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三)「事一心」的念佛三昧 「一心不亂」一詞,語出大小《阿彌陀經》。後來中國淨宗的祖師,又將「一心不亂」 分為「事一心」與「理一心」兩個層次,並分別對它們加以解釋和定位;不過,意見卻 相當分歧,莫衷一是。儘管如此,從古德不同的主張中,我們仍可將其中的「事一心」 區分出兩個層次:即「淨念相續」與「定心現前」;定心,指「未到定」。這是印順長 老的高見。然而,根據「九住心」的說法,「淨念相續」仍然還有刻意專一的相續與毫 不費力自然專一的相續之別。 上一節曾經談到,「第八心」相當於刻意專一的淨念相續,而「第九心」則為自然專一 的淨念相續。因為第八、九住心都已經完全斷除一切微細的沉掉過失,百分之百達到「 淨念相續」的念住程度。其中的第九住心,雖然可以自然毫不費力的入定,但在風息遍 身而足以消除身心粗重的身心輕安生起以前,仍然不能算是真正的得「止」,只能稱為 「奢摩他隨順作意」的欲界定,而非色界所攝的初禪「近分定」。必須要在第九住心的 定力上面進一步引生輕安,才算是真正的「止」──奢摩他的成就。 因此,「事一心不亂」至少可以分成三個層次:即 1.「刻意專一」的淨念相續──第 八 住心;2.「自然專一」的淨念相續──第九住心;3.「輕安專一」的淨念相續──初 禪「近分定」。雖然 「事一心不亂」可以細分成三個層次,但其中只有初禪「近分定 」,足以用來作為進修四禪八定的世間道和無漏出世間道等勝觀的基礎;而且雲棲把 「一心不亂」界定為「成就念佛三昧」,蕅益也認為「事一心」須持到「伏除煩惱,乃至 見思惑先盡」,這些都是定心現前以上的層次。所以真正的「事一心不亂」,還是界定 在初禪「近分定」最為恰當。 關於這一點,在下節中還有較詳細的說明。 在此必須附帶一提的是,「事一心不亂」的念佛三昧,除了依佛號和佛像為所緣修止而 得成就以外,在《小止觀》和《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中還提到了另一種比較特殊的修 證管道。即行者以其他的所緣修止得成就時,將引發過去的淨業善根而證得念佛三昧: 行者因修止觀故,若得欲界未到地定,身心空寂,忽然憶念諸佛功德相好不可思議, 所有 十力、無畏、不共、三昧、解脫等法不可思議,神通變化、無礙說法、廣利眾生 不可思議 ,如是等無量功德不可思議。作是念時,即發敬愛心生,三昧開發,身心快樂,清淨安穩 ,無諸惡相。從禪定起,身體輕利,自覺功德巍巍,人所愛敬,是為念佛三昧善根發相。 這種念佛三昧的證得,雖屬歪打正著,但仍不失為念佛三昧,它同樣具有念佛三昧的定 境以及附帶的宗教心理功能。依上座部佛教的說法,禪修者在未到定時,心意變得非常 平靜而光明,但是由於禪支還不夠堅固,所以佛菩薩、天神、地獄、惡鬼、腐屍和白骨 等境相和某些預兆可能會非常逼真地呈現,其中大部分是虛擬的心理幻象,但仍有些是 真實現象的呈現。倘若行者念佛的宿根深厚,那麼在欲界定或近分定中顯現莊嚴的佛陀 身像而證入念佛三昧,這種可能性是很大的。不過,這並不是本文所要討論的主題。 以下即是才市念佛詩的解說。本節所選錄的詩比較多些,總共有十六首。這樣比較容易 幫助我們多方面去體會,一個念佛人進入念佛三昧時,身心為佛號所充滿的那份喜悅與 妙樂。 (13)迷惘又迷惘過的我, 現在被你一手捧起, 關在六字之中。 啊!真高興! 南無阿彌陀佛! (14)我不知是什麼原因, 祇知南無阿彌陀佛, 已經完全籠罩我身。 祂樂於在我心裡, 我也在祂裡面陶醉。 (15)哦! 世界被南無阿彌陀佛盈滿, 這是爹娘賜予我的世界。 好樂唷!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16)才市的病可以吞服佛號治好不? 啊!不可! 那要怎樣才能治好呢? 只要被南無阿彌陀佛吞下就行了。 如今才市已被六字的藥丸所吞, 今後他將感恩地活在名號之中, 他的感恩生活真是一大秘密。 (17)這的確是一尊好佛, 我到那裡,祂也跟到那裡, 祂已整個抓住了我的心。 六字洪名的救苦之聲, 不知不覺聽成了機法合一, 我簡直無言可說。 