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五 向正確的目標邁進 人菩薩行──人間佛教的開展,是適合現代的,但也可能引起副作用。我以為,佛法有不 共一般神教的特性,是應該確認肯定的。記得二十年前,有人問我:為什麼泰、錫等(小 乘)佛教區,異教徒不容易發展,而大乘佛教徒卻容易改信異教?我當時只歎息而無辭以 對。這應該與佛法的寬容特性有關,但釋尊的原始佛法,寬容是有原則的。如不否認印度 的群神,而人間勝過天上,出家眾是不會禮拜群神的,反而為天神所禮敬;「佛法」是徹 底否棄了占卜,咒術,護摩,祈求──印度神教(也是一般低級)的宗教行儀。大乘佛教 的無限寬容性(印度佛教老化的主因),發展到一切都是方便,終於天佛不二。中國佛教 的理論,真是圓融深妙極了,但如應用到現實,那會出現怎樣情形?近代太虛大師,是特 長於融會貫通的!三十年發起組織「太虛大師學生會」,會員的資格是:返俗的也好,加 入異教的也好,「去陝北」的也好。在大師的意境中,「夜叉、羅剎亦有其用處」(『太 虛大師年譜』)。後來,學生會沒有進行。會員這樣的雜濫不純,如真的進行組織活動, 夜叉、羅剎(如黑社會一樣)會對佛教引起怎樣的負面作用?大乘佛教的寬容性,在有利 於大乘流通的要求下,種種「方便」漸漸融攝進來,終於到達「天佛一如」的境界。我不 反對方便,方便是不可能沒有的,但方便有時空的適應性,也應有初期大乘「正直捨方便 」的精神。如虛大師在『我怎樣判攝一切佛法』中說:「到了這時候,……依天乘行果( 天國土的淨土,天色身的密宗),是要被謗為迷信神權的,不惟不是方便,而反成為障礙 了」!虛大師長於圓融,而能放下方便,突顯適應現代的「人生佛教」,可說是希有希有 !但對讀者,大師心目中的「人生佛教」,總不免為圓融所累!現在的臺灣,「人生佛教 」,「人間佛教」,「人乘佛教」,似乎漸漸興起來,但適應時代方便的多,契合佛法如 實的少,本質上還是「天佛一如」。「人間」、「人生」,「人乘」的宣揚者,不也有人 提倡「顯密圓融」嗎?如對佛法沒有見地,以搞活動為目的,那是庸俗化而已,這裏不必 多說。重要的,有的以為「佛法」是解脫道,道德意識等於還在萌芽;道德意識是菩薩道 ,又覺得與解脫心不能合一,這是漠視般若與大悲相應的經說。有不用佛教術語來宏揚佛 法的構想,這一發展的傾向,似乎有一定思想,而表現出來,卻又是一切神道教都是無礙 的共存,還是無所不可的圓融者。有的提倡「人間佛教」,而對佛法與異教(佛與神), 表現出寬容而可以相通的態度。一般的發展傾向,近於印度晚期佛教的「天佛一如」,中 國晚期佛教「三教同源」的現代化。為達成個己的意願,或許是可能成功的,但對佛法的 純正化、現代化,不一定有前途,反而有引起印度佛教末後一著(為神教侵蝕而消滅)的 隱憂。真正的人菩薩行,要認清佛法不共世間的特性,而「適應今時今地今人的實際需要 」,如虛大師的『從巴利語系佛教說到今菩薩行』(以錫蘭等佛教為小乘,虛大師還是承 習傳統,現在應作進一步的探求)所說。 以成佛為理想,修慈悲利他的菩薩道,到底要經歷多少時間才能成佛,這是一般所要論到 的問題。或說三大阿僧祇劫,或說四大阿僧祇劫,或說七大阿僧祇劫,或說無量阿僧祇劫 ;或說一生取辦,即生成佛等,可說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人心是矛盾的,說容易成佛, 會覺得佛菩薩的不夠偉大;如說久劫修成呢,又覺得太難,不敢發心修學,所以經中要說 些隨機的方便。其實菩薩真正發大心的,是不會計較這些的,只知道理想要崇高,行踐要 從平實處做起。「隨分隨力」,盡力而行。修行漸深漸廣,那就在「因果必然」的深信中 ,只知耕耘,不問收穫,功到自然成就的。