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三)、無慚愧僧可親近否 出家僧眾,佛把他們分為好幾類:最好的是有修有證的聖者;其次是雖未能證聖果,卻能 持戒清淨,對佛法理解正確,得佛法正見。另外還有兩種不理想的:(一)、啞羊僧(如不 會說話的羊):出家的佛弟子,要學習戒律。這不但是不殺不盜等戒,而是包括了出家團 體中的規律,制度。如具什麼資格才能為人師?具什麼資格才可以授戒?如何受戒?受戒 有什麼程序方式?怎樣才能修建及主持寺院?……這些,佛都有扼要的規制。個人的,從 出家受戒起,到每天托缽、吃飯、穿衣、睡覺。僧團的事,比如請職事,調解糾紛等,都 有一定的規章。在團體中的事情,用現在話來說,是民主制度。如舉行羯磨就是會議。會 議的是否合法,議決須大家通過,而決定的是否合法,對於這些,出家人是應該知道的, 應該學習的。若什麼都不知道,那就是啞羊僧。(二)、無慚愧僧:即破戒比丘。戒律有輕 重,這裡指破大戒而說。這些無慚愧僧,在家居士可否親近他?這也可分為兩類:一類是 可以的,如《十輪經》(卷五)說:「有無慚愧僧,不成法器,稱我為師,於我形像及舍 利深生敬信,於我法僧,聖所愛戒,深生敬信,……轉輪聖王,尚不能及,況餘雜類」。 這類無慚愧僧,並非天天破戒,而是在一次煩惱衝動,環境所誘而破戒。犯了重戒即名破 戒,如杯子有了裂痕。這樣的破戒者,不成法器,以後儘管如何修行,參禪念佛,也不能 現身成聖,現身解脫。但與一般破戒的不同,所以還是可以親近。這因為,他雖因煩惱衝 動而破了戒,然對三寶還有充足的信心。對於佛的形像,佛的舍利塔寺,都非常尊重敬仰 。佛像前極盡清淨莊嚴,恭敬禮拜供養。他自己雖已破戒,然而稱讚僧寶;對於清淨聖戒 ,也讚嘆敬信。這樣的無慚愧僧,自己雖不成法器,不能現身修證,但自身還能增長福慧 。對佛教來說,還可使眾生培植功德,生信仰心,於佛法中得利益。由於對佛法僧戒的信 心充足,所以無論有多大功德的外道,就是世間的轉輪聖王,也不及他。轉輪聖王是世間 的仁王,以十善道德法門教化世間。世間有了聖王,人民就得安樂,但不能引導人趨向出 世。而破戒比丘,卻能使人引起超越世間的出世正見。所以約修證方面說,雖然不成法器 ;而約護持三寶的功德來說,卻能使他人得法益。這種無慚愧僧,是可以親近的,在末法 中也是不易得的了。 無慚愧僧中,也有不可親近的,如《十輪經》(卷五)說:「有無慚愧僧,毀破禁戒,不 成三乘聖賢法器,堅執邪見,謗別乘,謗別度,不應親近,近則墮落」。這種無慚愧僧, 不但已經破戒,此生不能證聖果,不能得解脫,而且還要搬出大篇道理,自己邪見,反謗 正見者;自己不修行,反謗修行者。起大邪見,撥無因果,無善無惡,賊住於僧團中。另 有一種,邪知謬解,修小乘的,即謗大乘為非佛說;修大乘的即排斥小乘,認為不值得學 。又如六度中,只修某一度門,而謗其他度門。這種無慚愧僧,不但不成法器,而且破壞 佛法,所以不宜親近他。親近他,受了他的熏染,也就會起邪見,毀謗別乘別度,而要墮 落地獄了! (四)、偽大乘者不應親近 有些大乘學者,常公開宣揚他的大乘:說自己是大乘派;只有大乘經可聽,大乘法才可學 ,聲聞、獨覺乘都是小乘法,都不要修學。換言之,這是執大謗小。一般人的想法,大乘 比小乘好,那麼學大乘不學小乘,專弘大乘不弘小乘,又有什麼錯誤呢?這錯誤可大了! 如《十輪經》(卷六)說:「唱如是言,我是大乘,是大乘黨,唯樂聽習受持大乘,不樂 聲聞,獨覺乘法」。又說:「說者聽者,俱獲大罪,陷斷滅邊,墜顛狂想,執無因論。如 是眾等所有過失,皆由未學聲聞乘法,獨覺乘法,先求聽習微妙甚深大乘正法」。如有這 種執大謗小的偏見,佛為大眾說,這是犯重罪的;聽這種人說法,也會犯重罪。