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節錄自 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 妙雲集下編之一『佛在人間』 佛化的道德在般若   上來所講的,大抵與世間所說的相通,還不能表顯佛法的特色。佛法能完成究竟圓滿 的德行,他的特質何在?佛化道德的特質在般若。   梵語般若,華語為智慧。但此所說的智慧,意義極深,指通達我法空性的真慧,不是 一般智慧所可比擬的,所以『智度論』說:「般若甚深,智不足稱」。為什麼說佛化的道 德在般若?這可從不道德說起。不道德的惡行,從什麼而發生?是由於煩惱而來的。一切 煩惱,以薩迦耶見──我見為本。一般世間的一切動作,都從我見而流出。做壞事,固然 由於我見的策動;即使是做善事,也還是不離我見。一般人為著自身利益,遵行道德的生 活,看來是潔身自好,為眾服務,為社會國家謀利益,其實還是為自己的,離不了我見的 力量。   為了滿足個己的(我家、我國等)願望,如損他而作不道德的事,固然要不 [P318] 得。就是行善──像布施、持戒,如覺得我能修行,我比他好,我救了他,也還是和我見 糾纏在一起。從私我的情見出發,即使高揚著為人類為社會的旗幟,也是不理想的。因為 從私我的情見出發,好事非我來做不可;救人救世,也非我(我們)不可。我才能行善, 我才能救國救世界,你不行。這種兩賢相嫉,大抵是為了這個。依佛化的道德看來,這是 不徹底不完善的。道德與不道德相雜,想行善而往往誤入惡徑。只要是善事,別人做與我 做,同樣的是善事;我應該做,他人能做更好。如非自己行善不可,對他即不能不爭,或 者並無多大不同而還是非爭不可,這樣的善行,問題可就大了!這是不能自利利他,不足 以救濟世間,不足以證得菩提的。所以,一般的惡行,增長生死,生起苦痛。就是一般的 善行,也還在生死中,還是不能脫離苦痛的。由於一般的善行,並無徹底的善行,為善也 從自己出發,於是世間的邪見者,懷疑道德,否認有純粹為他的德行。實則,一般的善行 ,不離自己的情見,就是凡夫行;凡夫本來如此,就凡夫說凡夫,這不能責他怪他,還是 應該獎勵他為善。不完善的德行,到底比作惡好得多。凡夫的善行雖如此,而聖者的德行 ,卻與此不同。 [P319]   佛化的道德,建立於般若──無我智的磐石;是破除私我,掃蕩執見的特殊智慧。從 這種智慧所攝持,所引導的,便與凡夫的德行,截然不同。不再專為自我,為我的家庭, 我的廟子,我的故鄉,我的國家而著想,能從整個人類,一切眾生的立場去看一切。這在 佛法,稱為緣法界眾生而發心。不但求自己得益,動機在使大家都得到利益。那些說世間 都為自己,沒有真實為人道德的懷疑者,若研求佛法,就知道佛法中,確有不為自己的真 道德。菩薩為利益眾生而發心,必要從無我智透出。如體悟一切法無我,真慈悲即活躍於 內心;私情與愛欲,能當下斷盡。菩薩悟入世間是相依相關的,法法平等不二,這才見眾 生樂如己樂,見眾生苦而如親受苦痛一樣。與樂拔苦的慈悲,油然而生,而且是無限的擴 展。這樣的慈悲,似乎與儒者的仁,耶教的愛相近,然這是無我的慈悲,實在是大大的不 同了。通達無我法性,發大慈悲心,這是真情與聖智協調的統一心境;學佛的最高道德, 即從此而發現出來。 [P320]   學佛,重在袪除私我,但不依方法,還是袪除不了。如遍地的荊棘蔓草,不鋤盡根株 ,決不能生長嘉穀。我們心中的私欲,也是根深蒂固,非著力的痛下功夫,也不能清淨而 完成崇高的德行。所以修持悟入,目的在淨化身心,從此而完成圓滿究竟的德行。不知者 以為佛法的修持,與世間與人類無關,這是重大的誤解。要化除我我所見,要依戒、定、 慧──三學去修習。如儒家於道德的修養,也有一番功力,防範於起心動念之前。時時照 顧,要人致敬,慎獨。然佛法的修持,不但要息心而「制心一處」,還要於一心中,勘破 自我,定慧齊修。從染惡根源──我見去鍛鍊一番,琢磨淨盡,才能心地發光,顯發為完 善的德行。真能做到私我淨盡。般若現前,那就不但了脫生死,而一切行為,無不隨順正 法,能真實的度脫有情。佛教所說的一般道德,與其他相通;惟有從般若而流出的無漏德 行,才是佛化的不共道德。道德與真理慧渾融,表現出佛化道德的特色。 http://www.yinshun.org.tw/books/16/yinshun16-14.html -- 「(皈依三寶)一獲廣大福者,如無死鼓音陀羅尼云﹕『佛世尊難思,正法亦難思,聖僧 不思議,諸信不思議,異熟亦難思。』攝波羅蜜多論亦云,『皈依福有色,三界器猶狹, 如大海水藏,非握能測量。』二獲大歡喜者,如念集中云﹕『若諸日夜中,能隨念諸佛, 正皈依佛者,此是人所得。』於餘二寶亦如是說。我今獲得依止如是三寶歸宿,是為善得 ,作意思惟,增長歡喜。三獲三摩地。四獲大清淨者,謂由等持及以慧學而得解脫。」 《菩提道次第廣論‧皈依三寶》 中華民國阿底峽佛學會 http://www.adisha.org/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