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嗔 心 淺 探 釋聖醒   內容提要:本文主要是對嗔心之名義、種類及其行相乃至過患、對治方法等作一膚淺 的探討。首先簡單地探討嗔心之名義、種類及其行相,即對嗔心的大體形象、特徵作一簡 單的介紹;其次探討嗔心的過患及其苦報,以揭示嗔心對吾人生活乃至修行所帶來的困擾 與重大危害。說明嗔心生起時,不僅會令吾人自損損他,並且也會摧毀吾人之一切善法功 德,吾人之所以失戒壞德、破壞名聞等亦無不由此而致。其不僅會給吾人的現生之修行帶 來極大的違緣,更障礙吾人之究竟解脫,果報更是令人毛骨悚然。所以本文接著探討對治 嗔心之方法,揭示我執乃是吾人嗔病生起之根源,以示吾人欲拔除嗔病之根,必須先要修 無我觀以淡化私我之執,令嗔心不生。又說明修學慈忍是對治嗔心的最佳良方,修習之不 僅是吾人處世之妙方,也可成辦吾人出世之事業,對吾人修行正法乃至究竟解脫皆具有重 大意義。   佛法是智慧之學,是本師釋迦牟尼佛至尊至善的教育。他教導吾人如何斷除煩惱而更 有質量、更有價值地實踐我們的人生乃至究竟解脫。因此吾人學佛的最高目的就是成佛, 跳出三界,永脫輪回。而嗔心在佛教裡,雖然僅屬於欲界的煩惱,色、無色界皆無,但此 也意味著一個重要的問題,即是吾人如果不依法斷除此心,就連欲界都跳不出去,更何談 三界?故佛教諸多經論中都非常重視嗔心的調服,因其對眾生的危害是最為猛烈的,如《 菩提道次第略論釋》中有云:“如是以所得勝劣及緣自他義利等之意樂差別。復於猛緩、 久暫諸門,應當了知。於惡行中。亦以煩惱猛利恒長者力大,然彼中尤以嗔恚力為尤大。 ”何以故?“因單具貪心,尚不致摧毀善根,而嗔心則可燒善根使盡。”因此可以說嗔心 就是導致吾人無始劫輪回受苦的根本原因之一,對此,《增一阿含經》中也有明示:“諸 佛涅槃,汝竟不遭遇,皆由嗔恚火。”鑒於嗔心對吾人修行乃至解脫之危害如此之大。所 以本人認為有必要對嗔心行相、過患、對治方法等作一膚淺的探討,以免自己在以後的修 學過程中遭受嗔毒的禍亂,更望對嗔心繁重者有所啟發。 一 、嗔之名義、種類及其行相   要對治嗔心,首先要對嗔心之名義、種類、行相有所認知,如抓賊,先需了解其大體 形象、特徵。嗔在《百法明門論》中為六根本煩惱之一。嗔即嗔恚義,如《成唯識論》中 有云:“云何為嗔,於苦、苦具憎恚為性,能障無嗔,不安隱性,惡行所依為業。謂嗔必 令身心熱惱,起諸惡業,不善性故。”此中所謂的苦即是三苦——苦苦、壞苦、行苦,苦 具是造成三苦之因。嗔就是對於此三苦之苦果,及造成三苦之因的苦具生起恚恨之心,能 使人身心熱惱,繼而遷怒於他人乃至一切眾生,輕則詬罵,重則損害他命,甚至於伐城伐 國,喋血千里,莫不由嗔心而起。因此嗔心是於苦境,欲解而愈困,不得超脫,而造成的 一種破壞無忍心理。   此嗔心所之生起可分三類,即:(一)非理嗔:沒有外來惱亂,而自己憎恨,如我們 有時在看到某一個人時,會無端地生起憎恨之心,不論對方做什麽,總是不對自己口味, 厭惡之極;(二)順理嗔:受其他事物之惱亂,而生之憎恨,如他人對自己或自己喜愛的 人不滿,或因他稱贊自己的怨家等等,總之是“惹我”了,所以死死地抱住“我”,我愛 的你不可以害,我恨的你不可以愛而生起憎恨之心;(三)諍論嗔:即由爭論是非,而起 之憎恨。我的是對的,他的是不對的,於我為是,於他為非。為穩守“我的”一定要和“ 非我的”幹到底。從以上對嗔心的三種分類中我們可以發現,每一種都與我執有關,因此 說我執就是嗔心生起的根本,而嗔心又是最能滋養增長我執的,不是嗎?