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佛性本來不可以用名目來拘泥的,但要教化眾生,不得已要用各種名稱來形容他。茲將名 目略舉如下。   就是:圓覺真性,一真法界,本來面目,真如實相,法界體性智,自心現量,究竟堅 固,如來藏心,實相般若,常樂我淨,本有自我,寂滅最樂,自性彌陀,常住真心,大光 明藏,法身本心,無生法忍,無餘涅槃,毘盧遮那。   佛性是有知覺,無生滅,無善惡是非,煩惱生死,是無來無去,遍滿虛空,充塞宇宙 ,究竟快樂,是不受薰染,無漏的。人人都是一樣,是我們的法身。有知有覺,無始無終 。   無始無明,就是根本無明。臨濟祖師說的:「無明湛湛黑暗深坑,實可怖畏。」人稱 「菴摩羅識」(九識),即「淨識」之意。禪宗口頭所說:「百尺竿頭」、「向上一著」 、「腦後一搥」、「無明窠臼」、「黑漆桶底」,就是指他。中乘所證的「心(主觀的) 法(客觀的宇宙)雙忘」、「無我(身)我所(器界)」,就是到這個地步。「浩然之氣 」(孟子)、「一念不動」、「天命之性」(中庸)、「吾心宇宙」(宋儒)、「喜怒未 發」(中庸)、「先天無極」、「先天大道」、「清淨無為」(老子)、「清淨快樂」( 西洋哲學),通通不出這個境界之外。無始無明,是無知覺,無生滅、無善惡,是非、煩 惱,愛欲、思想等,人人都是一樣。無始無明,是無知無覺,無始有終。可以打得破的。 我們的佛性,被他包藏在裡面,用功打破就可以見佛性。    靈性見聞覺知,分為兩方面,就是染緣與淨緣。淨緣就是思想不起,清清淨淨的。染 緣就是靈性見覺知,起無明妄念,印象得來的。有善惡、是非、愛憎、喜、怒、哀、樂、 欲、煩惱、思想,種種俱全,是受薰染,有漏的,人人的不是一樣。新學家稱他「腦脛」 ,使我念佛是他,「本有神我」(婆羅門)、「良知良能」、「後天之性」(王陽明)、 「率性之命」(中庸)、氣質之性、腦脛靈性、智慧思想、節制欲望(西哲),都屬這個 範圍。中國古學所謂「陰陽二動」,也是指這個妄心,不出那兩種相對的位置之外。腦脛 有知覺、有生滅、有善惡是非、喜怒哀樂、愛憎煩惱,種種俱全,是受薰染(阿賴耶識) ,有漏的(變化輪迴),人人的不是一樣的(各有各的因緣所生故)。假如我們見性後, 通通都變為佛性,是我們的報身,是有知有覺無始無終。   一念無明,又叫做一念不覺起一個思想,是從靈性見聞覺知生出來的,未見性是無明 妄念,見性後變為佛性,是有知有覺,無始無終。眼耳鼻舌身意,是從無明妄念來的,有 六根,就成六塵、六識。見性後通通變為佛性,是我們的「應身」,是有知有覺,無始無 終。佛性、無始無明、靈性見聞覺知、一念無明、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這五種不能說那種 在先有那種在後有,五種是一齊有的。   我今說一個譬喻,譬喻金礦內的金子,金子不顯露出來,便是為泥沙等雜質所遮藏故 。此等雜質就,好比無始無明一樣。無始無明是從什麼地方來的?要得金子,就須把金礦 來鍛鍊。要見佛性,就須把無始無明打破,金礦銷成金子之後,永久不會復變為礦。眾生 成了佛之後,永久不會變凡夫。我們的佛性是無始無終的,譬如金子在礦還未鎔銷的時候 ,就已然有了。鎔鍊了以後,永久不會變為礦了。金子生來是礦,不是金。銷成金後,永 久不會為礦。 婆伽」名破,「婆」名無明,即打破無始無明的意思。(出《大般涅槃經》)。大乘用功 ,破無始無明,用六根隨便那一根。但我們南贍部洲人(即是這個地球),以眼、耳、意 三根為利。考察古人用功,用眼、意為多數。如用眼根,眼就不向外看,向內看到清清淨 淨的,向見聞覺知裡面來看,看來看去,看到山窮水盡時間,達到黑黑暗暗的、一無所有 的無明窠臼境界,就是圖表上寫的無始無明,臨濟祖師說的:「湛湛黑暗深坑,實可怖畏 。」這時不可停止,再向前看,看得多,因緣時至,[口@力]的一聲,無始無明窠臼就會 打破。無明一破,豁然貫通,徹天徹地的,看見本來面目佛性了。古人云:「佛性從內求 。」千萬無從外求。   或者我們沒有時間來內照,眼由他看,耳由他聽,意由他想,但是於其中要執持一個 念頭,下疑情:「我們的佛性究竟在什麼地方?」──被無始無明遮障。向無始無明,還 本來佛性。不論何時何地,閒著忙著,片刻不忘,好似失去寶珠,必定要將他護〔獲〕著 一樣。如是觀照,機緣一到,[口@力]的一聲也可以見佛性。如能照此修行,豁然貫通見 本來佛性。到此時,本來佛性是法身,見聞覺知智是報身,六根行是應身,名為「一體三 身」。古人云:「見性後就算是到家了,以後就不用功修。」自己有不好的習氣,就要斷 除。遇明眼人,就將所證悟的拿來證;假如不遇明眼人,將《指月錄》、《五燈會元》、 《傳燈錄》,隨一部皆可看看印證。   悟後,靈性見聞覺知變為佛性,裡面無量的生死種子,和盤托出。此時根、塵、識, 亦變為佛性。見性後,在本體上看,是一律平等的。無所謂佛,無所謂眾生,無所謂眾生 成佛。生死涅槃,猶如作〔昨〕夢;菩提煩惱,同是空花。未見性前,一假皆假,妄想所 支配故;既見性後,一真皆真,真心所流露故。所謂「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那時「鬱 鬱黃花無非般若,青青翠竹總是真如」,大地山河,皆為佛性;石頭瓦塊,概屬菩提。嬉 笑言談音聲語言,盡是佛性真心妙用,揚眉瞬目,佛法宣流。蓋即體起用,即用歸體,即 體即用,即用即體,體用不二故,所以左右逢源,無不自得。前時怎樣也不得,現在怎樣 也得。佛性是定,起念是慧。   大乘用功與參話頭沒有差別。如參「念佛是誰?」就先明白念佛的念,是從見聞覺知 起來的。假如不起念,是見聞覺知,非是佛性。識取自己本來面目,本來不起念,如如不 動,念佛與本來佛性了不相干。二六時中,向身內識取本來佛性,不要向外求。識來識去 因緣時至,[口@力]的一聲,無始無明一破,豁然貫通,就可以見本來佛性。   如參「本來面目在那裡?」宜先明白,起念是見聞知覺,不起念亦見聞覺知,空無所 有是無始無明,本來面目如如不動。向無始無明那裡識取,識來識去,因緣時至,[口@力 ]的一聲,無始無明一破,豁然貫通,就會見著本來面目。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03.73.10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