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摘自:《入菩薩行論》講授 雪歌仁波切 我們知道寂天菩薩他非常深入的自己去實修菩提心、自他相換,日以繼夜的在實修, 也為了讓我們這些後來的行者能夠跟他一樣很深入去實修菩提心和自他相換的緣故,所以 他就寫了這一部《入行論》,最主要的目的是要讓我們能夠跟他一模一樣的來實修。現在 我們已經講到《入行論》的第五品〈守護正知品〉,也就是來守護我們應該要遵守的學處 ,這裡面最主要也是講到我們要去學習來守護我們個人的身語意三門的行為。 第五品〈守護正知品〉前面的科判就講到,我們應該要去守護我們的學處,這邊的學 處,最主要是指三增上學而言。要去學三增上學,學習這些主要是要來守護我們自己的心 。那要守護你的心,你就必須要利用正知和正念。好像是說,我們(本來)有一顆心,然 後用另外一顆心來保護它,這個樣子。因為我們身的行為,以及言語的行為,都來自於我 們意樂的發起,才會有這個身語的行為。那要去守護這個心,你一定要去偵查你的心,你 好像要去觀你自己的心,要去觀自己的意、自己的心的話,你必須要有正知,那還沒有生 起正知之前,你還必須要知道如何來觀察你自己的心、如何來守護你自己的心,你必須先 知道何者是好的,何者是壞的,先要了解他的情況,了解之後,你還不可以忘記。我們已 經決定何者是好的,要去使用它的時候,我們還不可以忘記,這就是要有正念。由正心生 起正念之後,才能用正知去觀察我們的意。 就進入到科判(八十六頁),「子一、守護學處之方便為守護心,子二、守護心之方 便為守護正念知」,以正念和正知來守護我們的心,守護我們的身語意的三門。 第一個偈頌: 「諸欲守護學處者,首須謹畏護其心, 若於自心不防護,必不能護其學處。」 我們要去觀察我們的心,好像是用另外一個心來觀察我們的心,那所用的另外一個心 是什麼?就是正念和正知。正念要先,之後再正知。因為正知是去察覺到我們身語意三門 到底是趣向何方,正知是這樣。那正念呢,就是要去了知我們的心安置於善品上的方法而 且又不忘記,這個就是正念。所以,要先用正念,再用正知。 這邊就講到,要先生起正念,也就是我們要先了解我們的心是如何安置在善的所緣境 上,我們心安置的方式到底是什麼一回事?先要了解這一點,了解之後就不忘記,這個就 是正念。那就比如說,我們去隨喜他人所造的善,那他人所造的善是我們善的所緣境。或 者說我們看到他人受苦的時候,那我們心生悲愍心,對不對?我們對他的苦心生悲愍心, 那等於他人受苦的情況變成我們善的所緣境。相反的,我們知道,當我們看到別人的好處 的時候、善的那一面的時候,有時候我們會生起隨喜的心,有時候我們又會生起嫉妒的心 。生起隨喜的心,他人的好處會變成我們的善所緣;生起嫉妒的心的時候,他人的好處不 見得會變成我們的善所緣。 同樣的,見到他人受苦的時候也是一樣,有時我們反而會更把他貶低了,那他的受苦 變成不是我們的善所緣;如果見到他人受苦的時候,我們心生悲愍的心,就會成為善的所 緣。 所以不論我們遇到任何的境界,比如說你遇到讓你生起貪愛、貪欲的這種對境的時候 ,那我們如果是去看這一個令我們生起貪的對境是無常的、是無我的、是苦相的話,那我 們心中生起來的是一種善,因為我們看到它是無常、無我、苦相嘛!所以在我們心中生起 來的變成一種善,面對這種對境就的時候,我們心中生起來的是一種善心,那這個對境會 成為我們的善所緣。那了解我們的心是如何安置在善所緣之後,就不要忘記它,這個「不 要忘記」的心就是正念。 當我們的心面對各種對境的時候,一定會面對各種不同的對境,有一些對境會讓我們 生起不善的心,也會讓我們生起煩惱,這種會使我們生起不善或者煩惱品的這一類,都不 是我們善的所緣;相反的,就是我們善的所緣。