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佛陀於菩提樹下證悟成道,於五比丘初轉「四聖諦」法輪,是為世間三寶首次成立。 【四聖諦】(四諦三轉十二行相)是佛陀教示我們的修學總綱(知苦,斷集,證滅,修道 ),八萬四千法門無出於此。四聖諦統攝凡聖因果,其中【苦、集】為流轉世間之因果, 【滅、道】為還滅世間之因果。《菩提道次第廣論》:「如是四諦,大小乘中皆數宣說, 是為善逝總攝生死流轉,生死還滅諸扼要處。故修解脫極為切要,亦是修行大嗢柁南。」 苦集中【集諦】是流轉世間之因,集諦的詳細開展為【十二支緣起】觀,生死之流由 【無明緣行】開展。無明引生煩惱(貪嗔痴等根本煩惱),造作染污業行(身口意三業) 而感苦果(苦諦),起惑造業感苦。故佛法教我們勘破無明、斷除煩惱,出離生死大海。 在十二緣起順逆觀中,依因緣法之體性與緣生法之果法,了解【此有故彼有、此生故 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雜阿含經》教示我們正觀五蘊身心,如實知無常、 苦、變易法,才能引生真正的法益趣向苦滅;【於色集、色滅、色味、色患、色離如實知 。如實知已,於彼色不愛樂,不讚歎,不染著,不留住。不愛樂、不留住故,色愛則滅, 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憂悲惱苦滅。受……想……行…… 識亦復如是。】 《雜阿含305經》:「何等法應知應了、悉知悉了?所謂名、色。何等法應知應斷? 所謂無明及有愛。何等法應知應證?所謂明、解脫。何等法應知、應修?所謂止、觀。」 佛門中常說:「六根門頭好修行。」六根對六塵──【根境識,三事和合觸,觸俱生 受、想、思】,此緣起過程的流轉與還滅,一直都是佛法所要處理面對的關鍵課題。而修 習佛法依【聞思修】的次第,【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內正思惟,法次法向】,由聞所成 慧、思所成慧,進一步結合止觀達修所成慧,也就是修行最後要有成就需如前引《阿含經 》所說:「何等法應知、應修?所謂止、觀。」 底下引《菩提道次第廣論》關於修習止觀的四種正因資糧:【1.密護根門;2.正知而 行;3.飲食知量;4.精勤修習悎寤瑜伽,於眠息時應如何行。】 ------------------------------------------------------------------------------ 《菩提道次第廣論》 <道前基礎─修習軌理> ﹝科〕已二 未修中間應如何   未修中間如何行者,總之雖有禮拜旋繞及讀誦等,多可行事,然今此中正主要者,謂 於正修時勵力修已,未修之間,若於所修行相所緣,不依念知,任其逸散,則所生德,極 其微鮮【應該正念、正知保持著,不要讓它放逸】故於中間應閱顯說此法經論。數數憶 持,應由多門,修集資糧生德順緣。亦由多門,淨治所有違緣罪障。一切之根本應如所知 ,勵力守護所受律儀【這個過程當中,最重要的根本就是我們所受的「律儀」─戒,要努 力去守護】。故亦有於所緣行相淨修其心,及律儀戒積集資糧三法之上,名為三合而引導 者【1.所緣行相正念正知;2.持戒律儀;3.積集資糧-合成我們初機修行的第一部引導】。   復應學習四種資糧,是易引發奢摩他道、毗缽舍那道之正因:所謂(1)密護根門(2)正知而行,(3)飲食知量(4)精勤修習悎寤瑜伽,於眠息時應如何行。 【奢摩他:三摩地、止、寂止,一切禪定的總括或因。心不散往外境,專一安住所 修靜慮之中。毗缽舍那:觀、勝觀,在禪定中以智慧觀察事物本性真實差別。】 初中【密護根門】有五:①以何防護者,謂徧護正念於正念起常委行。其中初者, 謂於防護根門諸法,數數修習令不忘失。二者謂於正念,常恆委重而修習之。②何所防護 者,謂六種根。③從何防護者,謂從可愛及非可愛,六種境界。④如何防護,其中有二: 守護根者,謂根境合,起六識後,意識便於六可愛境六非愛境,發生貪瞋;應當勵力,從 彼諸境護令不生。