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斯里蘭卡佛教中的大乘佛教思想 鄧殿臣   佛教從公元前三世紀自印度傳入斯里蘭卡之後的二百多年中﹐一直是統一的﹐全國 僧俗四眾都承認大寺的權威。到瓦勒迦姆巴國王在位的公元前一世紀時﹐從大寺中分裂 出了一個無畏山寺派。無畏山寺中的許多僧侶﹐吸收了大乘佛教的思想和教義﹐與恪守 上座部傳統的大寺派﹐存在著矛盾和鬥爭。   瓦勒迦姆巴繼位不久﹐南印度泰米爾人就侵占了斯里蘭卡的國都阿努拉特普羅。瓦 勒迦姆巴逃往深山野林﹐招集舊部和敵人艱苦鬥爭十三年﹐才收復了國都﹐恢復了王 位。在艱難困苦的戰斗年月里﹐國王曾經得到一個名叫摩訶帝沙的長老的幫助﹐為了報 答長老的恩情﹐國王特意在阿努拉特普羅城內修建了一座“無畏山寺”﹐賞賜給長老﹐ 摩訶帝沙長老就搬到無畏山寺來居住。大寺僧侶們以為國王此舉有損大寺尊嚴﹐又違反 只能布施僧團﹑不可賞賜個人的傳統﹐於是加罪摩訶帝沙長老﹐將其開除出大寺僧團。 摩訶帝沙的一個學生認為大寺的這種做法太不公道﹐便帶了五百同學離開大寺﹐也來到 無畏山寺﹐這樣就產生了一個無畏山寺派。   不久﹐印度有一批達摩流志的學生到無畏山寺來宣揚達摩流志對教義的解釋﹐無畏 山寺的僧侶們接受了這種解釋﹐因此人們也稱無畏山寺派為達摩流志派。達摩流志屬於 犢子部﹐這是佛教傳入斯里蘭卡之前的十八部派之一。這時無畏山寺派雖仍屬上座部傳 統﹐但他們對教義的解釋已經和大寺不同了。到帕帝亞國王(143—167)時期﹐兩派對戒 律的解釋產生了嚴重分歧﹐雙方開展了一場大論戰。國王派宰相出面調解﹐爭論才停息 下來。   在公元一﹑二世紀﹐印度的許多僧侶絡繹不絕地來到無畏山寺﹐他們代表了當時印 度的各種佛教宗派。無畏山寺的僧侶們對印度傳來的大乘﹑小乘教義都進行研究﹐思想 比較活躍。   斯里蘭卡佛教史上第一次出現大乘佛教是在沃哈拉格國王(209—231)時期。當時﹐ 因為無畏山寺的僧侶們宣稱他們的教義才符合佛陀的本意。國王派宰相卡比拉去調查﹐ 結果發現無畏山寺的經書確實與大寺不同﹐還有大批“外杜量”經典著作。國王一怒之 下﹐把這些經書全部焚毀了。這對無畏山寺是一次沉重的打擊。   這里所謂“外杜量”經典﹐實際上就是大乘經典。在斯里蘭卡的佛教著述中﹐沒有 提過“大乘佛教”這一術語﹐而僅僅用了“外杜量”一詞。《部派論集》中說﹕“在阿 輸迦國王時代﹐有一個名叫‘外杜量’的狡猾婆羅門﹐為了詆毀佛教﹐自己編造了一部 所謂‘外杜量經’﹐無畏山寺的達摩流志徒眾卻視為佛陀親授真經。”《部派論集》是 小乘著作﹐自然會揚“小”貶“大”。事實上“外杜量經”在大乘信徒中享有很高的威 望﹐它是包括《法華經》﹑《華嚴經》﹑《楞伽經》等九部重要經典的總稱﹐因此又稱 之為“九論”。帕拉納維達納教授認為﹐外杜量派就是大乘教派。《大史》的作者也認 為﹐“外杜量派”一詞是用來泛指一切和上座部佛教不同而不為大寺派承認的教派。所 以我們說﹐在斯里蘭卡﹐“外杜量派”就是大乘教派的代名詞。在公元三世紀﹐從無畏 山寺發現大批“外杜量”經典的事實說明﹐那時無畏山寺已有大批研究﹑信仰大乘佛教 的僧侶﹐而這時又正處於大乘佛教大師龍樹所掀起的弘傳大乘教義的運動之後。