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摘自:《略論止》第十二回 圖滇悲桑格西 正知與正念,並不是只有等到修止時才派上用場。除了心安住於所緣修止之時,需要 正知正念,平常也應該要經常地實踐,若能如此,當你真正進入止的修行時,馬上就能運 用自如。反之,若你平常根本不用、不練習,等到要修止時才想要運用它們,效果應該不 好。 再者,要能清淨持戒,正知正念亦不可或缺。總之,若你在正知正念上的實修不好, 則你所作的《道次第》的實修,也僅僅只是種下一些習氣而已,要在心續中生起無造作的 證量,非常困難。換句話說,正知正念的實修,是一定要的。比如,在一座觀修「念死無 常」的期間裡,雖然你修得不錯,但在座間時你卻把所修的內容全都拋在腦後,把剛才在 座上修的力道與心之所繫完全放鬆,那麼,你將很難有所進步。 雖然你有恆常去實修,在內心種下習氣,同時因為不間斷實修的緣故,偶爾會有一些 感受與體會。來世,當你聽到相關的法類,由於習氣的緣故,你會有一些特別的感受。但 只有這樣是不夠的。要在心續中生起無造作、真正的證量,一定要有正知正念不可。無論 任何時候,即使在座間,你的心都要有一個角落仍然持續地憶持它,力道還是要維持住。 不只如此,無論任何時候,也都要持續地警側觀察:我的心,現在是朝著哪裡去?有沒有 朝向顛倒的方向?如果缺乏這個觀察者(正知),我們連自己的心現在到底跑到哪裡去也 不會知道,也不知道某些觀念看法有沒有影響到我們的心。 《入行論》裡雖然沒有特別名之為「持戒」的章節,但其實在第四、五品中,寂天菩 薩即以「不放逸」與「守護正知」來闡釋持戒的內涵。 用日常課誦,培養正知正念的力量 達賴喇嘛尊者也這麼說:「即便只是在做日常的課誦,都要在一開始時提醒自己說『 從現在開始到未唸完之間,我的心都不要散逸』,而後在過程中時時觀察自己,有沒有分 心、有沒有照著本來的承諾去做。」 唸課誦時,若懂得文義,就邊唸邊隨文作觀;若不懂得文義,至少也要專心地唸。而 後,無論你的課誦時間有多長,半小時也好,十五分鐘也好,當結束之時,回想自己在中 間的過程中有沒有不專心、有沒有散逸掉,如果有的話,那就要提醒自己:「散逸是不應 該的,我以後不要這樣。」再次提持正知正念。這樣做,會使得自己不散逸的能力愈見增 強,最後,你一定可以做到在整個課誦的過程中,內心完全不散逸。 一旦你能做得,那麼,無論你去實修、讀經論時,也這樣訓練自己養成習慣,將來你 去修止之時,應該就不會有什麼辛苦與困難了。因為,在恆常練習的過程中,你的正知正 念的力道已變得很強大。 座上修時,照表操課 《道次第》的實修亦是如此。對於要修的所緣,其數量、次第、其所運用的理由、經 論根據、譬喻等,都要事先決定,在座上修時,就按照事先決定的這些計劃去實修。不過 ,在最開始時,用這種照表操課的方式實修,你會覺得好像很難產生有幫助的感覺。當然 ,因為相關法類你也聽過不少,如果此時不要按照既定的計劃,把心整個放開來,隨便想 到什麼就修什麼的話,你會覺得好像比較有效果。後者這種作法,乍看之下好像比較有用 ,但是,這種「有用感」何時、用何種方法可以讓它產生,你卻是一點自由決定權也沒有 。也就是說,用這種隨興的方式修,有時會有感受,但有時卻沒有,而有與沒有的決定權 ,不在你手上。 反之,依著事先訂好的計劃去修,雖然不容易直接見到效果,但是,一旦效果出來了 ,以後針對同一個所緣,無論你何時去修去思惟,感受都會產生。由此可知,要產生真正 的體驗,這種作法非常重要。 而這種作法,與正知正念很有關係。在未修之初先訂定要修的所緣、數量與次第等等 ,這個部份類似「正念」的作用;在修的過程中,即便心裡想到其他可以思考的內容,仍 要不為所動,依舊照著本來的決定修下去。