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二、才市念佛詩的止觀解析 才市一生,一共寫了六千首詩作,而目前保留下來的,僅有一千多首。引用在鈴木《念 佛人》和《耶教與佛教的神秘教》二書的念佛詩,約兩百首左右。本文只引錄了其中較 具代表性的五十首,還不到全部詩數的四分之一。為使才市的詩文更富詩意,筆者稍微 潤飾了其中三、四首;不過並不影響詩文的主要內涵。此外,本文所選錄的詩中,有三 首很短,所以 就直接銜接到意義相關的其他三首後面,合併成第六、第十五、第四十二 等三首。因此,想要完整欣賞才市詩文及其所呈現之精神境界的讀者,最好能直接閱讀 原文或上述兩部譯作。 在以下的解析中,筆者先將才市的念佛詩依內容分成五個階段: (一)悔過懺罪、信願初萌; (二)粗、細淨念相續; (三)「事一心」的念佛三昧; (四)由「事一心」趨向「理一心」; (五)「理一心」的念佛三昧──「唯心淨土,自性彌陀」。 在每一階段的前面,先作一段綜合的說明, 然後放進與此階位相對應的念佛詩。最後,再 對某一首或幾首相關的詩合在一起作個別的解 釋。如果遇到容易理解的詩,就直接跳過 ,不作任何說明。 (一)悔過懺罪、信願初萌 有罪惡感的人並不一定會產生宗教意識,但宗教意識通常是在心 懷罪惡感的情況下生起的。因此罪惡感可以說是宗教意識萌生的必要條件。當然,這裡 所說的罪惡感,不是一般社會倫理道德的意義,而是就廣義的生命終極意義來立論的。 所以,鈴木在《念佛人》中 說:「欲由娑婆之境步入極樂世界,勢必要先通過羞慚的大 門。若不經此種突破或透過此一 媒介,絕不可能往生極樂淨土之境。」 (1)才市!你真是個壞蛋! 你的身長不滿五尺, 而你的心卻跑遍了整個世間。 (2)雖然心懷愧疚, 邪念照樣生起。 慚愧呀!慚愧! (3)我是瞎子,愚昧、傲慢、自私, 欺騙了爹娘,也欺騙了師僧。 明知這樣是錯, 但我是個瞎子, 還是滾回黑暗中吧! (4)我是多麼可怕啊! 心是三惡道, 世界的一面延伸了我心之惡,且任其延伸擴散吧! 幸而開山祖師將化導我, 此心便交由他了。 (5)才市曾經見過極樂世界嗎? 沒有,從未見過。 好極了!先拜訪這個世界吧!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6)才市出自地獄, 是一隻喪家之犬, 夾著沉重的尾巴, 匆匆路過這五濁惡世。 念著南無阿彌陀佛, 跟隨南無阿彌陀佛, 走向阿彌陀佛的淨土。 (7)我雖然是個壞心眼的人, 是屬於地獄裡的, 可是有慈悲的彌陀牽引著我; 一會兒出現了卑賤, 一會兒又出現了歡喜。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8)才市啊!你這混帳! 你的來生怎樣了? 光明一點了吧! 不!還是昏昏暗暗的。 這,這不是很糟嗎? 是啊!可是我的來生, 如來會為我作好安排。 我只需合掌稱念: 南無阿彌陀佛! (4)罪惡感可以引生宗教意識,而宗教意識的萌生,也會加深一個人的罪惡感。才市在一 首很長的詩中,一開頭就大喊:「當我的心在佛法的照鑑下時,我就會覺得非常羞愧。 」不過,「雖然心懷愧疚,邪念照樣生起。」這對大多數逆煩惱流而上的初學者來說,情 形都是一樣的。不要說像才市這樣須為三餐忙碌的升斗小民,即使是出家修道多年的僧 尼或神父,也很難在短時間內完全克服內心的矛盾、衝突與掙扎。一九五○年代後期,有 位名為 Nicolas 的神父,在他描述希臘半島 Ethos 山上一座修道院生活情形的著作 中,就提到了這種修行初期的心理反應: 在修道院中與世隔絕了許多年以後,每個人都會喪失原來的真面貌,很難控制自己的肉體 和心靈。因為思想是徘徊不定的,它們永遠在你腦海中縈繞不去,喧囂得令你無法集中心 思。 (5)既然未曾見過他方世界,發願去見識見識有何不好,為什麼生生世世都得局限在這 小小的娑婆呢?在《大般若經》中,有些聖位菩薩所發的願,是生生世世由一佛國往生到 另一個佛國的:「有菩薩摩訶薩得六神通,不生欲界、色界、無色界,從一佛國至一佛 國,供養、恭敬、尊重、讚歎諸佛。舍利佛!