如悲願深而得無生忍,那就體悟不落時空數量 的涅槃甚深,還說什麼久成、速成呢?印度佛教早期的論師,以有限量心論菩薩道,所以 為龍樹所呵責;「佛言無量阿僧祇劫作功德,欲度眾生,何以故言三阿僧祇劫?三阿僧祇 劫有量有限」(『大智度論』卷四)!「大乘佛法」後期,又都覺得太久了,所以有速疾 成佛說。太虛大師曾提出『本人在佛法中之意趣』,說到:「甲、非研究佛書之學者」, 「乙、不為專承一宗之徒裔」,「丙、無求即時成佛之貪心」,「丁、為學菩薩發心而修 學者。……願以凡夫之身,學菩薩發心修行,即是本人意趣之所在」(『優婆塞戒經講錄 』)。想即生成佛,急到連菩薩行也不要了,真是顛倒!虛大師在佛法中的意趣,可說是 人間佛教,人菩薩行的最佳指南! 人間佛教的人菩薩行,不但是契機的,也是純正的菩薩正常道。下面引一段舊作的『自利 與利他』;「不忍聖教衰,不忍眾生苦」的大心佛弟子,依菩薩正常道而坦然直進吧! 「要長在生死中修菩薩行,自然要在生死中學習,要有一套長在生死而能普利眾生的本領 。……菩薩這套長在生死而能廣利眾生的本領,除堅定信願(菩提心),長養慈悲而外, 主要的是勝解空性。觀一切法如幻如化,了無自性,得二諦無礙的正見,是最主要的一著 。所以(『雜阿含』)經上說:「若有於世間,正見增上者,雖歷百千生,終不墮地獄」 。惟有了達得生死與涅槃,都是如幻如化的,這才能……,在生死中浮沉,因信願(菩提 心),慈悲,特別是空勝解力,能逐漸的調伏煩惱,能做到煩惱雖小小現起而不會闖大亂 子。不斷煩惱(瞋,忿,恨,惱,嫉,害等,與慈悲相違反的,一定要伏除不起),也不 致作出重大惡業。時時以眾生的苦痛為苦痛,眾生的利樂為利樂;我見一天天的薄劣,慈 悲一天天的深厚,怕什麼墮落!惟有專為自己打算的,才隨時有墮落的憂慮。發願在生死 中,常得見佛,常得聞法,世世常行菩薩道,這是初期大乘的共義,也是中觀與瑜伽的共 義。釋尊在(『中阿含』)經中說:「阿難!我多行空」。『瑜伽師地論』解說為:「世 尊於昔修習菩薩行位,多修空住,故能速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大乘經的多明一 切法空,即是不住生死,不住涅槃,修菩薩行成佛的大方便」! 末了,我再度表明自己:我對佛法作多方面的探求,寫了一些,也講了一些,但我不是宗 派徒裔,也不是論師。我不希望博學多聞成一佛學者;也不想開一佛法百貨公司,你要什 麼,我就給你什麼(這是大菩薩模樣)。我是繼承太虛大師的思想路線(非「鬼化」的人 生佛教),而想進一步的(非「天化」的)給以理論的證明。從印度佛教思想的演變過程 中,探求契理契機的法門;也就是揚棄印度佛教史上衰老而瀕臨滅亡的佛教,而讚揚印度 佛教的少壯時代,這是適應現代,更能適應未來進步時代的佛法!現在,我的身體衰老了 ,而我的心卻永遠不離(佛教)少壯時代佛法的喜悅!願生生世世在這苦難的人間,為人 間的正覺之音而獻身! 《華雨集第四冊》一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p64/1~p70/2 轉至以下網址: http://0rz.net/5a1oe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 守口攝意,身莫犯非; 如是行者,得度世已。 ~世尊 http://blog.yam.com/imagewind/ ~我的部落格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74.188.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