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念佛法門 念佛法門浩瀚如海,念佛法門也不局限於只是念佛德行,末學花了點時間 做了點整理,以釐清一些疑惑。先列舉阿含部 長阿含‧闍尼沙經第四 本為人王,於如來法中為優婆塞,一心念佛而取命終,故得生為毗沙門天王太子。自從是 來,常照明諸法,得須陀洹,不墮惡道,於七生中常名闍尼沙。 由此可知念佛功德,一心念佛,得須陀洹,不墮惡道 長阿含‧遊行經第二 佛告阿難:「汝勿憂也。諸族姓子常有四念。何等四? 一曰念佛生處,歡喜欲見,憶念不忘,生戀慕心。 二曰念佛初得道處,歡喜欲見,憶念不忘,生戀慕心。 三曰念佛轉法輪處,歡喜欲見,憶念不忘,生戀慕心。 四曰念佛般泥洹處,歡喜欲見,憶念不忘,生戀慕心。 阿難!我般泥洹後,族姓男女念佛生時,功德如是。佛得道時,神力如是。轉法輪時, 度人如是。臨滅度時,遺法如是。各詣其處,遊行禮敬諸塔寺已,死皆生天,除得道者。 從經文可知,欲求生天功德,當要「四念」。此「四念」是念「佛生處、佛初得道處、佛 轉法輪處、佛般泥洹處」 雜阿含經 1.聖弟子,念如來應所行法故,離貪欲覺,離瞋恚覺,離害覺。如是聖弟子,出染著心 。何等為染著心?謂五欲功德。于此五欲功德,離貪恚癡,安伴正念正智,乘于直道,修 習念佛。 念如來應所行法,離貪恚癡,安伴正念正智(與八正道連結) 2.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拘薩羅國人間遊行住一林中,時有天神依彼林者,見佛行跡,低 頭諦觀,修於佛念。時有優樓鳥住於道中,行欲蹈佛足跡。爾時天神即說偈言:『汝今優 樓鳥,團目棲樹間,莫亂如來跡,壞我念佛境。』時彼天神說此偈已,默然念佛 雜阿含中出現念於佛足 增一阿含經 1.時佛在中告比丘:「當修一法專一心,思惟一法無放逸。云何一法?謂佛念法念僧念 及戒念施念去相;次天念息念安般及身念死念,除亂,謂十念。」 擴增為十念 2.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修行一法,當廣布一法 ,便成神通,去眾亂想,逮沙門果,自致涅槃。云何為一法?所謂念佛。當善修行,當廣 演布,便成神通,去眾亂想,逮沙門果,自致涅槃。是故諸比丘,當修行一法,當廣布一 法。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增一阿含經‧ 十念品第二》 念佛去眾亂想,自致涅槃 3.世尊告曰:「若有比丘正身正意,結跏趺坐,繫念在前,無有他想,專精念佛,觀如 來形,未曾離目,已不離目便念如來功德。如來體者,金剛所成,十力具長,四無所畏, 在眾勇健。如來顏貌端正無雙,視之無厭,戒德成就,猶如金剛而不可毀,清淨無瑕, 亦如琉璃。如來三昧未始有減,已息永寂,而無他念。」《增一阿含經‧廣演品第三》 若有比丘正身正意,結跏趺坐,繫念在前,無有他想,專精念佛,觀如 來形,未曾離目,已不離目便念如來功德 此為觀如來形象,德性。且繫念入三昧,無他念 觀佛功德殊勝,則見於 佛說觀佛三昧海經卷第八觀(大乘開啟) 所以者何?諸佛如來是法界身,遍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 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由心想生,是故當一心繫念、諦 觀彼佛多陀阿伽度、阿羅漢、三貌三佛陀。 由此可見 觀佛變成觀佛法身,心佛眾生三者無二無別,藉由觀佛一心繫念, 能除各類煩惱,則見於(大智度論) 念佛三昧,能除種種煩惱及先世罪。餘三昧有能除婬,不能除瞋;有能除瞋,不能除淫; 有能除癡,不能除婬、恚;有能除三毒,不能除先世罪。是念佛三昧,能除種種煩惱種種 罪。 大乘特有的念佛三昧是 「般舟三昧」(Pratyutpanna-buddha-sammukhavasthita-samadhi) 意義是:「十方諸佛悉在前立三昧」或「思惟(念)諸佛現前三昧」,是專念現在佛而 三昧成就,即時於定中可見現在十方一切佛了了分明。 蓮宗初祖慧遠大師即是採用此經作為念佛法門的主要依據。 他曾說:「諸三昧,其名甚眾。功高易進,念佛為先。何者?窮玄極寂,尊號如來, 體神合變,應不以方。」何以捨諸三昧,獨高念佛?