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http://www.haichaoan.org/show.aspx?id=191&cid=16 加亞沙羅尊者(Venerable Jayasaro Bhikkhu) 1958年出生於英國, 22歲隨阿姜查出家, 1997-2002年曾擔任帕.那那恰寺(國際森林禪寺)住持五年,之後進入山林獨居。以下文 字根據尊者幾年前的一篇開示錄音整理。 ------------------------------------ 我從小對印度有著莫大的興趣, 所以十七歲那年去了印度。我走的是眾所周知的陸地線路 。儘管當時離泰國很近, 我卻從來不曾想到來這裡。 我現在還不確定是為什麼----也許因 為泰國帶著東南亞這個概念, 就與印度是兩回事了; 或者我就是沒有錢。不過第一次接觸 泰國, 它第一次進入認知, 是來自我在印度時讀到的一本《時代》雜誌。 這本雜誌來歷不記得了, 我從來沒有足夠的錢自己買一份, 所以準是什麼人給我的。裡面 有一張極其著名的照片, 我想當年曾經得過獎。這是一張十月十四日曼谷學生遭到大屠殺 的照片。也許你們中間有人見過。有個學生脖子給吊著, 一群人圍著屍體, 有個人手拿一 把椅子, 正在打那個死去的學生。這是一張可怕至極的照片。然而真正活生生印在腦海裡 的, 是用椅子擊打死者的那個人的臉部表情。那是一副狂怒, 仇恨的面具,可怕至極。我 對泰國的印象有好幾年就是那張臉。直到後來遇到阿姜蘇邁多(Ajahn Sumedho), 聽他講泰 國生活的故事, 我的印象才開始改觀。 我的天性對那樣的憤怒, 狂暴, 怨恨相當陌生, 總要極力地迴避。在開始禪修以後, 才認 識到憤怒與反感有許多不同的層次, 不同的表達方式, 從粗糙到精細。我們的否定感或者 說反感, 可以是針對某些人, 也可以是針對某些事。其中經常帶著一種個人願望不能滿足 的挫折感。我們大家經常會受到「我」這個概念的左右。 憤怒與反感, 來自恐懼,不安, 和受傷的自尊。你們可以看見, 這些心態與「我」的 迷信 緊密相連。世界上所有愚蠢的規矩, 儀式和迷信團體中, 沒有比「我」這個信仰更加迷信, 愚蠢, 可笑, 也沒有比它更有害的了。我們通過媒體和個人經歷, 瞭解世界上發生的事件 , 就可以看到煩惱的普遍存在。人們極其需要趕快從煩惱中解脫出來, 並且和大家分享這 樣做的知識和經驗。 我們能夠給予這個世界的美好禮物, 是慈悲, 非暴力, 非怒意, 非恨意和非惡意。 這是我 們在修行中必須努力培養的。有時候人們向阿姜查請教有關禪修, 法力的問題, 談論不同 的禪那, 不同的念住, 尋找判斷禪定進步的標準, 他總會反問一些簡單的問題, 比如, 「 你依然沉溺於慾望嗎?」 「你還是發脾氣嗎?」 「你仍然感到惱火嗎?」 那才是禪修的目 的。 幾天前, 我收到一封吉隆坡的來信, 有個人告訴我, 那裡佛教協會的好幾位婦女已證得第 四禪那。可她們在日常生活中, 嘴巴卻很刻薄, 說話很糟, 老是用言語傷害其他人, 而且 很容易激動和焦躁。這個人很不理解這兩種狀況怎麼可以共存在同一個人身上。 那麼, 且不管判斷禪修進步的那些抽像,專業的定義, 我認為先回到簡單基本的問題上比較 好。你多久發生一次迷失於慾望? 你吃飯時心智在哪裡? 你在睡眠和對話時感覺怎樣? 談 話時是不是依舊忘乎所以? 你是不是仍然會感到惱火, 挫折和憤怒, 大發脾氣? 