那我們懂得去利用對境來轉換我們的心變 成善,或者說轉換對境變成我們善所緣的這一個心,就是正知。如果具足了正念和正知的 話,那一定可以將我們的心守護得好。 再來就講到,如果沒有正知過患是什麼?看九十四頁這邊開始「丑二、別釋分二,寅 一、不正知之過患」不正知的過患,也就你沒有具足正知的話,它會有什麼過患?如果沒 有具足正知的話,可能我們做起事來就會力道不夠,所以這邊的偈誦講到(卯一、離正念 知一切所作悉下劣無力): 「世人若為病所纏,於諸事業無能力, 如是愚昧所纏心,於諸事業亦無力。」 這個人如果必須去做耕種等等農事,或者說去做其它的工作,如果他身體染病的話, 那他做起這些事來,一定會力道不夠,沒有什麼力量、沒有力氣去做。同樣的,如果我們 的心被煩惱所擾的話,當我們的心要緣念在善的所緣境時,那力道會變得很小,因為我們 的心已經被煩惱所擾亂了,而且是錯亂掉了,所以你要去做這些善業,根本就沒有那種力 量。「如是愚昧所纏心,於諸事業亦無力。」這邊的「諸事業」就是指這些善業,而不是 指惡業,被煩惱所擾的心,做起諸惡業是非常有力的。 就好像說我們要去做閉關的話,都會有一個目標,希望透過閉關來成就一個本尊法或 者生起某種證悟。這個目標訂定之後,你就要實際去禪修、實際去做,在做的時候,你要 自己先了解,你的心是如何來安置在你所要擺的目標–善所緣上,你先要知道那個規則, 你可以先透過儀軌或者一些解說,先了解你要去成就的規則是什麼。你如果如理來做,照 著這應該要如何成就的這些規則來做的話,那你可能很快、迅速就可以成就了。否則,你 沒有照著這些規則來做的話,那可能你身在關中心在關外,心到處亂跑。所以你要去了解 這些規則,之後要去實修的時候,也不可以忘記你所了解怎麼做的這些規則,也就是你要 有正念,要先記住,要先有正念,然後真正在做的時候,你就去約攝你自己的心、去觀你 自己的心有沒有好好的安置在善所緣上,這叫有正知。否則的話,真的就像身在關中心在 關外,這樣子你再怎麼修,證悟永遠生不會生起來,本尊也就不可能成就了。 就像《道次第論》裡面,一開頭的時候就講到依止善知識的軌理,講到體性如何、所 緣如何、數量如何、次第如何,我們一定要先了解,而且是要圓圓滿滿全部的悉數了解, 無錯誤的了解。意思也就是你要先去了解善所緣是什麼,然後不要忘記善所緣。實際在做 的時候,你要用正知去偵察自己的心是不是有安住在善所緣上。所以,宗喀巴大師才說: 「前說者應該要配合到下面所說者來實用。」前面所說的規矩,應該把它拿到後面繼續再 使用。所以,我們在實修的時候,在正念之上還要再加上一個正知來作偵察的工作,讓我 們的心不外逸,在修任何法的時候讓你的身不外逸,如果這樣做的話,你想要成就本尊法 可以成就,你想要得到任何證悟可以得到。 古代的人,他們心渙散的情形可能沒有那麼嚴重,有些人在修奢摩他(止)時,在幾 個月之內就可以成就,修本尊的閉關,他們也可以成就本尊法。可是,到我們這個時代, 好像心就沒辦法這個樣子了,心呢,一方面正念也沒有具足,那正知又沒有觀察自己的心 ,所以,現在的閉關等於都是去計數而已,那個數目,頂多閉個關數目字唸完就這樣而已 。 如果沒有正知的話,除了「於諸事業無能力」之外,你的慧也會衰退、你的般若也會 衰退,這邊就講到(卯二、般若不能清淨):(罅:ㄒㄧㄚ丶) 「若時心不具正知,雖有聞思修等善, 宛如罅漏瓶中水,空勞汲引難貯積。」 我們雖然有了不忘記的正念,可是如果沒有正知來補強的話,那你這個正念可能就會 衰退,正念會衰退;如果有正知來輔助的話,那你的正念會增長,正念增長的話,你的慧 也會增長。沒有正知來輔助的話,正念會衰退,你先前已經了解的、已經獲得的這個慧也 一樣是會衰退掉。如果我們希望智慧增長,就應該要善為使用正知來輔助它。 再來就講到(卯三、律儀不能清淨): 「縱具多聞及淨信,常時奮勉勤精進, 由不正知之過患,終為罪墮所染污。」 