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淨宗祖師 -- 初祖 慧遠大師 節錄自戒邪淫網 一.慧遠大師生平事蹟   慧遠大師東晉(西元334-416年)雁門樓煩(今山西寧武附近)人。俗姓賈,幼時即勤奮 好學。年方十三,便隨其舅父令狐氏前往許昌、洛陽一帶學習儒家經典以及老莊之學。廿 一歲時,本想往南方豫章(今江西南昌)隨當時名儒范宣子隱居,但因戰亂,道路受阻,未 能成行。而當時的佛教領袖釋道安,正在太行恒山(河北曲陽西北)建寺弘法,大師便慕名 前往參學。當時道安法師正在講《般若經》,大師聞已,豁然開朗,深感佛法博大精深, 感歎道:“儒道九流,皆糠秕耳!”於是歸依道安法師,出家為僧,專門從事於佛教教育 事業,夜以繼日,精進不已。登壇習講,每使聞者心悅誠服,頗得道安法師賞識。曾不止 一次在大眾面前讚歎說:“使道流東國者,其在遠乎!”可見當時大師的成就已非同一般 。   西元365年,由於時事動盪,隨同道安法師等,到襄陽弘傳聖教。   晉孝武帝太元三年(西元378年),前秦兵圍襄陽,道安法師為免徒眾遭受戰禍,於是 分遣大眾往各地布教,慧遠大師亦率弟子數十人南下,客居於荊州上明寺。西元381年, 欲往羅浮山(今廣東境內)靜修弘教,路經潯陽(今江西九江)見廬山峰林閑曠秀麗,正是修 行的好處所,即定居於此,建造精舍龍泉寺,領眾清修,弘法濟生。後來由於各地高僧名 士望風而來者日益增多,龍泉寺已不敷使用。於是,在江州刺史桓伊的全力資助下,在廬 山東面,重新建立寺院東林寺,作為集眾行道的場所。後遂成中國佛教淨土宗著名的發源 地之一。   西元402年,大師主持東林寺道風日盛,由於大師德行感召,各方名僧雅士都不期而 至。如彭城(今江蘇銅山縣)劉遺民,雁門周續之,豫章雷次宗,新蔡(今河南汝陽)畢穎之 ,南陽(今河南南陽)宗炳,張季碩等,此皆當世俊傑名士,都捨棄世間名聞利養,前來親 近大師修行辦道。可見大師在當時的影響是何等的巨大。大師觀察此會大眾真為生死而來 ,便對大眾說:“諸君之來,能無意於淨土乎?”於是與劉遺民等一百二十三人,在廬山 般若台精舍無量壽佛像前,建齋發誓:“眾等齊心潛修淨土法門,以期共生西方極樂世界 ”。並約定:“因眾人根器不同,福德有別,先得往生極樂淨土者,需幫助提攜後進者, 以達到同生無量壽佛極樂國土之目的”。又命劉遺民著《發願文》,刻於石碑上。又有王 喬之等人作《念佛三昧詩》以表達自己的志願。大師也為之作序,序中說:“夫稱三昧者 何?專思寂想之謂也。思專則志一不分,想寂則氣虛神朗,氣虛則智恬其照,神朗則無幽 不徹。斯二者,是自然之玄符,會一而致用也。……又諸三昧,其名甚眾,功高易進,念 佛為先。何者?窮玄極寂,尊號如來,體神合變,應不以方。故令入斯定者,昧然忘知, 即所緣以成鑒,鑒明則內照交映,而萬象生焉。非耳目之所暨,而聞見行焉。於是睹夫淵 凝虛鏡之體,則悟靈相湛一,清明自然。察夫玄音以叩心聽,則塵累每消,滯情融朗。非 天下之至妙,孰能與於此哉?……是以奉法諸賢,或思一揆之契。感寸陰之頹影,懼來儲 之未積,於是洗心法堂,整襟清向,夜分忘寢,夙興唯勤。庶夫貞詣之功,以通三乘之志 ,臨津濟物,與九流而同往。仰援超步拔茅之興,俯引弱進垂策其後,以此覽眾篇之揮翰 ,豈徒文詠而已哉?”此次集會前,大師曾率眾于東林寺前鑿池種植白蓮,是以中國佛教 史上稱此集結為“結白蓮社”,或簡稱“結蓮社”,並確認為中國淨土宗之始。而淨土一 教後來之立宗,也因之而又稱為“蓮宗”。