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引述《yggdrasils (尤克特拉希爾)》之銘言: : 另一問之前您說清淨道論於經藏有所衝突是指哪部分? 參考連結: 《生活中的緣起》 佛使比丘 http://www.gaya.org.tw/publisher/fain/pdo/index.htm 略論佛使比丘的「緣起沒有貫通三世」【剎那緣起】 王忠文 一般上,佛教徒都承認「緣起甚深」,在這之餘,並沒有多少人去瞭解這甚深的原 因所在。為了讓信眾瞭解佛教緣起的教義,佛陀在說法時用了種種的善巧方便來解釋。其 中,最普遍的是用「三世」來解釋緣起,若以十二因緣來解說,則為「三世兩種因果」。 「三世論」的因果觀雖然是屬於世俗諦,但也有著其積極性的一面,即「自作自受 」和「自利利人」。 同時,這也是四種世間正見之一。在南傳公認的著名論典--覺音 論師所造的《清淨道論》裡也談到了"緣起是貫通三世"的。佛教的"前世、今生和來世"( 三世)一直以來都是大家所熟悉的因果觀。依此三世而建立的善惡觀,通俗來說即「欲知 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問今世果,前生作者是;欲問來世果,今生作者是」。這種三世 因果基本上也就隨順和符合了世俗「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陰騭思想。 佛使比丘在《生活中的緣起》一書裡,首次置疑覺音論師在《清淨道論》所說的"緣 起貫通三世"的說法。佛使比丘以其得之《羯臘摩經》的"不要輕易相信任何說法,自己要 真實的清楚看見" 的精神 ,直接評論覺音論師"緣起貫通三世"的論點是不符合佛說的 , 甚至以此來置疑覺音論師被公認的阿羅漢地位。佛使比丘甚至說覺音論師在論述"緣起甚 深"時的謙遜 ,透露出其信心不足。 覺音論師所著的《清淨道論》在南傳上座部是具有權威性和公認的典籍。儘管如此 ,《羯臘摩經》所賦予佛使比丘有關"真實法義"的精神,促使他勇於批判《清淨道論》中 有關"緣起貫通三世"的論點。佛使比丘所論述的"緣起"和十二因緣息息相關,其論點在於 "緣起沒有貫通三世,可實踐在日常生活"。為了整體瞭解佛使比丘對"緣起"的看法,讓我 們來仔細閱讀與審思其論述: 『目前所教導的緣起未契合且未依據原始巴利經文,原始巴利經文說的和現在傳授 的是兩回事。在巴利經文中,緣起是一組由十一種狀況環環相扣而成的鎖鏈,這十一種狀 況組成緣起一次的輪轉,但現今這十一種狀況則被解說為貫通三世--過去世、現在世和 未來世,如此解說的緣起是無法用來修行的。 原始巴利經文說,每當我們心中產生煩惱,十一種狀況即相依相續地產生緣起的運 行。因此它不必被解說為包含三世,甚至一世、一年、一個月或一天的時間。在一眨眼間 ,一次完整輪轉的緣起以及隨之而起的苦,可能就已發生並結束了。當緣起被錯誤教導時 ,它就成了沒用的東西,僅助長無聊的爭辯而已。但如果像原始巴利文那樣正確地解說它 ,緣起將可提供最大的利益,因為它直接解決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問題。因此,請注意下面 所討論的事項。 為了徹底明了,首先要知道緣起的十一種狀況: 一、無明緣行:因以無明為緣,才產生行。 二、行緣識:因以行為緣,才產生識。 三、識緣名色:因以識為緣,才產生名色。 四、名色緣六入:因以名色為緣,才產生六入。 五、六入緣觸:因以六入為緣,才產生觸。 六、觸緣受:因以觸為緣,才產生受。 七、受緣愛:因以受為緣,才產生愛。 八、愛緣取:因以愛為緣,才產生取。 九、取緣有:因以取為緣,才產生有。 十、有緣生:因以有為緣,才產生生。 十一、生緣老病死:因以生為緣,才產生老、病、死、憂、悲、惱、苦,純大苦集。 由此可看出這十一狀況輾轉相依的運作。 當這十一種狀況輾轉相依,即形成一次完整的緣起流轉,如巴利經文所說的,你可 以看到十一種狀況中間沒有任何分割。因此沒有必要將前兩種狀況歸為過去世,接著的八 種狀況歸為現在世,其餘的歸為未來世,而把緣起的一次流轉解說為貫通三世輪迴。如果 一定要這麼解釋,那要如何掌控緣起並修行滅苦呢?