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三、念佛能否即生往生?如『稱揚諸佛功德經』說:「其有執持斯佛名者, 復勸他人令使誦持,增益功德,必當得往生此佛國,求最正覺,立不退轉,疾成 不久」(20.009)。執持佛名號的易行法門,主要能:懺除罪業;得陀羅尼dha^ran!i^ ,往生清淨佛土;不退轉於無上菩提。念佛名號而求生淨土,在「大乘佛法」中 ,可說是十方一切佛所共的。重信心的大乘易行道,經典不少,流通極廣,到底 為了什麼?「大乘佛法」主流,是甚深廣大的菩薩道。菩薩發大菩提心,凡是有 利於眾生的,沒有不能施捨的,沒有不能忍受的;菩薩行難行大行,而能歷劫在 生死中,利益眾生。菩薩實在太偉大了!但由於法門是「甚深難行」,眾生的根 性,又是怯劣的多,所以嚮往有心,而苦於修行不易,深感自己的業障深重。即 使發心修行,也容易退失。這所以有念佛方便的易行道,如『十住毘婆沙論』所 說:『寶月童子所問經』的十方佛名;還有「阿彌陀等佛,及諸大菩薩,稱名一 心念,亦得不退轉」(20.010)。這樣的「稱(十方佛及菩薩)名一心念」,就能得 不退轉嗎?「求阿惟越致[不退轉]地者,非但憶念、稱名、禮敬而已。復應於諸佛 所,懺悔、勸請、隨喜、迴向」。「能行如是懺悔、勸請、隨喜、迴向,福德力 轉增,心亦益柔軟,即信佛功德,及菩薩大行」。由此能引發悲心、慈心,進而 能修行施、戒等波羅蜜──菩薩的大行難行(20.011)。龍樹Na^ga^rjuna的『十住 毘婆沙論』,立難行與易行二道,然所說的易行道,是通於諸佛菩薩的,有二行 差別,而終歸於菩薩道的正方便,六度等難行大行。無著Asan%ga的『攝大乘論』 ,立四種意趣,解說經說的意趣所在。第「二、別時意趣:謂如說言:若誦多寶 如來名者,便於無上正等菩提已得決定。又如說言:由唯發願,便得往生極樂世 界」(20.012)。世親Vasubandhu解說別時意趣為:「謂此意趣,令嬾惰者,由彼 彼因,於彼彼法精勤修習,彼彼善根皆得增長。此中意趣,顯誦多寶如來名因是 昇進因,非唯誦名,便於無上正等菩提已得決定。如有說言:由一金錢,得千金 錢。豈於一日?意在別時。由一金錢是得千因,故作此說;此亦如是。由唯發願 ,便得往生極樂世界,當知亦爾」(20.013)。這是說:由稱名、發願,能得不退轉 ,能往生極樂國,是說由此為因,展轉增長,才能達到,而不是說稱名、發願, 就已得決定,已能往生。這一解說,與龍樹『十住毘婆沙論』所說易行道,展轉 引入六度大行的菩薩道,意趣相合。不過,『十住毘婆沙論』說:「佛法有無量 門,如世間道,有難有易,陸道步行則苦,水道乘船則樂。菩薩道亦如是,或有 勤行精進(的難行),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20.014),分明的說有 二道差別。『大智度論』也說:「菩薩有二種:一者、有慈悲心,多為眾生;二 者、多集諸佛功德。樂多集諸佛功德者,至一乘清淨無量壽世界;好多為眾生者 ,至無佛法眾處,讚歎三寶之音」(20.015)。這也分明說菩薩有二類:一是慈悲心 多為眾生的,多去沒有佛法處化導(成佛也就願意在穢土);一是樂集佛功德的 ,就如往生極樂,見阿彌陀佛的一類。所以,易行道應有通別二類,在通泛的稱 十方佛(阿彌陀等)名外,更有特殊的易行道,就是念佛發願,往生極樂的法門 。『大乘起信論』也這樣(大正三二‧五八二上、五八三上)說: 「若人雖修行信心,以從先世來多有重罪惡業障故,……有如是等眾多障 礙,是故應當勇猛精勤,晝夜六時,禮拜諸佛,誠信懺悔、勸請、隨喜、 迴向菩提」。 「眾生初學是法,欲求正信,其心怯弱,以住於此娑婆世界,自畏不能常 值諸佛,親承供養,懼謂信心難可成就,意欲退者,當知如來有勝方便攝 護信心,謂以專意念佛因緣,隨願得生他方佛土,常見於佛,永離惡道。 如修多羅說:若人專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修善根,迴向願求生彼 世界,即得往生,常見佛故,終無有退」。 所引『起信論』文的前一段,為了消除修行過程中的障礙,修禮佛、懺悔、 隨喜、勸請、迴向,合於念佛等能消多少劫罪業的經說。依此而能信心成就,進 修六度等,與『十住毘婆沙論』的易行道,完全同一意趣。