嗔心一起,我執 立馬膨脹,所有慧門,也立刻為之閉塞。   關於嗔的形相,一般可表現為心口剛強,面色不和,多忿喜諍等。所以小隨煩惱中的 忿恨、惱、害、嫉等,皆有嗔之體性;再者,當我們遭遇各種不適意境界,而有怨恨或委 屈感受時,嗔恨心就已生起了。嗔心具體的相狀在《瑜伽師地論》中抉擇為五相,即:憎 惡心、不堪耐心、怨恨心、謀略心、覆蔽心,此五相具足即稱為圓滿嗔恚惡業,總之,嗔 心就是由我執而產生的一種損害惡業。 二、嗔心之過患及惡報   眾所周知,嗔在佛法裡被列為三毒之一,又是三毒之中最惡毒者。如《大智度論》中 所言:“嗔恚其咎最深,三毒之中,無重此者;九十八使中,此為最堅;諸心病中,第一 難治。”又有語云“寧起貪見如須彌山,不起嗔恚如芥子許。”可見其對我們進取佛道成 就無上菩提無疑會帶來巨大的破壞成份,故對其過患我們不得不熟知。那麽嗔心生起之後 ,究竟會形成那些過患即惡報呢?對此我們將從以下的幾個重要方面進行論述:   (一)自他皆損   如上文所云,嗔心是三毒最毒的,可以說是“毒之根”。因為發嗔心不但會傷害自己 ,也會傷害到別人,是雙重的罪惡,過失甚重,正如《成實論》中所云:“又嗔為兩惱, 我自燒惱而後燒人。又嗔定為地獄,以從嗔起業多墮地獄故。”發過嗔火的人都可以有此 體驗,當嗔心大發時,內心是難以平靜的,如同在烈火中燒烤一般,有著難以忍受的焦灼 與痛苦。正如《本師傳》中所說:“生嗔心的人,臉一剎那變得非常的醜陋,縱然外表穿 戴最好的飾物,也顯不出絲毫莊嚴;他的寶床最舒適也睡不安寧,輾轉反側,如處荊棘。 ”因此,心懷嗔惱之人,其一切安樂皆被摧毀,立即陷入“喜樂亦難生,煩躁不成眠”的 狀態,真是苦不堪言。   並且嗔心生起時,不僅會使自己的內心失去平靜,還會破壞人際關係、身心健康等等 。靜觀喜發嗔火者,大都喜說一些尖酸刻薄之語遷怒於他人。正如《方等三昧行法序》中 所云:“或見毒蛇遍地吐毒向人,當知即是嗔恚相現。”俗話也說“罵人沒好話”,對方 若非寬宏大度者,自然也不會容忍,必當反唇相譏。於是,由於彼此皆不相容忍,而導致 人我雙方之微小的矛盾不斷升級,什麽佛菩薩的教導乃至一切威儀道德,都拋之九霄雲外 去了。更有甚者是自己躲起來生悶氣,不吃不喝,別人好言來相勸,還惡言冷語相加。甚 至有時雖時過境遷,內心中還是粘著嗔境不放,一直處於憤懣之中;在言行裡,也經常體 現出煩躁狂亂的情緒,惱害、報復等心橫生,不僅由此滋生了諸多惡業,而且也給自己的 身心造成了嚴重的傷害。所以醫學上也認為:經常受到嗔恚情緒刺激的人,大都會產生高 血壓、心臟病、胃病、失眠症、精神分裂症等疾病。又《翻譯名義集》中亦云:“貪欲致 老,嗔恚致病,愚癡致死。”故嗔恚對我們的人際關係、身心健康都會造成嚴重的破壞。   綜上可見,嗔心生起時,首當其沖成為受害者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因此,當嗔火 燃心之時,吾人應首先反省自己,勇於承認自己的過失,修學忍辱等加以對治,否則以自 我為中心,就認為我是對的,別人都是錯的。又不能傾聽他人忠告,我行我素,嗔惱與他 ,如此則成不明事理,不講情面,藐視因果,自暴自棄,喪失善心,喪失風度等自損損 他之大惡,行者可不慎之!   (二)劫功德財   嗔恚之害,不僅會造成我們人際關係的破裂,影響自己身心的健康,而且更重要的是 它能摧毀我們長久以來所積集的善法功德,令我們煩惱增盛,破壞吾人現在未來之可愛善 果,所謂“—念嗔心起,火燒功德林”, 吾人在修行過程中辛辛苦苦所積累的功德法財 ,由於一念無名火起,即可燒個精光。何以故?