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首先還是要強調,以下乃是一些自己觀點,不一定正確,謹供參考。 觀照可以有許多形式,形式不是重點,觀照才是重點。 所以《楞嚴經‧卷五、卷六》就記述了各式各樣的觀照法門。 另一方面,觀想要能真正成就悟道,最終也是要修到觀照才可。 其他持咒、念佛、參話頭都是要修到觀照,才能真正成就悟道。 否則就只是自心妄想,可能有些定力的功用境界,但無關於悟道。 悟道並不會讓你所見的凡塵世界形象有所改變,而是覺察更加深妙, 發現到原來事實是這麼回事,以前怎麼都沒覺察到呢!這是「慧」。 如果你見到凡塵世界形象改變,或是你的感受情緒改變, 可以將所見所覺變得更加美好舒適,對於塵世現象具有更加敏銳的感覺, 這些改變塵世的作用力量,還是落於塵世範疇,無關解脫,那是「定」的作用。 「定」是專一心志的作用,「慧」是清楚觀察的作用。相互有所影響,但作用不同。 定力可以改變凡塵現象,慧力可以明白覺知境界。凡塵現象也落於覺知境界。 明白覺知境界可以更清楚照見凡塵現象,但並不改變凡塵。 想去改變凡塵,這本身就已經是落於凡塵的妄想。 雖然改變凡塵的力量,可以加以善巧利用,但與解脫無關。 以前有個禪僧修行的故事,談到他修行過程的三個境界。 首先,他說自己未修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其次,他說自己修行時,『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 然後,他說自己開悟後,『見山又是山,見水又是水』。 他這種過程,並非每人都會如此。他會如此,是因為先修定才發慧,發慧後又捨定。 如果他發慧後還修定更加深入,他還是會『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 所謂『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是指他見到的不是人間世界的景象。 如果他一直都沒修定,他就不會有『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的過程。 所以阿羅漢可以分為「慧解脫」與「俱解脫」,所謂「俱」就是「定慧兼具」。 所以「俱解脫」有神通功能可以改變凡塵現象,而「慧解脫」則無。 但兩者在解脫悟道上是完全一樣的。 《楞嚴經‧卷九、卷十》所提的種種境界現象,就比較相關於修持「俱解脫」。 禪宗史上慧能與神秀的兩首偈語,就顯示了定慧的差別。 神秀之偈說:『身似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 這首偈語顯示了神秀努力在維持定境,不使自心擾動。 慧能之偈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這首偈語顯示了慧能已經覺悟了本來不生不滅,凡塵無法擾動的佛性。 定力會隨生滅因緣而退失,而慧力則否。 為什麼?因為定力是去創造改變現象,而慧力只是發現本來面目。 可以創造改變的,必然也會毀滅消失。 而本來不生不滅的,不是被你創造,也不會因你而消失。 所以修得深定到達無色界天,雖然天壽極長,定力退失後還墮輪迴。 而修得觀慧,證至初果(入流果,入聖人之流也),就必不退轉,七生必得解脫。 二果(一來果,再生一次也)再生得解脫, 三果(不還果,不需再來也)此生命終即得解脫。 沒有「定解脫」阿羅漢,因為唯有慧力(觀照)才能解脫。 定力可以讓你變成天神或超人,但那只是凡塵境界的提昇,並未脫離凡塵。 所以一切修行聖者的層次差異,不在於可以改變凡塵現象之「定」的有為法, 而在於超越凡塵現象之「慧」的無為法。 所以《金剛經》說:『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這種對於覺知境界的慧力的主要差別層次,其實也就相關於前述五蘊的層次。 初果須陀洹行者自心悟得超脫凡塵現象。所以《金剛經》說: 『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 就是《金剛經》所謂「無我相」而對應於《圓覺經‧淨諸業障菩薩品》所謂「人相」。 就是《圓覺經‧普賢菩薩品》所謂:『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由堅執持遠離心故』。 就是《圓覺經‧清淨慧菩薩品》所謂『凡夫隨順覺性』, 其修行徵象是了悟凡塵自身非我,而自覺身中內含清淨光明 這不是眼見,而是心覺。如果眼見光明,那是定境。 