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宗喀巴大師論所緣境及九住心 關於修定所緣的境,根據法尊法師的歸納,有屬勝義諦方面的,如空性、真如、法界 、唯識性等等;有屬世俗諦方面的,如不淨觀、持息念、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等等。也 有屬於自身以外的,如觀屍陀林中九種不淨及觀清淨佛土中諸佛菩薩依正莊嚴等等;有屬 自身以內的,如觀自身三十六種不淨物、出息入息,及修密法所觀之本尊身語意、種子、 咒輪、三昧耶相,乃至圓滿次第的安樂智等。 《摩訶止觀》以陰入境等十境爲所緣的境體。 宗喀巴大師說,對修密的行者而言,應當以佛身作爲所緣境。選定了之後,在一定階 段內就不要換來換去了。 有了以上的準備,就可以進入正修階段。到此,仍須循序漸進,一步步來。 有關修止的漸進階梯,不外乎九住心的法門。法尊法師介紹說:“或依《瑜伽師地論 》聲聞地所說的九住心的次第,或依《辯中邊論[1] 》所說八斷行(欲勤信安正念正知思 捨)的次第而修(這兩種次第僅是在說明方面有詳略的不同,其內容是一樣的),進而漸 次滅除妄念、散亂、掉舉、昏沈等過失,令心在所緣的境上明了有力地安住。久而久之, 其心便能不沈不掉,平等正直,任運地安住了。” 關於九住心的次第,《六門教授習定論》、《大乘莊嚴經論》卷七、《瑜伽師地論》 卷三十所說的基本一致。對此,宗喀巴大師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中也作了詳細的闡述: (一)內住,“謂從一切外所緣境攝錄其心,令其攀緣內所緣境。”內住,又稱令住 、最初住。一開始,心往往是外散的,如同懸河,奔流不息。修止,就是要攝錄其心,令 住於心內所緣的境,不外散亂。 (二)續住,“謂初所繫心令不散亂,即於所緣相續而住。”續住,又稱等住、正念 住。最初所繫縛的心,其性粗動不息,未能令其遍住微細。隨後,讓動心息下來,心住內 境,相續而住,使正念流注不斷。此時,心念如溪水,時隱時現。 (三)安住,“謂由忘念向外散時,速知散已,還復安置前所緣境。”安住,又稱覆 審住。心雖說做到了內住等住,但還是有失念而流散的時候。只是心一外散,就立即覺了 ,攝心還住於所緣中。如潭中水,一般情況下能安靜而住,遇違緣時仍起波瀾。 (四)近住,“前安住心是知散斷除,此近住心是散亂斷已,勵力令心住前所緣。” 近住,又稱後別住。已能做到不起妄念,不會令此心遠住於外。 (五)調伏,“謂由思惟正定功德,令於正定心生欣悅。”調伏,又稱調順、調柔住 。色聲香味觸,貪嗔癡男女,如是種種外界的誘惑令心散亂。此時,認知諸相的過患,從 而將心調伏,不使流散。前四住心,是安住所緣的過程。從(五)到(七),就是降伏煩 惱的過程。 (六)寂靜,“謂於散亂觀其過失,於三摩地止息不喜。”寂靜,又稱寂靜住。認知 內心的“惡尋思”及“隨煩惱[4] ”的過患,止息其心不令流散,無所愛樂其心安靜。 (七)最極寂靜,“謂若生貪心憂睮昏沈睡眠等時,能極寂靜。”最極寂靜,又稱降 伏住。制伏由失念而現起的最細分別及隨煩惱後,所有已生未生的重障煩惱也被降伏。 (八)專注一境,“爲令任運轉故而正策勵。”專注一境,又稱專注一趣、功用住。 由功力而定力得以相續,以加行心於所緣境,無間隨轉,一緣而住。 (九)平等住,“由修專注一趣,能得自在任運而轉。”平等住,又稱等持、平等攝 持、任運住。由數數修習的因緣,功夫純熟,不要再加功用,令定心無作行而任運自在, 無散亂轉,相續而住。以上引號中的內容見《菩提道次第廣論》卷十六。 “這是欲界定中最高的境界,即第九住心名等持心。”法尊法師如是說到,“從這個 等持心也會發起身心輕安,即成爲經論常說的奢摩他,即止觀的止。