如果我們沒有具足正知的話,我們所具足的律儀就會不清淨,也就是戒無法守得很清 淨,這邊說到律儀,律儀就是來約束自己,要自我反省自己是落入到善業裡面去還是不善 業裡面去呢?這一點。如果你具足正知的話,就會自我反省自己是不是有去遵守你曾經許 諾過的種種誓言,有沒有去違犯,或者說你心是不是有落入到不善品呢,或者說你的心有 趣入到善品裡面,你就會去自我反省,自我去偵察到。如果沒有正知的話,可能你就不知 道自己有沒有違犯自己的誓言了,那也會因此慢慢的你就會染犯種種的罪墮,所以這邊說 :「為罪墮所染污」。 這邊就說(卯四、失壞先所積之善法): 「不正知如諸竊盜,隨於壞失正念起, 雖勤積集諸福德,如被盜劫趨惡趣。」 如果沒有正知的話,不但律儀無法清淨,而且,正念將會失壞,慧也將會衰退,同時 你的心就會生起種種的煩惱,就會忘記你的善所緣,本來你是一個好人,可能因此漸漸變 成一個不好的人,先前所造過的種種福德也漸漸的會失壞掉,變成一個無福之人了。 再來(卯五、障未作善法成就): 「如斯煩惱劫賊群,常時乘隙伺人便, 遇隙乘機劫善根,能壞一切善趣命。」 如果沒有具足正知,可能你先前的善將會失壞,未來你將不會再新造種種的善,不會 再新造善了,因為你的煩惱會非常強盛。所以這邊將煩惱比喻成像竊賊一樣、像強盜一樣 ,他會伺機來搶奪我們去造善的機會,同時也會壞了我們將來得到善趣的慧命。 如果沒有正知的話,我們的損失將非常的大,那因而呢,應該要生起正知,所以這邊 就說「故須」,故須的意思就是因而,因為沒有正知有這麼大的虧損,因而我們需要正知 ,那要生起正知之前,必須要先生起正念,一定要先具足正念,所以這邊才說(寅二…卯 一、總明): 「故須常以正念力,護意根門無暫捨, 若稍縱念急攝心,正念惡趣諸損惱。」 既然要先生起正念,而且也必須要先生起正念,只有心中生起正念,才能夠不忘記先 前種種善的所緣。你心中如果生起正念,就應該要去守護你所生起的正念,而不要讓它丟 掉。可是,有時候因為不在意,不會特別去守護我們所生起來的正念,因而會將我們所該 緣念的善所緣品,把它不經意的擺在一邊。(應該要去緣念的這些善所緣,我們會不經意 的把它擺在一邊。)如果發現到自己的心是這樣子放縱,放縱了你的正念的話,應該要急 攝心,馬上把你的心收攝回來,去思惟三惡趣的痛苦,由心生害怕三惡趣種種痛苦的緣故 ,將你的正念再提攜回來。 如果我們將正念和正知,把它取一個名字的話,它可以稱為是我們內在的師長。我們 所生起來的正念正知這個內在的師長,我們應該跟它永不相離,就應該要時時刻刻跟它們 在一起,因為內在的這個師長,他會對我們的心有最大的利益、最大的幫助。那這些外在 的師長,我們偶而、時而會在他們的座前來聽聞佛法獲得利益,有的時候又不見得可以坐 在他們的座前來聽聞佛法獲得利益。如果你想要心相續迅速的生起種種的證悟,或者說想 要你的修行修得更上一層的話,那你就不可以離開內在的師長–正念和正知。 如果在我們的心相續當中有生起正念和正知的話,那一定可以生起我們所要獲得的種 種體悟、了悟,一定會生起來的。就比如說,你希望能夠獲得念死無常的了悟,或者說你 希望獲得暇滿人身的了悟,只要你有正念和正知的話,這些都可以獲得的。除了你要不忘 記善所緣之外,還要具足正知來偵察你的心。你要來使用正念和正知,應該要先知道它的 體性如何、次第如何、數量如何,先了解這些,然後再去利用正念,不忘記你的善所緣。 當你生起這個不忘記的正念時,你也要好好的把持住,不要讓正念丟掉了。除了把持住不 忘的正念之外,還要利用正知去偵察你自己的心,如果發現心已經沒有那麼專注於善所緣 時,就要用相反的方式來作思惟。比如說你的心無法生起念死無常的時候,心安住於善所 緣的力量已經有衰退的時候,你就馬上去想:「如果沒有這樣思惟的話,有什麼過患?如 果沒有思惟念死無常,有什麼過患?