大師自西元381年到廬山以來,曆三十餘年, 影不出山,跡不入俗,平時經行,迎送客友均以虎溪為界。縱然是當朝帝王晉安帝相邀, 也稱病不出,在東林寺界內,志心于淨土,用功辦道,著書立說,弘傳聖教,將全部身心 都奉獻於道場,奉獻於佛教。直至東晉安帝義熙十二年(西元416年),大師自知宿緣已盡 ,安然示寂于東林寺。時年八十有三,僧臘六十三年。潯陽太守阮侃及弟子將其安葬於廬 山西嶺,門下名士謝靈運為撰碑文,歌頌大師的德行及其光輝一生。      二.慧遠大師弘化事蹟   大師自從道安法師受業以來,即以大法為己任,有感于江東地區經典未備,律藏殘缺 。居廬山後,即派遣弟子法淨、法領等遠越蔥嶺,西行求經。而且只要聽說有梵僧來華, 便殷勤請入山中咨教。   晉孝武帝太元十六年(西元391年),北印度礓賓沙門僧伽提婆南游到潯陽,大師即遣 弟子迎其入山,請譯《阿毗曇心論》四卷與《三法度論》二卷。並為此二論作序,明宗舉 旨,大力提倡,遂開江東地區毗曇學之先河。   東晉隆安五年(西元401年),迦毗羅衛國佛陀跋陀羅及其弟子慧觀等入廬山,大師亦 請其譯出《修行方便禪經》二卷。此部禪經按不淨觀、慈悲觀、因緣觀、數息觀和界分別 觀等五種觀想,將禪修之法作了較為系統而全面的介紹,較之早期安世高、鳩摩羅什所譯 傳的禪法要顯得更為完善。   此外,大師對於律藏經典也頗有研習。梵僧曇摩流支入關中時,曾應大師之邀,將姚 秦時弗若多羅譯傳未盡的說一切有部之《十誦律》補譯完整,使之成為善本。以上只是舉 其數端而已,沒有列明的還有很多。《淨土聖賢錄-慧遠》一章中有雲:“所有經律,出 諸廬山,幾至百卷。”由於大師對於譯經事業推波助瀾所表現出的顯著成就,梁代釋僧佑 在《出三藏記集-慧遠傳》中讚歎道:“蔥外妙集,關中勝說,所以來集茲者,遠之力也 。”給予大師很高的評價。   慧遠大師,自身雖歸心淨土,然對於其他經教,也都滿懷熱忱地推廣弘傳。東晉隆安 五年(西元401年),西域龜茲國(今新疆庫車一帶 )高僧鳩摩羅什法師被迎請到長安,大師 早聞西域羅什法師通經達教,故派使者致書問候,信中有說:“是故負荷大法者,必以無 執為心;會友以仁者,使功不自己。”羅什法師亦早聞東土慧遠之名,在回函中大為讚歎 :“經言,末後東方當有護法菩薩,紿哉仁者!善弘其事。夫財有五備:福、戒、博聞、 辯才、深智。兼之者道隆,未具者疑滯,仁者備之矣!”此後十餘年中,大師常致函請教 經中大乘深義。羅什法師也都歡喜地為之解答,彼此皆以誠善之心,相互切磋學修心得。 後來,大師根據與羅什法師的交流,著有《問大乘中深義十八科》並《羅什答》二卷。後 改名為《大乘大義章》流通於世。   東晉安帝義熙元年(西元405年),羅什法師在長安譯出了百卷巨著《大智度論》。當 時後秦國主姚興也特意遣使送論往廬山東林請大師作序。大師認為此論卷數眾多,文繁義 隱,不易研習,經過深入探研後,將之加以刪節,成《大智論鈔》二十卷,並撰序文。另 外,大師曾造《法性論》二卷,闡述泥洹常住之義理,送與羅什法師過目,羅什法師看了 以後,給與高度評價,讚歎說:“邊方未見大經,便暗與理合”。又有《盧山集》十卷遺 憾的是《法性論》已散失未傳後世。此外大師的另一部名著是《沙門不敬王者論》,該論 共有五篇,專門針對晉室要臣桓玄所提出的“一切沙門對皇家王者盡敬”說而撰寫。桓玄 極為欽佩大師的為人,所以在決議之前,先去信廬山徵求大師的意見,於是大師便寫下了 這部名著。大師在論中,事理並舉,情理結合地作了詳明而又懇切的問答,提出了“袈裟 非朝宋之服,缽盂非廊廟之器,塵外之容不應致敬王者”的觀點,使得桓玄只好作罷。