有菩薩……遊戲神通,從一佛國至一佛國, 所至到處,無有聲聞、辟支佛乘……之名。舍利佛!有菩薩……從一佛國至一佛國,所 至到處,其壽無 量。……」 (6)依佛法來說,每一個尚未明心見性的凡夫,都可以說是無根的浮萍,或輪迴三界六道 的流浪狗。 (7)這首詩表示,才市雖然罪惡感深重,但聽經念佛已稍有法喜。在才市詩中,經常出現 「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對才市而言,此語不但用以表示擬人化為「彌陀」或「慈尊 」的實相本身,同時亦可作為一種禮拜,乃至絕對信願的表詞而加以運用。有時候,它 還代表才市感到自己與彌陀難分難解的那種合為一體的心態。 (8)雖然自知內心充滿了無明煩惱,但對彌陀的悲願已萌生了信心。不過,真正決定性的 信心並不那麼容易產生。行者必須要在自己心中找出某種與彌陀或淨土相應的東西才行 。 (二)粗、細淨念相續 對任何一種宗教來說,當一個人心中尚存有私慾或抽象概念時,真誠 的信仰必然難以產生,而「他力」也會因此擦身而過,無法進入心靈之中。因此,一般 人所在意的名位、學識或才智等事物,通常會成為真正信仰的障礙。泰國頭陀行高僧阿 迦曼的大弟子阿姜布瓦,曾經根據他豐富的禪修指導經驗而說: 有信心及順從的信眾,比僧侶與學神通的人容易發展神通,學者的知識似乎成為獲得這些 特別力量的障礙,即使是內觀禪修的成就,往往都比不上謙虛、純真的在家信徒。 因此,唯有純真、少私寡欲、自認無知,或不以才學為意,靈性的自覺才比較容易開顯 ,而他力的信仰也才能夠深入內心。中國淨土宗的祖師經常勸人「老實念佛」,日本法然 上人不斷強調「若非隻字不識的尼入道,必定無法得到真正的信仰」,其真正的用意, 不外是要掃除這一類容易障道的破銅爛鐵罷了。為了使人能夠心無旁鶩、單刀直入地深 入自己的生命泉源,淨宗祖師一面以「末法眾生根基最劣」、「一切經教總不需學」等 開示,銷落行者多 聞的欲念和博學的傲慢,一面強調「繫心一佛、專稱名號」,以便排 除心中紛歧複雜的情緒 和思想,而達成清淨光明的原始心態。 這種修行方法的使用,不僅淨土宗如此,中國早期的禪宗和上座部佛教,都有依誦念佛 號而修定的方便。在藏密的「事部續」中也提到,透過緣念咒音的音聲三昧修法,行者 可以 達到心一境性或止的定境。其他像基督教、猶太教、回教等他力信仰的神秘主義教 派,也幾乎無一例外。例如基督教的奧古斯丁(Augustine,三五四-四三○)認為:瞑思 的準備功夫就是「憶念」(recollection),它的目的是驅除心中的雜念,而產生心理 上的孤寂情境。十四世紀,《忘知之雲》的匿名作者主張:吟誦一個單音節的字,直到遺 忘自己所有的知覺,便可以從上帝獲得直接的知識。這種方法,十六世紀的馬丁路德把它 列為冥思上帝的原則。 此外,猶太教與回教的神秘主義者,也有類似的修行方法。總之 ,一個人如果不能淨化心靈,設法以禪修或其他方式排除心中的妄想雜念,而產生一種 「不與萬法為侶」的完全孤寂的心理情境,必然無緣與上帝直接交談,或與佛菩薩面面 相視,乃至於直接開顯自心本性 的法身光明。 一般而言,所有淨化心靈的禪修方法,可簡單化約為兩大類,即止住修和思惟修──止 與觀。「止」最簡單的定義,就是心一境性,也就是心在所緣境上專注不散。不管所緣 境的 性質是什麼,只要心能自然毫不費力地專注在所緣境上,而且生起能消除身心粗重 的輕安與 調柔,就算真正得到「止」的成就了。在達成真正的止以前,仍有許多不同程 度的精神集中狀態。在無著的《大乘莊嚴經論》、《六門教授習定論》和《瑜伽師地論 ‧聲聞地》中,都以「九住心」來區分這些不同等級的專注力;而蓮華戒在《修習次第 》和宗喀巴在《廣論》中,也都同樣以此來說明止的次第。若依《廣論》所說,所謂「 九住心」,即: 1. 內住 由「聽聞力」了知修止的方法,開始將向外境攀緣的心轉為向內,但只能短暫專注在禪 修的所緣上。在這個階段,行者覺得妄想紛飛,其勢強猛,猶如自懸崖傾瀉而下的瀑流。 2. 續住 經多次修習,由「思惟力」提起正念,能在所緣上相續專注較長的時間;覺得妄念減少 ,其勢稍弱,但仍如山谷中湍急的溪水。 3. 安住 由「憶念力」時時憶念所緣,專注力增強。