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一)前言 清淨的所在、理想的國土,是人類所共同仰望與追尋的。在現實生活中,人們都會企望自 己所寓居的人間能實現為祥和而沒有暴戾的安樂土:物質充裕,沒有精神壓力,且人人平 等和樂。但是,這樣的生活景象,在人類數千年的信史時期中,可說並不多見。人類心中 熱切的企盼,在現實的時空中一次又一次地幻滅,於是便轉而求諸他方了。在不同的文化 地區,都有著不同的他方世界之構想被提出來、被信仰著。這些他方世界的仰望,可視為 對現實人間的一種否定──在神教的信仰中,樂園的失去便被視為人類最大的悲痛,而進 入天國乃成為此一生中最終極的追尋目標了。 佛教不同于神教。相對于其他宗教,佛教乃是一解脫的宗教,以生死之解脫為教化的目標 。但佛教的出現人間,因應人心而巧為施教,於是,在佛法的世諦流佈中,淨土的信仰亦 廣為流傳;尤其在號稱為大乘佛教第二祖國的中國,淨土信仰更是獨成一宗而專修專弘, 儼然成為八宗之一;唐末以后,諸宗衰微,淨土宗乃與禪宗並為中國佛教的兩大主要源流 ;明清以降,禪宗逐漸喪落了,淨土於是獨為中國佛教的全體。直到現在,承繼明清佛教 的遺緒的現代漢傳佛教乃至中國民間信仰當中,以西方淨土為主要內容的淨土信仰,仍然 俱有深遠的影響。 佛教以達致生死的解脫為修持目標,但這一目標或許太過於高超,並且也過于抽象,而不 容易為普羅大眾所了解與實踐;淨土信仰的傳入中國,使得“庶民佛教”有了開展的契機 ,佛教的普及化成為了可能。但是,這種在唐末以降開始盛行的佛教信仰與修持法門,與 佛教之原理是否相勃?佛教中之淨土信仰與神教之天國仰望是異是同? 本文之意趣,乃依印順導師於1951年冬在香港講說之《淨土新論》為主軸,循著一代佛教 思想家之思路,探討淨土在佛法中之意趣。 (二)中國傳統淨土信仰之主流思想 中國佛教的淨土信仰可分為3個主要的系統,即廬山慧遠(334-416)、慈愍三藏慧日(68 0-748)以及道綽(562-645)、善導(613-681)三家。然而,自唐代以后,以曇鸞(476- ?)為始祖的道綽、善導一系成為了主流,後代之淨土行者,多追隨曇鸞之主張而有所發揮 。追溯淨土宗的系譜,雖以廬山慧遠為初祖,然慧遠是依《般舟三昧經》而修行的實相念 佛法門,與后代淨土行人之持名念佛,有著法門上的差距──前者實際上是一種禪觀,更 著重于自力成就。相較之下,曇鸞極力倡導的他力往生說,強調彌陀本願力能攝受眾生往 生淨土,這一淨土法門的提倡,對后代淨土修行者有著深遠的影響。此外,曇鸞又另有難 行道與易行道之說,依據龍樹之《十住毘婆沙論》(Dasabhumika-vibhasa-sastra)中的難 易二道說(其說詳后)而另有解說,主張學佛人唯有往生淨土,在淨土中得不退轉才是易 行道,而在此土修行以求得不退轉是難行道。唐初之道綽承曇鸞之難易二道說,而提出佛 法有聖道與淨土二門,並主張應要時教相應:末法時期的眾生,定根與慧根都相對薄弱, 修聖道門(即難行道)少有成就,應捨聖道門而歸淨土,乘彌陀的本願,尋求往生淨土, 這樣才是穩當的修行。道綽依曇鸞的思路,更附以末法思想,強化了往生淨土於佛法中之 重要性。唐初又有迦才大師,同樣以末法時期的修行人“少修定修慧之資”,因而強調淨 土法門之契合時代機宜。由此可見,淨土法門後來的大行其道,與中國佛教行人之末法意 識是緊密結合的。 