龍樹的 大弟子提婆﹙漢譯聖天﹚就是斯里蘭卡人﹐他在無畏山寺出家受戒﹐後來成為大乘空宗 的大師。沃哈拉格國王焚燒大乘經典﹐只不過暫時起到鎮壓的作用﹐而大乘思想的洪 流﹐還是不斷地從印度向斯里蘭卡襲來。到公元三世紀中期戈達巴耶國王時﹐兩派的鬥 爭又激烈起來。   戈達巴耶在位時間是從公元309年到322年﹐這時無畏山寺的僧侶們又開始大力宣揚 “外杜量經”﹐弘傳大乘佛教理論。寺中一個名叫烏西利亞的長老擔心這樣會招致從前 的不幸﹐於是帶領三百學生離開了無畏山寺﹐到達西納寺(南寺)去住。後來有一名叫做 薩格拉的長老當了這一派的大長老﹐因此人們都稱這一派為薩格拉派。   事情果如烏西利亞長老所料﹐戈達巴耶國王不僅鎮壓了外杜量派的僧眾﹐焚燒了他 們的經書﹐而且還在六十名為首的長老的脊背上烙了印記﹐將他們驅逐出境。這些被驅 逐的長老來到印度南部的蘇利國﹐收了一個名叫僧伽米得的學僧。有一次洗澡時學生發 現了老師脊背上的烙印﹐又問清了原由﹐僧伽米得就懷著為師雪恥﹑弘傳大乘佛教﹑摧 伏大寺的決心來到斯里蘭卡。戈達巴耶國王對僧伽米得十分器重﹐聘他為王子的老師﹐ 將德多帝斯和摩訶森兩位王子交他培養。但是﹐僧伽米得沒有能夠改變國王對大寺的信 任﹐到德多帝斯繼位之後也仍然如此。僧伽米得感到無望﹐就回到了印度﹐直到公元 375年摩訶森繼位之後才重返斯里蘭卡。僧伽米得住在無畏山寺﹐勸說國王毀滅大寺。 國王聽從他的建議﹐下令不準百姓供齋給大寺僧侶﹐違者罰金千兩。大寺派在銅宮聚 會﹐下決心寧可餓死也不接受外杜量的教義﹐他們都逃亡到了斯里蘭卡的南方。接著﹐ 國王又下令拆毀大寺和大寺派管轄的三百六十四座寺廟和學院﹐把拆寺得來的磚瓦木 料﹐用來擴建無畏山寺。   摩訶森國王的行為激起了全國百姓的不滿﹐一向和國王十分親密的梅克瓦爾那波耶 大臣也聚眾造反了。國王見勢不妙﹐便做了讓步﹐答應重修大寺。而僧伽米得結怨太 深﹐被一個木匠刺死。國王雖然順從民意修復了大寺﹐但他又在大寺範圍內新修了一座 “祗陀林寺”﹐賜給一個名叫帝沙的長老。大寺派對此表示了強烈的反對﹐他們向國王 控告帝沙長老行為不端﹐經查實之後﹐將他逐出了僧團。這時﹐達西納寺的僧侶們都遷 到了祗陀林寺。到這時﹐就形成了大寺﹑無畏山寺和祗陀林寺三派。祗陀林寺雖然是從 無畏山寺分裂出來的﹐但這一派在教義上仍然與無畏山寺保持著一致﹐都傾向於大乘佛 教的教義。據史書記載﹐這時斯里蘭卡已經有了菩薩塑像﹐說明當時大乘佛教的影響已 經相當普遍。   摩訶森國王因為偏愛大乘﹐所以他在印度也享有盛名。這時印度的佛牙舍利送到斯 里蘭卡來﹐請摩訶森國王保護﹐結果送到時國王已經逝世﹐太子梅克萬那繼位。佛牙舍 利被供奉在無畏山寺﹐這說明無畏山寺已成了大乘佛教的中心。中國高僧法顯在他的 《佛國記》中記述了當時人們瞻禮佛牙的盛況。   公元六世紀初﹐有一位到印度去的商人帶回了《法界經》﹐這是一部依據《法華 經》編寫的大乘經典。   七世紀末﹐大乘佛教大師金剛智來到無畏山寺傳教﹐他的學生不空金剛曾作為斯里 蘭卡國王的特使訪問中國。公元九世紀中期﹐“黑衣派”也傳到了斯里蘭卡﹐他們的袈 裟不是黃色﹐而是黑色﹐這是一個屬於大乘密教的教派。   