當心偏離所緣時,較易警覺而再度回到所緣 上;所以心念集中於所緣的時間要多於分心的時間。此時覺得妄念較前更少、更弱,宛如 平原上的河水,緩緩而流。 4. 近住 「憶念力」已充分發展,只要一經提起,正念就能相續不斷,整座都不會散失。但是會因 為過度專注,耗損心力,而陷入微細的昏沈。此時,粗分妄念已經完全平息,感覺就像 波平浪靜的湖面,只見水紋微微起伏。 5. 調伏 以「正知力」察照微細昏沈,但因對治過度,反而又變成微細的掉舉。 6. 寂靜 以「正知力」察覺微細掉舉,並有能力加以對治而生起寂靜的心境。這時對於禪修,已 經不會有厭倦的情緒反應。 7. 最極寂靜 由「精進力」勤修不懈,正念正知強而有力,能立刻消除微細的掉舉。 8. 專注一境 可以長時間專注在所緣上,完全遠離微細的沉掉,但仍須稍微用心照顧所緣。 9. 等持 由不斷修習的「串習力」,功夫純熟,能夠自然而毫不費力地專注在所緣的目標上。 若與天台智顗的《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比對,則上述「九住心」中的第四、五、六、 七住心,相當於「粗住心」:心漸虛凝,不復緣慮;因為這四種住心雖然還有微細的沉 掉生 起,但並不妨礙正念的相續。第八住心相當於「細住心」:泯泯轉細,身心自然正 直,坐不疲倦。而第九住心則相當於「欲界定」:覺心自然明淨,與定相應,定法持心 ,任運不動。若與淨土法門相對照,則第四至七住心應該相當於「粗分」的淨念相續, 因為這四心雖能正念相續,但仍有微細的沉掉。第八住心,相當於「刻意專注一境」的 淨念相續;第九住心,相當於「自然專注一境」的淨念相續。〈聲聞地〉說:第三至七 心,是「有間缺運轉作 意」,到了第八心才有「無間缺運轉作意」,意即第八心才能念 念住於所緣毫不間斷,可見八、九住心都屬於真正「細分」的淨念相續。 這九種住心的次第,不僅在上述的大乘論典中可以見到,在漢譯《雜阿含經》中也可以 找到相近似的經文。由此可見,「九住心」的確是大小乘佛教共通的習定要門。所以, 以下筆者也將嘗試以「九住心」來分析才市的念佛詩。 (9)南無阿彌陀佛的神奇力量, 竟然將我的嘮叨, 改成了南無阿彌陀佛。 多麼愉快啊! (10)南無阿彌陀佛剛剛睡著, 壞心眼的才市偏偏把祂叫醒。 濟渡眾生忙碌無暇, 快快起來念佛吧! (11)原以為是自己在念佛, 如今才知道, 是您在輕扣我的心扉。 南無阿彌陀佛! (12)南無阿彌陀佛! 是您的鼻息, 將我深深地吸引。 南無阿彌陀佛! (9)所謂「嘮叨」,應指心中「剪不斷,理還亂」的妄想雜念。妄念轉成了佛號,表示妄 念減少,正念增強,心念可以在佛號上相續專注較久的時間。在「九住心」中,這大概 相當於第二心「續住」。 (10)「彌陀剛剛睡著」,表示昏沉而忘失了佛號。「才市」,代表明覺的正知心所。當 「正知」警覺到佛號打失了,便再度提起正念──「把祂叫醒」,「快快起來念佛」。 這相當於第三心「安住」。在這個階段,當心偏離佛號的時候,較易警覺正念的失散, 然後再度回到佛號上,所以心念集中於佛號的時間要多於分心的時間。 (11)念佛得力的徵兆,就是由主動刻意的念佛,逐漸轉成自動自發的被動念佛──不念 而念,也就是所謂「生處轉熟」的情況。在這「不念而念」的片刻,彷彿覺得不是自己 在念佛,而是佛來輕扣、猛撞我們的心扉,或覺得佛號像泉水一樣,不斷地從心中冒出 。這種情形在才市的另一首詩中表現得更為傳神:「這孩子!叫你別出來卻又出來了。 因為無處得出,所以從口中出來,自口中冒出來。南無阿彌陀佛!」這相當於第四、五 、六、七住心。在這四個階段,只要注意力一經提起,佛號即相續不斷,整座都不會散失 。不過,在專注的 過程中間,仍然會有微細的沉掉出現,只是不會妨礙佛號相續而已, 所以只能算是「粗分」 的淨念相續,而非真正「細分」的淨念相續。 (12)正念佛號相續不斷,已完全脫離微細沉掉的干擾。正念更強、更專注,覺得自己似 乎被一股無形的力量往內心吸引,而掉入一種更安詳寧靜的狀態。這大概相當於第八心 「專注一境」,或第九心「等持」。雖然這兩種住心,都可以長時間「淨念相續」,遠 離微細的沉掉,但是第八心──「刻意專一」仍須稍微用心費力;而第九心──「自然 專一」則可完 全不必費心去照顧佛號,佛號便自然相續不斷。