因佛教裡所說的功德與福德不同,功德即 是定慧,一發脾氣,定必退失,並且在吾人在心頭存有嗔恨惱怒之時,自性之智慧光明自 然也就不得以顯現,如此定慧皆失,故說火燒功德林。所以宗喀巴大師在《入行論》中也 曾說過:“一嗔能摧毀,千劫所積聚。施供善逝等,一切諸福善。”又:“由起剎那嗔恚 意樂,能摧百劫修習施戒波羅蜜所集諸善。”佛在《遺教經》中就也曾諄諄教導我們:“ 嗔心甚於猛火,常當防護,無令得入。劫功德賊,無過嗔恚。”可見嗔心實為摧毀劫取我 們功德法財之一大怨賊啊!雖然平素所修的福德不會失去,但是由於經常發脾氣的緣故, 也會招人討厭,不喜與之來往,正如《諸經要集》中所云:“復多嗔恚,面貌醜陋,人所 憎惡。”   因此,吾人必須時刻警惕之。尤其我們是修學大乘法門者,更應了知諸法如夢如幻之 理,凡事不動無名火,不生煩惱魔。此嗔火不僅燒不到我們,而且會轉化成智慧之光,吾 人修學解脫才有望。否則任憑怨賊在心,自盜家珍,即使吾人再精進修學也難以進步,因 此吾人必須時刻預防之、調服之。   (三)失菩薩戒   眾所周知,作為一名志求佛道的大乘行者,發菩提心,上求下化,必須以接引眾生為 第一要務,因此就要求行者不論什麽時候與眾生來往都應以親切之感,和顏悅色地與眾生 相處,如果常對眾生生嗔心,則必與自己所受之菩薩戒相乖,與道相違,與眾生及佛道皆 相遠離,所以其罪亦是很重。故《瑜伽菩薩戒》中就有規定,如果菩薩長養自己的嗔恨之 心,於行為上,對人惡言相向甚至使用暴力傷害;於情緒上,內懷猛利忿恨意樂,且對方 道歉時還耿耿於懷,不接受其悔過,不能忍辱,不願捨棄自己的冤氣,不願化干戈為玉帛 ,即犯重罪,失菩薩戒。天台《菩薩戒疏》中亦云:“第九嗔心不受懺謝戒。夫為菩薩忍 辱為懷,而反嗔毒蘊積內心傷慈損道。劫功德賊無過嗔恚,今生微恨當為大怨故制重罪。 ”   因此,對我們修學佛法者而言,不可不慎也。如若依然慣以世智辯聰、意識思維來為 人處事,即以自我意識為中心,我行我素,忽視他人的存在,常常喜歡把自己的意願強加 於人,別人不順從,便起嗔心,如此修行,不僅自己難以解脫,還常與眾生結怨,甚至遷 怒與他人,而導致其毀謗三寶,斷其法身慧命,更是可憎可惡,亦為自己當來下墮之因緣 。   綜上可知,嗔恚使吾人之內心無法感受到寂靜調柔的快樂,只能給吾人帶來寢食不安 、內心狂亂等諸多煩惱,並且也會因此導致我們親友遠離,人不喜見。如《遺教經》云: “若人不能忍受惡罵之毒,如飲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所以者何?嗔恚之害,則破 諸善法,壞好名聞,今生後世,人不喜見。”   所以智者大師有云:“嗔是失佛法之根本,墜惡道之因緣,法樂之冤家,善心之大賊 ,種種惡口之府藏。”對於欲出離生死的修行人而言,如若不能在日常生活中體察對治此 煩惱心所,勤修慈悲、忍辱等,則一生的修行都可能付之一炬,更何談解脫?而且尚有墮 落三途之嫌,豈能不戒除之!   (四)嗔心之惡報   由上文可見,嗔恚對行者之修行解脫過患極大,就現生來說,可導致吾人心煩氣躁, 寢食不安以及身心疾病等過患;並且還可以導致親友生厭、遠離等人際關系的破裂。此就 一般眾生而言,若對菩薩生嗔,過失更重。如宗喀巴大師在《菩提道次第略論》即曾說過 :對同梵行者生嗔,比對常人為重,而對菩薩生嗔又比對同梵行者為重。《三昧王經》中 也說:“若一於一作害心,持戒聞法不能救,靜慮及住阿蘭若,施與供佛不能救。”《入 行論》也有偈言:“如此勝子施主所,設若有發暴惡心,能仁說如惡心數,當住地獄經爾 劫。”此中勝子即是菩薩,對菩薩生嗔心必感地獄果報。