實則,修學佛法如尚未見諦, 得須陀洹果,雖憑善業得生善趣,若長期不見佛聞法,終有墮落的可能。 而《般舟三昧經》說:「持是三昧無所畏,行是比丘已見我,常為隨佛不遠離」, 這正符合慧遠大師的看法。 所以他說:「必感之有物則幽路咫尺,苟求之無主則渺茫河津」,若能藉由般舟三昧 定中見佛,聽聞佛法,絕諸疑網,即可保證往生淨土,而不會求助無主,渺茫河津。 般舟三昧經強調可於定中見十方佛,但應從一佛起修 如是佛言:持是行法故致三昧便得三昧,現在諸佛悉在前立。何因致現在諸佛悉在前立三 昧?……其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持戒完具,獨一處止,心念西方阿彌陀佛 ,今現在隨所聞當念,去是間千億萬佛剎,其國名須摩提,在眾菩薩中央說經,一切常念 阿彌陀佛! 又般舟三昧般若色彩鮮明,如無著品 作是念,當持何等念得佛?當持身得佛,當持智慧得佛。復作是念,亦不用身得佛,亦不 用智慧得佛,何以故?智慧索不能得;自復索我了不可得,亦無所得,亦無所見,一切法 本無所有,念有因著,無有反言有亦著,是兩者亦不念,亦不復適得其中,但用是故,亦 不在邊,亦不在中,亦不有,亦不無,何以故?諸法空。 佛藏經亦有此段論述 「舍利弗!云何名為念佛?佛告舍利弗:見無所有,名為念佛。舍利弗! 諸佛無量,不可思議,不可稱量,以是義故,見無所有,名為念佛。實名無分別, 諸佛無分別,以是故言念無分別即是念佛。 般若經亦有 須菩提!云何菩薩摩訶薩修念佛?菩薩摩訶薩念佛,不以色念,不以受想行識念。何以故 ?是色自性無,受想行識自性無,若法自性無,是為無所有,何以故?無憶故,是名念佛 念佛次第修法 《十住毘婆沙論》中也同樣列舉四類念佛的次第修法。四種念佛是: 1.念佛十種德號,通於《阿含經》的佛隨念。初學者不具天眼,不能見他方佛, 取相不易,所以「以緣名號,增長禪法」。 2.念色身佛: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 3.念法身佛:「色身光明如融金聚,具足成就眾寶輦轝」。 4.念佛實相:所言「一切法本來不壞,亦無壞者」。 由此可知次第而進,乃至得念佛三昧,定中見佛,而作思維 佛從何所來?我為到何所?自念:佛無所從來,我亦無所至。 自念:欲處、色處、 無色處,是三處(三界)意所作耳。 如此從持名觀像,到明白三界皆意所做,得入實相一切法本來不壞,亦無壞者 這種超越憶念的念佛是直就佛的色身、五陰、五分法身、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 十二因緣…當體即自性無,無所念而直觀實相的「實相念佛」。 又如《佛藏經》云:「見諸法實相名為見佛。…不可得念是名念佛。…一切諸念皆寂滅 相,隨順是法,此則名為修習念佛。」 阿彌陀佛現在何處?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世尊告言:彼佛如來,來無所來,去無所去。無生無滅,非過現未來。但以酬願度生,現 在西方,去閻浮提百千俱胝那由他佛剎,有世界名曰極樂。法藏成佛號阿彌陀。 其人壽命病欲終時,無量清淨佛,則自化作形象,令其人目自見之。口不能複言,就心中 歡喜踴躍 由此可見彌陀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但為了接引眾生,而化形象。相信版上諸位大德可從 央掘魔羅經得到答案,一切如來皆言是釋迦牟尼身 T02n0120_p0535b29(05)║云何釋迦牟尼佛住娑婆世界而不般涅槃。彼佛答言。 T02n0120_p0535c01(01)║汝等還去。彼佛自當決斷汝等一切所疑。 T02n0120_p0535c02(02)║如是無量釋迦牟尼如來所使。 T02n0120_p0535c03(07)║爾時二人俱發聲言。善哉善哉。唯然受教。 T02n0120_p0535c04(07)║禮彼佛足奉辭而還。至釋迦牟尼佛所。稽首作禮如是歎言。 T02n0120_p0535c05(01)║奇哉世尊。釋迦牟尼如來持無量阿僧祇身。 T02n0120_p0535c06(01)║悉告我言。汝等還去。釋迦牟尼佛當決汝疑。 T02n0120_p0535c07(01)║彼佛世尊即是我身。爾時世尊告文殊等言。 T02n0120_p0535c08(01)║彼諸如來告汝等言。我即是彼如來身耶。 