因為緣起已被分割了:「因」在此世 ,「果」在彼世。所以,目前的緣起教義並未給帶給我們任何幫助,是由於它被誤解和解 說成貫通三世輪迴的緣故。 如果各位研讀巴利經文,就會發現緣起並不是這樣的。它不需要等待三世來完成一 次緣起的流轉,只要一剎那,一次完整的緣起就可進行,或兩、三個剎那便可進行。這視 情況而定,不必等待三世,只要一剎那就足夠了。』 為了讓大家瞭解緣起顯現於日常生活中,佛使比丘用了許多例子來加以說明,諸如 :(1)小女孩因洋娃娃壞了而大哭;(2)男學生得知考試落榜而當場昏倒或偷偷哭泣;(3) 年輕女孩看到/聽到自己的男友與別的女孩走在一起而怒火中燒;(4)享受美食所生起的念 頭;(5)生起偷竊的念頭;(6)農夫受風吹雨曬而感到煩躁。 對這種種生活中的緣起,佛 使比丘談及其重點在於: 『能觀看的人,不論何時,當眼睛觀看時,便會很自然地看到週遭的事物,若所見 的事物不具意義,就與緣起無關。也許眼睛看到的是樹木、野草、石頭,這些東西在正常 情況下,不具任何意義,但也可能看到了鑽石、神聖的石頭或具有特殊意義的樹木等,心 就會起來造作而形成緣起。因此我們可以下個結論: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和六 塵(色、聲、香、味、觸、法)接觸時,六塵必須對能觀看的人具有意義,於此六塵就成為 無明、愚痴、迷惑的所依。只有與這樣的根塵接觸,才會引生識,並從接觸當下所生起的 識,相續地發展出行,行就是一種不斷起造作的原動力,它將會創造出名色,把觀者原本 正常的身心瞬間轉化成「不正常、發狂」的身心,因此身心即將受苦。 一旦名色有所改變,眼、耳、鼻、舌、身、意也隨之轉變成「不正常、瘋狂」的六 根,相續地引生「瘋狂」的觸、受、愛、取、有,造成最後的生,所謂生即是完整的「我 」的產生,並且由於取,生、老、病、死或各種苦痛就會立刻產生。 ……完整十一種狀況的流轉,在一天當中可能就有幾十、幾百次流轉,而無明並不 知道。硬要把一次流轉貫通到三世--前世、今世、後世,這是不對的,完全不對! 大家普遍誤解緣起,我相信貫通三世的緣起已脫離原始巴利經文的原義了。……在 此我先總結一下:緣起如閃電般生滅,製造出心中的苦,而且就出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 。』 以上的摘錄,僅是佛使比丘對"剎那緣起"的重點論述。我們會發現佛使比丘的"剎那 緣起"直接否定"緣起貫通三世",這意味著間接也否定了"有前後世"的世間正見。為了理 清"剎那緣起"與"三世緣起"的衝突,有必要先知曉"緣起"的原有意義。緣起【巴 paticca-samuppada; 梵 pratitya-samutpada】為佛陀所覺悟的真理,也是佛法核心之所 在。 《雜阿含經》裡如此解釋「緣起」:「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 此滅故彼滅。」「此」和「彼」說明了事物的相對關係,相互聯繫(因與果)。至於「有、 無」指的是空間,而「生、滅」則是時間。在時空之下的萬事萬物,都離不開「因緣和合 」的法則。印順導師以流轉和還滅來解釋此"緣起偈"的定義。這種緣起法的解釋,經典裡 稱為"法說"。此外,佛陀也以"義說"來解釋緣起法,其內容即"十二因緣"。《阿毗達磨法 蘊足論》裡同時提到了"緣起法"與"緣生法",並分別加以解說。簡而言之,"緣起法"是實 相的真理,"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而"緣生法"則指生滅變異的有 為法。 談到緣起的支數,經典中有不同的說法,如二支、三支、五支、十支乃至十二支。 目前,最常用的則是十二支,此即"十二因緣"。佛使比丘對於緣起的不同支數有著五種分 類,即:(1)順說緣起、(2)逆說緣起、(3)從中間開始而至最初說緣起、(4)從中間開始至 最後說緣起、(5)在中間的滅盡。緣起支數的不同其實是佛陀隨機施教的緣故,真正的緣 起內容是"詳細的並沒有增加,簡略的也並無欠缺"。如果想要更完整的知曉緣起法支數的 演變過程,不妨參閱已故傅偉勳先生《關於緣起思想形成與發展的詮釋學考察》的專文論 述。 