如果墮入三惡趣,有什麼過患?如果隨著我執轉,會 有什麼過患?」也就是用正知來偵察出你心的走向之後,馬上用相反的對治品來把心拉回 來,所以這邊就說(卯二…辰一、外緣依止善知識): 「或從師長或善友,或復依止親教師, 具足善根能畏敬,正念無難自生起。」 再來講到我們要生起正念的方法,生起正念的方法有兩種,一個是依於外緣,一個是 依於自己的內緣。外緣呢,比如說你依於師長,有時候你跟著師長一起同行,或者說跟著 一些善友一起同行,那跟他們同行的時候,有時候你就不容易去忘記你的善所緣。另外一 個就是依於內緣,也就是你自己要生起慚和愧的心。這一些都是讓我們生起正念的一種善 巧方便而已,有很多不同的生起正念的方法。又比如說,你可以去閱讀密勒日巴的傳記, 或者宗喀巴大師的傳記,或者說世尊等等,或者說有很多的行者,他們是如何的來修行的 典故傳記,或者說你到某一位很好的出家眾之前,然後去了解他是如何來用功的,如何做 功課、如何來修行等等,這些都可以提起我們的正念,這些都可以讓我們的心不會忘記所 緣。尤其與人相處的時候,自然你就會很小心自己的言語、舉止,所以在那個時候,你就 會比較具有慚和愧的心,那這也會提起我們的正念。 再來講到(巳二、由彼生正知之理): 「若為守護意根門,其時正念能安住, 爾時正知即現前,縱或暫失能復生。」 我們如果有了正念,就要好好利用正念來對治煩惱,要對治煩惱的時候,還需要正知 來協助它,正知可以協助我們來對治煩惱,所以我們需要正知。如果沒有正知的話,你本 來已經有的修證、本來生起來的修證,將很難以增長,甚至因為沒有正知的關係,本來生 起來的修證,可能就會衰退掉了。當衰退掉的這些修證,你想要讓它再回復回來的話,再 把它叫回來的話,你必須要靠正知,所以在這個時候,你須要回頭再把正知抓回來、再把 正念抓回來,才能夠將流失掉的修證再取回來。所以對我們而言,努力於提升,或者說提 起正念和正知是很重要的。 以上就是讓我們了解到,如果不生起正念正知,會有什麼的過患,也讓我們了解到, 要生起正念正知的這些方法。正念和正知是我們應該要具足的。你如果想要去學三增上學 ,其中第一個的戒學、戒增上學,你想要把它修得好的話,這個正念正知絕對不可或缺的 ,那更不用說定學還有慧學,也是一樣,你要在定學上提昇你的證悟,或者說在慧學上提 昇你的證悟,一定也離不開正念和正知的。就比如說,你在修奢摩他,你成辦了奢摩他的 那個時候,你已經圓具了正念和正知的功德了。因為你在修奢摩他整個的過程,都要使用 正念和正知。所以你成就了奢摩他的時候,你已經圓具了正念和正知的功德了,那更不用 說,你更進一步進入到修毗缽舍那的時候,你也要在修毗缽舍那的階段,也來圓滿正念和 正知的功德。所以善為利用正念和正知,尤其在修學戒增上學的時候,要去使用它、好好 的使用它。 一般而言,對我們這些初機者,都很容易落入外在的事物上,就會去著重外在身體的 行、住、坐、臥、吃等等,甚至環境上會很多讓我們生起煩惱的事。比如說,我們的東西 太多了,或者說我們所處的環境等等,都有可能會助長我們生起煩惱。所以,我們初機者 的話,對於外在的這些人事物,我們要很小心警慎。那有人說,外在不重要,以你的內心 、內在為主,說這樣子話的人,如果自己又不去遵守一些應該要遵守的規矩的話,那可能 他就會胡作非為,所以就要很小心。 再來就講到,卯二、觀察意串習 分二, 辰一、繫心善所緣境,辰二、觀察於善法能 否專注一心。今初: 「心如狂象未調馴,正法於心如大柱, 云何繫心令不逸,如是常時應練修。」 我們的心要拴繫在善所緣上,不要讓我們的心像精神錯亂的瘋子一樣隨著煩惱一直在 轉,如果這樣子的話,就好像這裡的比喻一樣,你的心就會像一頭狂象一樣到處亂走,這 就是我們沒有用正念正知拴繫我們的心在善所緣上的關係,才會變成這樣。要以正念和正 知把我們的心拴繫在善所緣上,所以說,正法於心就如大柱一般。 