在禪修的過程中,臨時想到計劃之外的其他可 以思惟的例子或理路,此時若隨興思惟,也許會覺得效果很直接很有用,但如此一來,就 沒有照著本來的計劃走了。長此以往,心會養成壞習慣。反之,如果你在過程中即使想到 了其他的內容,但你不為所動,仍專一地照著本來的計劃修下去,這種作法本身,就是一 種三摩地的實踐。繼續這樣做下去,則你「定」的功夫會漸漸產生。如果想到什麼就修什 麼,也許「慧」的能力會有所增長,但卻傷害到「定」。表面上看起來好像不錯,但卻傷 害到了根本。所以,當你在修的過程中,想到了計劃之外的思惟內容時,先不要跟,還是 照著本來的計劃修。等到下一座,才把新的內容加進去。 問:比如,我正在禪修的主題是「死亡無常」,但過程裡我想到了菩提心。這時要阻 止自己朝菩提心的方向思惟,是嗎? 答:對。雖然菩提心不僅是善的,而且是善的方面中最殊勝的。可是,因為此時你觀 修的主題是死亡無常,雖然思惟菩提心是善業,但若你就放任自己去思惟它,會對你的「 定」造成傷害。 即便此時你思惟菩提心覺得很有味道,但你的心在這個過程中漸漸養成壞習慣,同時 也傷到你修定的能力。所以,要照著你本來的計劃去執行它,修的過程中,也要不斷觀察 自己有沒有照著作,如果沒有,就用正知正念把它拉回來。由此可知,在觀察修的過程中 ,正知正念是伴隨在其中的。 宗大師的教誡 在《廣論》的開頭就提示過這種作法的重要性,宗大師說:「此復若隨任遇所緣,即 便修者,則於所欲如是次第,修習爾許善所緣境,定不隨轉。反於如欲善所緣境,堪任安 住,成大障礙。若從最初令成惡習,則終生善行,悉成過失。故於所修諸所緣境,數量次 第,先須決定。次應發起猛利誓願,謂如所定,不令修餘。即應具足憶念正知,而正修習 ,如所決定,令無增減。」洛杜杰參也曾經這樣說過,對於一個初修行者來說,這種作法 非常重要,等到有一些基礎後,怎麼做都可以。 兩種不同的作法 如果你真的有很多想法冒出來,或者也可以這麼做:在座上修之時,一定要照著本來 的計劃走。等到下座後,在座間時,才隨著你的心,對所修的主題隨便照向哪個方向思惟 都行。這樣做也許可以吧?在座上時嚴格照著計劃走,這也是一種三摩地的訓練,下座時 任心思惟,有時有助於產生新想法。 統整一下,或許可以這麼說。如果你的目的是為了串習已經知道的內容,使之成為穩 定的習慣、進而改變內心的話,那就要用之前講的方法(座上完全照表操課,座間亦提持 心力憶念所緣)修才行。若你的目的是想要獲得新思惟,那麼,在座上修時照表操課,下 座後,在座間時,針對與所修有關的主題,你把心的柵門打開,讓心去思惟:「為什麼會 這樣呢?它的理由是什麼?」等等,應該是可以的。 以下這段內容,不是特別針對修止,而是一般範圍的修行。辯經學院已故的洛桑校長 曾說過:「在禪修『無常』之時,有時會想著想著就朝向『空性』去了。那時,我沒有攔 我的心,就任著它朝向空性方向思惟。」這段話,是洛桑校長的經驗之語,他在思惟細分 無常之理時,思惟思惟著,這細分無常的思惟,便帶著他朝向空性的方向走去了。 這種作法,我不認為與三摩地有相違。因為,校長講的這個部份,談的是在觀擇的過 程中,一條依著次第自然產生的思路。可是,如果你今天禪修無常的目的,是刻意為了在 心續中產生對無常的證量,為了消除你心續中的常執,那就不可以思惟的過程中朝向空性 去思惟了。 所以,不同的目的,在作法上亦會有些差別。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編輯: cool810 來自: 61.231.132.184 (06/24 2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