主要的有 三種過失:(一)、起斷滅見,(二)、起顛狂想,(三)、執無因論。所以太虛大師的判攝一 切佛法,建立五乘共法,三乘共法,才說大乘不共法。若無五乘、三乘共法,不共大乘法 就沒有根基。所以西藏佛教,自宗喀巴大師,以共下士道,共中士道,上士道而總攝一切 佛法,佛法能一直發揚光大,傳到青海、蒙古、及東北等地。這都與地藏法門相合;若不 學小乘而修學大乘,自行教他,自己與佛教,都要走入岔道了!例如大乘經說空,如以為 一切都沒有;大乘禪宗說不是善,不是惡,如以為無善無惡,那就都錯了。在小乘佛法中 ,顯示善惡因果,生死輪迴,苦惱在那裡?問題在那裡?然後如何修,如何證,才得永遠 究竟清淨。這樣切實的認清了自己,認清了這些基本問題,才能深一層的體會大乘空義。 否則,即墮以上所說三種過失。(一)、墮斷滅見,即落於空。聽說一切皆空,以為空掉因 果緣起,於是把因果緣起,善惡報應,生死輪迴,都看作什麼都沒有。如起了這樣的斷滅 見──空見,即使說心說性說悟,都不是真正的大乘法。(二)、顛狂想:聽說人人有佛性 ,人人可以成佛,就好像自己是佛,狂妄顛倒得了不得!學大乘法的,容易走此邪道。這 是離開聲聞、緣覺法而學大乘所起的過失。(三)、無因論:大乘經中,或說因緣不可得, 因緣無自性,但這並非沒有因緣。但有些學者,卻由此而落入自然無因的邪見。因果是佛 法的宗要,非好好的信解不可。現在有些地方,好像佛法很盛,但很少談到三世因果,無 形中佛法成了現生的道德學,修養法。這些變了質的,離根本佛法甚遠,都是偏向於大乘 所引起的錯誤,也可以說這根本不成大乘法了。總之,這都是未學聲聞、緣覺,即學微妙 大乘正法引起的副作用。大乘如營養豐富的補品,病愈體弱的人服之,能強壯身體,精神 百倍。若疾病還未治好而服補藥,必將引起副作用。聲聞、緣覺法,少欲知足,淡泊自利 ,少事少業,淨持戒律,為小乘的基本精神。大乘以利他為重,要救濟世間,不妨多集財 物,利益眾生。然而,若離開少欲知足的精神而行大乘法,則走入了岔路,與世間的貪欲 多求又有什麼分別?沒有出世的聲聞精神,就不能有大乘的入世妙法,大乘必成為一般戀 世的世間法。因此,若離開小乘,沒有聲聞的功德,而以為自己是大乘學者,不要小乘法 ,那等於病未愈而服補藥,必將引起不良後果。《法華經》中說,大乘道如五百由旬,小 乘道如三百由旬。三百由旬就在五百由旬中,並非於五百由旬外別有三百由旬。所以若不 學二乘而只學大乘法,必成大錯。 這樣,不學小乘法,就不能學大乘,如《十輪經》(卷六)明說:「不習小乘法,何能學 大乘」?「捨身命護戒,不惱害眾生,精進求空法,應知是大乘」。又《十輪經》(卷七 )說:「何故說一乘」?「捨離聲聞獨覺乘,為清淨者說斯法」。這明顯的呵斥一般大乘 謗小乘的,等於不會走而想跳一樣。大乘法,一方面重視持戒,不惜身命的持戒,衛護聖 戒,對一切眾生,慈悲充足,不加惱害,(戒依慈悲而成立;真能持戒,即能起慈悲心) ;一方面精進的求空法。這慈悲、持戒、精進,求一切空法,是大乘法的特色。一切不生 不滅的空法(即空相、空性),龍樹說:「信戒無基,憶想取一空,是為邪空」。這可見 ,正確的真空見,要在深信因果,淨持戒行等基礎上,才能求得。而信因果,持淨戒,精 進等,都是共聲聞、緣覺的功德。所以學大乘法,不能謗小乘,對小乘的基本理論,功德 都要學習。有了小乘的功德為依據,那在學大乘法求空法時,才能穩當。有些人以為:《 法華經》說一乘,一切眾生成佛;學習小乘而終究迴入大乘,那就學大乘法好了,何必再 先學小乘?香港有一位老法師,對《法華經》有獨特的見解。他以為,開權顯實,即是開 除權法而顯實法,不要小乘之權,獨顯一乘的真實。這是最使人誤解,學大乘一乘,即不 要小乘了。但佛為什麼要說唯一乘才是究竟,才能成佛?