覺音論師的《清淨道論》在解釋"三世兩重因果"時,約莫可歸納成以下的四大類, 簡列如下: (一)二種有輪的三時: 1.有輪的根本:無明、渴愛 2.三時:過去、現在、未來 3.自性: (a)過去時:無明、行二支 (cool.gif現在時:有為最後的識等八支 (c)未來時:生、老死二支 (二)三連結四攝類: 1.三連結: (a)行與結生識:一因果連結 (b)受與愛:一果因連結 (c)有與生:一因果連結 2.四攝類: (a)第一攝:無明、行。 (b)第二攝:識、名色、六處、觸、受。 (c)第三攝:愛、取、有。 (d)第四攝:生、老、死。 (三)二十行相的輻: 1.過去有五因:無明、行、愛、取、有。 2.今世有五果:結生為識、入胎為名色、淨色為處、去觸為觸、 曾受為受。 3.今世有五因:愛、取、有、無明、行。 4.未來有五果:結生識、名色、處、觸、受。 (四)三輪轉 1.業輪轉:行與有為。 2.煩惱輪轉:無明、渴愛、取。 3.異熟輪轉:識、名色、六處、觸、受。 佛使比丘在《生活中的緣起》對於覺音論師上述的"三世兩重因果"(緣起貫通三世) ,有著以下的評論: 『……覺音雖以大部頭的著作詳細地解釋緣起,也不能保證能如深入海底般探測到 緣起的核心。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覺音也承認緣起甚深,而且對能否一探究竟或知道緣起的核心 並沒有信心,當時已有一些古人的詮釋,因此他也可能隨著自己的喜好而解釋緣起。然而 他所作的解釋涵蓋三世輪迴:前世的結生識相續到今世,而今世的結又將會投生到來世。 一有了三世輪迴的跡象,後期的人就把它更加強烈化、嚴重化、明顯化地發展出來。 如此以三世解釋緣起就產生了問題:今世的煩惱、業--無明、行,在來世形成異 熟果。也就是說,當世所造的業,並不能在當世受報。意思是我們無法在這期生命中受報 ,造業的人無法在這期生命中受報,而必須等到未來某一世。 如果他使用法的語言,有如我前面所說的生,那就可以在每天的當下受報,完完全 全「直接體證,當下可以得到成果,智者親自體證」。堅持前世的煩惱、業在今世受報, 是不可能的!而且若說同一個人存在三世(前世、今世、後世)之中,就會演變成常見和邊 見(anta-gahikaditthi)。如此就背離了佛 說緣起的用意--為了破除常見和邊見。 這種說法最大的損失就是無法自由自主地控制煩惱、業,因為我們和煩惱、業存在 不同的時空中:今世是業報,我們本身是業報,坐在這裡也是業報,然而這些業報的起因 卻是過去世的煩惱與業;而今世的煩惱、業卻留到未來世受報,如此我們就無法從行為( 業)中受益了,也就是說我們沒有立即接受業報的自由。當以這種方式解釋緣起時,就表 示我們無法在今世做好任何事,且在今天得到令人滿意的果報。 今世造業要等到來世受報,那有什麼好高興的?這便是違反佛法的原則--佛陀所 善妙宣說的法: 直接體驗(sanditthiko), 當下可以得到成果(akaliko), 請大家一起來看(ehipassiko), 向內觀照(opanayiko), 只有智者能親自體驗(paccattam veditabbo)。 三世的緣起完全違反以上的原則,是由於錯誤地解釋生,因而造成在緣起的一次流 轉中出現了三世。』 佛使比丘的"剎那緣起"之說,強調當下就可體驗到緣起。他認為把緣起說成貫通三 世會造成有"靈魂"(自我)在輪迴,從而破壞佛陀"無我"教義。 實際上,這是從修行的立 場,來強調緣起的如實觀。同時,佛使比丘的"緣起就在當下",也是為了破除泰國人民極 度相信"前世造業,今世受報"而造成的"變相宿命論"。明乎此,"有前後世"的世間正見 還是必須建立起來的,佛陀在經典中提及"因果通於三世":「我今所以獲此尊勝,皆由 往昔積諸善業,今者宜應廣植諸善,造來生因。」 學佛要先建立起世間正見,如此在朝 向出世見正見(依遠離,依離欲,依於滅,向於舍)時,才能如實獲得"中道正見",即「 先得法住智,後得涅槃智」。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66.220.244 ※ 編輯: Cid 來自: 218.166.220.244 (09/07 0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