前述之曇鸞與道綽,可說是中國佛教淨土法門之開拓者,而中唐時代的善導大師,則是淨 土法門之完成者。善導提出了淨土法門有“正業”和“助業”,其中以稱名為正業,禮拜 、懺悔、讚悔、讚嘆、觀察等為助業,因他認為稱名往生為彌陀本願之所攝,餘四則非。 此與印度世親所作之《往生論》所說有差別。《往生論》之“五念法門”是以觀察法門為 往生的正業,其余均為別業。善導大師則將稱名提升為正業而加以倡導,是易行之淨土法 門在中國的一大變化。善導大師的這一提倡不僅披靡當世,把稱名念佛之淨土法門普及于 社會各階層,更對后世中國佛教之以淨土為歸趣的修持法門,產生了莫大的影響。 稱名念佛的淨土法門自善導大師大力倡行以后,便逐漸成為中國佛教行人的主要修持法門 了;尤其在佛教義理之學在唐代中葉盛極而衰之后,中國佛教偏向行門發展,禪淨雙流總 成了佛教之全體。到了清代,禪宗極為衰微,實際上是淨土信仰獨成了中國佛教之主要內 容。清末民初,被奉為淨土宗第十三代祖師的印光大師極力提倡稱名念佛,西方淨土之修 持法門更為興盛,死后的往生西方尤為佛教行人之所關心。 (三)印順導師論述淨土的根本態度 太虛大師倡導“人生佛教”,部份原因是為了對治當時現實佛教的偏向渡亡,以及教內行 人一片厭娑婆、欣極樂之風氣而發的。關於淨土信仰,太虛大師的主張是“淨為三乘共庇 ”,而不必如一般人之談淨土必歸西方極樂與淨土宗,並且也提示了比較接近人類世界的 彌勒兜率淨土。彌勒淨土之提出,在太虛大師“人生佛教”的理念中,論其積極性意義乃 是與其主張相輔,使其“人生佛教”形成一完整的體系。如前所述的“淨為三乘共庇”, 佛法,尤其是大乘佛法,其終極理想與宏大目標必然是實現淨土,導向有情與器世間共同 的淨化。大心大行之菩薩必然發宏願欲莊嚴淨土,而初學法者則求階段性之往生淨土,以 便見佛聞法,堅固信心。太虛大師提倡“人生佛教”,而以與人間親切之彌勒淨土為依歸 ,“人生佛教”之理論、信仰、實踐之完整體系由是形成。在另一方面,其消極意義則是 為了對治披靡當時教界內外的西方淨土信仰,而提示了另一與其“人生佛教”之理念相應 的淨土,以區別於傳統之淨土信仰。 就淨土思想而言,太虛大師所說的“淨為三乘共庇”,是對印順導師之啟發語,如他在《 游心法海六十年》一書中說﹕ 另一部《淨土新論》,依太虛大師所﹕“淨為三乘共庇”,說明佛法中的不同淨土。 但是,印順導師的淨土觀並不全然得自太虛大師,而是有其個人研究之體會。印師之說淨 土,有三點值得特別注意的是﹕ 一、他並非中國傳統淨土宗之信仰與修持者,因此他不像一般淨土宗之宣揚者那般,專從 一宗一派的見地來講說淨土; 二、他乃是“從全體佛法的觀點,通泛的加以條理的說明”的; 三、如前所述,他對佛法有特別的體會與關懷,其一生講說與著述,乃是為了“闡揚佛法 的人間性,反對天(神)化;探求佛法的本質,而捨棄過了時的方便”。掌握了這三點, 才能掌握淨土在其思想中的意趣。 印順導師講說淨土,在當年傳統淨土信仰籠罩整個教界的情況之下,其態度是批判的。如 他一開始便開宗明義地說﹕ 一般人聽說淨土,就想到西方的極樂淨土,阿彌陀佛,念佛往生。然佛教的淨土與念佛, 不單是西方淨土,也不單是稱名念佛。 又說﹕ 淨土為大小乘人所共仰共趨的理想世界,……這是佛教的共同傾向,決非一派人的事情。 站在全體佛教的立場說,與專宏一端的看法,當然會多少不同。 