但在佛前懺悔等,也 可為往生極樂國的方便,如『普賢行願品』的十大願,導歸極樂。這是一般大乘 經義,通於念一切佛(也通於念阿彌陀佛)。依大乘通義,『大品般若經』說: 「十方如恒河沙等世界中眾生,聞我[佛]名者,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欲得如 是等功德者,當學般若波羅蜜」(20.016)。『廣博嚴淨不退轉輪經』說:「若有眾 生,已聞、今聞、當聞釋迦牟尼佛名者,是諸眾生,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 退轉」。所說的不退轉,是「彼諸眾生,種菩提種子,漸次增長,當成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而不腐敗,不可毀壞」(20.017)。與『攝論』的別時意趣相合,也就 是念佛不退轉的一般意義。『起信論』文的後一段,念阿彌陀佛,往生極樂世界 ,與從易行而引入難行菩薩道不同,是特殊的易行道。阿彌陀佛因地發願:「令 我為世雄,國土最第一,其眾殊妙好,道場踰諸剎」(20.018)。極樂的國土,可以 適應「其心怯弱,……懼謂信心難可成就」的眾生,因為生到極樂,一定不退阿 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依此,世親造『無量壽優波提舍願生偈』,立五念門,往 生極樂而淺深不同。第三「作願門」,是「一心專念,作願生彼,修奢摩他寂靜 三昧行」,那是與定相應的念佛。第二「讚歎門」,是「稱如來名,依如來光明 想修行」,與第一「禮拜門」,雖沒有得定,也一定「心不散亂」,如「讚歎門 」已修如來光明想──勝解觀了。第四「觀察門」是智慧相應的,從事相觀到「 第一義諦妙境界」。由於修行不同,往生極樂也淺深不同,「願生偈」比喻為: 「近門」,「大會眾門」,「宅門」,「屋門」,「園林遊戲地門」(20.019)。試 為比喻,如從前帝都的北京,到北京是一樣的,而境地大大不同。進了「外城」 ,就是到了北京,但比城外好不了多少。進了「內城」,只見街市繁盛,到處是 官署,官員的住宅。再進入「紫禁城」,才見到皇帝,大臣們在這裏朝儀。帝皇 的住處,還在內宮。往生極樂也這樣,生極樂國是一樣的,而境界不同,所以有 三輩等差別。二十四願古本,在中輩與下輩,有念佛而信心不大堅定的,如臨終 悔過,那末在「阿彌陀佛國界邊,自然七寶城中」,「於七寶水池蓮華中化生」 (20.020);要經五百歲(不知極樂的一歲,等於人間的多少時劫?),才到極樂國 見佛。四十八願本說:信心不大堅定而悔過的,是胎生的;三十六願本,否定淨 土有胎生的存在(20.021)。這是經典在流傳中的演變,是不必要會通的。『菩薩處 胎經』,稱之為「懈慢國」:「欲生阿彌陀佛國者,皆染著懈慢國土,不能前進 生阿彌陀佛國;億千萬眾(中),時有一人能生阿彌陀佛國」(20.022),往生極樂 竟是那樣的難!這是為一般厭惡穢土,想在淨土中享樂的懈慢眾生,作當頭棒喝 。往生極樂國,是殊勝的易行道,不是為了享受安樂,而是修習佛道。在那邊修 行,不會退落,一定能得不退。如阿彌陀佛,為大眾「廣說道智大經」(20.023) 。「諸菩薩皆悉卻坐聽經,聽經竟,即悉諷誦通(利),重知經道,益明智慧」 (20.024),不斷的上進。『阿彌陀佛經』說:「晝夜六時,出和雅音,其音演暢五 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如是等法。其土眾生聞是音已,皆悉念佛、念 法、念僧」(20.025)。往生極樂國土,是為了精進修菩薩道;淨土中沒有障礙而容 易修行,所以是易行道。如以為:往生極樂就永遠享福;或以為一生極樂,生死 已了;或者想像為往生即是成佛。以往生極樂為目的,而不知從此正好修行。這 些誤解往生極樂的,還能說是大乘的巧方便嗎? 註解~ 20.001『無量壽優波提舍願生偈』(大正二六‧二三一上)。 註解~ 20.002『大乘無量壽莊嚴經』卷上(大正一二‧三一九中)。 註解~ 20.003『佛說無量壽經』卷上(大正一二‧二六八上)。『大寶積經』(五) 『無量壽如來會』(大正一一‧九三下)。 