T02n0120_p0535c09(02)║文殊等言如是。世尊。一切如來皆作是說。 是故何以執如來身呢?又以如上所言次第念佛乃至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 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昔,恆 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其最後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 ,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二人相 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 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若眾生心,憶佛 、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 此則名曰:香光莊嚴。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 。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可說明由十信 十住 十行 十迴向 十地 等覺 妙覺 等五十二位菩薩, 都皈依憶念於佛 才知一句佛號,總括事理 最後如若各位大德不能接受此種法門,也勿生謗 1.佛告阿難:「其有眾生,生彼國者,皆悉住於正定之聚。所以者何?彼佛國中,無諸邪聚 ,及不定聚。十方恆沙諸佛如來,皆共讚歎無量壽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議。諸有眾生,聞其 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唯除五逆,謗正法。」(無量壽經) 2.若我證得無上覺時。餘佛剎中諸有情類。聞我名已所有善根心心迴向願生我國。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不取菩提。唯除造無間惡業誹謗正法及諸聖人(大寶積經卷無量壽如來會) 3.雖多聞而增上慢,由增上慢覆蔽心故,自是非他,嫌謗正法,為魔伴黨。如是愚人,自行 邪見,復令無量俱胝有情,墮大險坑。此諸有情,應於地獄、傍生、鬼趣流轉無窮。若得 聞此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便捨惡行,修諸善法,不墮惡趣(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 念佛法門浩瀚無盡,末學整理不夠完善之處敬請見諒 ------------------------------------------------------------------------------ 夫求法者,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眾求 無相之法,須以無住心契合。三寶者,法性也,心無所住方能契合,故應不著 佛法僧眾而求也。 維摩詰所說經 不思議品第六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2.117.52.113 ※ 編輯: TBOC 來自: 122.117.52.113 (05/17 00:59)
buddhanature:辛苦了~謝謝你122.123.195.251 05/17 01:05
※ 編輯: TBOC 來自: 122.117.52.113 (05/17 01:14)
trickjack:太殊勝了。推。 61.62.73.253 05/17 01:23
seashare:很讚的整理啊 122.126.113.87 05/17 09:53
phoneme:感謝提供資料~ 61.60.99.162 05/17 09:56
AHJKL:辛苦了 219.70.18.41 05/17 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