如此,印順導師一開始便表明其講說之意旨,與傳統淨土信仰有不一致之處了。這在當時 西方淨土信仰方興未艾,尤其前有印光大師之提倡,其宣說的淨土信仰,是當時台灣佛教 的僧俗兩道中,仍有甚多的追隨者。在那樣的時代因緣下,印順導師從另一個角度,不同 的立場來講說淨土,對形成已久的傳統信仰來說,是一不小的衝激。 印順導師曾作如下的一偈﹕“心淨眾生淨,心淨國土淨,佛門無量義,一以淨為本”。 《淨土新論》則又說﹕ 佛法實可總結他的精義為“淨”,淨是佛法的核心。 可見站在大乘佛學者的立場,印順導師是完全肯定淨土在佛法中的意義的。就菩薩利他的 “成就眾生”與“莊嚴淨土”兩方面來說,淨土──器世間的淨化乃是必要的,如此才能 圓滿成就菩薩的廣大心行。因此,他說﹕ 淨土的信仰,不可誹廢;離淨土就無大乘,淨土是契合乎大乘思想的。 印順導師從菩薩利他的“成就眾生”與“莊嚴淨土”兩大方面來肯定淨土,並依大乘菩薩 道的廣大心行來講說淨土,而不受限于厭離娑婆、欣願佛土的“往生淨土”。因此,印順 導師的淨土思想與中國淨土宗信仰中一脈相承之淨土思想具有不同的基調。 (四)印順導師對往生淨土法門的批判性觀點 西方淨土與阿彌陀如來信仰,是中國佛教界中影響最大、信仰層面最廣的佛國淨土與他方 佛。“諸經所讚,盡在彌陀”,這是古來宣揚西方淨土的行者所特別強調的。尤其認為諸 佛淨土中,阿彌陀佛和西方極樂淨土,是與娑婆世界的眾生最有緣,為向來的成說。但印 順導師說﹕ 依佛法說,佛法是平等的,一切佛所證悟的,福德、智慧、大悲、大願,一切是平等的, 所以,如說阿彌陀佛立四十八願,或說彌陀特別與此土有緣, 這都不過是方便說。 由此,印順導師之說西方淨土與歷來講說淨土者持有不同的觀點,且透露了些許批判意味 了。這不但在印順導師講述西方淨土的行文間;乃至在《淨土新論》之全文中,皆可見其 批判的態度,表現他對歷來(中國)流傳的淨土法門的不滿。 印順導師之彌陀淨土觀不同于淨土宗行者的,依《淨土新論》中所見,有以下三點﹕ 一、阿彌陀佛信仰與太陽神的崇拜有關。他認為“阿彌陀佛的依正莊嚴,即依太陽而生起 顯現”,“阿彌陀佛,不但是西方,而特別重視西方的落日。說得明白些,這實在就是太 陽崇拜的淨化,攝取太陽崇拜的思想,于一切──無量佛中,引出無量光的佛名”。阿彌 陀佛,從無量佛特殊化為單一佛名,從太陽崇拜──對光明的仰望而淨化,結合佛法乃成 西方淨土的信仰。這是印順導師對西方淨土信仰的起源所提出的看法,對傳統佛教界的信 仰造成相當的衝激。 二、稱名與念佛,在中國佛教淨土宗歷來的傳統中,是沒有不同的﹕稱名即念佛,念佛即 是稱念佛名號。自從唐代善導的倡導之后,稱名念佛便成了中國淨土行者修行的正業,清 末民初四大師之一的印光大師,更是把此稱名念佛的淨土法門推廣至極,至今仍見其一定 的影響力。印光大師所倡的念佛法門,在現代老中青的佛弟子中,都有相當的追隨者。印 順導師依據古典的淨土經典,而對稱名與念佛作了不同的界定。如依《般舟三昧經》而說 ﹕ 念,為憶念或思惟。佛身的相好,及極樂世界的莊嚴,都不是一般眾生的現前境界,必須 因名思義,專以繫念,使觀境明顯的現前,所以念佛即是修 念佛觀。……念是繫心一處 ,令心明記不忘。與念相應的慧心所,于所緣極樂依正的境界,分別觀察。這樣的念慧相 應,安住所緣,如達到“心一境性” ──定,就是念佛三昧成就了。 由上可知,印順導師以念佛為禪觀,是“著重于自力的禪觀,雖有阿彌陀佛的願力,然要 行者得念佛三昧、見佛,才能決定往生”。