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一 部派佛教的人間菩薩 從部派佛教而演進到大乘佛教,在過渡期間,一定有些「內秘菩薩行,外現聲聞身」的人 物,但史料非常的缺乏。釋尊時代,佛教有豐富的史料傳說下來;阿育王時代,也還留下 多少,以後就不同了。重經法的大眾部系,也許是重於理想的關係,可說沒有留下什麼人 與事的記錄,可以供我們探索,這真是最大的遺憾!流傳於北方的說一切有部等,偶然留 下些聲聞行者而有大乘傾向的傳說;從部派演進到大乘佛教的中介人物,由此而可以想像 到多少。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第六章 p.369~p.370 說一切有部,不只是論師,也有「持經譬喻者」一流。我在《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 師之研究》,曾廣為論究。在中國古代的傳說中,聲聞而又被稱為菩薩的,如法救、婆須 蜜、馬鳴、僧伽羅叉等,審細的研考起來,都是說一切有部中,持經譬喻師一流。持經譬 喻者,是勤修禪觀的,重於通俗教化的── 廣引譬喻,多用偈頌來宏法。其中,一、慈 世子,應就是《大毘婆沙論》的慈授子;世是受字草書的誤脫。《論》上說:慈授子初生 時,就說「結有二部」。墮在地獄中,也會說法度眾。不可思議的傳說,完全是菩薩的風 範。慈授子是優波掘多與迦旃延尼子間的大師,約為西元前二世紀人。二、法救,在《大 毘婆沙論》中,被稱為「大德」,為說一切有部四大師之一,健陀羅人,有關於菩薩的理 論,約出於西元前二世紀末。三、婆須蜜(譯為世友)是《尊婆須蜜菩薩所集論》的作者 ,繼承法救的學統,就是《問論》的作者。傳說婆須蜜是法救的外甥,為繼彌勒而作佛的 師子月如來,約出於西元前一世紀。上面三位,都是西元前的大師。四、馬鳴,被稱為菩 薩,是東晉以來的定論。馬鳴是一位文藝大師,通俗而富有感化力,也是著名的禪師。五 、僧伽羅叉是大禪師,《修行道地經》頌的作者。傳說僧伽羅叉是賢劫第八佛──柔仁佛 。馬鳴與僧伽羅叉,約為西元一、二世紀間人。此外,六、在婆須蜜與僧伽羅叉間,有彌 多羅尸利(或誤作「刀利」、「力利」),譯義為慈吉祥,是賢劫第七佛──光燄佛。依 傳說,是龍樹以前的,約為西元一世紀人。七、祁婆迦比丘,是商那和修的弟子(或譯作 時縛迦、耆婆迦)。大悲經說:「於未來世北天竺國,當有比丘,名祁婆迦。……深信具 足,安住大乘。……是比丘見我舍利、形像、塔廟有破壞者,莊校修治。……命終生於西 方,過億百千諸佛世界無量壽國」。這雖是後代大乘者所集出,但至少在傳說中,是有大 乘傾向的。 被稱為菩薩的,大多數是禪師。鳩摩羅什譯出禪法,如《出三藏記集》卷九《關中出禪經 序》(大正五五‧六五上──中)說:「蒙抄撰眾家禪要,得此三卷。……其中五門,是 婆須蜜、僧伽羅叉、漚波崛、僧伽斯那、勒比丘、馬鳴、羅陀,禪要之中抄集之所出也。 ……初觀淫恚癡相及其三門,皆僧伽羅叉之所撰也」。 序中的漚波崛,就是優波掘多。勒比丘是虎尊者,傳說是馬鳴的師長。「虎尊者言:此中 般若,說名方廣,事用大故」。虎尊者的時代,《般若經》已流行北方,以般若為十二分 教的方廣,顯然是容認大乘的。虎尊者尊重佛說,不作不必要的分別,學風愛好簡略,與 初期大乘的精神相近。僧伽斯那,是《三法度論》的注釋者,屬於犢子部系。他著有《癡 華鬘》、《百句譬喻經》、《撰集百緣經》。有禪集,有讚美菩薩大行,通俗的譬喻文學 ,與馬鳴等風格相同,時代也約與馬鳴同時。羅陀是鳩摩羅陀,傳說中也稱之為菩薩,就 是說一切有部持經譬喻師,獨立而成為經部的本師。