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二)抑他力為卑怯,「自力不由他」,其精神為「盡其在我」 印順導師讚嘆菩薩的真精神,值得效法學習的第二項是:「抑他力為卑怯,自力不由他, 其精神為盡其在我」。 導師於《法海探珍》中說: 「自依止,法依止,不餘依止」,是佛法的精髓。中期佛教也還是「自力不由他」。諸佛 護持,天龍擁護,也是「盡其在我」,達到一定階段,才有外緣來助成。說明白一點,自 己有法,它才來護,並不是請託幫忙。易行道的念佛,也只是能除怖畏,也是壯壯膽的。 有人想找一條容易成佛的方法,給龍樹菩薩一頓教訓,怎麼這樣下劣的根性!然後攝它, 教它念佛,後來再說別的行法,它說你不是教我念佛嗎?龍樹說:那有單單念佛可為以成 佛呢? 21 從導師的這段話中,找到了幾個關於「自力不由他」的線索。 (1)初期佛教的《阿含經》主要是強調自力,如《長阿含經》卷2,〈遊行經〉中說到, 釋尊即將入滅,阿難請問佛:「佛涅槃後,我們當如何行道?」釋尊答:「當自歸依,歸 依於法,勿他歸依。」22 (2)中期佛教,也就是初期大乘時期,雖然有諸佛護持,天龍擁護之說,但也還是「自 力不由他」、「盡其在我」,自己修持達到一定階段,才有外緣來助成,並不是完全靠外 力的加持。 (3)有人覺得菩薩道難行苦行,希望龍樹菩薩開示「易行道」的法門,結果受到龍樹菩 薩的責難。 其中第一項的「當自歸依,勿他歸依」,於《阿含經》中已經很清楚地說到自力的重要, 這裡不必再多談。本文僅針對龍樹論中所談的「自力不由他」來加以探討,以下舉「佛力 加持」、「易行道」、「聞佛名得道」、「果報回向」等幾個例子分別解說。 1、「佛力加持」的真正意義 《小品般若經》卷1〈初品第1〉中說,佛令須菩提為菩薩們說般若波羅蜜,有人產生懷疑 :阿羅漢有能力為菩薩說般若波羅蜜嗎? 須菩提知舍利弗心所念,與舍利弗言:「佛諸弟子敢有所說,皆是佛力。所以者何?佛所 說法,於中學者能證諸法相。證已,有所言說,皆與法相不相違背,以法相力故。」23 類似的內容在《大品般若經》卷2〈三假品第7〉也可以看得到。 24《大智度論》對此也 有解說,如卷41云: 須菩提知眾人心,告舍利弗等言:一切聲聞所說所知,皆是佛力。我等當承佛威神,為眾 人說,譬如傳語人。所以者何?佛所說法,法相不相違背。是弟子等學是法作證,敢有所 說,皆是佛力;我等所說,即是佛說。所以者何?現在佛前說,我等雖有智慧眼,不值佛 法,則無所見;譬如夜行險道,無人執燈,必不得過。佛亦如是,若不以智慧燈照我等者 ,則無所見。25 印順導師於《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針對此文解說如下: 依須菩提所說,佛弟子依佛所說法而修學,是能證得諸「法相」的,證了以後,能與「法 相」不相違的。所以說「皆是佛力」,「以法相力故」。「佛力」,《大智度論》解說為 :「我(弟子自稱)等雖有智慧眼,不值佛法,則無所見。…佛亦如是,若不以智慧燈照 我等者,則無所見。」26 原始般若的「佛力」說,與一般的他力加持不同;須菩提是自 證而後隨順「法相」說的。27 弟子們依著佛所說的法努力學習、修證,所悟得的法性與佛沒有差別;弟子們本著所證悟 的法性來說法,也與佛說不相違背。如果沒有聽佛的開示,聲聞弟子沒有辦法無師自悟; 沒有悟得法性,所開示出來的法義,難以保證與佛說的法相符,依此意義來說:這是「佛 力」,這是佛加持說的原始意義,與一般的他力加持說不同! 28 2、「易行道」的真正意涵 上文提到,有人覺得菩薩道苦行難行,希望有「易行道」可供修學。與此相關的討論,見 於《十住毘婆沙論》,如卷5云: 問曰:…至阿惟越致地者,行諸難行,久乃可得,或墮聲聞、辟支佛地;若爾者,是大衰 患。