此 番問答在中國佛教史上留下極為深遠的影響。桓玄非常仰慕大師的德行,一次在過訪潯陽 時曾致書請大師歸俗從政,但被大師以堅正之辭回拒了。後來,桓玄下令甄別沙門加以沙 汰,命令其屬下:“沙門有能伸述經詣者,暢說義理或禁行循整者,足以宣寄大化,其有 違於此者,悉皆罷道。”唯因尊崇大師,“以廬山為道德所居,不在搜簡之列。”   正因大師德高望重,所以在傳播佛法的過程中,得到了東晉當時各方統治勢力的支持 ,江州剌史雖歷屆不同,但都和大師結交甚好。西元392年,殷仲堪任荊州剌史時,曾上 廬山拜會大師,共論《易》體。西元399年,桓玄滅殷仲堪於荊州,也曾往廬山面會大師 ,討論《孝經》。西元405年,劉裕與何無忌(何鎮南)等誅殺桓玄後,何無忌本人也親臨 廬山慰問大師,之後又作《難袒服論》與慧遠商量沙門袒服一事,何無忌以為《老》《禮 》諸典中,均明“右”為“凶”“喪”之義,而沙門以右袒“寄至順”“表吉誠”,有悖 於中土之名教禮制。慧遠大師作《沙門袒服論》給予解釋說道:沙門之所以右袒,是從形 象上方便於將沙門與俗人加以區別,並有利於沙門脫離世俗名教禮制的限制而安心出家修 道。這符合佛教的禮制與教條。論中說明從外相上來說,佛家與名教儒家是有差別,但最 終目的二者是一體的。所以內外禮制雖然不同,但是“內外之道可合”。這一理論將儒家 名教的政治理論,佛家的濟世思想,以及道家的出世學說作了相互協調,有利於當時朝野 接納佛教思想,為來源於異域的佛教,能更好地在中土大地生根發芽,茁壯發展,奠定了 堅實的理論基礎。   大師幼時即“博綜六經”,文學基礎深厚。居廬山數十年間,也常詠詩作偈以遣閑。 大師的詩集《廬山東林雜詩》及《報羅什法師偈》、《萬佛影銘》等文,不但文筆空靈, 辭藻也很精美,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還有《妙法蓮華序》、《廬山出修行方便禪統經序 》、《念佛三昧詩集序》和《辨心識論》等,也顯露出美妙的文筆底蘊與高深的佛學修養 。其中大師撰有兩部專門探討輪回報應說的論著 --《明報應論》與《三報論》,論中提 倡的“神不滅論”“善惡有報”等觀點,具有鮮明的中土佛教特色。此外,尚有一些序、 贊、論、詩、銘、記、書信等,大多收集在《出三藏記集》、《弘明集》、《廣弘明集》 、《大唐內典錄》和《高僧傳》中。   慧遠大師門下弟子多達百餘人,性情各異,學修不一,多才多藝者不乏其人。有善應 講席者如:其弟慧持,深受晉衛將軍琅琊王司馬冶之敬重,曾應豫章太守之邀請,講《毗 曇》《法華》二經。又曾到建康(南京)參校《中阿含經》的譯文;有修戒行禪者如:法安 ,于新陽(今甘肅秦安縣東南)建道場,弘化一方,後來入蜀,深受當地僧俗所推崇;有著 書立說者如:慧觀,撰有《法華宗要序》、《辯宗論》、《論頓悟漸悟義》、《十喻序贊 》及諸經序等。並且善習戒律,尤精《十誦》;有通經達教,志專淨業者如僧濟等;有善 工技藝者如:慧要,惜廬山無刻漏以報時,便於山泉池中,製作十二葉芙蓉,隨順流波自 然轉動,以定晝夜六時,片刻無差。據傳他曾制木鳶能飛百步。此外,原是苻秦衛將軍的 曇邕,自師慧遠以來,十餘年間,長途往返于廬山與長安之間,為慧遠與羅什作信使。廬 山與長安兩地遠隔,又值多事之秋,二位高僧能夠聲氣相通,互論經教,全賴此人之力。 還有道祖、僧徹、曇順、道汪等,皆為有修有學之士。在輔佐慧遠大師弘經演教,住持佛 法,或自行化他諸多方面,都展示出非凡的德能,極為生動地豐富了東晉佛教的內涵。   