所以宗喀巴大師在《入生信力印 經》中說:較以忿心將十方一切有情逼入黑暗獄中,罪尤重大,而無可數量。又於菩薩生 嗔害心,出不雅言,較將盡恒河沙數諸宰堵坡(塔)毀壞焚燒,所生之罪,如上所說。   總之,懷嗔心者,現生是難以安樂生活的。同時,還能“壞自名聞,今世後世,人不 喜見”。至墮落地獄受無量苦,故嗔恚在《十善業道經》中被列為十惡業之一,其果報更 是令人毛骨悚然。具體來說,嗔心之異熟果:上墮地獄,中墮餓鬼,下墮畜生。等流果: 感恒生恐怖,世亂身危,災多障重。又《地持論》中也說:嗔恚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 ;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常為一切求其長短;二者常為眾人之所惱害。何故嗔惱墮 於地獄?緣此嗔恚惱害苦物,受地獄苦。何故嗔惱出為畜生?緣此嗔惱不能仁恕,所以出 獄受畜生身。何故嗔惱複為餓鬼?緣此嗔惱從慳心起,慳心罪故復為餓鬼。何故嗔惱常為 一切求其長短?緣此嗔惱不能含容,故為一切求其長短。何故嗔惱常為眾人之所惱害?緣 此嗔惱惱害於人,人亦惱害。   此即應了佛門的一句話:“如是因,如是果”,善惡唯業,苦樂自招,業果的鐵律是 誰也躲避不了的。放縱嗔恨,承受更多苦果的還是自己。   由上可見,嗔心之過患及果報,皆有損於吾人現前乃至當來之安樂果報,其給吾人今 生乃至後世皆可帶來不可估量的危害,因此吾人必須要對治之、斷除之。 三、嗔心之對治   由上可知嗔心是吾人遇到違背自己意願之事物時所產生的一種嗔恚、憎惡心理。通常 表現為忿、恨、惱、嫉、害等種種形式,又為三毒之一,實為吾人修行中之最大障礙,也 是最難對治的。如上文《大智度論》中就有說到:“嗔恚其咎最深,三毒之中,無重此者 ;九十八使中,此為最堅;諸心病中,第一難治。”因此吾人欲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必須 依法斷除之。俗話說:“治病須尋根,斷根方可治病。”所以,吾人要除己嗔心大病,還 須追尋此病生起之根源,再以法藥除之。   (一)修無我觀—— 我執嗔之本,觀幻除此根 1.幻身無我   探索嗔心發起之根源,不難發現,吾人之所以愛起嗔心、耍小性子,都是因為太在乎 自己的聲譽、面子以及得失之心了。所以即使是為了雞毛蒜皮點的小事,為了自己這個顏 面,也要和人爭個你我高低,其實無非是自己強烈的我執在作怪罷了!即是把自己這個色 身當成是實有、不容侵犯的。所謂順我者喜之,逆我者嗔之,由此給自己的人生招致了極 多的違緣,為自己修行都造成了極大的障礙。   其實就吾人現在之色身而言,只不過是由四大五蘊等諸法假合而成,其中包含者諸多 色法、心法。離開這些精神與物質,覓我實不可得。又從時間上看,我們這個身體從生至 死,中間要經過幼、少、青、壯、晚、老等階段,而每分每秒都在新陳代謝,一生當中人 體細胞不知換過多少次,所以經歷幾十年的風霜,少年時自己光滑細膩的臉到老便變成雞 皮了。由此可知昨日之我非今日之我,今日之我非明日之我;少年之我非青年之我,壯年 之我非晚年之我……吾人之色身時刻都在生滅變化之中,虛幻不實,哪有一個永恒不變的 “我”可得?那我們又為誰而嗔呢?   如是觀察,當我們在遇違緣,與他人發生不快而心裡剛要失衡時,就要馬上反問一下 自己:是誰在生氣、生氣的是我嗎?是誰在惹我、惹我之人是實在的嗎?如此層層觀照, 因為自己心念不再執著煩惱,所以嗔火自然也就不再生起。   2.