這奢摩他已超出欲界 心,而成爲色界定中最低的定,名未到定,又名色界少分作意。這未到定是修世間出世間 一切功德的基礎。” 輕安,即身心輕利安適,對所緣之境優遊自適的精神狀態,是昏沈的對稱。輕安不起 ,就沒有達到真的奢摩他。宗喀巴大師說:“若未得輕安,是奢摩他隨順,非真奢摩他, 名奢摩他隨順作意。” 註1:《辯中邊論》是彌勒菩薩五論之一,是瑜伽行派討論「中道」思想的代表著作。 九住心與三昧 (二) 九住心在《瑜伽師地論》卷三十說:「云何名為九種心住?謂有比丘,令心內住、等 住、安住、近住、調順、寂靜、最寂靜、專注一趣以及等持,如是名為九種心住。」在雜 阿含經中也有近似的經句,在北傳560經中說「若比丘、比丘尼坐,作如是住心、善住心 、局住心、調伏心、止、觀、一心、等受,分別於法量度,修習、多修習已,得斷諸使。 」名相雖然有些不同,但大意大致相同。 《瑜伽師地論》又說:「若於九種心住中,心一境性,是名奢摩他品。」由所緣境, 透過九心住,形成心一境性,即是入於三摩地;心一境性,乃是念念流注,愉悅相應,令 心相續,也名為「三摩地」,三摩地又稱為「三昧」。《瑜伽師地論》又說:「云何心一 境性?謂數數隨念同分所緣流注,無罪適悅相應令心相續,名三摩地,亦名為善心一境性 。」心一境性,是一心一境,心住在所緣中,流注無間,並且身心有著輕安的覺受,也名 為「三摩地」;一般所言「定」,即是三摩地,三摩地是廣義,有深有淺,猶如般若一詞 ,有世間般若,有出世間般若;如果由念佛達成九心住,我們也稱為「念佛三昧」。 九住心通達世間法,比如小孩子開始學騎腳踏車時,由想學到無功用行的駕驅車子, 畫家、書法家,也能透過九心住,任運揮筆。九住心是屬於定學的過程,在定學上有世間 定與出世間定,九住心也是通此二定,只是出世間的九住心,乃涉及無漏慧的融合。 九住心的所緣境,可以分成內緣與外緣,內緣是緣身內,如呼吸、白骨、身內濃血、 腫帳等等。外緣上,佛弟子偏向緣佛像、佛號、咒語、光明。我們以佛號或呼吸為所緣, 並以出世間的角度來談九心住。 一.內住。心緣住佛號或呼吸為所緣,令心不散亂。 二.等住。緣於所緣,前念後念相等、相續而不散,內住、等住是由聽聞、思惟而形 成,心念有著尋找,來來回回的尋找所緣的念,心念比較粗。 三.安住。安住與近住,由憶念力形成。內住與續住,必須透過思惟尋察,具有強力 作意來緣住所緣的呼吸、佛號,而安住則是用憶念,憶念者,已離尋察,而安住於伺察; 尋伺的尋,有著尋找的意味,猶如貓在找老鼠,就是尋;找到以後,不用再找了,一心的 伺察,老鼠的一舉一動都在伺察的掌握之下。 《瑜伽師地論》說:「云何安住?謂若此心雖復如是內住、等住,然由失念於外散亂 ,復還攝錄安置內境,故名安住。」我們無始攀緣習性非常強大,栓在呼吸上的所緣,只 能暫時的內住、等住,但是所緣的心,不時的會被妄想習性拉走,當發覺所緣的呼吸又被 妄想心拉走時,要從零出發,令心回到等住,相續不絕,念頭就這樣斷斷續續來回攝心, 此過程即是安住,安住也是淨念相續的前行。 四.近住。乃增長憶念力,令淨念相續不絕。安住重在妄念的覺察,覺察到妄念時, 令心回到等住,當覺照的心增長時,粗糙的妄念漸消,漸入「近住」,近住的心,其覺察 力逐漸敏銳,能覺察到細的妄念活動,亦即心不離所緣的佛號與呼吸,同時也能覺察妄念 的生起,心也能清楚的了知,沒被妄念拉走,能相續緣於佛號,此是近住;近住,也是在 正念中,生起正知力,亦即心在正念中時,當昏沉或掉舉在生起時,即能覺察到,稱為正 知力;正知力,也猶如燭光在照物時,燭光旁邊雖然照見有黑煙生起,卻不妨燭光照物。 五.調順。《瑜伽師地論》說:「云何調順?謂種種相令心散亂,所謂色聲香味觸相 ,及貪瞋癡男女等相故;彼先應取彼諸相為過患想,由如是想增上力故,於彼諸相折挫其 心不令流散,故名調順。」