出世年代,要遲一些。以上雖有稍遲 的,但從西元前二世紀到西元一世紀,說一切有部的持經譬喻師,內重禪觀,外重教化, 以聲聞比丘的身分,與大乘興起的機運相關聯,被稱為菩薩。作為北方部派佛教,演進到 大乘佛教的中介者,應該是沒有問題的。如說一切有部與法藏部,以說戒的功德迴向,「 施一切眾生,皆共成佛道」了。可惜北方的大眾部及分別說部,沒有留下資料。如有的話 ,相信比說一切有部譬喻師,會有更多的大乘菩薩的氣息。 這裏值得特別說到的,是西元以前的大德法救,關於菩薩的論議。關於菩薩入滅盡定,阿 毘達磨論者以為:菩薩是異生,沒有無漏慧,所以不能入;有以為菩薩遍學一切法,所以 能入。法救的見地,如《大毘婆沙論》卷一五三(大正二七‧七八0上)說: 「菩薩不能入滅盡定:以諸菩薩雖伏我見,不怖邊際滅,不起深坑想,而欲廣修般羅若故 ,於滅盡定心不樂入,勿令般若有斷有礙,故雖有能而不現入。此說菩薩未入聖位」。 法救以為:對於止息自利的滅盡定,菩薩不是不能入,而是為了廣修般若而不願意入。這 是為了佛道而廣修般若,不求自利的止息(滅盡定);重視般若的修學,深合於大乘菩薩 道的精神。又關於菩薩的不入惡趣,阿毘達磨論者以為:三阿僧祗劫修行中,有墮入惡趣 的可能,要到修相好業,才決定不墮。大眾部等以為:菩薩乘願往生惡趣。大德法救的意 見,如《尊婆須蜜菩薩所集論》卷八(大正二八‧七七九下)說: 「尊曇摩多羅作是說:(菩薩入惡道),此誹謗語,菩薩方便不墮惡趣。菩薩發意以來, 求坐道場,從此以來,不入泥犁,不入畜生、餓鬼,不生貧窮處裸跣中。何以故?修行智 慧,不可沮壞。復次,菩薩發意,逮三不退轉法──勇猛,好施,智慧,遂增益順從,是 故菩薩當知不墮惡法」。 依法救(曇摩多羅是法救的音譯)說:菩薩從初發心以來,就不墮三惡趣,不墮貧窮與裸 跣處(落後的野人)。這由於得三種不退,主要是智慧的不可沮壞。法救對菩薩道的般若 ,那樣的尊重,應有一番深切的體會。三不退,是人類所以為人的,勝過天上的三種特勝 的不退。智慧、好施、勇猛,與智、仁、勇相合;好施正是利他德行的實踐。在泛論不墮 惡趣時,「大德(法救)說曰:要無漏慧覺知緣起,方於惡趣得非擇滅,離聖道不能越諸 惡趣故」。毘婆沙師責難他:「菩薩九十一劫不墮惡趣,豈由以無漏慧覺知緣起」!不知 在法救的見地,菩薩不是九十一劫不墮惡趣,而是從發心以來就不入惡趣。菩薩的智慧( 好施與勇猛)不退,對於滅盡定,能入而不願意入;對於惡趣,菩薩沒有得非擇滅,可能 墮入而不會入。這都是與聲聞不同的,是凡夫而有超越聲聞聖者的力量,真是希有難得! 菩薩是凡夫,一直到菩提樹下,還起三種惡尋,但如滴水的落在熱鐵上一樣,立刻就被伏 除,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菩薩真是不放逸者!大德法救所闡明的菩薩道,屬於上座 部系。菩薩是凡夫,特重般若,充分表達了人間菩薩的真面目。這是早在西元前二世紀末 ,已弘傳在印度西北了。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第六章 p.374~p.378 轉自以下網址: http://tinyurl.com/3dwf6p -- 守口攝意,身莫犯非; 如是行者,得度世已。 ~世尊 http://blog.yam.com/user/imagewind.html~我的部落格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2.125.12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