虛名無我   名字,可以說是導致吾人喜歡生嗔的另一個因緣,雖然我們都了知自己的名字是父母 所起,只不過是一個方便人我交流的代號而已,但還是死死的執著不放,認為就是我、我 所。如果聽到有人對我們這個代號加以非議、誹謗的話,我們立刻就會感到不舒服,產生 不良的情緒,甚至會火冒三丈。百法之中早就告訴過我們,名字之中是找不到“我”的, 他只不過也是個緣起法,他可以隨著因緣隨時隨地更換,比如自己在家時小名、學名就有 好幾個,出家了又換了法名法號。所以,一個人是可以有多個代號的,而我人只有一個, 故名字也是虛幻的,是無我的。既然如此,我們又何必為自己這個虛幻不實的代號而起嗔 心呢?   因此,當我們再聽到有人非議我時,可以作如上的觀察,我們的生命是由五蘊組合而 成的“假我”,而非議我的人及其所非議的語言亦都是虛幻不實的,只是在此時、此地、 此因緣之下,他非議了吾人這個假我色身幻化的虛名而已。如果吾人不再執著這個假我、 我所,不起嗔心去受取,此非議與我又有何干?他又如何能傷害到我?如此吾人之嗔心自 然就不會生起了。   (二)修慈悲忍辱觀——心若無嗔慈成就,勤修忍辱入賢堂《華嚴經》修慈分中有云 :   我若多嗔及怨結者,十方現在諸佛世尊皆應見我,當作是念:云何此人欲求菩提而生 嗔恚及以怨結?此愚癡人,以嗔恨故,於自諸苦不能解脫,何由能救一切眾生?   《決定毗尼經》中也說:“寧起百千貪心,不起一嗔恚,以違害大慈莫過此故。”因 此,吾人志求大乘,還應以慈忍對治自己的嗔心。   1.修慈忍成就大悲心   慈悲忍辱可謂對治嗔心的最佳良方,如《法句經》中有云:“於此世界中,從非怨止 怨,唯以忍止怨,此古聖常法。”也就是告訴我們要以因果觀、慈悲觀去修忍辱,以對治 自己的嗔心。即從三世因果來看待別人無緣無故對自己的毀辱以及迫害等,再以償報業緣 和慈悲心來對待之。也就是從觀念上相信是因果的關係,觀察自己之所以遇此因緣,可能 是因也可能是果。如果是因,我不需要還報,他造的因,我還報給他,他痛苦我也更痛苦 ,何苦來哉!如果是果,我應該要接受,不需要再還報,還報時又變成了雙重的受害,重 重無盡。如是因果循環,“冤冤相報何時了”!並且制造迫害的人已經造了惡業,將來必 食苦果,非常可憐,吾人應悲愍之,為作福業,正如《萬善同歸集》卷下所言:“慈雲既 潤,嗔火潛消。”更要懺悔自己的業障,將自己所作一切功德回向給他,願與其解怨釋結 ,願其早日蠲除罪業,早成佛道。如此修學,吾人即可將逆緣轉為道用,自他了脫有望。   如果吾人能深明因果,以因果觀及慈悲心對待一切逆境,那麽吾人在遇緣對境之時即 能以包容之心去諒解他人,嗔恨心也就不會生起了。而且會甘心情願地接受之,而生起“ 犧牲小我完成大我”的一種智慧,擴大自己的心量,遠離私我的愛憎。乃至於自艾自憐的 心態,也能做到以大局為重,換得他人及團體的成就。所以,對境無嗔而能慈悲忍辱,不 但能降服心中的嗔怒,更能成就吾人真正之大慈悲心,利樂有情,拔苦無量。   2.圓融處世之良方   俗話說,人有敬怕的,沒有嚇怕的,因此如果當境界現前時,吾人要以慈悲心去容忍 別人的缺點和錯誤,懂得理解和包容,以寬廣的愛心去化解所有的冤結。所謂“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我們不喜歡別人對己無禮,推己及人,別人自然也如此。所以懷慈忍之心 、懷歡喜布施之心,處處先為他人著想,則退一步海闊天空,即給自己以及他人充分的時 間去調整反省,如此也不會因為一時的衝動,為做出不該做的事而悔恨了。正如雪公老人 告誡嗔怒之人:“對己著想,我是菩薩,應起覺照,當行忍辱;對他著想,爾乃癡漢,應 起悲心與以原諒。