這與中國淨土宗所宣揚的“三根普根”之淨土 法門是不相同的,因此歷來皆捨而不用,“但這確是求生極樂淨土的根本法門”。如此講 說念佛法門,中國佛教久已不彈此調矣。印順導師重新拈出這一古典又為根本的念佛法門 ,一來是對中國歷來流傳的淨土法門有所不滿,二來則是印順導師對淨土經論的廣泛探究 ,不限于傳統所重的經論,自有不同于淨土宗行人的見地。如在談到彌陀淨土的信仰的起 源及意義時說﹕ 因此,阿彌陀,不但一切即一,一即一切的等于一切諸佛;而無限光明、無量壽命,確能 成為一切人的最高崇拜。在后期的密宗的大日如來,也即是以太陽的光明遍照而形成的(原 按﹕太陽,在世俗中就是永恒的光明)。現代 修持淨土的,每著重在極樂世界的金沙布地 、七寶所成等,這在彌陀淨土的思想中,顯見是過于庸俗了。 而印順導師在談到阿彌陀佛與藥師佛的比對時,又說﹕ 西方淨土,本是代表了──無量光無量壽的永恒與福樂的圓滿,這那里是一般所想像的那 樣?中國人特重西方淨土,也即是重佛德而忽略了菩薩的智證大行(原按:阿閦佛國淨土) ;又忽略了現實人間淨土(彌勒淨土)的信行;這已經是偏頗的發展了。等到與藥師淨土對 論,彌陀淨土,也即被誤會作“等死”“逃生”,這那里是阿彌陀佛淨土的真義?阿彌陀 佛淨土的信行者,應恢復繼承阿彌陀佛的固有精神! 印順導師於《淨土新論》中透論了對中國傳統淨土信仰內容的不滿與批判,是源自於印順 導師“理解到的佛法,與現實佛教界差距太大”,因此決意“探其宗本,明其流變,抉擇 而洗鍊之”。《淨土新論》當亦為印順導師“抉擇而洗鍊之”的其中一項嘗試。 三、易行道與難行道的判別,中國佛教的淨土宗信仰者大都依龍樹的《十住毘婆沙論》來 闡述。《十住毘婆沙論》在設問“若諸佛所說有易行道,疾得至阿惟越致地方便者”之后 ,龍樹說﹕ 汝言,阿惟越致地,是法甚難,久乃可得。若有易行道疾得至阿惟越致地者,是乃怯弱下 劣之言。非是大人志幹之說。若汝必欲聞此方便,今當說之。佛法有無量門,如世間道有 難易。陸道步行則苦,水道乘船則樂。菩薩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進,或有以信方便易行 ,疾至阿惟越致者。 淨土宗的倡導者向來皆依龍樹論之舉喻而主張:易行道易成佛、速成佛;難行道難成佛、 慢成佛。印順導師亦依龍樹論,但更舉龍樹論所據的《彌勒菩薩所問經》,作出不同的主 張﹕易行道只是難行道的前方便,要修行成佛,最終還是要行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的難行 道,也即是菩薩的正常道。易行道多與淨土相關,多集佛功德,以念佛、供養等為業。與 施捨頭目、行難行事之難行道相比,確是“易行”多了。但印順主張﹕那是對怯弱的眾生 所說,以攝導入佛道的前方便,善巧是極善巧,但不能以為如此便能究竟成佛。易行道只 是進入難行道之前的一個過程,以鞏固行者的信心,攝引初階而已。因此說﹕ 易行道(原按﹕不但是念佛),確與淨土有關。如以為修此即可成佛,那就執文害義,不 能通達佛法意趣了! 又說﹕ 經論一致的說﹕念佛能懺除業障,積集福德,為除障修福的妙方便,但不以此為究竟。而 從來的中國淨土行者,“一人傳虛,萬人傳實”,以為龍樹說易行道;念佛一門,無事不 辦,這未免辜負龍樹菩薩的慈悲了。 