…若諸佛所說,有易行道疾得至阿惟越致地方便者,願為說之。 29 龍樹菩薩回答如下: 答曰:如汝所說,是儜弱、怯劣,無有大心,非是丈夫志幹之言也!何以故?若人發願欲 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未得阿惟越致,於其中間應不惜身命,晝夜精進如救頭燃。30 如《助道》31 中說:菩薩未得至,阿惟越致地,應常勤精進,猶如救頭燃。荷負於重擔 ,為求菩提故,常應勤精進,不生懈怠心。若求聲聞乘,辟支佛乘者,但為成己利,常應 勤精進。何況於菩薩,自度亦度彼,於此二乘人,億倍應精進。…汝若必欲聞此方便,今 當說之。佛法有無量門,如世間道,有難,有易;陸道步行則苦,水道乘船則樂。菩薩道 亦如是:或有勤行精進,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者。32 龍樹菩薩說:發願求無上佛道者,在還沒有得到不退轉之前,應當不惜身命,不但為自己 解脫不生懈怠的心,也應為度眾生而挑起重責大任,晝夜精進如救頭燃。菩薩應該這樣地 發勇猛心才對,如果你希望有「易行道」能很快地能夠達到不退轉,這是「怯弱下劣之言 ,非是大人志幹之說」! 雖然龍樹菩薩對此有所責備,但是論主還是很慈悲地開示「易行道」的法門。 有關「易行道」的內容,《十住毘婆沙論》花了很大的篇幅來說明,現扼要摘錄如下: 若菩薩欲於此身得至阿惟越致地,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 一、應當念是十方諸佛,稱其名號。33 二、更有阿彌陀等諸佛,亦應恭敬禮拜、稱其名號。…又亦應念毘婆尸佛、尸棄佛、毘首 婆伏佛、拘樓珊提佛、迦那迦牟尼佛、迦葉佛、釋迦牟尼佛,及未來世彌勒佛,皆應憶念 、禮拜,以偈稱讚。34 三、復應憶念諸大菩薩。 35 四、求阿惟越致地者,非但憶念、稱名、禮敬而已,復應於諸佛所懺悔、勸請、隨喜、迴 向。 36 五、菩薩以懺悔,勸請,隨喜,迴向故,福德轉增,心調柔軟。於諸佛無量功德清淨第一 ,凡夫所不信而能信受;及諸大菩薩清淨大行希有難事,亦能信受。…菩薩信諸佛菩薩無 量甚深清淨第一功德已,愍傷諸眾生無此功德,但以諸邪見受種種苦惱故,深生悲心。念 是諸眾生,沒在苦惱泥,我當救拔之,令在安隱處。…以悲心故,為求隨意使得安樂,則 名慈心。若菩薩如是,得隨慈悲心,斷所有貪惜,為施勤精進。…如是則開檀波羅蜜門。 37 「易行道」的完整內容包括: 一、念佛。不是只有念一尊佛,而是念十方諸佛。 二、不但念現在十方諸佛,也應念過去佛、未來佛,對三世諸佛皆應憶念、禮拜,以偈稱 讚。 三、不只念佛,也應念諸大菩薩。 四、不僅要起清淨心「憶念」(意業),也要「稱名」(口業),「禮敬」(身業)。也 就是身、口、意要相應,都要清淨。而且還要懺悔、勸請、隨喜、迴向。 五、依著念佛、念菩薩,產生清淨心,產生慚愧心而懺悔業障、請轉法輪、請佛住世、隨 喜功德、普皆迴向,念念都迴向眾生,不為自己私利。由此而福德力轉增,心更加調柔, 對佛的種種功德都能信受。信受佛功德之後,更進一步思考:佛是怎麼成佛的?佛並不是 生下來就是佛,而是經過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的菩薩行後才成佛的。因此,除了「信佛功 德」之外,對「菩薩的難行能行」亦能信受,更進一步能起而效法。一般凡夫對佛的功德 、菩薩難行之事總是覺得像神話一樣,不太能夠信受;而此時菩薩因為心裡調柔,都能夠 信受了。接著,菩薩對於沒有淨妙法的苦惱眾生,也產生憐憫之心,起了很深的悲心,想 要救拔他們。 