再來講「辰二、觀察於善法能否專注一心」 「若人勤修三摩地,終勿剎那縱放心, 今我此心何所行,應當如是勤觀察。」 我們的心要安置在善所緣上,安置的情形就是要非常專注的安置在善所緣上,善所緣 並不是只有在我們的心中現起而已,而是更進一步的要讓心緊緊的拴繫在善所緣上。修三 摩地(禪定)者,當然一定要全心的放在善所緣上。可是,這邊所謂的全心放在善所緣上 ,並不是像我們所說的,在修奢摩他一樣那樣子,你的心緣在那上面一點都不動搖,不是 那個意思。我們這邊特別是講你心要拴繫在各種的善所緣上,而不是只有一個像我們在成 辦奢摩他那樣子的。 藏文的三摩地稱為(藏音),意思跟我們在修奢摩他的止,是不會很一樣的,所謂的 修三摩地,主要的意思就是要讓你的心不渙散到其它的事物上,你的心要內住在你的善所 緣上。我們的心是否能夠內住在善所緣上,或者說由我們的心所示現出來的身語行為,你 要去透過正念和正知去觀察它,用這種方式來修行。所以要收攝身語意三門於善品上,不 要讓我們的身語意三門落到造惡的惡品上。所以寂天菩薩先前有講到,合掌,很殷重的去 告誡後來的學者,請他們務必依著正念和正知而行。當我們在念誦這些偈頌的時候,也應 該要回想起寂天菩薩他這樣,這麼殷重的諄諄教誨。 就像上一次所說的,我們要以正知如理的偵察我們身語意三門所有一切的舉止動作。 要生起正知之前,要先生起正念,之後再以正念和正知兩者結合起來,來守護我們的身語 意三門。 正念和正知有很多的比喻,當師長在解釋正念和正知的時候,會用不同的比喻來解釋 何為正念和正知,有時候他們說正知就如同繩子一般,有時候說正念就如同繩子一般。可 是,就一般而言,一般的論著裡面,他們會說正念就像繩子一般,會這樣子說。然後這個 正知是做偵察工作者,就會將外逸出去的心把它勾攝回來。在修的過程裏面,正念和正知 兩個結合起來,一起來修。 又有一種比喻,就比如說要去抓小偷,那去抓小偷者是誰?就這個正知,抓回來之後 ,要把它關在哪裡?關在監牢裡面,用繩子把它綁起來,這個就是正念。所以,正知的工 作就是要去偵察你的心有沒有渙散出去,一旦渙散出去,就馬上要去把它勾攝回來。 在修的過程要正念和正知兩個結合起來,也就是把你的正念拴繫在善的所緣品上,或 是說綁在善的所緣品上。那要把你的念頭綁在善所緣品上之前,你要知道要如何安立善所 緣品,要先瞭解這一點。瞭解之後,就把你的念拴繫在善所緣上。如果你的念有所動搖的 時候,馬上用正知察覺到,把它再召回來、勾攝回來,安立在善所緣品上。對我們而言, 要馬上做到這一點是有點困難,所以,有時在做的時候,我們可以先讓心處於平等捨的狀 態,也就是像處於無記的狀態,讓你的心好像是處於休息、放鬆的狀態,不是馬上把心就 拴繫在善所緣上,不是這個樣子,先讓心好像有得到一個休息。 你看有一些修禪、修行的人,他們在打坐的時候,好像都很輕鬆。他們就強調,你要 放輕鬆,這樣子做也有一些好處,就是他們好像沒有特別強調你要把念頭拴繫在哪一個對 境上,沒有這樣強調。他們強調你就把你的心放輕鬆,這樣有一點好處是什麼?就是我們 的心呢,因為一向在整天裡面都是妄念紛飛,那在你修禪的過程,有機會讓心有所休息, 心如果有所休息、放鬆的時候,氣的運轉也會比較平順,等於氣也會跟著休息,那血也一 樣就會流得很順暢,身體自然就會比較好,所以這個也有一些好處在。如果講到說修禪, 然後去觀氣,或者說觀身體的狀況怎樣,這一些修持的方法並不是把念頭拴繫在這些善所 緣上,只是讓你的身心有所放鬆、有所休息而已。 就我們而言,現在馬上將這些妄念制止掉、完全停止掉是不可能的,因為我們從古來 就一直串習妄念紛飛的狀態,所以,自自然然的,我們就是會妄念紛飛。既然要把這些妄 念減低,要先認知什麼叫做妄念,先去認知它。可以透過禪修的整個過程去觀妄念到底生 起多少次數,去算它生起多少次數。