這慈悲多麼甜美! (18)如來啊! 您把一生交給了我, 我的心卻被你俘虜了。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13)「被關在六字洪名之中」,表示整個身心為佛號所籠罩、所含攝而轉變為「五不俱」 的定中獨頭意識。這時,心識完全專注在佛號上,對於色、聲等外境和時空的感受程度 將會大幅減低,甚至暫時消失,不起覺知作用。所以會覺得所有的聲音都變成念佛的聲 音,而且心理的相對時間也會減慢,覺得過一日或數小時如彈指頃。道源長老在《佛堂 講話》中說到一則公案:從前有一位老修行,每晚必定念佛若干聲。某日,他覺得剛念 不久,就聽到打四板。他以為是夜巡師看錯了時間,可是眼見大家都起床上殿了,他也 只好隨眾上殿。奇怪的是,整個早課所念的竟然全部都是「阿彌陀佛」。一夜八小時, 卻覺得「剛念不久」, 顯然是相對時間變慢了。早課內容全變成四字佛號,顯然已經進 入念號三昧,耳識暫時不起作用,所以除了佛號以外聽不到早課課誦的聲音。站著作早 課入三昧和在靜坐中入三昧的覺受,雖然應該大致相同,但仍免不了會有小的差異。 近代有關念佛三昧最引人入勝的實例,大概首推廣欽老和尚四十二歲左右時的「佛七」 經驗。廣老自述道: 我在福州鼓山時,有一次隨眾在大殿行香念佛。突然間,我那麼一頓,只覺得佛號先在大 殿地面盤繞,然後再冉冉地迴旋上升起來。當時沒有寺廟等人事物的感覺,也不曉得行不 行香,也不曉得定在那裡,只有源源不斷的念佛聲,由下至上一直繞轉,盡 虛空、遍法界 盡是彌陀聖號。最後維那引磬一敲,大眾各歸寮房,他還是一樣「南無阿彌陀佛」下去。 二六時中,行住坐臥,上殿過堂,完全融於佛號聲中,鳥語花香, 如此有三月之久。 (14)一個禪修者在入定與出定的過程尚未熟悉以前,入定與出定大都感覺是不由自主、 突然發生的。才市說「不知是什麼原因」,可能就是這種情形。阿迦索在〈禪思技術〉 中也有類似的開示:「在剛開始時,心意可能會出其不意地墜入靜止點」,因為「我們 尚未建立起它的全面而適當的關聯次第」。當然,如果經常入定,習以為常,也可能會 有不知不覺就入定的狀況發生。例如虛雲老和尚煮芋頭待熟時,不知不覺就入定了。 (16)成就「止」時,風息遍身,四大重新調整,身心調柔與輕安,粗重感完全消失,妙 樂充滿。在這種情況下,某些疾病的確有改善或痊癒的可能。當然,如果把外在佛菩薩 不可思議的加持力也加進來考慮,那可能性就更大了。 例如虛雲老和尚墮水被救,七孔流血,但仍堅持進禪堂用功,將生死置之度外。不久之 後,漸入佳境,晝夜澄清一念,不知身是何物,經二十餘日,眾病頓癒。不過,參禪而 「澄清一念,不知身是何物,經二十餘日」,應該是大疑現前的境界,不只是得「止」 而已, 可能已進入加行道忍位的階段了。因為過不了多久虛雲就大徹大悟了。 (18)阿彌陀如來把三大阿僧祇劫修行所成佛果的德號,賦予淨土行者才市。才市因念佛 而進入三昧,整個心為佛號所充滿。這樣豈不是被如來俘虜了嗎? (19)南無阿彌陀佛! 我唯您是依, 您唯我是靠。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20)佛啊! 當我向您禮拜時, 這便是一尊佛在拜另一尊佛。 而使我明知此事的是您, 因此才市由衷感恩。 南無阿彌陀佛! (21)南無阿彌陀佛! 唯有您的尊容, 酷似污濁的我。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22)啊!我遭遇了難題── 當欣喜自心中生起, 竟無從加以掩飾。 口誦南無阿彌陀佛, 再細心記下來吧! (23)才市!請告訴我們, 南無阿彌陀佛的滋味如何? 噢!是這樣的: 一種充滿心胸的喜悅, 一種充滿肝膽的舒暢, 猶如大海一般地蕩漾。 除了「哦!哦!」 簡直無話可說。 (24)才市!喜悅不可靠哪! 它會消失不見的。 永遠不會消失的, 只有爹娘的慈悲。 南無阿彌陀佛! (25)糟啦!煩惱又悄悄爬出來了! 煩惱,任你露臉張牙舞爪, 畢竟已遲了一步。 幸蒙機法一體之賜, 我已成了南無阿彌陀佛。 洪恩浩蕩, 南無阿彌陀佛。 (26)那饒舌的傢伙又出來了, 伴隨著南無阿彌陀佛出來了。 機法一體就是如此, 不必理會,隨它去吧!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27)才市的心是由什麼做成的? 無他,全是滔天的罪過。 然而只要「南無」一入其中, 無邊的罪業便由他們承擔了。 機法不二── 南無阿彌陀佛! (28)只要一稱南無阿彌陀佛, 便覺妄念和障礙, 有如春雪落地一般, 立即消失無蹤。 南無阿彌陀佛! (19)心與佛號或佛像一如時,心外無別佛,故佛唯心是依;佛外無別心,所以心唯佛是 靠。這種心佛相依的情形,在夏蓮居老居士的詩中是這樣表現的:「我在佛光中,佛現 我心 中。」 (20)既然心與佛號或佛像不二,才市自然會覺得,彌陀神聖莊嚴的金容和自己污濁老朽 的俗臉毫無差別。((21))而且拜佛時,也會覺得是「一尊佛拜另一尊佛」。 (24)一般禪修者很難擺脫對禪悅的執著和貪愛。阿姜查在《靜止的流水》中曾開示說: 對禪修者最大的傷害是禪那,也就是深而持續寧靜的定。這種定會帶來快樂,有快樂就 會產生執著而耽溺其中。不過,才市似乎具有天賦異稟。他無需師長耳提面命,就輕輕鬆 鬆地過了這一關。他知道「喜悅不可靠」,因為它無常,「它會消失不見」,只有與彌陀 合一的靈明覺知是「永遠不會消失的」。 (25)雖然已得念佛三昧,一心不亂,但在出定之後的日常生活中,煩惱妄想仍然會夾雜 在正念中浮現出來──「那饒舌的傢伙又出來了,伴隨著南無阿彌陀佛出來了」。不過 ,只要正定的餘勢還在,妄想就會隨起隨消,起不了什麼干擾的作用,所以,「不必理 會,隨它去吧!」((26))。而且只要用心提起佛號,很快又會再度進入狀況,而使妄想 和障礙「有如春雪落地一般,立刻消失無蹤」。這就是第(27)、(28)兩首詩的情形。這 種境界,民初了餘法師在〈念佛三昧摸象記〉中,也曾經提到過: 從茲念佛,愈覺親切。佛號一舉,妄念全消,透體清涼,中懷悅豫,直同甘露灌頂, 醒醐沃心。其為樂也,莫能喻焉。 「佛號一舉,妄念全消」和才市「只要一稱南無佛,便覺妄念和障礙……立即消失無蹤」 是一樣的功夫和境界。來果禪師在〈自行錄〉中也曾敘述:他十二歲時,開始用心念佛 ;十五歲時,能於睡夢中大聲念佛而不自覺;二十二歲時,曾經「念釋迦牟尼佛數句, 即時觀聽佛之音聲,其時身心清淨,萬念潛銷,方知此事最尊最貴,最上第一」。怪不得 ,後來來果在高旻寺參禪,不到一年半就大徹大悟了。 《廣論》中說:輕安妙樂、清淨光明和專注無分別,是禪修得止時的共同覺受。同理,念 佛行者得念佛三昧時,也應該擁有這三種覺受。在才市詩中,我們可以找到很多有關「 樂」和「無念」的例子,但是關於「光明」的敘述卻很少,只有第(42)首:「光明晃耀 是佛淨土」,以及另一首:「縱使眼不得見,大悲的爹娘依然在我胸中煥發光輝」。不過 ,這種晃耀的光明可能不是定光明,而是慧光明。在《淨土聖賢錄》中,也有兩個很好 的例子可作為這方面的補充。民初,王燕齊居士篤信念佛法門,每日持佛號兩萬聲。經 過兩個月以後,竟然一心不亂,三昧現前,在夜間常感覺室內一片光明。清朝的孫復元 居士也有同樣見光情形。孫、王居士念佛而見室內有光的例子是可信的。帕奧禪師 在《智慧之光》 中,依據《睡意經》的疏鈔而說:「從接近近行定的預作定(遍作定)起 始,一直到最高的 奢摩他修習心都有光。」《清淨道論疏鈔》說:這些光,是心生色聚 和時節生色聚中顏色界 的光明;後者所生的光明,可以向身外擴散照射。 -- 有些禪僧只依據文字、經文來尋求法。當然,是讀書的時候,就應當照著經文來讀 ,但當你和煩惱「作戰」時,將經文丟到一旁去吧!如果你依照一種模式來和煩惱作戰 ,你將底擋不住敵人。經文只是提供你一個實例,但也可以使你迷失,因為它根據的只 是記憶和概念。---阿姜查《水池》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3.192.64.159 ※ 編輯: yggdrasils 來自: 123.192.64.159 (05/30 07:45) ※ 編輯: yggdrasils 來自: 123.192.64.159 (05/30 07:45)