由此顯見﹕印順導師對於淨土宗的倡導者為了引發人們對淨土法門的信仰,而宣稱淨土法 門為“三根普被,橫出三界”之殊勝性有所不滿。印順導師爬疏經論之後,得出的結論是 ──易行的淨土法門在佛法中的意趣,乃是一種方便法門,一種異于原始聲聞佛法之“正 方便”的“異方便”而已。針對向來依據龍樹之舉喻,認為易行道快成佛,難行道慢成佛 ,印順導師引《彌勒菩薩所問經》,舉彌勒與釋迦為例,彌勒發心早,惟修易行道;釋迦 發心晚,但修難行道,來證成難行道之快成佛,易行道之慢成佛。在此方面,其觀點皆是 與當時根深蒂固的淨土思想有異,因此造成思想上的衝激與對立,是在所難免的。 印順導師之淨土思想的又一特色,乃是拈出一古典而為人所忽略的阿閦佛淨土──妙喜世 界,來與阿彌陀佛及極樂世界作比較。阿閦佛的淨土在東方,是日出處;阿彌陀佛的淨土 在西方,是日落處。印順導師指出,這在佛法中有著特別的意義。他說﹕ 這二佛二淨土,一在東方,一在西方。如太陽是從東方歸到西方的,而菩薩的修行,最初 是悟證法性──發真菩提心,從此修行到成佛,也如太陽的 從東到西。 阿閦佛與其妙喜世界,與東方興起的般若經典有密切的關係。阿閦佛的信仰,最早見于《 道行般若經》,往生阿閦佛淨土,不重在念佛,反而是著重在體證勝義的空寂,這與般若 思想是相應的。阿閦佛淨土的思想,與阿彌陀淨土思想的重于如來果德的讚嘆,可說是重 于菩薩的智證。中國佛教的淨土思想,重于發揮彌陀淨土思想,而忽略了阿閦佛淨土,印 順導師認為是一種偏頗的發展。印順導師肯定彌陀淨土,認為是諸淨土中之至為圓滿莊嚴 的,但這圓滿莊嚴的淨土,乃是從菩薩的智證而來的,印順導師堅持認為“在修持淨土的 法門中,首先要著重淨土的正因”,因此,他批評道﹕ 但現在的念佛者,丟下阿閦佛的一邊,著重到西方的一邊,不知如來果德的無量,必要從 菩薩智證的不動而來;惟有“以無所得”,才能“得無所”。忽略了理性的徹悟,即不能 實現果德的一切。所以特重西方淨土,不能不專重依果德而起信。不解佛法真意的,不免 與一般神教的唯重信仰一樣了。 又說﹕ 淨土行者的專事果德讚仰,少求福慧雙修,不求自他兼利,只求離此濁世,往生淨土。阿 彌陀佛與淨土,幾乎是婦孺咸知;而東方的阿眾佛國,幾乎無人聽見,聽見了也不知道是 什么。這是淨土思想的大損失! 印順導師自始接觸的佛法,便是甚深法義的三論與唯識,與當時重信仰的佛教環境不相應 ,因此向來關切佛法教義與現實佛教的差距。在古典的淨土思想中,發現了菩薩智證因行 與如來果德崇仰的統一,怎不值得高興?另一方面,卻又對中國佛教的側重一面的偏頗發 展,致使淨土思想流失而感到惋惜。故有如此之言。 (五)莊嚴淨土──大乘淨土法門的正常道 在大乘淨土思想中,往生淨土在佛法的世諦流佈中,是受到特別的重視與發揚的。這是因 為往生淨土法門在佛法中有其通俗的普及性及終極性。如張澄基在其《佛法今詮》之〈淨 土今說〉中說﹕ 在世事上失敗了的人,可以在佛法中找到希望和慰藉;但是,在佛法中失敗了的人,卻又 如之何?幸虧有一個淨土宗,因為任何人都能在淨土宗里找 到他最后的希望和憑仗! 娑婆世間本就苦多難頻,常激發行者生起厭離心,願欲脫離娑婆,只求安樂清淨之所在。 這是最能通貫于一般人心,相應世間的苦難現實的。但是,大乘佛法之本意,乃是為救度 眾生于水深火熱的世間,而不在于個人的出離娑婆、解脫自在。這如《成佛之道.大乘不 共法》偈頌所說﹕ 不忍聖教衰,不忍眾生苦,緣起大悲心,趣入于大乘。 