為什麼到最後不說三乘而說一佛 乘?要知道,佛說一乘,不是一般性的,是為身心清淨的眾生,有資格受大乘法而如是說 的。佛並沒有一開始即說唯有一佛乘。如《法華經》中,佛從三昧起,讚歎諸佛智慧甚深 無量,不可思議。舍利弗請佛說法,佛再三止之,到舍利弗殷勤三請,才許可宣說。那時 ,五百增上慢人退席,佛說「退亦佳矣」!那時的法會大眾,都是大乘根性,才宣說唯一 佛乘。佛不曾開口教人學大乘,而確是因機施教,而漸漸引入,到此階段,才為宣說一大 乘法。換言之,小乘雖不究竟,但有適應性,對這樣根性的眾生,就必須說此法。佛於五 濁惡世中,建立清淨僧團,就需要這種嚴謹淡泊的小乘法,不為經濟家庭眷屬等所累。於 人間建立清淨如法的僧團,即是於黑暗的世間,現出一線光明的希望。故佛在《法華經》 中,最初覺得此法甚深不可說,但再一想,過去現在未來諸佛,皆於五濁惡世說此法,皆 為適應眾生根機,於一佛乘分別說三。若開始即說一乘,眾生還沒有清淨,不能接受,不 但得不到功德,反令毀謗造罪。所以必須先說小乘,使眾生做好嚴謹淡泊的基礎,再熏受 大乘的微妙正法。小乘法以出家眾為主,這是於五濁惡世建立佛法所必要的。清淨僧團若 不能建立,正法即將衰落。因此地藏菩薩於五濁惡世現聲聞身,救度眾生,令不墮地獄。 宣說兩方面:(一)、對於破戒比丘,應如何對付?(二)、於清淨的僧團如何護持,才能使 三寶於世間,清淨莊嚴,正法不滅。 (五)、慎受權勢財富勿造惡業 一般的在家佛弟子,能對佛法發生大影響的,必定是社會上重要的人物,特別是國王大臣 ,擔當國政重任的。他們有權勢,有聲望,若對佛法發生正信,對佛法的弘傳流布,自有 良好的影響。但如護法而不知分寸,或不信佛法而生惡見,那也能使佛法受到不正常的障 礙。如上面所說的,逼害出家人,侵奪清淨比丘物與破戒比丘,侵奪寺院廟產等,這都是 那些有權勢者所為。若窮苦的,既無力護持,也無力破壞。所以有權勢的富貴人,護持三 寶,有時也會出問題,何況故意的毀害佛法。這對於權勢財富,應該謹慎而受,免於造作 惡業。這種人,《十輪經》(卷七)分作四類: (一)、「有發願不處尊位,以免造重罪」的。有些人發願不作國王大臣等有權勢者,恐怕 妄想顛倒,於三寶中作破壞事。因為這些事,不犯則已,犯了即墮地獄。所以寧願沒有權 勢財富,雖不能護法,廣積功德,也不致作重罪而墮落。 (二)、「若諸有情已得法忍……受用種種勝大財業,及處種種富貴尊位,是我所許」。這 是眾生已得無生法忍,即已悟見真理,有了智慧的體悟,那作起國王大臣來,即有了把握 ,於三寶中必不造破壞三寶之罪。此人才可以受用勝大財業,及榮華富貴的尊位。一般苦 惱的眾生,無財勢,不能作大事,於三寶中只能作小功德。正如小乘人,怕犯重罪,寧願 苦惱,不要權貴。大乘法則不然,把三寶眾生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如真是證悟法性的,那 儘管有權勢,居高官厚爵,必能為眾生多作利益,護持三寶。 (三)、「若諸有情,未得法忍,有能受行十善業道,亦勸眾生令受學者,我亦聽許」。又 說:「十善業道……得名菩薩摩訶薩也。於一切惡皆得解脫,一切善法隨意成就,速得盈 滿大涅槃海」。有些眾生,雖然未開悟,若能奉行十善業道,也教他人行十善業道。這樣 ,雖作國王大臣宰官等有權勢者,也決不會作破壞三寶的重罪。十善業道是:身三善業, 不殺,不盜,不淫;口四善業,於語言文字方面,不妄語欺騙,不兩舌挑撥離間,不惡口 咒罵,不綺語誨淫誨盜等;意(思想)三善業,不貪五欲,不發瞋恚,不邪見愚癡,深信 善惡因果。這樣的十善業道,自作教人作,此人的道德品格提高,作事如法,自然不作毀 法破僧事。所以雖沒有開悟,若受富貴而能修行十善業道,也就不會作重罪了。