再急用一句洪名,當作金盾,綿綿念去,壓住嗔心。不然他癡我嗔,一 同墮落。”因此認識到嗔心的禍患,而修慈忍以對治之,不僅能成就自己寬闊的胸懷、豁 達個性,而且還會化干戈為玉帛,化暴戾為祥和,解冤釋結,廣結善緣。   所以,就世間法而言,我們熄滅嗔心,善修慈忍,即可逐漸地圓滿自己人格、和諧人 際關係。正如《憨山大師醒世歌》云:“紅塵白浪兩茫茫,忍辱柔和是妙方。到處隨緣延 歲月,終身安分度時光。”吾人生活於天地之間,不可能不受境界浪花裡的是非曲直迷惑 、影響,唯有以一顆慈悲忍辱的心腸,隨緣盡分地對待周遭的人、事、物,才是最巧妙的 處世之方。   3.成辦出世之事業   蕅益大師有云:“世出世事,莫不成於慈忍,敗於忿躁。”無嗔確實是生活上很重要 的格律,只有把嗔毒放下,才可能讓自心凈化,清醒地待人接物。因此,對於修行人來說 ,離嗔恚修慈忍實為吾人轉凡成聖之關鍵所在。因為修行,所要修正的就是自己的心念及 行為,而我們在生活當中之所以不能忍受種種塵境所帶來的考驗,也正是由於吾人對於六 塵境界乃至自己的身心沒有正確的認知,不知宇宙人生之間一切事事物物都是因緣和合所 生,是苦空無常的。因此在當中起種種分別、執著,因而造作惡業,種下生死輪回之因, 在六道中流轉不已,枉受苦報。現在知道內心外境的真相,就要慈忍之心不動,安然面對 。所以無嗔以修慈忍,隨緣消業,隨緣度生,既能成就我們的定力,又能圓滿我們的戒行 、智慧及福德資糧,成就我們的菩提事業。正如《大智度論》所云:“行生忍故,一切眾 生中發慈悲心,滅無量劫罪,得無量福德。行法忍故,破諸法無明,得無量智慧。”蕅益 大師也說:“克除習氣,莫若三業行慈。三業行慈,則無十過。十過既除,十善斯在,而 五乘之本立矣!”   真所謂“心若無嗔慈成就,勤修忍辱入賢堂”。吾人只要把修行過程中所遇到的一切 外來橫逆之境都視為空谷回聲,沒有實體可得,權當是吾人修行道路上的增上緣,就不會 因患得患失而起嗔造業了。順境固然可以成就我們,而逆境同樣也可以幫助我們,幫助我 們考驗自己修行究竟達到什麽程度了。因此,吾人於修學過程中絕不要只求在順境裡一帆 風順,志求佛道者更應該經得起狂風暴雨的侵襲,應該抵得住一切魔障的攻擊與破害。如 此吾人才不愧為佛陀的弟子——一個大乘修行者。也只有如此,吾人才能荷擔起如來家業 ,成聖成賢亦指日可待。   綜上所述,嗔心其過患無窮,對吾人之修行障礙極大,不僅會給吾人現生造成極大的 損惱、違緣,更障礙吾人之究竟解脫,它是吞噬吾人善根、慈悲心的毒蛇。因此作為一名 佛子,於自己的修學道路上應當勤力防護之,常以智慧莊嚴自己的內心,無論遇到什麽逆 緣違境,不管別人為自己製造了什麽樣的挫折與傷害,都應以無我、慈悲、忍辱來對治之 ,絕不要讓自己的嗔恨心產生。正如寂天菩薩所云:“遭遇任何事,莫擾歡喜心;憂惱不 濟事,反失諸善行。若事尚可為,云何不歡喜;若已不濟事,憂惱有何益?”而是要勇敢 地面對一切違緣,把逆境作為自己修行解脫的動力,使自己於菩薩道上勇往直前。但願人 人修慈忍,個個除嗔心,日日生歡喜,同證凈法身。 http://www.nanputuo.com/nptxy/html/201103/0415221073499.html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31.129.206
coldfeeling:推 06/16 23:41