諸佛菩薩成立淨土,是為了攝取眾生來生其國,修行證道。“淨土是從為利益眾生而莊嚴 所成,不是從自己想安樂而得來的”。但中國佛教向來偏于往生淨土的信仰,而忽略了淨 土之所以成立的原因──莊嚴淨土,亦即是創造淨土。 淨土法門不僅止於著重往生,印順導師依據《維摩詰經‧佛國品》中“眾生之類,是菩薩 淨土”的說法,而說﹕ 菩薩淨土,不離眾生。惟有在眾生中,為了利益眾生,才能實現淨土。所以淨土說,不是 逃避現實,而是與大乘法相應的。 淨土本非唯賴佛之所獨力所成,而是佛與同願同行者共同創造的。諸菩薩受佛的願行所感 召,發願與佛共同創造淨土──為了眾生而創造淨土,這才是淨土法門中之正常道──莊 嚴淨土。眾生聽聞佛之名號與淨土之美好,欣慕而求往生,這是為初心學法的眾生而設的 方便門,亦即淨土法門中的方便道。這如《淨土新論》中說﹕ 不知莊嚴淨土,不知淨土何來,而但知求生淨土,是把淨土看成神教的天國了。了知淨土 所來,實行發願莊嚴淨土,這才是大乘佛法的正道。往生淨土,是從佛與眾生展轉增上的 意義中,別開方便。 印順導師並舉出了近代的淨土行者范古農居士,他在太虛大師去世之后,曾作了一篇悼文 ,自謂自己在淨土法門上所行的是方便道,太虛大師所倡導的是正常道,說明在深入經藏 而後專修淨土行的行者,是了解莊嚴淨土與往生淨土之意趣的。只是,一般對外闡揚時, 為了迎合一般信眾,而專弘簡易的往生淨土,造成大多人數對莊嚴淨土以及人間淨土感到 陌生。印順導師著意提起這兩種淨土思想,以對治中國佛教所熟悉的往生淨土,這是他與 現實佛教界的信仰趨向有別之處。 (六)人間淨土──佛教的原始淨土思想 彌勒淨土的提倡,自印度到中國,因傳授唯識學說的始祖亦名彌勒,且多位唯識學之大師 ,如無著、世親、玄奘等,皆曾發願往生彌勒淨土,以親近彌勒大士,故傳統上皆以為彌 勒淨土與唯識學有關,非修學唯識學者,即無須求生彌勒淨土。另一方面,彌勒下生,人 間淨土實現之呼聲又一直與歷代中國政治的波動相結合,成為別有用心者煽動人心的口號 ,故此淨土對中國人來是最親切,卻又最讓人誤解,多有附會,以致真義不明的。因此, 印順導師在《淨土新論》最先疏解一般的誤會,揭發其真義。 彌勒菩薩不同于其他淨土之化生的他方佛,乃是彌勒菩薩無庸置疑的人間性──彌勒菩薩 是釋迦牟尼佛時代現實人間教化的弟子,是歷史上確實出現在人類時空中的人物。人們之 所以知道彌勒淨土,是因釋迦牟尼曾授記說﹕未來下生人間成佛的彌勒菩薩,先上生上界 兜率天,住兜率內院,以待未來下生人間,在龍華樹下成佛渡眾生。因此,較之其他從經 典上得聞的佛名與淨土,彌勒菩薩與彌勒淨土特別值得人們注意的是﹕彌勒是此方世界歷 史時空中的人物,若說與人間眾生有緣者,彌勒無疑是與此方世界的眾生最有緣的。尤其 是﹕上界的彌勒淨土只是一過渡性的淨土,彌勒成佛時,其佛土乃是此方世界,彌勒淨土 最終將在此人間實現。 彌勒在人間成佛,其時人間將實現為淨土。這與彌勒菩薩的本願有關。《彌勒菩薩所問本 願經》之載彌勒本願云﹕ 使得作佛時,令我國中人民無有諸玷瑕穢,于淫癡怒不大,殷勤奉行十善, 我爾乃取無 上正覺。 而在同一部經中,釋迦牟尼佛曾預記說﹕ 后當來世,人民無有玷穢,奉行十善,于淫怒癡不以經心,正于爾時,彌勒當成無上正覺 之道,成最正覺;所以者何?彌勒本願所致。 由此可知,彌勒菩薩的本願是要在淨土中成佛,其時眾生奉行十善,其心柔軟,彌勒菩薩 才會出世、成佛,並說法教化眾生的。 