這就是 禪定進步的標準, 因為隨著心智越來越明晰, 那些情緒會開始減弱, 逐漸消失。憤怒, 仇 恨等等, 是非常粗慥的雜染, 可是它們有時會鍍著一層自圓其說的虛飾: 所謂義憤, 自以 為是的憤怒。人總是願意認為自己是對的, 有借口的, 於是我們總傾向於覺得自己有權發怒 , 或者這次生氣的情況是合理, 情有可原的。 這是妄見------ 沒有什麼情況下發怒是明 智的。發怒是妄念的表現, 從來就是錯誤的方式。 這一點要明確地意識到, 不要後退一寸 , 不要自找哪怕一點點的借口。 你的心智只要有一閃念的反感, 那一刻你就失去了明辯, 失去了中道, 你就走到了聚積雜染和增加痛苦那條路上。 這一點要清楚地認識到, 不要 操縱反感, 不要耽於憤怒。 那是一種疾病, 黑暗, 惡瘤, 疔瘡------這些比喻, 佛陀在經 文中曾經都用過。 不要後退哪怕一寸。憤怒是一種習慣, 一種壞習慣, 我們必須把它逐漸 去除。它不像吸煙, 喝酒, 通姦, 或者任何一種憑著戒律可以一刀兩斷的陋習。克服它需 要堅強的心智。 如同戒除任何不良習慣, 當然需要借助於觀想, 特別是思考這種習慣帶來的壞處和痛苦, 以及克服與超越這個習慣帶來的益處。 因此不要等到已經發怒失控了, 才去找個「佛教急 救包」 來救一救, 然後等到下一次再發作。 必須不斷地努力,去除憤怒與 自我的根源, 去除那種認為什麼事一定要如我所願, 神經質, 狂亂的一意孤行。 別人只能說我想聽的 話, 誰也不能觸犯我, 什麼也不能阻擋我的願望。 我們沒有佛法僧作為保護, 就像海難翻 船的人隨便抓住一塊浮木, 把身體浮起來一陣子。 我們所抓住的東西, 叫做「一廂情願」 , 一種向外界尋求保障的心態。當浮木承受不了我們的體重而下沉, 我們就感到憤怒。心 有所求並非有錯, 只是我們的所求太過分 我們缺乏對事物本性的瞭解。 我們需要更多的謙卑, 更多的誠意來接受這樣一個事實, 在人生範疇裡, 有些事會合我們 的意, 有些不會。我們沒有什麼權利和能力去強迫, 事情照我們的意願發展。 所以佛家的 觀點, 即「溫和的方法」, 是靜觀, 瞭解, 認識事物的有限之處, 於之和平共處, 而不是 老要強迫事物服從我們的意志。不開悟, 未覺醒之人, 他的意志實際上趨向於走下坡. 這 種意志並不能引導我們走向進步, 增長佛性, 而是帶著我們走向越來越深沉的黑暗。 有很多辦法, 技巧可以對付否定的心態。其中之一就是觀想一把鋸子的比喻------這個比 喻在佛經裡很有名, 佛陀曾經講過。觀想你被強盜抓住, 他們用一把兩手鋸, 開始鋸掉你 的肢體。假如在觀想中你對他們感到絲毫惡意和仇恨, 那麼你就沒有聽從佛陀的教導。就 這樣想過去, 盡力觀想, 這個很值得做。想一想, 那麼些年來, 你面對的人當中, 有沒有 任何人對你作過這樣兇惡狠毒的事? 我看到你現在四肢健全, 可以推論顯然沒有。 你可以看見我們多麼容易把芝麻小事整成了不得的大事。就像阿姜蘇邁多常常提起, 憤怒 是如何「生機勃勃」。自己多少是個人物, 大家都要聽你的, 注意你的言論。在你憤怒的 時候, 就好像獲得了某種力量感, 很能讓人陶醉其中。然而通往真理之路是清醒的, 不是 讓人陶醉的。陶醉在憤怒中最為有害, 因為這樣會讓你為所欲為, 一切道德標準給扔出窗 外。它有自己的邏輯, 這個邏輯就是傷害, 是報復, 是製造盡可能多的痛苦。於是在憤怒 的影響下, 人可以做最可怕的事情。可以殺害父母, 殺害阿羅漢。