註解~ 20.004『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五分)卷五五六(大正七‧八六六上)。 註解~ 20.005『佛說舍利弗悔過經』(大正二四‧一0九0上──一0九一上)。 註解~ 20.006『佛說阿彌陀經』(大正一二‧三四八上)。 註解~ 20.007『佛說無量壽經』卷上(大正一二‧二六八上)。『大寶積經』(五) 『無量壽如來會』(大正一一‧九三下)。 註解~ 20.008『佛說觀無量壽經』(大正一二‧三四五下──三四六上)。 註解~ 20.009『佛說稱揚諸佛功德經』卷上(大正一四‧九0下)。 註解~ 20.010『十住毘婆沙論』卷五(大正二六‧四一上──中、四二下)。 註解~ 20.011『十住毘婆沙論』卷五‧六(大正二六‧四五上、四九中──下)。 註解~ 20.012『攝大乘論本』卷中(大正三一‧一四一上)。 註解~ 20.013『攝大乘論釋』卷五(大正三一‧三四六中)。 註解~ 20.014『十住毘婆沙論』卷五(大正二六‧四一中)。 註解~ 20.015『大智度論』卷三八(大正二五‧三四二中)。 註解~ 20.016『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一(大正八‧二二一上)。 註解~ 20.017『廣博嚴淨不退轉輪經』卷四(大正九‧二七四中──下)。『不退轉 法輪經』卷三(大正九‧二四三下)。 註解~ 20.018『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卷一(大正一二‧二八0下)。『佛說阿彌 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卷上(大正一二‧三00下──三0一上)。『佛說無 量壽經』卷上(大正一二‧二六七中)。 註解~ 20.019『無量壽優波提舍願生偈』(大正二六‧二三三上)。 註解~ 20.020『佛說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卷下(大正一二‧三一0 中──下)。『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卷三(大正一二‧二九二上──中)。 註解~ 20.021『佛說無量壽經』卷下(大正一二‧二七八上──中)。『佛說大乘無 量壽莊嚴經』卷下(大正一二‧三二五中)。 註解~ 20.022『菩薩處胎經』卷三(大正一二‧一0二八上)。 註解~ 20.023『佛說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卷上(大正一二‧三0七 上)。『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卷二(大正一二‧二八七中)。 註解~ 20.024『佛說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卷上(大正一二‧三0六 下)。『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卷二(大正一二‧二八七上)。 註解~ 20.025『佛說阿彌陀經』(大正一二‧三四七上)。 (<<華雨集第二冊>>p.232 ~ p.240) ------------------------------------------------------------------------ 上列文章轉自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華雨集第二冊』網址如下: http://0rz.net/481Rd -- 守口攝意,身莫犯非; 如是行者,得度世已。 ~世尊 http://blog.yam.com/imagewind/ ~我的部落格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74.184.154 ※ 編輯: imagewind 來自: 218.174.184.154 (09/06 2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