帶來障礙的,則是一顆無明的心。所以,修習四念住重在破除
無明;通俗而簡單地講,無明是指沒有究竟之智的心的狀態。
至於你提及的破解因果,其實,只要認識到身心的究竟本質,因果則不破自破。總之,這
裡的重中之重是修習四念住,提升正智,而正智可以破解人類的一切迷惑。
至於你提及的「只是我們凡人無法領悟。」其實,只要正確地修習四念住,你就可以提升
究竟之智,並達到對時間、空間、因果的完全超越——平凡之人是可以做到這一點的。
但是,如果修行者陷入人類的意識形態而難以自拔,那麼,不論其有天高海闊般的人類智
識,他將無法達到對時間、空間、因果的超越。
所以,轉凡成聖的關鍵訣竅只有一個,那就是真實地修習四念住。
------------------------------------------------------------------------------
新浪網友2010-03-13 19:46:04 [舉報]
時時地保持覺知真是很難,在大部分時間裡已經能夠擺脫情緒的困擾,可今天一件突如其
來的事情瞬間就讓自己陷入了。。。。而且那嗔恨感比以前更為強烈,只覺得胸腔內遭到
一股好強的沖激力,它輕顫著並伴著隱痛,很想發作,可心裡清楚也熟悉「發作」是怎樣
的一個流程,但對於現在的這個覺受好像更感興趣所以也就沒展現憤怒,而繼續看著它,
它的沖激由強變弱了。。。。
原以為自己明白一些道理,可是,可是,道理在活脫脫的真相面前還真是不堪一擊----現
原形了,真是很慚愧。。。
只能勉勵自己繼續努力。。。
------------------------------------------------------------------------------
南山睡翁常志2010-03-14 10:06:58 [舉報]
如是老師,謝謝您的耐心和細緻的開示。自從看了您的博客,我對四念住的修法感到很認
可,相信這是一個方便有效的法門。我的問題是:
1.既然四念住是方便與殊勝的,那為什麼沒有在中國發揚光大?
2.怎樣理解「末法時代,淨土成就」這句話?淨土宗的老師們都講淨土最容易成就。(我
自己不太認同淨宗,有種迷信的感覺。)
博主回復:2010-03-15 09:43:05
以你說,你已經對四念住的修法很認可,相信這是一個方便有效的法門,那麼,接下來的
措施應該是不失時機,抓緊時間,從這種修法中提升自己的正智。
至於你提出的那兩個問題,只不過是重蹈了世間思維的陷阱,在這種類型的思維中不斷地
提出問題和尋求答案,其結果在於,它會讓你在世間的泥潭中陷得更深,與究竟智愈來愈
遠。
因此,既然已經明白了大道的重要,那就要拿出勇氣,跳出世間的思維和文字怪圈,真正
地從四念住的修習中提升自己的正智。
------------------------------------------------------------------------------
新浪網友2010-03-14 16:20:46 [舉報]
謝謝如是老師對「地火水風空」和「時空因果」的解答,讓我想了很久的問題,一下清晰
。我也是為解脫人生的苦,才去接觸、念誦《金剛經》的。之前雖然一直在學習您的文章
,但總迷惑何是金剛般若境界?何是正信正念正道?作為人身,在世間衣食住行,又應如
何依憑與修行?
「一切法皆為佛法」,「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我常被這樣的金剛經語繞昏。現在,
我知道了別無他法,唯從老老實實地修習四念住開始。
我沒有師傅,全憑興趣和愛好,自己找些書看和網上學習,現開始學習修習四念住,如有
問題,再向您如是老師請教。多謝如是老師的開釋!
梅梅
-------------------------------------------------------------------------------
tranti2010-03-15 11:46:12 [舉報]
能否簡單介紹一下剎那定?佛陀所說的正定,是否是指剎那定?還有,我看到有的說法,
剎那定不是固定在一個目標上,但是是不散亂的,可以觀察很長時間,6-7個小時甚至更久
,可以克服五蓋,帶來心的清淨。那麼,這種定力,是否可以在禪修打坐結束之後,在日
常生活中,工作中,在客服五蓋和心清淨的狀態下,保持剎那定繼續觀察身心,或者繼續
工作呢?
