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Orgin:http://www.infomax.com.hk/phil/budd/think/think_budd.html 佛教基本教理︰ 一. 因果、輪迴 ( 共外道–佛教以外的宗教 ) 甲. 因 + 緣  —〉 果   因 — 主要條件   緣 — 輔助條件 孤因、單緣 —〉不可成果 因緣和合才可產生結果 乙. 業︰一切活動,行為   思維活動   身、口、意   業力會影響人們以後的行為、性格   業甚至影響環境、際遇 問題︰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殺人放火金腰帶,修橋補路無屍骸? (草本按:佛教的理論是多因多果型,不能 一時而論之) 二. 四聖諦 (苦、集、滅、道) 甲. 苦諦 二苦︰ 人生的苦分兩類 (i) 外苦︰外在的 eg. 天災 (ii)內苦︰自己本身,身心方面 eg. 疾病、憂愁 八苦︰ 生、老、病、死、 愛別離 (與相愛的人別離,愛之越深,痛之越切)、 怨憎會 (與最憎的人相處、相會)、 求不得、 五陰(蘊)盛  每人的個體生命由五種東西聚合而成  五蘊︰色(物質)、受、想、行、識 (精神)   備註︰    受︰感受 / 領納 (主觀)      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    想︰取像 preception    行︰意志作用    識︰了別作用 distinguish, recognise    蘊︰聚    陰︰蔭、覆蓋    盛︰(1) 盛載  (2) 熾盛、旺盛 三苦︰ (一) 苦苦 苦的事實本身是苦 (二) 壞苦 快樂是一種苦 這種苦會變壞,不會永恆存在,因為人生是無常 任何快樂到最後都會成過去 (三) 行苦 行︰遷流不息 一切現象都無時無刻變遷 剎那剎那生滅不停 不能掌握實實在在的快樂,是空虛,這些快樂的存在是虛幻的 乙. 集諦 苦的根源來自自己三種根本煩惱  (三毒)  [1] 貪  [2] 嗔  [3] 癡 (痴) [1] 貪︰貪欲 。 感觀的享受 eg. 財富、名利 。 對生命延續的渴求 。 對主義、思想強烈的渴求、貪執 - 正當合理的欲望是可以接受 eg. 佛學 - 如筏喻  此岸、彼岸、木筏(佛法)  到了彼岸便可以放下木筏  「法尚應捨 何況非法」 [2] 嗔︰憎恨 。 貪可以生憎,當貪欲得不到滿足就會產生憎恨 。 這種憎恨有毀滅的心態 (魔的心態) 。 怒火能燒功德林 。 合理正當的忿怒是可以接受,「正怒」 [3] 癡︰愚癡、愚昧、無知 。 無明︰無知、錯誤的知    對宇宙人生的真相不了解 。 無明以我執為本 ------ 人生的真相是無我 貪嗔以癡為本,癡以無明為本,無明以我執為本 丙. 滅諦 人生是可以解脫的,解脫之後到滅諦境界 一切痛苦煩惱滅除的境界 — 涅槃   涅槃 nirvana   生死輪迴 samsara   四大 (1) 地 (2) 水 (3) 火 (4) 風 。有餘(依)涅槃  生 。無餘(依)涅槃  死 丁. 道諦 道︰道路、方法   修行方法 三學︰ (1) 戒︰持定戒律 (2) 定 (3) 慧 戒律的意義是止惡行善 持戒的人比較容易入定 定︰專注一境,精神集中 入定可以產生/增加「智慧」 五戒︰殺、盜、淫(婬)、妄、酒 三. 十二因緣 ( 十二緣起/十二有支 ) 未來 現在 過去 老 死 生 有 取 愛 受 觸 六入 名色 識 行 無明 未來二果 現在三因 現在五果 過去二因 現未一重因果 過現一重因果 。三世二重因果 備註︰ 六根︰ 器官、感觀   眼、耳、鼻、舌、身、意 六境︰ 六種外在境界 眼根 —〉色境 耳根 —〉聲境 鼻根 —〉香境 舌根 —〉味境 身根 —〉觸境 意根 —〉法境 六根 + 六境 = 十二處 六根 + 六境 + 六識 = 十八界 四. 八正道 (1) 正見 正確的見解 (2) 正思維 (正志/正欲) (3) 正語︰利益眾生的言語   vs 妄語、惡口、兩舌、綺語 (4) 正業︰正當的行為 十善 —不殺、不盜、不淫、不妄、不綺語、不兩舌、     不惡口、不貪、不瞋、離開邪見 (5) 正命︰合理經濟生活/正當職業 (6) 正精進 (7) 正念︰正當的想念,時刻憶持,不致流失 (8) 正定 五. 緣起 (無我) 論 一切無常,不會永恆不變 每一件事物有成形成、住存在、壞變化、空完全消失 緣聚則生、緣散則滅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twbbs.org) ◆ From: pc022.b509.sc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