慧遠大師在他自身修持及弘傳“觀佛”、“念佛”淨土教法上有著顯著成就。自身修 持得力,在澄心繫念中,證得念佛三昧,臨終示往生相得生淨土。在《淨土聖賢錄》慧遠 一章中有如是記載:“義熙十二年(西元416年)七月晦夕,於般若台之東龕,方從定起, 見阿彌陀佛,身滿虛空,圓光之中,有諸化佛,觀音勢至左右侍立。又見水流光明,分十 四支,回注上下,演說苦空無常無我之音。佛告遠曰:‘我以本願力故,來安慰汝,汝後 七日,當生我國。'”之後大師對侍立兩旁的弟子法淨、惠寶說:“吾始居此,十一年中 ,三睹聖呤相,今複再見,吾生淨土必矣!”果然事應其言,於八月六日端坐入寂。慧遠 大師以親身經歷,驗證念佛可生淨土之不虛,感召後世依從淨土教理,信願念佛求生淨土 之僧俗人等,不計其數,而依法修持得生極樂者亦難枚舉。彌陀淨土之信仰日後能夠得以 廣泛地流行,淨土一教得以日益興盛,實出於慧遠大師之功。大師一生志心弘教,德感朝 野,晉安帝義熙年間,帝室下詔賜號“廬山尊者”“鴻臚大師”及“白蓮社主”。嗣後, 唐宣宗大中元年(西元847年)追諡號為“辯覺大師”,南唐升元三年(西元939年) 諡“正 覺大師”,宋太宗太平興國元年(西元976年) 諡“圓悟大師”,宋孝宗乾道二年(西元 1166年) 諡“等遍正覺圓悟大師”。基於慧遠大師對佛教作的巨大貢獻,及其對後世的影 響,得到數朝帝王追封諡號,也可謂是在情在理。   考諸史籍,有依淨土經典修持,祈求往生淨土者,是始于東晉潛青山竺法曠(西元 327-402年)。而關於彌陀淨土經典,如《無量壽經》、《阿彌陀經》、《般舟三昧經》和 《念佛三昧經》等,早在漢末即已譯出,之後也有異譯不斷面世。《高僧傳》卷五中說竺 法曠:“每以《法華》為會三之旨,《無量壽》為淨土之因,常吟詠二部,有眾則講,獨 處則誦。”又晉時支遁(西元314-366年)也著有《阿彌陀佛像贊》一文,說明彌陀信仰早 已有之。但是西方淨土的信仰成為一體系,並能上升為東晉當時的學問僧和朝中士大夫等 上層人士信奉,則始于慧遠大師于廬山集眾結蓮社,可以說是慧遠大師掀起了修學彌陀淨 土法門,求生極樂世界的風潮,且直接影響著後世無數的學佛者,為淨土一宗奠定了不拔 之基。   淨土宗沿至今世已曆十三祖,但觀其列位,並無他宗那樣明顯的嫡系師承,而都是後 世淨業學人推舉而成。如此而言,慧遠大師之所以被追認為淨土宗初祖,的確是名至實歸 ,堪為淨土之先驅,後學之楷模,其萬世景仰之德行將永遠昭垂史冊。   三.慧遠大師著作   《沙門不敬王者論》   《明報應論》   《三報論》   《辨心識論》   《大乘大義章》   《法性論》(已佚失)   《廬山東林雜詩》   《報羅什法師偈》   《萬佛影銘》   《阿毗曇心論序》   《三法度論序》   《妙法蓮華序》   《廬山出修行方便禪統經序》   《念佛三昧詩集序》 南無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http://big5.jiexieyin.org/show.aspx?id=1320&cid=85 --節錄自戒邪淫網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2.242.4 ※ 編輯: jsr813 來自: 140.112.242.4 (07/11 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