博主回復:2010-03-16 08:16:06
純觀行者修習四念住時,專注地觀察身心的能力被稱為剎那定。這種定的作用是專注於身
心目標,即時時刻刻注意發生於身心上的各種現象。
稱其為「剎那定」,是因為它常常發生在內觀修習中的剎那剎那間的注意力,這種注意力
使心識知目標的基礎。剎那定與奢摩他(定)的區別在於,前者只專注於時時變化的身心
目標,使專注力與身心目標時時達到結合而不脫離;而後者只專注於同一個目標。
訓練有素的內觀禪者,可以對當下的一切目標進行識知並產生綿綿密密的觀照,這種能力
強大的標誌是它的持續而不間斷。這種持續而不間斷的專注於目標,可以使禪者反覆地對
身心現象進行觀照,以便達到對其本質的完全了知。
不論是四禪八定或是剎那定,它們都只是心的能力。真正通過訓練而達到剎那定的能力的
人,才能對此有真實的體會,他也才能真實而自如地使用它。剎那定依然是屬於定的範疇
,所以它具有專注而不散亂的本性。
至於你所提及的,「剎那定可以觀察很長時間,6-7個小時甚至更久,可以克服五蓋,帶來
心的清淨。」其實,具有剎那定能力的行者,只要是在無睡眠的狀態下,他都會攜帶著剎
那定的能力。這就是說,訓練有素的純觀行者,剎那定是時時刻刻都存在的,不會只存在
於禪修打坐,或只存在六、七個小時。
至於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如何使用剎那定,這個問題,只有當你自己具有那種剎那定的能
力時,你自有主張。原則上講,剎那定只是一個工具,在於你如何使用它。
「剎那定」的能力非常重要,訓練並開發這種能力,對於生活、工作和禪修,都有無量的
益處。
------------------------------------------------------------------------------
見山還是山2010-03-15 20:24:46 [舉報]
修行如果到了這裡,念頭和諸多的「心所」則很少會干擾到你,忠誠的觀察者證悟到「心
所」的無我本性。它們確實是無我的,它們只屬於世間,而完全與我沒有關係。所有的人
都在使用它,所有的人在使用過這些意識之後都會拋棄它,它只是一個工具,這就是所有
「心所」的本相。
如是老師好 念頭也就是業識也就是「心所」的確是流動不止的,是虛幻的,無實性的,
但是說它完全和我沒有關係,我有些不能理解。我能這樣理解嗎?它是虛幻的,沒有本質
的,只是「心王」顯現的影子而已。如鏡子照物,鏡子裡的印象看起來是真的,其實是假
的。可是這樣理解的話,便形成能所對立啦!不是說能所不二麼?我想真正的能所不二應
該是無能無所吧,「心所」即空,我所心滅,唯有一心。這樣理解是否正確?
博主回復:2010-03-16 09:08:07
你不能用思維來理解「心所」虛幻無實的本質,佛陀所講的身心的「無常、苦、無我」的
本質,思維是無法達到的;所以佛陀教導人們修習四念住,通過四念住來體悟身心的本質
。
做為追求智慧的禪修者,不能通過人類的這一點文字和意識來開啟那博大無比的心的智慧
。在提升智慧方面,你必須要實實在在地修習四念住,只有實踐才能產生真知。
所以,最好停止這些文字上的理解。用意識來理解身心的虛幻或「空」的本質,只會走向
智慧的反面。古代的中國禪者曾說:「有行無解,增長無明。有解無行,徒增邪見。」只
用意識理解佛法,就會產生「有解無行,徒增邪見」的結果,這是經驗之談,請能引起注
意!