人可以做這樣可怕的事 情。 在通往亞索松省一個小村莊裡, 幾年前發生了很出名的一件事。有個年輕人在田裡耕地, 他的母親給他送午飯, 帶去米飯, 木瓜沙拉之類的。他非常飢餓, 看見母親準備的米飯太 少, 就很生氣。然後他就發起盛怒, 我猜也許他在其他方面對母親也有積怨, 這時候就爆 發出來, 在母親頭上擊了一下, 又開始打她, 這位母親倒地而死。他憤怒到這種地步, 根 本不能感受其它什麼。於是忿然拿起飯菜, 坐下嚼了起來, 覺得飽了, 就把食物放下。到 這個時候他才發現,其實還有相當一部分剩飯。突然他意識到了自己剛才做了什麼。憤怒 當然已經消退, 除了悲痛和悔恨, 什麼也沒有留下。這個事件後來被登在報紙上廣為傳播- ---甚至拍了一部電影。如今在那人弒母的地點, 還造了一座紀念塔。這是非常值得紀念的 事件, 通過它可以看到在憤怒影響之下一個人可以做什麼。這說明憤怒是何等的不合適, 特別對我們這些比丘們, 已經決定放下一切的人…… (以下磁帶不清晰) 。那麼, 假如你 覺得我們可以放棄所有那些東西------娛樂, 牽掛, 那麼多的世俗東西, 為什麼不能放棄 憤怒呢, 它如此有害, 如此危險。 如果我們放下世界, 給我們家庭造成某種傷感和痛苦, 我們誠心誠意地修行, 把自己從憂苦中解救出來, 利益自己, 利益眾生, 這樣就沒有不好 的業障。可是, 假如我們只是毫無顧忌地執著於否定與憤怒, 那麼我們怎樣解釋自己給他 人造成的痛苦呢。這是另一個觀想, 我們在發怒時可以考慮一下。 我們可以觀想憤怒在我們機體上的作用, 是何等令人不適。你生氣時的感覺怎麼樣?你開始 感到怒意時, 就把注意力放到身體這個平面上------血液, 腎上腺素, 紅臉, 熱氣, 五官 扭曲。假如你感到憤怒, 假如你是個經常發怒的人, 就在口袋裡放一面小鏡子, 你實在氣 憤時, 就照一下,看看自己的模樣。真可怕, 哪怕她是宇宙小姐, 最美麗, 最有魅力的女 人, 或者是英俊的電影明星, 穿著最時髦的名牌裝束; 他們發怒時, 是世界上最醜陋的人 。憤怒讓人變醜。 假如你生氣, 你會輾轉難眠, 血壓升高。每次你發怒, 各種各樣的毒素就會釋放到血液裡 。每次你怒不可遏, 就是一種形式的慢性自殺, 壽命會減去幾天。你可以這樣觀想。 你可以觀想憤怒給其他人帶來的痛苦和壓力。如果你對某個人特別生氣, 那麼試試看忽略 那個人讓你反感的品質和行為, 試著思考他們好的品質。每個人都有好的品質------即使 是最惡毒的人。希特勒對他的狗很好。每個人都有某些可愛的個性, 你可以找找那個人哪 些行為有道德, 哪些言辭有助益,等等。那樣做的意思是,要把注意力挪開,不要一心想 著那些負面素質。 觀想業力也很有幫助, 從自己開始。我們每天誦的經文中有: 「我們是自己業力的主人, 業力的繼承者, 生於業力, 依止於業力, 由業力相聯」。每次我們發怒, 那就是業力----- -你在製造業障。我們離開了俗家生活來修行涅磐。如果你的心智被憤怒蒙蔽, 那麼連足夠 重生為人的業力都達不到; 憤怒是通向地獄的途徑, 此生連同來世。同樣地, 那個人說了 或做了什麼事情, 我們不喜歡, 傷害了我們, 觸犯了我們, 壓迫了我們, 那是他的業力, 他在造業。我們不需要再加上什麼。如果他故意要傷害我們, 只能傷害我們的身體; 對手 永遠不能傷害我們的心靈, 如果我們不是愚蠢地允許他們這樣做。 另一個觀想: 業力是我們的依止。佛法僧是我們的依止。