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由於看到版主在這篇文章#1EXGiiqM的推文提到有關正念的這段話:
buddhanature:相當不錯;板友諸大德可以針對正念的定義再討論看看~ 10/01 20:44
所以就選擇了我所知悉的《南傳上座部對正知正念之解說與應用》一文,專門節錄該文中 對「正念」所作的探討部分,來介紹南傳上座部佛教觀點的「正念」涵義。 ------------------------------------------------------------------------------ 《南傳上座部對正知正念之解說與應用》by 趙建東 正念之涵義 正念(sati)之基本意思可以從其動詞詞根看出,即:「記得」、「記在心中」之意,因 此引申之名詞為「記憶」、「銘記在心」等。 然而,這樣的定義有時稍嫌模糊,在經中(指Nikaya)也無十分明確之定義,只能從各種 文脈中去歸納。或許我們可以試問這麼一個問題:念之所指是針對過去的事件,或是現在 之事件? 通常一提到「記憶」,很容易認為一定是記得過去之事件。不過若依據《念處經》(中部 第十經),似乎較傾向於憶念現在、當前之事物。這樣的理解,可以從該經之經名Sati- patthana一詞得到。 Satipatthana 是由sati加patthana(原文應該是upatthana,因為其相當之梵文為Smrty- upasthana),後者之基本意思為:「安置」、「保持」或「現前」等;兩者之結合則可視 為有「保持憶念」、「讓念現前」等含意。簡單地說,即讓自己頭腦清楚地、正確地了解 現前的念頭為何。 Nyanaponika長老之詮釋似乎也支持此論點,他提出雖然sati有時是指記得過去之事,不 過它大部分被應用來指向現在所發生者;如果用一般心理學的表示法,則或許帶有「專注 」(attention)、「覺查」(awarcness)之意。 正念除了指稱「現在記得」之外,它本身也是一種心理過程。一般上念頭是不斷地生起和 消失的心理事件,而未經過訓練之念頭是雜亂無章的,不管好的或壞的念頭總是一直在迅 速地生起和消失,並無法保證只有正念存在而無邪念。 對修行者而言保持正念是非常重要之事,並且需要不斷地、主動地努力以赴。為了達到讓 正面的念頭儘量維持,同時使內心儘可能遠離或去除非正念負面的影響,因此把握現前這 一念變成最重要之事。而把握、了解現在念頭之真面貌即正念之意。 如上所述,Nikaya本身正念之解釋甚少,欲獲得進一步之理解,則需借助阿毘達磨等論書 。首先,看看七論之首《法集論》(Dhammasangani)對念所作之定義: 「有正念者」,即有正念、隨念、念、憶念、憶持性、不漂蕩性、不忘性……。 上述所列諸詞可視為正念之同意詞,正念之特性亦可從各詞的特色中顯示出來。不過單純 從字面上似乎難以得到較清楚的理解,其中一個困難處在於不易尋得完全適當之中文翻譯 ,除非附以具體之解說。 另外一個方法是,同時對照比《法集論》更晚期之論書,參考各種說法。舉《清淨道論》 為例,其對正念所作之定義為: 依此而憶念故,或他自己憶念故,或只是憶念故為念。它以不漂蕩為相;以不忘失為用; 以守護、境之現前為現起,以堅固之想或身念處為近因。當知念能堅持[所緣]如同門柱 ,能護眼根等如同守衛。 此解釋出自於《清淨道論》第十四品<說蘊品>中,此處之念是屬於阿毘達磨佛教心理學 思想體系下,所謂三十七種與諸善心相應之行的第十項。 從以上兩種解說例子中,有一個值得注意之詞:「不漂蕩」(apilpana)。它同時被早期 阿毘達磨和稍後之論書採取來表示念之特性(當然也可能是後者繼承前者)。筆者注意到 ,這個詞在《彌蘭陀問經》(Milindapanha-sutta)中有更詳細之使用。該經是以兩種方 式和譬喻來呈現念之解釋,並且相當生動地表示何謂「不漂蕩」。 經文中敘述到當彌蘭陀王問及「甚麼是念的特徵」時,那先比丘(Nagasena)回答「不漂 蕩」即其特徵。他接著作了如下之解說: 當念生起時,人不會漂蕩於善不善法、罪無罪 、尊卑、黑白或混合之法,只會想到「此等是四念處……」,是故修行者只親近所應親近 之法,……學習所應學習之法……。大王!如是不漂蕩為念之特徵。 其所舉之譬喻為: 如同財務官必須朝夕提醒轉輪王記得其財富時如是言:「大王!您有如此多之象、馬…… 請您記得這些財富。」因此他對王之財富並不漂蕩。 上述之例說明不漂蕩的意思為不會漂浮而忘失,換言之,警覺、銘記之心。因此念的功能 為在心識流中將特定事物鎖住,令不流失。 