通過文字可以理解四念住的方法,然後要進入實修。單從文字上理解身心的本質,這是一
條走不通的道路;因為意識上的理解與究竟的身心本質之間,永遠是風馬牛不相及的事情
。
所以,希望提升智慧的禪修者,最好把全部心思用在四念住的實修上。
------------------------------------------------------------------------------
新浪網友2010-03-15 22:05:08 [舉報]
如是老師,為什麼我在觀照時會覺得心有壓迫感呢,而遇到煩惱壓迫感更強呢。
請教老師,謝謝
博主回復:2010-03-16 09:35:08
壓迫感的產生一般源於四個原因:
1、當你開始禪修,因對禪修練習不是非常熟悉,會產生一些壓力感。所有的事,當你開始
做它,但還不是很熟悉時,都會帶來一些壓力。這是正常現象,當你熟悉了,這種壓力
感一般都會消失。
2、對禪修缺乏耐心,急躁或急於求成的心理,是造成壓力感的主要原因。這種心理往往是
許多禪者深層次的壓力來源。
3、用意過度。在禪修中,初學者往往用意過度,把注意力生硬地壓在觀照上,這往往是修
行中產生種種不舒服的原因。
4、在禪修的前幾年,當靜坐下來的時候,過去長期形成的不寧靜的心理會不太適應當下的
清靜環境,這會給禪者帶來一些不適應感,而這種不適應感多數時候因心理上的不習慣
而形成壓迫感。
至於遇到煩惱壓迫感更強,這源於你對煩惱有牴觸情緒——慢慢體會這一點。
-------------------------------------------------------------------------------
新浪網友2010-03-16 13:45:28 [舉報]
謝謝老師開示,我的壓迫感估計就是與心念對立所造成的。如您所說,先接受他,面對他
。不必加入理性因素。
新浪網友2010-03-16 13:51:49 [舉報]
多謝老師
新浪網友2010-03-17 11:09:31 [舉報]
如是老師,你好
請問如何開始修習四念住,謝謝。
博主回復:2010-03-18 09:32:06
佛法由戒、定、慧三部分組成,四念住是佛法中的「慧」的部分。這三個部分的修習,都
要遵循「聞、思、修」的程序。
具體請參考博客中的文章《聞思修是學習佛法的三程序》。
------------------------------------------------------------------------------
新浪網友2010-03-18 09:27:29 [舉報]
請問如是老師,剎那定和四念住的關係是什麼呢?是不是四念住的一種修行成果,或者是
走向成果的必經之地呢?謝謝解答。
博主回復:2010-03-18 09:37:58
修習四念住有三個要素:正念、正知、精進。如果修行者能把正念修習好,那就可以證明
,他已經在修習時會使用剎那定。
正念修習的要領,請能記住阿姜念的這句名言:
「發展無慾的警覺是對正念的最好練習。」
------------------------------------------------------------------------------
新浪網友2010-03-19 16:31:20 [舉報]
請問如是老師,關於兩種修行方式末學有一些還沒弄明白,如密集的觀照一些升起的感受
,或者其他,力求做到不遺漏任何一個細節,日復一日的努力精進,這樣的修行態度。和
另一種自然的覺知能力所能輕鬆達到的對象,從簡單的對象做起,慢慢深入,這兩種修行
哪種是比較科學的呢?或者說哪種更加符合佛陀在大念住經中闡述修行的態度呢?是否用
第一種方式進行修行,雖然會累一些,但修行的進度會更快,能用比較短的時間達成目標
?(如孫倫西亞多和馬哈希西亞多都是很快就證得了果位),請老師開示,謝謝。
--
不論你到哪裡學習佛法,實際上,它就在心中。執著的是心,思索的是心,超越的
是心,放下的也是心,外在的學習,實際上都是關係著心的。無論你研究經藏、論藏等
等,別忘了它是從何而來的。---阿姜查《流水》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3.192.78.244
※ 編輯: yggdrasils 來自: 123.192.78.244 (03/19 1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