到十世紀之後﹐南印度的泰米爾人侵入斯里蘭卡北方﹐佔領了國都阿努拉特普羅 城﹐大寺﹑無畏山寺和祗陀林寺統統被他們毀壞了。各寺比丘被迫離開故居﹐逃往他 鄉。在國土淪陷﹑佛教瀕亡的情況下﹐小乘﹑大乘兩派之爭﹐自然就緩和得多了。公元 1105年﹐維杰巴忽登位﹐定都波隆那魯伐。他為了復興佛教﹐派人到緬甸求法取經。公 元1153年﹐保羅克拉瑪巴忽大帝繼位﹐把泰米爾人徹底逐出國外﹐並以極大的魄力來淨 化僧團。他在德高望重的大長老摩訶迦葉波的協助下﹐把三派中破壞戒律的僧侶統統清 除出去﹐把三寺僧眾合而為一﹐為他們建立了新的寺廟。這時在印度由於伊斯蘭教入侵 等原因﹐佛教已基本滅絕﹐因此也就不能再對斯里蘭卡產生影響了。從公元前89年分為 兩派﹐斯里蘭卡佛教經歷了一千二百年的三派並存﹑小乘大乘並峙的漫長時期﹐到公元 1165年保羅克拉瑪巴忽大帝整頓僧團之後﹐又走向了統一。   斯里蘭卡雖屬於南傳佛教國家﹐但由於大乘佛教的長期存在﹐對這個國家社會 的各個方面都產生了很深的影響。另外﹐大乘佛教教義適合於廣大信眾的口味﹐能夠滿 足他們思想和生活上的需要﹐所以流傳頗廣﹐深入人心。久而久之﹐許多小乘教徒也往 往不追根求源﹐把許多大乘佛教的思想傳統也誤認為是上座部佛教所固有的而表示尊敬 和信仰。大乘佛教對斯里蘭卡的文化﹑藝術﹑建築以至人們的思想都產生了很大影響。 直到今天﹐仍然可以看到這些影響的存在。這種影響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一﹑崇拜菩薩是大乘佛教的一個特點﹐在斯里蘭卡社會中也有崇拜菩薩的傳統。如 公元三世紀的桑格坡國王就被國民尊稱為菩薩。觀世音和舍利弗是最有名的菩薩。在僧 伽羅本生故事中﹐菩薩的形象也屢次出現。今天的國家博物館里﹐還陳列著一個很大的 觀音菩薩像。   二﹑由於大乘佛教的傳播﹐梵語對這個國家的文學和語言產生了很深的影響﹐在現 代僧伽羅語中﹐還保留有大量的梵語詞匯。   三﹑消災祈福的《比利得經》以前在斯里蘭卡是沒有的﹐後來受到大乘密宗的影響 才開始出現。現在請僧侶念誦《比利得經》已是最常見的佛事。   四﹑大乘佛教的《楞伽經》說佛陀曾應斯里蘭卡國王羅瓦納的邀請來這里說法。在 其影響下﹐斯里蘭卡產生了佛陀三次來島的傳說﹐現在這一傳說已是家喻戶曉。   五﹑大乘佛教經典中說﹐只要憶念阿彌陀佛﹐就可以消災免難﹑逢凶化吉﹐斯里蘭 卡許多文學作品也都反映了這種思想。   參攷書目﹕   一﹑《斯里蘭卡的大乘佛教思想》   二﹑《佛教世界》   三﹑《斯里蘭卡大乘教的產生和發展》   四﹑《錫蘭佛教史》   五﹑《錫蘭簡明史》 --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asambuddhassa ! ( 禮敬 彼 有幸者 阿羅漢 已正確完全覺者!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0.133.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