如果妄念一生起來的話,你就算,因為妄念生起來, 等於說心就渙散出去了,所以,生起來就馬上把它抓回來、生起來就把它抓回來,用這種 方式不斷的去做、不斷的去做,那你的心就會越來越平靜,心就會得到好像有休息的時候 ,就會這個樣子。所以,首先要先去認知妄念是什麼,自己這樣子修了之後,就會有一種 不同的覺受:有妄念的時候你的心覺受是什麼?沒有妄念的時候你的心覺受是什麼?這之 間的區別,你就可以察覺得出來,你就感覺它不一樣的地方了。 上次在講《菩提道次第攝頌》的時候,還是《功德之本頌》的時候,有講到奢摩他, 如何去成就奢摩他的部份。先講到:要成就奢摩他,首先就試著先去成就些許的住分(另 一個是明分),從成就些許的住分開始來成就奢摩他,因為以前講過,所以這裡就不提了 。 我們要善用正念和正知,用正念把我們的心拴繫在善所緣品上,現在雖然做起來不是 很容易的一件事,可是,可以先讓我們的心處在平等捨的狀態,之後慢慢慢慢的,就可以 讓心安置在善所緣品上,所以要加以串習,要以正念和正知來觀察我們的身語意三門的所 有一切動作、一切行為。在觀察的整個過程,有時候應該要用正念,有時候不見得要用, 所以時間的分齊,也要去瞭解,有時候就把它放任,不需要太過於造作,有時候卻是要如 理如法的去做,所以那個分齊也要知道。 再來就講到身的學處,我們要「守護勿失」,然後也講到心的學處,也應該要「守護 勿失」(「寅二、守護勿失分二,卯一、身之所學守護勿失,卯二、心之所學守護勿失。 初中分三,辰一、勿隨散亂自在,辰二、斷無義行,辰三、作所作時觀察發起意樂。今初 。」): 「戲笑談論有多門,稀有奇觀亦多種, 若時趣入此等事,於彼貪著應斷離。」 對於那些無意義的言談,或者說看戲劇,或者說眼睛亂看、耳朵亂聽、身語的行為亂 做等等,這些都會讓我們的心渙散到貪欲眾多的對境裡面去,這一些全部都應該要將它斷 除。 有時候有那個必要性,因為你要利益眾生,所以有必要性去做一些事,去做的時候, 在你的內心當中也不應該生起貪著的心,貪著的心應該要將它斷除掉。有時候我們也難免 為了他人利益的緣故必須要外出,或者說必須要處在眾人的聚會當中,或者說有時候要到 餐廳裡面去。在這種外出的狀態當中,可能你會遇到很多人,遇到很多不同的情形,在這 個情形之下,你應在你的內心當中斷除去耽著你所遇到的生貪的對境。要斷除心中生起貪 慾的心,也不是只有發願它就不會生起貪了,不是這個樣子。而是像早上所說的,當你面 對這個對境的時候,應該要去看這個對境,要斷除這種看法,就是斷除對這個對境生起它 是無因生的、它是常的、它是諦實存在的,要斷除這些。你如果能夠斷除這些的話,就不 會生起貪欲的心,沒有斷除這些的話,你就會對這個對境產生貪欲,貪著的心就會生起來 了。 仁波切叫我們各個都要去配一副眼鏡來戴,這一副眼鏡就是業果的眼鏡、無常的眼鏡 、無諦實存在的眼鏡,通通戴上來,然後去看你所面對的對境。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31.132.26
cool810:《瑜伽師地論》:「云何名為防守正念?謂如有一,密護根門 08/29 15:23
cool810:增上力故,攝受多聞、思惟、修習。由聞思修增上力故,獲得 08/29 15:24
cool810:正念。為欲令此所得正念,無忘失故,能趣證故,不失壞故, 08/29 15:25
cool810:於時時中,即於多聞、若思、若修,正作瑜伽,正勤修習,不 08/29 15:25
cool810:息加行不離加行。如是由此多聞思修所集成念,於時時中,善 08/29 15:26
cool810:能防守正聞思修瑜伽作用。如是名為防守正念。」 08/29 1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