這時由於念起佛來相當省力 ,所以便覺得自己的精神力量似乎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很像大慧禪師所形容參禪得力的 情形一樣:「得力處省無限力,省力處卻得無限力」。來果禪師說他住金山,工夫用到極 緊的時候,「疑情湧湧的,你不參也不容你,綿綿密密的」就是這種情形。它也相當於 念佛得定的「念而無念,無念而念」。印光法師在〈復馬契西居士書五〉中說: 「念而無念,無念而念」者,乃念到相應時,雖常念佛,了無起心動念之相(原注: 未相應前,不起心動念念,則不念矣)。無念,不可認作不念(即心無佛號)。無念而念 ,謂無起心動念之念相,而復念念(佛號)無間。此種境界殊不易得。 印光此處所說的「念而無念,無念而念」,顯然只是自然專一的淨念相續──第九住心 的欲界定。因為尚未生起身心輕安,所以還不到「未到定」的程度,而且也不屬於「見 道」 後得位階段的「實相念佛」的「念而無念,無念而念」:雖然佛號不斷,而心實無 所緣念;雖無所緣念,而不妨心中佛號恆常相續,即《金剛經》所謂的「無相無不相」。 《淨土聖賢錄續編‧慧明法師行傳》中,有一段關於淨念相續的明確記載: 我回憶以前患熱病的時候,……幾乎不能支撐下去。所幸意根中的佛號,一句接著一句而 出,連綿不已。後來病魔消除,竟然仗此連綿不斷的佛號而痊癒。自此以後,無論行住坐 臥、語默動靜之間,皆有一些佛號從意根心中,一句接一句而出。 一般來說,重病中能提起正念是相當困難的。古人說:「靜中功夫十分,動中才有一分; 動中功夫十分,睡夢中祇有一分;睡夢中有十分,八苦交煎、生死臨頭又只有一分。」 慧明法師在重病之際,佛號依然不斷自心中冒出,可見他的念佛功夫,至少是在自然專 一的淨念相續──「第九住心」之上。 綜合以上所說,作一「九住心」與粗、細淨念相續的對照表如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力 l 九住 l 三住 l 淨念相續 l 道位 ______________________l_____________l____________l_____________________l_______ l 正念少 l l l l 聽聞力 l 妄念多 l 1.內住 l l l 資 __________l___________l_____________l l l l 正念妄念 l 2.續住 l l l 思惟力 l 勢均力敵 l l 粗分沉掉 l 粗分沉掉 l 糧 __________l___________l_____________l l l l 正念多 l l l l l 妄念少 l 3.安住 l l l 位 憶念力 l___________l_____________l____________l_____________________l l 細沉生 l 4.近住 l l l __________l___________l_____________l l l 下 l 細沉除 l l l l 正知力 l 細掉生 l 5.調伏 l l l l 細掉除 l 6.寂靜 l 粗住 l 粗分淨念相續 l 中 __________l___________l_____________l l l l 細沉掉 l l l l l 生即除 l 7.最極寂靜 l l l 品 精進力 l___________l_____________l____________l_____________________l l 離細沉掉 l 8.專注一境 l 細住 l 刻意專一,淨念相續 l __________l___________l_____________l____________l_____________________l 串習力 l 自然專一 l 9.