即以六根而防護者,若於何境,由瞻視等,能起煩惱,即於此境,不縱 諸根而正止息。其守護根者,是於六境,不取行相,不取隨好。若由忘念煩惱熾盛,起罪 惡心,亦由防護而能止息。取行相者,謂於非應觀視色等,正為境界,或現在前,即便作 意彼等行相,現前往觀。取隨好者,謂於六識起後,能引貪瞋癡三之境,意識執持;或其 境界,雖未現前,由從他聞,分別彼等。⑤防護為何者,謂從雜染守護其意,令住善性, 或無記性。此中所住無覆無記者,謂威儀等時,非是持心住善緣時。   【第二﹕要知道自己在作什麼】正知而行【作】者有二:何為所行事於彼行正知。 初中有二:謂五行動業五受用業。其中初五之身事業者,謂若往赴所餘聚落餘寺院等。 若從彼還。眼事業者,一若略睹,謂無意為先,見種種境。二若詳瞻,謂動意為先,而有 所見。一切支節業者,謂諸支節,若屈若伸。衣缽業者,謂若受用及其受持三衣及缽。食業者,謂飲食等。寺內五種受用業中,身事業者,若行謂往經行處,或往同法者所,或 為法故行經於道。若住謂住行處,同法親教,軌範尊重,似尊等前。若坐謂於床等上結跏 趺坐。語事業者,謂若請受,曾所未受,十二分教,分別了解。諸已受者,或自誦讀,或 為他說,或為引發正精進故,與他議論所有言說。意事業者,謂諸默然,若於中夜而正眠 臥,若赴靜處,思所聞義。若以九心修三摩地【九住心:內住、續住、安住、近住、調伏 、寂靜、極寂靜、專住一境、等持】,若正勤修毗缽舍那,或於熱季極疲倦時,於非時中 起睡眠欲,略為消遣。晝夜二業者,謂於永日及初後夜,不應睡眠。此亦顯示身語二業, 言睡眠者,顯示唯是夜間之業及是意業。   於此十事正知行者,謂隨發起若行動業,或受用業,即於此業先應住念,不放逸行。 由彼二種所攝持故【狀態】,應以何相而正觀察,如何方便而正觀察,即以是相,如是方 便觀察正知。此中復有四種行相:【第一】初謂於其身事業等十種依處,應以何相如何觀 察,即於是處以是行相,如是觀察,譬如於其往返事業,如律所說,往返行儀,正了知已 ,即於其時正知現前,行如是事。【第二】謂餘其何種方所,應以何相如何觀察,即於是 方,以是行相如是觀察,譬如行時,應先了知沽酒等處,五非應行,除此所餘是可行處, 於彼彼時,安住正知。【第三】謂於其何等時,應以何相如何觀察,即於是時,以如是 相如是觀察,譬如午前可赴聚落,午後不可,既了知已,即如是行,爾時亦應安住正知。 【第四】於所有此諸事業,應以何相如何觀察,即應於其爾所事業,以如是相,如是觀察 ,譬如宣說行【舉止行動威儀】時應當極善防護而入他家,所有此等行走學處【學處:要 求】,悉當憶念。總之所有若晝若夜一切現行,悉應憶念,了知其中,應不應行,於進止 時,一切皆應安住正知,謂我現前正行如是,若進若止,若如是行,則現法中不為罪染, 沒後亦不墮諸惡趣,諸道證德未獲得者,即住能得正因資糧。 此與密護根門二者,如聖無著引經解釋而正錄取。若能勵力修此二事,則能增長一切 善行,非餘能等。特能清淨尸羅及能速引止觀所攝無分別心勝三摩地,故應勤學。   【第三】飲食知量者,謂具四法非太減少,若太減少飢虛羸劣,無勢修善,故所食 量,應令未到次日食時無飢損惱。非太多食,若食太多,令身沉重,如負重擔,息難出入 ,增長昏睡,無所堪任,故於斷惑全無勢力。相宜而食消化而食者,依飲食起,諸舊苦受 ,悉當斷除,諸新苦受,皆不生長。非染污心中量食者,謂不起眾罪安樂而住。又於飲食 愛著對治者,謂依修習飲食過患。過患有三:由受用因所生過患者,謂應思惟任何精妙色 香味食,為齒所嚼,為涎所濕,猶如嘔吐。由食消化所生過患者,謂思所食至中夜分,或 後夜分,消化之後,生血肉等,諸餘一類變成大小便穢不淨,住身下分。此復日日應須除 遣,及由依食生多疾病。由求飲食所起過患,此有五種:【1】由為成辦所生過患者,謂 為成辦食及食因,遭寒熱苦,多施劬勞,若不成辦憂憾而苦,設若成辦,亦恐劫奪及損失 故,發起猛利精勤守護,而受諸苦。【2】親友失壞者,謂由此故,雖父子等互相鬥諍。 【3】不知滿足者,由於飲食愛增長故,諸國王等互相陣戰,領受非一眾多大苦。