大乘經都 說,菩薩發菩提心,初修十善,也就是要從十善業做起。《仁王護國般若經》稱為十善位 菩薩。自己以道德修行,以道德化世,以十善菩提心化世間,雖然還未開悟,也能走上大 乘正道。這類自利利他的十善菩薩,成就十善功德,斷除一切惡法,所以雖擁有財富權位 ,決定不作破三寶的重罪。 (四)、「未得法忍,不受行十善道……亦有別緣得方便救。……而有信力,尊敬三寶」。 「不毀法,不惱僧,不奪僧物,於三乘相應正法,聽受奉行……免墮無間地獄,及餘惡趣 」。若未得無生法忍,也沒有奉行十善業道的,這種人作起國王大臣來,似乎非常危險。 但另有一種因緣,也可以方便救護,不會因此造重罪,墮入地獄。這種人有了權勢富貴, 信心很深,能恭敬三寶。如上面所說的破戒比丘,雖然已破戒,但對佛法信心充足,還是 有功德的。此在家弟子,雖未開悟,也不修十善業道,惡行在所難免。但由於尊敬三寶, 信心充足,也不會做出毀法惱僧,破壞三寶,侵奪僧物等重罪。三寶的東西,是屬於三寶 的,出家人尚且不能隨便取用,更何況在家弟子自飽私囊?只要對三寶深具信心,對三乘 佛法尊重恭敬,雖沒有開悟或修十善道,還是有功德善力,可以控制惡力,不會因造重罪 而墮於地獄惡趣。 一節,是為一般有權勢富貴的在家弟子而說。能悟證無生法忍,當然是最理想,若不能, 也應修行十善業道;再不,也應做到對三寶具足清淨信心,這才能不作以上所說的五無間 、十惡輪等罪。生富貴家,具權力,有勢位,能這樣,也就能於佛法中作種種事,增長功 德護持佛法了。 (六)、地藏發願普為救濟 地藏菩薩於無量劫以來,皆發願救度眾生,不墮地獄。現於釋迦佛前,重發此願:「五濁 惡世空無佛時,其中眾生煩惱熾盛,習諸惡行,愚癡狠戾,難可化導……善根微少,無有 信心。……如是等人,為財利故,與諸破戒惡行苾芻相助,共為非法朋黨,皆定趣向無間 地獄。若有是處,我當往彼,以佛世尊如來法王,利益安樂一切有情無上微妙甘露法味, 方便化導,令得受行拔濟……令不趣向無間地獄」(《十輪經》卷四)。佛在世時,佛的 威德大,眾生根機利。佛滅度後,眾生煩惱熾盛,作惡的多,愚癡狠毒,不辨是非善惡, 殘酷兇暴,所以經上說:「五濁惡世眾生,剛強難化」。這些眾生常為財利,與壞比丘合 作。佛法在世間,良好的道場,有德比丘當然會有人護持,如一些念佛參禪講經道場,有 大德領導,也有人護法。然有些地方名勝,古剎或者新建,不管是否有德高僧主持,財產 一多,也要有護持的人。從前大陸上的寺宇,要維持得好,每有拉攏地方勢力士紳,逢迎 送禮,請他護持。有些在家人,對三寶多少有點信心,但出家人自己不長進,請客送禮, 請託幫忙,漸漸養成了習慣性。不免有些地方士紳,不分好歹黑白,只要送禮就幫忙。這 不但造成惡劣風氣,反使有德比丘無法立足。這一來,不但未能護持佛教,反而增加佛教 的不少困難。真正愛護佛法,欲令三寶清淨者,對此只有痛心,故太虛大師對此甚為感歎 !地藏菩薩於釋迦法會中,示現出家相,建立清淨僧團為佛法的中心。依此基本精神,地 藏菩薩發願,於惡世中令此等眾生,能以方便把他們從墮落邊緣救出來。這並不一定要顯 神通,把要墮落地獄的眾生拉出來,而是開示正理,令其了解,特別令這群有財富勢位, 可能作重罪而要墮落地獄的,信奉佛法,不要作破壞三寶的罪。佛說此法門,以《地藏十 輪經》為主,使五濁惡世眾生,不入地獄。 -- 守口攝意,身莫犯非; 如是行者,得度世已。 ~世尊 http://blog.yam.com/imagewind/ ~我的部落格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0.131.14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