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三、龍樹的菩薩精神 (一)三乘同入無餘涅槃而發菩提心,其精神為「忘己為人」 印順導師讚嘆菩薩的真精神,值得效法學習的第一項是:「三乘同入無餘涅槃而發菩提心 ,其精神為忘己為人」。 1、三乘同入無餘涅槃 雖然有些經論認為二乘的涅槃如化城或醉三昧酒一樣9 ,佛的涅槃才是真正的涅槃,但依 《般若經》與龍樹論來說:聲聞乘、辟支佛乘、佛乘等三乘都是共入無餘涅槃的。如《大 品般若經》卷4云: 佛告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應生如是心,…我應當以三乘度脫一切眾生,令入無餘涅槃,我 度一切眾生已,無有乃至一人入涅槃者。10 《大智度論》卷40云: 般若波羅蜜中說諸法實相即是無餘涅槃,三乘人皆為無餘涅槃故精進習行。11 基本上,龍樹《大智度論》在這一觀點上,明顯的是承襲《般若經》之思想。 2、忘己為人的菩薩行 有關菩薩「忘己為人」的描述,以下分別舉幾部經論來說明。 (1)《十住毘婆沙論》 《十住毘婆沙論》中有人提出了一個疑問:既然三乘聖者最後都是入無餘涅槃而沒有差別 的話,那麼菩薩何必於恆河沙等大劫往來生死來修學大乘?一個大劫已經夠長了,更何況 如同恒河沙般眾多的大劫,就更難以計數了!要在如同恒河沙般眾多大劫的時間之中,往 來生死,修學菩薩十地 12,實在是太辛苦、太難了,還不如以聲聞、辟支佛乘速滅諸苦 ,早得解脫!13 對於這樣的質疑,龍樹菩薩於《十住毘婆沙論》卷1回答道: 答曰:是語弱劣,非是大悲有益之言。若諸菩薩效汝小心,無慈悲意,不能精勤修十地者 ,諸聲聞、辟支佛何由得度,亦復無有三乘差別。所以者何?一切聲聞、辟支佛皆由佛出 ,若無諸佛,何由而出?若不修十地,何有諸佛?若無諸佛,亦無法、僧。是故汝所說者 ,則斷三寶種,非是大人有智之言,不可聽察。…如是聲聞、辟支佛、佛煩惱解脫雖無差 別;以度無量眾生、久住生死、多所利益、具足菩薩十地故,有大差別。14 龍樹菩薩回應說:這樣的說法並非是大悲有益之言。如果菩薩們都像你一樣發小乘的心量 ,沒有慈悲心,不精勤修學菩薩十地的話,那麼,諸聲聞、辟支佛又如何能得度呢?15 此外,如果大家都像你這樣想的話,那麼誰來弘法?正法要從那裡聽聞?如果大家都各管 各的,那麼佛法怎麼延續下去?因此,總要有人捨己為人來弘揚佛法;如果每一個人都只 是顧自己,沒有慈悲的心念想要度眾生的話,那麼大家又如何能得度呢?如此一來,菩薩 道既不能成就,聲聞、辟支佛也無法聽聞到解脫道,那當然也就沒有聲聞、緣覺、菩薩三 乘的差別了。 菩薩是發菩提心,漸漸修學十地而成佛的。如果沒有菩薩來修十地的話,當然就沒有成為 無上正等正覺的「佛」了!按照以上的推論,既然沒有「佛」,當然也沒有人體悟無上妙 「法」、沒有人弘揚佛法,更沒有人去組織「僧團」了!而且沒有「佛」,也就沒有「法 」、沒有「僧」可言,如此更沒有「三寶」了。因此,龍樹菩薩說:「是故汝所說者,則 斷三寶種,非是大人有智之言,不可聽察。」意思是說:如果照你這種說法,大家都跟你 一樣不發大菩提心的話,佛法的傳承將因此而斷絕,輪迴中的芸芸眾生又該怎麼辦呢? 總之,「聲聞、辟支佛同樣是出三界得解脫的話,菩薩何必那麼辛苦花無量劫來修學大乘 法」這是很多人會提出的問題,我們從龍樹菩薩的回答中,可以深深體會出其「不忍聖教 衰,不忍眾生苦」的悲願! (2)《大品般若經》 此外,《大品般若經》也提到菩薩修學,都是為了一切眾生,不是為了己身。如《大品般 若經》卷26〈平等品第86〉云: 是菩薩摩訶薩為是眾生故,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菩薩從初發意已來,所有布施,為 一切眾生故,乃至有所修習智慧,皆為一切眾生,不為己身。菩薩摩訶薩不為餘事故求阿 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但為一切眾生故。16 一般說,菩薩是「上求菩提,下化眾生」;而《大品般若經》這裡更說:菩薩是為了一切 眾生才求無上正等正覺;修學布施、持戒,乃至般若等六波羅蜜,其實都是為了一切眾生 ,不是為了自己。 (3)《大智度論》 《大智度論》卷95對上面所引《大品般若經》經文註釋如下: 問曰:如餘處菩薩自利益,亦利益眾生,此中何以但說利益眾生,不說自利?自利、利人 有何咎? 答曰:菩薩行善道,為一切眾生,此是實義;餘處說自利,亦利益眾生,是為凡夫人作是 說,然後能行菩薩道。入道人有下、中、上。下者、但為自度故行善法,中者、自為亦為 他,上者、但為他人故行善法。