諸佛依本願成立淨土,這如聖嚴法師在其《淨土思想之考察》一文中所說﹕ 佛土是由願力而成,不是僅由于修行的功德而成,修行功德圓滿時,只能成就法身,而處 于盡虛空遍法界的寂光淨土。能夠指方立向的,且有特定之莊嚴功德的國土,是為成熟眾 生而發之本願所成。 因此,依于彌勒菩薩之本願,彌勒菩薩當在淨土成佛。而彌勒菩薩未來成佛的淨土不在他 方,正是此閻浮提﹕ 佛告諸比丘﹕“將來之世,此閻浮提,土地方正平坦廣博,無有山川,地生軟草,猶如天 衣。爾時人壽八萬四千歲,人性柔和,具修十善。彼當有轉 輪聖王,名曰勝伽。時婆羅 門,生一男兒,字曰彌勒,身紫金色,三十二相, 眾好畢滿,光明殊赫;出家學道,成最 正覺,廣為眾生轉尊法輪,三會說法, 得蒙度者,悉我遺法種福眾生,或三寶中興供養者 ,出家在家持齋戒者,燒香燃燈禮拜之者,皆得在彼三會之中;三會度我遺殘眾生,然后 乃化他同緣 之徒”。于時彌勒,聞說此悟,從座而起,長跪白佛言﹕“願作彼彌勒世尊。” 佛告之曰:“如汝所言,汝當生彼,為彌勒如來,如上教化,悉是汝也。” 因為彌勒淨土的最終實現是在現實的人間,且以人間淨土的實現為理想,所以印順導師說 ﹕ 彌勒的淨土思想,起初是著重于實現人間淨土,而不是天上的。 又說﹕ 彌勒人間淨土的思想,本于《阿含經》,起初是含得兩方面的,但后來的佛弟子,似乎特 別重視上生兜率的淨土,而忽略了實現彌勒下生的人間淨土。佛教原始的淨土特質(按﹕ 指其人間的現實性),被忽略了,這才偏重于發展為天國的淨土,他方淨土。……總之, 彌勒淨土的第一義,為祈求彌勒 早生人間,即要求人間淨土的早日實現。至于發願上生 兜率,也還是為了與彌勒同來人間,重心仍在人間的淨土。 彌勒淨土的人間特質顯然最為印順導師所讚賞,認為是“佛教原始的淨土特質”。但是, 彌勒淨土在佛法中的意趣,長久以來都受到忽略,尤其在中國佛教界中,彌勒淨土的意義 向來受到扭曲﹕在教內重于往生淨土的情況下,彌勒淨土被宣揚者認為是在天上,成為一 更接近人間,更易往生的天上淨土;在教外,彌勒淨土總是被別有居心者所利用,以之來 粉飾政治的靖平,以應人心中所企望的彌勒人間淨土的實現,尤其民間的一些秘密結社常 常以彌勒下生為號召,更令人對彌勒淨土產生誤解,佛法中的彌勒淨土之積極意義更顯得 模糊了。但是,民間廣泛流傳著彌勒下生的說法,亦顯示彌勒下生,人間淨土實現向來為 人心所盼、附會而致扭曲了真義。這是深深值得今天的佛教界予以關注、釐清,並加以發 揚的。印順導師說﹕ 所以說彌勒淨土,必須理解這人間淨土的特性。有的把人間淨土忘卻了,剩下求生兜率淨 土的思想;以為求生兜率,比求生西方淨土要來得容易,這是沒有多大意義的教說。 對彌勒淨土投以特別的關注與強調,掘發其原始特質,是印順導師的淨土論中不同于以往 談淨土者之處。日本淨土學者望月信亨寫的一本探討淨土信仰的專著《淨土教概論》,但 書中對彌勒淨土根本未曾觸及。這或許是因為宋代以降的中國佛教,凡言淨土者,多以彌 陀西方淨土為依歸。西方淨土作為中國淨土宗信仰的中心,影響至鉅。印順導師對彌勒淨 土的特意舉揚,自有其思想涵源及因應時代的對治意義。更重要的是,他于佛法真義作深 層探索所得之真知灼見,致使他如此稱揚彌勒淨土。這是有其契理,亦有其契機之處的。 (七)結語 印順導師在1951年講述《淨土新論》時,歸結其意趣說﹕ 淨土,應以阿彌陀極樂淨土為圓滿,以彌勒的人間淨土為切要。