等持 l 欲界定 l 自然專一,淨念相續 l __________l___________l_____________l____________l_____________________l________ l 輕安專一 l 止 l 未到地定 l 輕安專一,淨念相續 l 上 l l 心一境性 l l 事一心不亂 l 品 l l 奢摩他 l l l __________l___________l_____________l____________l_____________________l_______ -- 經典裡對整個的(修行)過程有系統描述是很精密的,但實際的經驗卻超越經教研 究。研究無法告訴你:這就是無明升起的經驗,這就是行的感覺,這就是特殊的意識, 這就是身與心各個不同元素的感覺(受)。---阿姜查《水池》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3.192.64.159 ※ 編輯: yggdrasils 來自: 123.192.64.159 (05/30 00:52) ※ 編輯: yggdrasils 來自: 123.192.64.159 (05/30 00:54) ※ 編輯: yggdrasils 來自: 123.192.64.159 (05/30 00:55)
budalearning:的確有質僕的在家眾能勝過學者 218.160.57.6 05/30 03:42
budalearning:但也有學者的修持勝過質樸的在家眾阿 218.160.57.6 05/30 03:42
※ 編輯: yggdrasils 來自: 123.192.64.159 (05/30 07:10) ※ 編輯: yggdrasils 來自: 123.192.64.159 (05/30 08:58)
cool810:念佛要求念念覺知、覺性不斷,在行住坐臥 58.99.10.128 05/30 16:52
cool810:中淨念相續。達到心一境性,也是止觀法門. 58.99.10.128 05/30 16:53
Cid:請問念佛止觀法門所觀的目標是什麼呢? 59.124.25.58 05/30 20:13
Cid:一般中文提到止與觀, 分別為samatha(奢摩他)與 59.124.25.58 05/30 20:14
Cid:vipassana(毗婆舍那)之意譯, 對於止業處一般較 59.124.25.58 05/30 20:15
Cid:少意見之分歧, 但卻常見有文章未將觀業處的意 59.124.25.58 05/30 20:16
Cid:涵詮釋清楚. vipassana英譯為"insight into 59.124.25.58 05/30 20:18
Cid:the reality", 即內觀之意, 而與四念處相應; 59.124.25.58 05/30 20:19
Cid:依此意義而說, 則不淨觀, 佛隨念等觀法皆屬"外 59.124.25.58 05/30 20:20
Cid:觀"而非"內觀", 因此經論中將這些觀法都歸類為 59.124.25.58 05/30 20:20
Cid:止業處. 而從這一系列文看來, 似乎並沒有很明 59.124.25.58 05/30 20:21
Cid:確提及"內觀"的觀法? 59.124.25.58 05/30 20:21
ilanese:內觀的意思是如實觀察,也就是觀察事物真 61.216.240.92 05/30 20:33
ilanese:正的面目。 61.216.240.92 05/30 20:33
ilanese:但我目前是比較贊同「如實觀察」這句話。 61.216.240.92 05/30 20:33
ilanese:甚至,我會比較偏向「覺知」、「觀照」這 61.216.240.92 05/30 20:41
ilanese:樣子的解釋。 61.216.240.92 05/30 20:41
cool810:徹悟禪師-念佛止觀 http://0rz.tw/J3Q2C 58.99.10.128 05/31 23:18
cool810:這裡的觀應該是指觀念頭的了了分明,不起 58.99.10.128 05/31 23:19
cool810:貪嗔癡。 58.99.10.128 05/31 2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