這樣的轉折非常重要,首先,修行者從「對佛功德的信受」,轉入「信受菩薩之難行能行 」,進一步再轉向「悲憫眾生」。有些修易行道的,比較著重自己如何見佛聞法而已,對 眾生比較少去關懷。但是,龍樹菩薩這裡強調修菩薩行,必須憐愍諸眾生,救拔他們出離 苦海。那麼要如何利益眾生呢?必須要捨掉自己的慳貪,來廣行布施波羅蜜;要清淨自己 的戒行,來廣行尸羅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等。這是從易行道轉入難行道、正常道重 要的轉捩點。由此看來,龍樹菩薩對「易行道」的定位,是把它定位在「難行道」的前方 便,並不是如一般所說的念念佛而已。 印順導師於《成佛之道》談到精進波羅蜜時,對易行道的真正意義也有很好的闡釋,值得 參考。 38 ------------------------ 21 印順導師《華雨集》(第四冊),p.107。 22 《長阿含經》卷2,〈遊行經〉(大正1,15b6-7)。 23 《小品般若經》卷1〈初品第1〉(大正8,537b2-6)。 24 《大品般若經》卷2,〈三假品第7〉(大正8,230b-c)。 25 《大智度論》卷41(大正25,357c17-26)。 26 《大智度論》卷41(大正25,357c23-26)。 27 參見印順導師《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p.635。 28 參見印順導師《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p.1326-1327。 29 《十住毘婆沙論》卷5(大正26,40c29-41a14)。 30 參見《大品般若經》卷4:「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應生如是心:我當代十方一切眾生, 若地獄眾生、若畜生眾生、若餓鬼眾生受苦痛;為一一眾生,無量百千億劫代受地獄中苦 ,乃至是眾生入無餘涅槃。以是法故為是眾生受諸懃苦,是眾生入無餘涅槃已;然後自種 善根,無量百千億阿僧祇劫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是為菩薩摩訶薩生大心。 」(大正8,243c4-11) 31 《菩提資糧論》卷3(大正32,527b)。 32 《十住毘婆沙論》卷5(大正26,41a14-b6)。 33 《十住毘婆沙論》卷5(大正26,41b16-42c7)。 34 《十住毘婆沙論》卷5(大正26,42c8-44c5)。 35 《十住毘婆沙論》卷5(大正26,41c6-45a17)。 36 《十住毘婆沙論》卷5(大正26,45a19-22)。 37 《十住毘婆沙論》卷6(大正26,49b14-c9)。 38 印順導師《成佛之道》(增注本),p.305-308。 -- 人們總是錯誤地自我設限,認為問題要不出在『社會』,要不就是出在某些人。 但是社會生活並非如此運作,很少是非此既比的情況,很少只是社會問題,或 某些人的問題,因為社會與人總是牽連在一起。 ~Allan G. Johnson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4.41.221.150
EVA010200:原來印順也看不起念佛,終於知道了 59.114.48.114 09/23 21:52
chitong:印順導師沒講過那種話 他還寫過"念佛觀"過 124.8.103.37 09/23 2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