這就是《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講記‧發菩提心品第十一》所提的月輪菩提心相,所謂: 『善男子!凡夫所觀菩提心相,猶如清淨圓滿月輪,於胸臆上明朗而住。』 善能觀察而超脫凡塵,所以唯識謂之「妙觀察智」。 二果斯陀含行者了知環境時空為自心含攝。 自身所處環境時既是自心含攝,則身體之輪迴轉生皆在自心境界,所以《金剛經》說: 『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 就是《金剛經》所謂「無人相」而對應於《圓覺經‧淨諸業障菩薩品》所謂「眾生相」。 其修行徵象是了知自身週遭一切所覺環境時空,乃是自心所攝的時空泡沫。 自覺時空泡沫為心所攝,猶如心鏡顯像,所以《楞嚴經‧卷十》說: 『觀諸世間大地山河,如鏡鑑明』。 時空泡沫存有眾生世界現象,所以謂之「眾生相」。 自知心攝時空泡沫中一切眾生,而知自他一切眾生平等,所以唯識謂之「平等性智」。 正是《周易‧文言傳》所謂:『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的境界。 此果自覺菩提心光更盛,照攝身外世界。 三果阿那含行者覺知到時空泡沫乃是顯於清淨覺海。 眾生世界顯於覺海,但凡塵迷惑眾生卻不見覺海,所以《金剛經》說: 『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 清淨覺海不是佛性,而是清淨的所覺。 就是《金剛經》所謂「無眾生相」而對應《圓覺經‧淨諸業障菩薩品》所謂「壽命相」。 此清淨所覺即是通於諸佛所覺境界,小乘三果通於大乘初地,所以《楞嚴經‧卷八》說: 『是善男子,於大菩提,善得通達。覺通如來,盡佛境界,名歡喜地。』 所謂清淨覺海,就是無邊無際的覺性光明,眾生世界的時空泡沫顯現其中。 正如《楞嚴經‧卷六》文殊菩薩所說:  『覺海性澄圓,圓澄覺元妙。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   迷妄有虛空,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國土,知覺乃眾生。   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有漏微塵國,皆從空所生。』  (此偈所謂「空」,非指空性,乃是指眾生世界的時空相。) 自覺照見眾生世界顯現於清淨覺海,乃是超脫於凡塵世界, 一般眾生都將覺知注意在凡塵世界,而難以覺察超越凡塵的清淨覺海。 所以《圓覺經‧淨諸業障菩薩品》說: 『謂諸眾生心照清淨覺所了者,一切業智所不自見』。 清淨覺海照顯一切宇宙萬象,所以唯識謂之「大圓鏡智」。 初果自覺菩提光明於身中,二果自覺菩提光明照耀身外世界, 三果自覺世界顯現於菩提光明之中。此是前三果慧觀徵象之大略差異。 四果阿羅漢沒有覺知的問題,也沒有沒有問題,就是《金剛經》所謂「無壽者相」。 如果還有覺知的問題,還有成不成就阿羅漢道的問題,那就還有自我, 所以《金剛經》說:『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 所以《圓覺經‧淨諸業障菩薩品》說: 『若心照見一切覺者,皆為塵垢。覺所覺者,不離塵故。  如湯銷冰,無別有冰知冰銷者。存我覺我,亦復如是。』 無論是聲聞阿羅漢或緣覺辟支佛,在覺悟空性上的解脫功德,與佛無異。 若是有異,就不是平等的空性,而落於生滅法了。 聲聞緣覺與佛的差異,不在無為法,而在有為法。 佛於度化眾生的有為因緣是累生累世修來的。 因為雖然解脫是無為法,而顯現佛世教化則是有為法。有為法成就,則需因緣具足。 所以才會有阿羅漢須菩提問佛要如何作菩薩的《金剛經》。 因為解脫成為阿羅漢乃是成佛的起步, 解脫者不入滅盡定的無餘涅槃,而開始修菩薩行, 才會有真正『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的菩薩, 《金剛經》中佛陀自述前生事跡說: 『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這就是釋迦牟尼佛原來早就解脫為阿羅漢了,但卻不入滅盡定,而修菩薩行, 而成就為我們這個佛世的佛陀。 -- 東海岐居 淑世明道 狂知狷行 浪遊混跡 潛心覺靈 顛思覆想 因成緣熟 了塵離幻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5.232.138.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