此外,在下一個例子中,那先比丘提出了正念的另一個特徵:執持(upaganha)如所述: 當念生起時,他省察饒異法和不饒益法,並分辨:「此是有利益,此是無利益」,因而捨 棄不饒益法,執持饒益法;捨棄無利益法,執持有利益法。 其所舉之譬喻大意為大臣知道如何分辨何者為有無饒益或利益法,而執持饒益、利益者與 王。此喻提示念之功能為分辨事物之正、反面,且進一步執持善者。以上兩種詮釋皆十分 恰當地表達出正念之涵意。 然而,正念之特性,其實不易以一二而概其全貌,它具有多元化的表現方式,也必須用更 多角度顯示。了解這種種特性,則有助於修行者正確旳實踐。 例如,在對五根五力的說明中,經論提供了清楚的解說。相應部之《分別經》(Vibhanga -sutta)如是描述念根: 於此,聖弟子有念,成就最勝之念與慧(satineppaka),他能憶念、隨念長久以來之所 作、之所說。值得注意的是,本文提出對過去之所作、所言之回憶,這是其中提及正念可 應用於憶念過去之一例。 另外,在五力中對念力之定義可參考增支部之所述。念力的性質,有時被視為是一種能夠 摧毀放逸的力量。根據Soma比丘依論書的觀點,念力就是一種不放逸之力,它提供修行者 一種主動性。穩定性的操作力量。 從其解釋來看,正念在念力之定義底下所強調的是念的持續性,亦即念之目標不在於短暫 、斷斷續續之產生,而是主動且不斷地將正念保持在每一個念頭中。 同時南傳傳統所注重的應用為清楚地、不斷地察覺到自己過去與現在每一個念頭的產生或 消失細節,以此來作來覺悟真諦(四聖諦)以及斷煩惱的基礎。 這方面正念之運作即四念處,四念處的內容與操練實例非常清楚且具體地記載於《念處經 》裡,由於南北傳所述大同小異,因此本文不另敘述。 http://enlight.lib.ntu.edu.tw/FULLTEXT/JR-BJ013/bj013122235.pdf (以上為原文出處,除上述所PO的「正念之涵義」外,原文內另有「正知之涵義」以及 「正念正知之應用」兩個部分,完整內容可在該連結看到。)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5.43.123.229
chowyc:推 10/03 23:57
bobju:推 10/04 00:11
buddhanature:推薦好文~ 10/04 00:27
bobju:對了,這才像是[活在當下]所具備的條件. 10/04 02:35
cool810:安住正念的續流,唯明唯知的體性,這要實際去體驗,有體驗 10/04 09:07
cool810:就有受用。 10/04 09:07
cool810:南傳禪修的傳統,以四念處為所緣,完成十六階觀智的開展, 10/04 09:17
cool810:次第性正念覺察的專注力穿透現象的表相,深觀五蘊身心現象 10/04 09:18
cool810:的無常、苦、無我,降伏諸如五蓋等煩惱的染執,捨相入實, 10/04 09:18
cool810:開顯智慧;四念處的修習開展毘婆奢那觀慧顯示實相的智慧。 10/04 09:19
cool810:不知道Cf大是否能再多分享十六階觀智實修進程的介紹? 10/04 09:20
Crazyfire:我所知的"十六階觀智"實修進程的最好介紹(中文文獻) 10/04 10:02
Crazyfire:是由溫宗堃翻自緬甸的馬哈希長老所著的《清淨智論》 10/04 10:03
Crazyfire:http://tkwen.theravada-chinese.org/VNK01.pdf (全文) 10/04 10:03
cool810:感謝分享。 10/04 10:52
cool810:佛法的緣起觀:「緣眼、色生眼識(耳、聲生耳識……意、法 10/04 10:53
cool810:因緣生意識),三事和合觸,觸俱生受、想、思」,五蘊身心 10/04 10:54
cool810:六根對六境依於十二緣起的流轉與還滅,一直都是佛法的關鍵 10/04 10:54
cool810:課題,以四念處為所緣開展的觀智修習切中核心。 10/04 10:56
cool810:另一提,毗婆娑宗之宗義提到五根現量的了知於意識法塵呈現 10/04 11:17
cool810:分別念的義共相,在有境與對境的觀待中,如何正確觀修空性 10/04 11:18
cool810:性的義共相,最後達到瑜伽現量無分別的如實了知,依宗義細 10/04 11:19
cool810:膩的空性抉擇發展,緣此抉擇補特伽羅無我與進一步法無我的 10/04 11:20
cool810:正理,以止觀觀修任運,亦同是開顯般若智慧的應用。 10/04 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