【4】自在過失者,諸食他食者,為其主故,與他鬥競,受眾多苦。【5】從惡行生者,謂為飲 食,飲食因故,三業造罪,臨命終時,憶念其罪,追悔而死,沒後復當墮諸惡趣。雖乃如 是,然亦略有少許勝利,謂由飲食安住其身,若唯為此故,依止飲食,不應道理。故應善 思而後受用,謂由身住,我當善修清淨梵行。施者施主,亦為希求殊勝果故,搾皮血肉而 行惠施,亦當成辦彼等所願,令得大果。又應憶念《集學論》說,應當思念饒益施主,及 身中蟲,現以財攝,於當來世,當以法攝。又應思惟當辦一切有情義利,而受飲食。《親 友書》亦云:「應知飲食如醫藥,無貪嗔痴而近習,非為驕故非慢故,非壯唯為住其身。 【第四,不睡覺時怎麼修,應該怎麼睡。】精勤修習悎寤瑜伽,於眠息時如何行者。 《親友書》云:“種性之主於永晝【全天行善】,夜間亦【是分三,其初和後】過初後分 ,眠時亦莫【不要將睡眠作】空無果,具足正念於中眠。”此顯永日【此說明白天一天】 及其夜間初後二分,若正修時,若其中間,如所應行【走】。故行坐時,應從五蓋,淨修 其心;令不唐捐,如前已說。此與護根正知三中,皆具修時修後二法,此中所說,是修後 者。眠睡現行是修後事,故此莫令空無果。如何眠者,謂於永日及夜三分,於初分中,修 諸善行,過初分已至中分時,應當眠息,諸為睡眠所養大種,由須睡眠而增長故。若能如 是長養其身,於諸善品修二精進【恆修精進和恭敬精進】,極有堪能,極為利益。臨睡息 時,應出房外,洗足入內,右脅而臥,重疊左足於右足上,猶如獅子而正睡眠,如獅子臥 者,猶如一切旁生之中,獅【感】力最大,心高而穩,摧伏於【其】他。如是修習悎寤瑜 伽,亦應由其大勢力等,伏他而住,故如獅臥。餓鬼諸天及受欲人,所有臥狀,則不能爾 。彼等一切悉具懈怠,精進微劣,少伏他故。又有異門,猶如獅子右脅臥者,法爾令身, 能不緩散,雖睡沉已,亦不忘念,睡不濃厚,無諸噩夢。若不如是而睡眠者,違前四種, 一切過失,悉當生起。   以何意樂睡眠有四:光明想者,謂應善取光明之相,以其光心而睡眠之,由是睡時心 無黑暗。念者,謂聞思修,諸善法義,所成正念,乃至未入熟睡之際,應令隨逐,由此能 令已睡沉時等同未睡,於彼諸法心多隨轉,總之睡時亦能修諸善行【由於之前不斷地聽聞 、思惟善法所成的正念,這個善法的正念在我們沒有睡著之前還持續著,所以睡著乃至於 睡得很沈了,這個與善法相應的心念還在。在這種狀態當中,一方面睡眠長養四大,一方 面修行的勢力也沒停止,還是在修】正知者,謂由如是依止念時,隨起煩惱即能了知, 斷除不受【第三個是正知。我們如果能夠將很強盛的這種正念繼續維持著,那麼睡眠當中 即是有煩惱生起來了也很清楚,能夠不被煩惱所轉】起想有三:初者謂一切種,其心不 應為睡所蔽,應以精進所攝之心,驚攝而眠,猶如傷鹿,由此睡眠,不甚沉重,不越起時 ,而能醒覺。二者謂作是念,我今應修,佛所開許悎寤瑜伽,為修此故,應大勵力,引發 欲樂。由是能依佛所開許獅子臥式眠無增減。三者謂應作是思,如我今日勤修悎寤及諸善 法,明日亦應如是勤修,由是於善欲樂相續,雖忘念中亦能精勤修上上品【如果睡覺的時 候能夠保持正知正念,我們的欲樂就始終跟善法相應,因此即便是在忘念當中,這個正知 正念的相續之流還在,所以仍舊能夠作上品的勤修,這點對我們實質上有很大的幫助】。 此食睡行,若能無罪,具義而行,現見能遮眾多無義虛耗壽數故。如聖者無著引經,如所 抉擇,而為解說。如是惟除正修時中所有不共修法之外,加行正行完結中間諸應行者,此乃至毗缽舍那,所修一切所緣行相,皆如是行,已釋中間所應行說。 -- 願一切有情具樂及樂因 願一切有情離苦及苦因 願一切有情不離無苦之樂 願一切有情遠離愛惡親疏,住平等捨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編輯: cool810 來自: 182.233.156.94 (03/23 06:20)
Lunakaoru:隨喜讚嘆 03/23 2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