> -------------------------------------------------------------------------- < 作者: cool810 (隨緣) 看板: Buddhism 標題: Re: [法語] 嗔心淺探 時間: Sat Jun 18 09:58:53 2011 ※ 引述《cool810 (隨緣)》之銘言: : 嗔 心 淺 探 : 釋聖醒 (略) : 一 、嗔之名義、種類及其行相 :   要對治嗔心,首先要對嗔心之名義、種類、行相有所認知,如抓賊,先需了解其大體 : 形象、特徵。嗔在《百法明門論》中為六根本煩惱之一。嗔即嗔恚義,如《成唯識論》中 : 有云:“云何為嗔,於苦、苦具憎恚為性,能障無嗔,不安隱性,惡行所依為業。謂嗔必 : 令身心熱惱,起諸惡業,不善性故。”此中所謂的苦即是三苦——苦苦、壞苦、行苦,苦 (中略) :   關於嗔的形相,一般可表現為心口剛強,面色不和,多忿喜諍等。所以小隨煩惱中的 : 忿恨、惱、害、嫉等,皆有嗔之體性;再者,當我們遭遇各種不適意境界,而有怨恨或委 : 屈感受時,嗔恨心就已生起了。嗔心具體的相狀在《瑜伽師地論》中抉擇為五相,即:憎 : 惡心、不堪耐心、怨恨心、謀略心、覆蔽心,此五相具足即稱為圓滿嗔恚惡業,總之,嗔 這邊作個補充: 《瑜伽師地論》卷第五十九 「何等名為瞋恚五相?一有增惡心,謂於能損害相隨法分別故。二有不堪耐心,謂於不饒 益不堪忍故。三有怨恨心,謂於不饒益數不如理隨憶念故。四有謀略心,謂於有情作如 是意:何當捶撻?何當殺害?乃至廣說故。五有覆蔽心。謂如前說於此五相隨闕一種, 即非圓滿瞋恚之相;若具一切方名圓滿。」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五 「嗔恚心中,事、想、煩惱,如粗惡語。等起者,樂打等欲,云何令其遭殺遭縛,若由他 緣,或自任運耗失財產。加行者,即於所思而起加行。究竟者,謂於打等,期心決定或 已斷決。此亦有五,全則圓滿,缺則非圓。謂具五心:一、有憎惡心,謂於能損害相, 隨法分別故。二、有不堪耐心,謂於不饒益不堪忍故。三、有怨恨心,謂於不饒益數數 非理思惟隨念故。四、有謀略心,謂作是念,何當捶撻,何當殺害?五、有覆蔽心,謂 於瞋恚不覺羞恥,不知過患,及與出離。僅成損害心者,謂作是念:彼於我所,已作正 作,諸無義事,故我於彼當作無義。盡其所有幾許思惟,爾許一切皆損害心,如是願他 現法喪失親屬資財及善法等,及願後法往惡趣中,亦是損心。」 《百法明門》中,【】是六根本煩惱之一(貪、嗔、癡、慢、疑、邪見); 隨逐六根本煩惱而起的二十隨煩惱中,【忿、恨、惱、嫉、害】其體性為嗔。 《大乘五蘊論》 「云何為忿?謂遇現前不饒益事心損惱為性。 云何為恨?謂結怨不捨為性。 云何為惱?謂發暴惡言尤蛆為性。 云何為嫉?謂於他盛事心妒為性。 云何為害?謂於諸有情損惱為性。」 《大乘阿毗達磨集論》 「何等為忿?謂於現前不饒益相,瞋之一分,心怒為體,執杖憤發所依為業。 何等為恨?謂自此已後,即瞋一分,懷怨不捨為體,不忍所依為業。 何等為惱?忿恨居先,瞋之一分,心戾為體,高暴麤言所依為業。生起非福為業,不安 隱住為業。 何等為嫉?謂耽著利養,不耐他榮,瞋之一分,心妒為體,令心憂慼不安隱住為業。 何等為害?謂瞋之一分,無哀無悲無愍為體,損惱有情為業。」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yctsai:讚嘆 隨喜您深入經藏的智慧 06/18 15:07
beautying:好文 06/18 22:42
dansha:推 06/19 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