我們第四個依止就是業力; 這個 業力指我們行動與語言的正當與否, 我們怎樣使用心智。佛陀講過, 比丘們在這個世界上 難以遇見一個人, 在前世, 沒有做過我們的父母, 兄弟姐妹, 或者兒女。 這是另一個觀 想。我們可以觀想父母的愛心與無私付出。觀想這輩子對我們友善的人, 在前世對我們也 多有照顧。如果我們覺得有人對自己不友善, 或者對我們不公平, 那麼就觀想自己的業力, 這是我們前世不良行為的惡果, 結束這個惡業的辦法就是忍耐。我們反而應該高興, 安慰 自己至少把這個業障消除了, 一旦消掉了, 就不用再應付它了------這就是還債。不過, 如果我們抵抗這個業障, 或者以憤怒回應憤怒, 以眼還眼, 以牙還牙, 那就加重了業障, 整件事火上加油, 越來越激烈, 然後就不斷地繼續, 繼續, 繼續…… 唯一的出路, 就是 停止。我們生命裡實在沒有時間迷失在這樣的愚蠢之中。有什麼比扛著積怨走來走去更幼 稚呢? 有什麼比背著五年, 十年前的東西走路更可悲呢? 人們真會那樣! 要是那樣子做 , 他還不算開始修行, 那是幼兒園水平。 你得把這些東西切切實實地放下, 不要再把它 們又撿了起來。 當心智在禪定中平靜下來以後, 就沒有什麼人可以給你什麼, 也沒有什麼人可以從你那 裡拿走什麼了。假如人們讚歎你, 你不會比以前有一丁點更好。人們責怪你, 批評你, 鄙 視, 譏笑你, 你也沒有什麼與以前不同------(毀譽)不過是世俗法則。這是世界的本來面 目, 世間滿是世俗的法則。 我們可以選擇服從世間的方式, 或者可以選擇超越它。 我們 可以觀想人類美好而神奇的心靈, 充滿慈愛, 同情, 同樂, 平和那樣的肯定情緒。儘管人 類可以互相之間作出最可怕的傷害, 與此同時我們的心靈也有能力產生對眾生的慈愛與同 情, 並且把它擴展到無限------它是我們最最神奇的禮物。看見一個人小心地走路以避免 踩到昆蟲螞蟻, 一個人細心地把蚊子吹離皮膚而不是一掌拍扁了它, 這樣的景象, 十分美 好。看見人們端正行為, 謹慎言辭, 不讓憤怒污染言辭, 成為嘲諷,蔑視, 自誇,或者以 饞言製造分裂與不和, 這樣的景象,美好而感人。 在寺院裡像, 憤怒與反感常常通過言語表現出來, 因為戒律保護了我們, 不得以體力來表 現。我們必須非常, 非常小心自己的言辭。端正的言辭十分優美, 而且激勵人心。有那樣 的謹慎, 我們可以反觀慈悲心的益處。佛陀講過, 這樣做一個人可以安眠, 而不會輾轉難 寢。他可以如禪定般地入眠。他可以怡然覺醒。 -- 有些禪僧只依據文字、經文來尋求法。當然,是讀書的時候,就應當照著經文來讀 ,但當你和煩惱「作戰」時,將經文丟到一旁去吧!如果你依照一種模式來和煩惱作戰 ,你將底擋不住敵人。經文只是提供你一個實例,但也可以使你迷失,因為它根據的只 是記憶和概念。---阿姜查《水池》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3.192.72.18
coldfeeling:感恩:)...願望己心也能不起波瀾 59.105.82.144 09/30 23:34
AHJKL:隨時憶念 無嗔 219.69.85.75 10/01 00:52
Cid:先對自己慈悲, 才能夠對他人慈悲.140.109.103.226 10/01 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