17 有人問:「佛典在其他地方提到菩薩自利,也利益眾生;為什麼在這個地方只有說純粹的 利益眾生,而不說自利呢?我們說自利利他有什麼過失呢?」 龍樹菩薩回答說:「菩薩行善道,為一切眾生,此是實義」。菩薩行種種的善法,事實上 正是為了眾生,而不是為了利益自己,這才是真實的意義。所以,即使說要成就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也是為了利益眾生,才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餘處說自利,亦利益眾 生,是為凡夫人作是說,然後能行菩薩道。」《大智度論》講得很明白,其他地方說自利 又利益眾生,這是為了凡夫人所作的方便誘導。因為對於一個有所得的凡夫,如果一開始 就希望他完全利益眾生,不要考慮自己,一般人是不容易作得到的。所以佛陀一開始勸勉 凡夫說:自利也能利他。經過這樣的誘導後,就容易行菩薩道了。 接著,《大智度論》提到有三種入道人: 下者:但為自度故行善法。 中者:自為亦為他。 上者:但為他人故行善法。 依龍樹菩薩的立場,真正的「上品」入道人,是純粹利他的;如有一絲一毫為自己著想的 話,頂多是「中品」而已。如果只是為自己著想而行善法的則是「下品」。 可是,外人提出不同的看法。他們認為:下品人只為自身,這沒什麼爭議;但他們接下來 就產生了質疑:如果只是利他,而不能自利的話,這怎麼是上品人呢? 問曰:是事不然!下者、但自為身,中者、但為眾生,上者、自利亦利他人。若但利他, 不能自利,云何言上? 答曰:不然!世間法爾,自供養者不得其福,自害其身而不得罪;以是故,為自身行道, 名為下人。一切世人但自利身,不能為他;若自為身行道,是則斷滅,自為愛著故。若能 自捨己樂,但為一切眾生故行善法,是名上人,與一切眾生異故。若但為眾生故行善法, 眾生未成就,自利則為具足。若自利益,又為眾生,是為雜行。求佛道者有三種:一者、 但愛念佛故,自為己身成佛;二者、為己身亦為眾生;三者、但為眾生,是人清淨行道, 破我顛倒故。是菩薩行般若波羅蜜時,無眾生乃至無知者、見者,安住是中,拔出眾生著 甘露性中。甘露性者,所謂一切助道法。何以故?行是法得至涅槃,涅槃名甘露,住是甘 露性中,我等妄想不復生。是菩薩自得無所著,亦令眾生得無所著,是名第一利益眾生。 18 龍樹菩薩回答說:不是這樣!就世間法來看,自己供養自己,本來就沒有什麼福報可言, 真正的福報就是要利益眾生,那才是真正的種福田。因此,完全為自身而行道的是下品人 。「若自利益,又為眾生,是為雜行」,自利、利他間雜,不是純粹利他的,這是中品人 。若能自捨己樂,純粹利他的,才名上品人。這樣的上品人,破除我執,沒有我相、人相 、眾生相、壽者相,純粹為眾生而行種種善法,即使還未能成就眾生,但其實菩薩本身已 經離貪瞋等種種的執著,雖然不為自利著想,而實際上不但長養空慧,也長養悲心,可以 說自利已經具足了。這樣的菩薩,自己無所著,亦以慈悲心教眾生行種種助菩提之法,令 得無所著,乃至得解脫涅槃。這樣的菩薩,不但以大悲為上首,以志求無上菩提為信願, 而且以無所得為方便,可說是三心相應(信願,大悲,無所得之空慧)了。 (4)印順導師的看法 印順導師在《學佛三要》中云: 聲聞道與菩薩道的差別,只在重於自利,或者重於利他,從利他中完成自利。聲聞不是不 能利他的,也還是住持佛法,利樂人天,度脫眾生,不過重於解脫的己利。在未得解脫以 前,厭離心太深,不大修利他的功德。證悟以後,也不過隨緣行化而已。而菩薩,在解脫 自利以前,著重於慈悲的利他。所以說:「未能自度先度人,菩薩於此初發心」19 。證 悟以後,更是救濟度脫無量眾生。… 菩薩道,在初期的聖典中,即被一般稱做小乘三藏中,也是存在的,這即是菩薩本生談。 菩薩在三大阿僧祇劫中,…不惜財物,不惜身命,為了利益眾生而施捨。閻浮提中,沒有 一處不是菩薩施捨頭目腦髓的所在。他持戒,忍辱,精勤的修學,波羅蜜多的四種,六種 或十種,都是歸納本生談的大行難行而來。這樣的慈悲利他,都在證悟解脫以前,誰說非 自利不能利他!等到修行成熟,菩提樹下一念相應妙慧,圓成無上正等正覺。這樣的頓悟 成佛,從三大阿僧祇劫的慈悲利他中得來。菩薩與聲聞的顯著不同,就是一向在生死中, 不求自利解脫,而著重於慈悲利他。 20 慈悲利他的菩薩行,不只是大乘經所說,聲聞經典中的「本生談」,也說到了釋尊本生種 種偉大的菩薩行。「本生談」是各部派所共同承認的,只是部派佛教沒有大力闡揚而已。 導師強調:並不是自利完成了以後才來利他,如「本生談」中所見的菩薩,都是在證悟之 前就廣行利他的。菩薩精神的可貴處是捨己為人,是在利他中完成自利的。 ---------------- 9 參見《妙法蓮華經》卷3(大正9,27a-b);《無極寶三昧經》卷上(大正15,507c)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2(大正16,497c);印順導師《印度佛教思想史》p.95。 10 《大品般若經》卷4(大正8,243b21-26)。 11 《大智度論》卷40(大正25,363c6-7)。 12 《華嚴經》菩薩十地:歡喜地、離垢地、發光地、燄慧地、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 、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 13 《十住毘婆沙論》卷1(大正26,20b15-19)。 14 《十住毘婆沙論》卷1(大正26,20b19-c23)。 15 《雜阿含經》卷26,(684經):「佛告比丘:諦聽,善思,當為汝說。如來、應、等 正覺者,先未聞法,能自覺知,現法自知,得三菩提;於未來世,能說正法覺諸聲聞,所 謂四念處,四正斷,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聖道分。是名如來、應、等正覺 ,所未得法能得,未制梵行能制,能善知道,善說道,為眾將導;然後聲聞成就隨法,隨 道,樂奉大師教誡教授,善於正法。是名如來、應、等正覺,阿羅漢慧解脫,種種別異。 」(大正2,186c5-14) 《大智度論》卷36:「問曰:聲聞、辟支佛因緣故亦使世間得善法,何以但說菩薩能令世 間有善法?答曰:因聲聞、辟支佛世間有善法者,亦皆由菩薩故有。若菩薩不發心者,世 間尚無佛道,何況聲聞、辟支佛,佛道是聲聞、辟支佛根本故。」(大正25,323b6-11) 16 《大品般若經》卷26,〈平等品第86〉(大正8,414b5-10)。 17 《大智度論》卷95(大正25,726b26-c3)。 18 《大智度論》卷95(大正25,726c3-23)。 19 《大般涅槃經》卷38:「自未得度先度他,是故我禮初發心。」(大正12,590a22) 20 印順導師《學佛三要》,p.145-146。 -- 人們總是錯誤地自我設限,認為問題要不出在『社會』,要不就是出在某些人。 但是社會生活並非如此運作,很少是非此既比的情況,很少只是社會問題,或 某些人的問題,因為社會與人總是牽連在一起。 ~Allan G. Johnson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2.125.62.204
Cid:推薦這篇文章 218.166.201.53 09/22 22:54
bobju:推! 59.104.187.36 09/22 23:11
AHJKL:可推,但某些觀點在 金剛經 已被駁斥了。 219.70.26.47 09/22 23:27
AHJKL:但若作為修行 如普賢菩薩行願品 無有窮盡 219.70.26.47 09/22 23:29
AHJKL:亦是。 219.70.26.47 09/22 23:29
AHJKL:http://book.bfnn.org/books/0613.htm#a03 219.70.26.47 09/22 23:30
AHJKL:http://book.bfnn.org/books/0613.htm#a17 219.70.26.47 09/22 23:32
AHJKL:http://book.bfnn.org/books/0613.htm#a25 219.70.26.47 09/22 23:33
AHJKL:以上網址請受.持.讀.誦,自然可知如來與此篇 219.70.26.47 09/22 23:35
AHJKL:觀點相差在哪。 219.70.26.47 09/22 23:35
buddhanature:大智度論說得沒錯,解釋有出入。其他122.123.195.150 09/22 23:44
buddhanature:部份相當中肯。122.123.195.150 09/22 23:44
buddhanature:金剛經部份那段也是經文本來沒問題,122.123.195.150 09/22 23:45
buddhanature:解釋部份有出入。122.123.195.150 09/22 23:45
EVA010200:「本生談」和各部派承不承認何關?空談 59.114.48.114 09/23 2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