心所以無法安住,其一是貪執於色聲香味觸等欲望,比如靜坐 中,生起貪戀男女的姿色,止觀就中斷了,貪著優美的音樂、想念所愛的聲音、特殊的香 味,或者溫暖的觸覺,一切五根對五塵所生起的貪、瞋、痴,都會障礙修止與修觀。 要調順這些貪欲,就要先去了解貪染色、聲、香、味、觸等五欲的過患,並了解五欲 是因緣生的幻有,並且決心要離開五欲的貪著,同時也要以正知力觀察到禪定與智慧的無 漏妙樂,不是世間的五欲所能比擬。正知此「一虛一實的差別」,方能有力放下對世間五 欲的染著,來調伏攀緣的心。調伏與寂靜心是由正知力來深化、成辦,正知貪欲、煩惱的 過患,正知禪定、無漏慧的殊勝,由此正知力,逐步的調伏無始以來的貪欲串習力。串習 力有所扭轉後,生活的習慣就會有所改變,比如以前花很多時間去唱歌,逐漸改變喜歡念 佛或寂靜打坐。 六.寂靜。《瑜伽師地論》說:「云何寂靜?謂有種種欲恚害等諸惡尋思貪欲蓋等諸 隨煩惱,令心擾動,故彼先應取彼諸法為過患想,由如是想增上力故,於諸尋思及隨煩惱 ,止息其心不令流散,故名寂靜。」煩惱會擾動寧靜的心,先明白五欲的過患後,要深入 調伏各種煩惱,隨煩惱即是各種貪、怨、恨、害、諂、憍、嫉,慳種種煩惱,比如心中掛 念著明天的工作,或者氣恨財物被欺騙,種種煩惱都會令心擾動不安,如果無法調伏這些 不安,就無法成就寂靜。 世間的九住心,比如畫畫、武術,可以達到任運,但是在修習世間法時,對五欲與煩 惱諸障礙,都只是暫時性的伏住,因為世間法沒有無漏慧,出世間的無漏慧,能洞觀貪欲 、煩惱的空性,能究竟止息對成就三昧的影響。 七.最寂靜。《瑜伽師地論》說:「云何名為最極寂靜?謂失念故即彼二種暫現行時 ,隨所生起諸惡尋思及隨煩惱能不忍受,尋即斷滅除遣變吐,是故名為最極寂靜。」前面 的調順與寂靜,在遇到貪欲與煩惱現前時,要先忍受,再慢慢消融煩惱,到了最寂靜時, 已不用忍受,因為智慧與禪定的力量都已增長了,能在煩惱現起當下,能隨觀隨止。 最寂靜心與專注一趣由此精進心成辦。煩惱現行時,以般若觀照調伏,令心寂靜;但 是一時的調伏,不等於已調伏潛藏性的習性煩惱;只要昏沉與掉舉現起,煩惱就會隨著習 性在因緣聚會時浮現,比如靜坐中,突然想起某人或某事,心情就現起貪、瞋相,「最寂 靜」就是不斷的以精進心來覺察到潛伏性的煩惱,並降伏之,隨起隨滅。由寂靜到最寂靜 ,或由安住到近住,有著相同的模式,就是令心「由粗而細」,「由生轉熟」。 在作意上,九住心分成四階段作意。內住、續住是強力的作意心,稱為有力勵運轉作 意,安住、近住、調伏、寂靜、最寂靜乃有間缺運轉作意,專注一趣為無間缺運轉作意, 等持為無功運轉作意。 內住、等住是先進行聞思攝持,安住、近住是由憶念力安住於所緣,而調伏、寂靜是 由正知力深入觀察,並由般若力來覺察到微細虛妄的生起,在淨化虛妄的過程中,寂靜斷 續續,有時寂靜,有時需要調伏煩惱,稱之為「有間缺運轉作意」,最寂靜是「有間缺運 轉作意」的終點;當正知力相應般若時,會生起種種輕安功德,會生起必到解脫彼岸的信 心而精進不懈,精進心亦是成就了無間缺運轉作意。第八心的專注一趣則進入無間缺運轉 作意。 八.專注一趣。《瑜伽師地論》說:「云何名為專注一趣?謂有加行有功用,無缺無 間三摩地相續而住,是故名為專注一趣。」即是在緣於所緣的心,在精進心下,已不受貪 欲與各煩惱的擾動,相續無間。 九.平等住。平等住由串習的力量成辦。專注一趣尚不離精進心的加行與功用,平等 住是由精進不斷的串習力成就任運,等持亦是於所緣無功用運轉作意。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編輯: cool810 來自: 125.232.44.212 (03/26 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