以阿閦佛土的住慈悲心, 住如法性為根本因;以阿彌陀佛土的行願莊嚴為究極果。 由此可見,印順導師是肯定淨土思想的,他並且綜合了各種淨土信仰,取其精義,採取一 種廣泛的觀點來看待佛法中之淨土法門,而不是專注單一淨土弘揚而視為全體者。然在諸 淨土之中,“莊嚴淨土”(創造淨土)與人間淨土無疑是印順導師最為重視以及著意稱揚 的。印順導師提出了早被遺忘的阿閦佛之東方淨土,目的在顯示大乘淨土法門的正常道, 配合其“人間佛教”的實踐論,來創設人間淨土。人間淨土的實現,可說是“人間佛教” 所追求的理想。但“人間佛教”之追求人間淨土的目標,不能僅視為追求世俗意義的世界 和平、人類和樂共處而已,而應結合彌勒下生的原始教說,才是“人間佛教”的淨土追尋 之意義。人間淨土的最終實現,使得釋迦牟尼佛滅度之之後無佛住世的時代結束,進入彌 勒佛法的時代,無論是釋迦佛教抑或是彌勒佛教,都是“人間佛教”的教化。可以這麼說 ﹕“人間淨土”的追尋,使得“人間佛教”不僅具有追求世界和平的世俗意義,更具有追 尋正法、期望有情眾生同得解脫的廣大悲願。 -- 經典裡對整個的(修行)過程有系統描述是很精密的,但實際的經驗卻超越經教研 究。研究無法告訴你:這就是無明升起的經驗,這就是行的感覺,這就是特殊的意識, 這就是身與心各個不同元素的感覺(受)。---阿姜查《水池》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3.192.64.159 ※ 編輯: yggdrasils 來自: 123.192.64.159 (06/16 19:39)
mormolyca:淨土思想在中土濫觴於廬山慧遠 因此慧遠 61.224.133.147 06/16 20:19
mormolyca:被尊為淨土初祖 然今日所傳之淨土法門 61.224.133.147 06/16 20:19
mormolyca:卻與慧遠初衷大異其趣 這樣的現象 學界 61.224.133.147 06/16 20:20
mormolyca:已有許多討論 然似未見淨土教徒省思此問 61.224.133.147 06/16 20:21
mormolyca:題 Charles B. Jones在去年的中華佛學 61.224.133.147 06/16 20:22
mormolyca:學報第二十一期也發文討論 下了個有趣的 61.224.133.147 06/16 20:23
mormolyca:標題 "盧山慧遠是淨土信徒嗎?" 61.224.133.147 06/16 20:24
mormolyca:有興趣者可自行閱讀 ^^ 61.224.133.147 06/16 20:25
mormolyca:http://tinyurl.com/kqdwym 61.224.133.147 06/16 20:26
早期淨土重般若及自力的深行已不復在漢地出現了,sigh~~ ※ 編輯: yggdrasils 來自: 123.192.64.159 (06/16 20:37)
buddhanature:sigh=嘆~ sign是簽名,請勿用錯 122.123.194.23 06/16 21:57
※ 編輯: yggdrasils 來自: 123.192.64.159 (06/16 2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