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不信淨土之障(上) ●藏 頭 宋.靈芝元照律師(1048── 1116)著《觀無量壽佛經義疏》中,說明世人不信淨土之 障有二:一、他障,二、自障。 《疏》云: 「竊觀古今不信淨土,其障有二:一為他障,二即自障。」 靈芝《義疏》,流通不廣,宋之戒度法師作《正觀記》,民九十一年(2002年),有人 印《疏記會本》。《疏》中有記釋者,同時錄之,以作解《疏》之助耳。 一、明他障 《疏》中,先明他障,文云: 「言他障者,謂:世傳異說,不辨是非,故於佛言反不信受。」 《記》:「言世傳者,入耳出口,無稽典故。不辨是非,無正見故。佛言不信,毒氣深 故。」 所謂「毒氣深」者:今時之「大乘非佛說」之毒氣,是最深者! 《疏》:「畧列數條,餘非可盡。」 《記》:「畧下,指後所列」。 「數條」,疏列八條,如次: (一)不知分量 《疏》:「如《僧傳》慧布云:方土雖淨,非吾所願。若使十劫蓮花中受樂,不如三途 極苦處救眾生也。」 此是第一條,先引不信之言。 「僧傳」:梁.慧皎法師撰,稱《高僧傳》(《高僧傳》初集)。唐.道宣律師撰《續 高僧傳》(《高僧傳》二集)。宋.贊寧法師撰《高僧傳》三集。民國初, 喻昧菴居士編集《高僧傳》四集。 「慧布」:見《高僧傳》二集卷九。 「如《僧傳》慧布云:方土雖淨,非吾所願。若使十劫蓮花中受樂,不如三途極苦處救 眾生也。」 此是疏主所引。 《僧傳》原文云: 「或見諸人樂生西方者,告云:方土雖淨,非吾願也。如今所願,化度眾生。如何在蓮 花中十劫受樂,未若三途處苦救濟也。」 據《觀經.九品往生章》,下品中生,蓮花六劫方開;下品下生,十二大劫方開。此 云「十劫」,未知何據? 《疏》難破云: 「今謂:得忍菩薩可容此說;若未得忍,自不能救,焉能救他?」 得忍,謂得無生忍。若據《華嚴》,第七遠行地,方得無生法忍。 《疏》: 「《智度論》云:具縛凡夫,有大慈救眾生者,無有是處!委如《十疑論》第一疑中所 破。」 《十疑論》云:「具縛凡夫,有大悲心,願生惡世,救苦眾生者,無有是處!何以故? 惡世界,煩惱強,自無忍力,心隨境轉,聲色所縛,自墮三途,焉能救眾生?…… 又,《論》云:譬如嬰兒不得離母;若也,離母,或墮坑井,渴乳而死。又如鳥子, 翅羽未成,祇得依樹傳枝,不能遠去。翅羽成就,方能飛空,自在無礙。凡夫無力, 唯得專念阿彌陀佛,使成三昧,以業成故,臨終歛念得生,決定不疑。見阿彌陀佛, 證無生忍已,還來三界,乘無生忍船,救苦眾生,廣施佛事,任意自在」。 《記》云:「布師內證,故不可測;縱自堪能,淺識效之,為害滋甚!委如《十疑論》 」。 (二)不達事理 《正觀記》謂:前面第一條是「不知分量」。此下第二條是「不達事理」,文有兩段, 並是《六祖壇經》。 初段中,初,牒彼計: 《疏》:「有人云:心若清淨,即是自性西方,何必求生他方淨土?」 《記》云:「正引彼文云:迷人念佛生彼,悟人自淨其心,所以佛言:隨其心淨,即佛 土淨。又云:念念見性,常行平直,便見彌陀,何用更願往生?但心清靜 ,即是自性西方等。」 《疏》:「今謂:非無此理,斯乃教中法性理土,而非今經所明也。」 《記》:「今下,明今難。」 《疏》:「然,具縛凡夫,未證忍地,假令頓悟自心,孰能恆守清淨?」 案:此中「頓悟」,應是解悟,非證悟也。若實證悟自性,則無須「恆守」,本自清 淨故。 《疏》:「法雖高妙,不攝群機。但有虛言,何由造入?」 《記》:「法雖高妙等語,對破世人妄執」。 楊仁山長者云:「佛學之高,莫如禪宗;佛學之廣,莫如淨土。禪宗揀根器,淨土則 普攝。」 《疏》:「又云:西方去此十萬八千里。此亦誤以西竺為西方也。《經》云:『從此西 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豈止十萬八千乎? 指一端,諸餘 不足議也。」 案:民初許聖可居士著有《六祖壇經解義》,關于此段文,解云:『六祖之說西方,係 指天竺印土而言,非指極樂世界之賢聖言也。……韋刺史係東方俗人,故六祖即 引西方俗人以破其疑,非引極樂世界之法身大士破其疑。蓋六祖說法之日,雖得 妙道,未入涅槃,引俗針俗,真理自顯。』 (三)唯被下根 《疏》:「有人云:此十六觀,唯被下根耳。」 此第三條。《正觀記》云:「諸記咸指《宗鏡》」。《宗鏡錄》中,是否有此說?待 查。 《宗鏡錄》卷十七: 問:如前剖析,理事分明,佛外無心,心外無佛。云何教中更立念佛法門? 答:只為不信自心是佛,向外馳求,若中下根,權令觀佛色身,繫緣麤念,以外顯內 ,漸悟自心。若是上機,只令觀身實相,觀佛亦然。如《佛藏經》云:見諸法實相 ,名為見佛。…… 即查《宗鏡綱要》,發現第十七卷有說念佛法門,所謂「諸記,咸指《宗鏡》」,諒 即指此段文吧。 《疏》:「今謂:此經,乃圓頓上乘成佛之法。是心是佛,出自今經。韋提一聞,即破 無明,得無生忍;五百侍女發菩提心;豈皆下根耶?」 難破中,先約教:經中,第八觀云: 「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 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 故云:「是心是佛,出自今經」。 韋提下,約機難: 韋提得忍,侍女發心,文見十六觀末,結益之中。 (四)實無他佛來迎 第四條: 《疏》:「又云:念佛人,臨終感佛來迎,皆是自心業現,實無他方佛來。今詳此說乃 有多失:一則不信佛語,《觀經》九品,臨終感相,皆佛說故。」 《觀經》九品臨終感應現相,閱讀〈九品往生章〉可知。 「二、不修佛力,諸佛菩薩慈悲誓願,拔苦與樂,不遺物故。」 「修」謂研習,佛有十力,不去學習研究,所以不了佛慈接引眾生之誓願。 「三、不信佛體,佛與眾生,體性平等,有感必應。佛若無應,三身不備,則非佛故。 此三不信,孰可信耶?」 《記》云:「佛語、應身;佛力、報身;佛體,法身也。故總結云:佛若無應,則三身 不備。」 (上) http://211.75.220.102/old/364/364-4-01.htm 明倫月刊 364期95年5月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59.114.245.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